我刚到矿机中学时,只见一座大楼孤零零地矗在路旁,就觉得有点奇怪。后来才知道,除此之外,这所学校很有许多特色,我归纳一下,可以分四个方面,简称“四无学校”。
第一是无校园。
在我的一生中,还没有见过没有校园的学校,那怕是我下乡的西楚王村,其小学也因为占了原来的老爷庙,好歹有个圈学生的地方。但是堂堂一机部所属的太原矿机厂,居然没有为它的职工子弟,盖一个有围墙的学校。
因为没有校园,就没有操场,所以每天上午的课间操,只能在楼前的空地上完成。空地不够,就占用马路。于是路人只好从中穿过。幸亏当年汽车不多,如果遇上卡车过来,马路上的队伍如鸟兽散,这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时候。有人会问,没有操场怎么上体育课?这也有办法,因为中学与小学归一个党支部领导,所以体育课既可以借用马路、也可以去小学的操场。
第二是无暖气。
盖大楼没有暖气,也是矿机中学,不!是整个矿机宿舍的一大特色。太原矿山机器厂的前身是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兵工厂,1949年以后随着职工人数的增长,在享堂村北面盖了家属宿舍。遗憾的是,当时也不知是什么鬼的决策,这个宿舍的数几十座楼房居然没有暖气。于是每年冬天,取暖就成了大家最头疼的问题。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介绍一下“打煤糕”了。所谓“打”,是制作的意思;所谓“煤糕”,是太原居民冬天取暖必备的自制品。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东西,但估计现在年轻人知道它的很少,所以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
煤糕的制作过程是先把煤粉与黄土按比例调配(这比例要视黄土的粘度而定),加水后用铁锹和成煤泥,再把煤泥放入模具抹平,最后去掉模具晾晒,使其干透便成功了。煤糕是碳块的代用品,其优点是比炭便宜,缺点是因为掺了黄土,燃烧值不高炉渣却不少。我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但是我自从记事以后,太原人年年都要打煤糕。
因为没有暖气,所以每年秋季开学以后,打煤糕就成了学校的一件大事。届时,班主任要带领全班同学扎扎实实地打几天煤糕,等到晾干以后,再搬回教室。在此期间,如果天公不作美下上一场雨,那就会前功尽弃。把煤糕搬进教室以后,再加上一个火炉,整个环境又脏又乱,让人特别心烦。但是打煤糕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他们可以借此机会放松一下。
第三是无玻璃。
所谓无玻璃,是指除了办公室以外,几乎所有的教室都没有玻璃。起初我很奇怪,打听之后才知道玻璃被学生砸了,而且是屡安屡砸,从不懈怠。后来我听说,砸玻璃的其实是本班学生。那时我住在学校,晚上经常能听到清脆响亮的砸玻璃声音。然后是一阵开心的笑声。现在回想这事,我觉得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孩子们被“革命小将”、“打砸抢”、“造反有理”所蛊惑;二是学校没有校园,为他们提供了机会。
第四是无上下水。
当时这所学校有上千名师生,但是却没有上下水,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没有上水,还可以出去别处寻找。比如老师们要喝开水,需要提着暖瓶去百米以外的小学锅炉房打水。
没有下水,大家就无处方便。于是每逢下课铃一响,只见同学们破门而出,争先恐后地向宿舍区跑去。这时最倒霉的就是附近的厕所了。学校对面的厕所,我记得男厕不超过五个茅坑,女厕可能只有三个,这就无法承受学生的冲击。男生还好说,里面不行,就到外面冲着墙解决问题。女生没有这种优势,只好排队等候。如果十分钟还没有轮到,就只好返回教室,憋上个把小时再说。
正因为如此,学校附近的厕所总是粪满为患。夏天臭气熏天,冬天屎尿冰山。到了春节期间冰山开始融化,又为走亲访友的人平添无限困难。
除了这“四无”以外,我那时还是个无人问津的单身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