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邦和: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演讲及对日本“大亚细亚主义”的批判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642 次 更新时间:2017-07-20 19:04

进入专题: 孙中山   大亚洲主义   日本  

盛邦和 (进入专栏)  


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首席教授


1924年孙中山曾应神户商业会议所等五团体的邀请作题为《大亚洲主义》的演讲。虽然演讲题目是邀请者预先确定的,但可以认为此演讲是孙中山对已经流行起来的日本“大亚细亚主义”的批判性回应,同时提出属于自己的亚洲观——“大亚洲主义”。


1、关于演讲的背景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演讲动机与内容,与演讲时的历史背景相关。有学者认为,此事与1924年美国的“排日移民法案”关系密切。法案体现的强烈的种族色彩,促使日本对自明治维新以来既定的“脱亚入欧”的方针重作考虑,知识界逐次呼吁重归亚洲,合纵连横,与西力抗衡。“然而,日本在东亚推行的强权侵略政策,令东亚各国对此反应冷淡。开始孙中山的态度也相当保留,直到日本国内出现反省的声音,而亚洲其他国家予以正面回应,为了实现国内统一,孙中山转而争取日方的支持。”这确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换一个角度看,日本揭起“大亚细亚主义”旗帜,鼓吹侵略主义论调,引起孙中山的警觉,决计借此演讲对日本侵略理论给予批判,是这演讲的又一个重要思想背景。


1916年(大正5年)11月,小寺谦吉刊了一本专题的著书《大亚细亚主义论》,伊原泽周《甲午战争与大亚细亚主义的关系》一文论此书情况云:1916年(大正5年)11月,小寺谦吉出版《大亚细亚主义论》一书,此书参考东西文献而成,堪为日本人提出“大亚细亚主义”,并对此概念作专门诠释的一本重要著作。此书对大亚细亚主义的性质、意义、范围作详细论述。主张中日联合是黄种人的幸福。中国的保全与改革,与大亚细亚主义分不开。强调日本对于中国的特殊关系。经济上日本可以利用中国资源,政治上中国置于日本“指导与管制”之下,如此始可与白人决胜负。小寺谦吉的大亚细亚主义论可以说是日本从来主张的“保全”论与“连合”论的再强调,并试图将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所提出的“二十一条”,“合理”化起来。显然小寺谦吉的大亚细亚主义即为亚洲侵略主义。1918年小寺謙吉《大亚细亚主义论》汉译本由中国百城書舍版出版。


1917年日本《中央公论》刊《何谓大亚细亚主义》。李大钊云:“日本东京发刊之四月号《中央公论》,辟卷即揭一论文,题曰:《何谓大亚细亚主义》。文中析论西洋文明之精神,对内则恃集中的资本主义以掠夺劳动阶级,对外则恃国民的暴力主义以掠夺他国土地。”(李大钊:《大亚细亚主义》)


这段时间日本法西斯主义者著《复兴亚细亚的诸问题》(1922年 )、《亚细亚建设者》、《日本文明史》(1921年)、《日本精神研究》(1927年)等,与小寺謙吉等人同为日本侵略主义亚洲论——大亚细亚主义的初作俑者。由此可以推测,孙中山鉴于日本侵略论的“大亚细亚主义”的泛滥,意欲通过《大亚洲主义》演讲给予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亚洲观点与对日态度。


1924年11月28日,孙中山在神户作讲演《大亚洲主义》。神户商业会议所副会长西川庄三于11月25日上午访孙,拟《大亚洲主义》讲题,请为讲演。讲词对亚洲文化作充分的肯定,首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行亚洲“同盟”,以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对日本“大亚细亚主义”的侵略本质作坚决的批判。严词发问:日本既得到欧洲的霸道文化,又有亚洲的王道文化,从今以后对于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做西方霸道的鹰犬,还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


2、亚洲文化的肯定


孙中山在演讲中对亚洲文化抱肯定与希望的态度,反对全盘照收西方文化的论调与亚洲文化虚无论,提出复兴亚洲文化的观点。他说:亚洲文化的落后是一时的,其丰富的文明底蕴与崇高的人文资质,决定其振作有日,复兴在望。孙中山在演讲中开门见山地表明:今天大家定了一个问题,请我来讲演,这个问题是大亚洲主义。我们要讲这个问题,便先要看清楚亚洲是一个什么地方。我想我们亚洲就是最古文化的发祥地。在几千年以前,我们亚洲人便已经得到了很高的文化。就是欧洲最古的国家,像希腊、罗马那些古国的文化,都是从亚洲传过去的。我们亚洲从前有哲学的文化、宗教的文化、伦理的文化和工业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亘古以来,在世界上很有名的。推到近代世界上最新的种种文化,都由于我们这种老文化发生出来的。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亚洲主义,为亚洲的古老文明骄傲。虽说西方文化由东方传去,有点偏颇,但表现孙中山对西学东渐后亚洲流行的文化虚无主义的批评态度。他强调一切新文化都由“老文化”推演而发生。亚洲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源地,对其应持自信与积极的态度。


在演讲中,孙中山承认现代亚洲是落后了,但这不能成为亚洲妄自菲薄的理由。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亚洲的衰弱已走到了极点,其已面临一个转机的关头。他对首先进入世界强国的日本寄予希望,给予肯定。他说“日本是亚洲的头一个独立的国家”, 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那一天,就是全亚洲“民族复兴”起始的一天。日本在世界赢得的地位是亚洲人的骄傲与榜样,中国、印度等所有的亚洲国家将步日本的后尘,一起向帝国主义争自由,亚洲充满希望。


3、文化的认同与亚洲的“联络”


孙中山在演说中指出:我们讲大亚洲主义,研究到结果,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亚洲受痛苦的民族怎样才能抵抗欧洲强盛民族侵略的问题。孙中山将亚洲独立寄托在亚洲各国的联合与互相支持。他说目前亚洲有一个不可阻挡的思想潮流正在澎湃发展,势不可摧。就是亚洲“联络”共进的思想潮流。潮流涌进的结果,将使亚洲合为一体。他希望亚洲各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付出“诚恳的感情”,开展“亲密的交际”。亚洲“联络”起来,独立与解放则为期不远。


孙中山确信中国与日本的联合,不仅是军事上的,而且是文化上的。两国因共同的文化背景与渊源,而具有联合反帝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与日本的联合,不应该仅仅立足于军事的策略需求,还要从文化的高层意义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中国与日本协同反对西方的侵略,从更长远的意义上是保卫亚洲文化,使之不至于在西风鼓荡下飘散丧失。亚洲的存在固在于亚洲各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保存,更在于亚洲文化的保存接续与复兴。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十分强调亚洲的大文化主义与亚洲的大精神主义。这个大主义与大精神就是中国的儒教思想。他主张将这个大主义与大精神做为亚洲的灵魂所在,是亚洲发展、发达的精神基础。


孙中山发表此演说的时候,中国已经过“五四”运动与东西文化论战。他似乎没有和“五四”以后胡适等人的文化激进主义者站在一起。想必他是不赞成全盘西化理论的。追问其思想本原,当说他是一个文化民族主义更恰当些。不过他毕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他主张对中国与亚洲传统抱接续态度,但不反对民主与科学精神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他的一生说明他是中国20世纪初将民主思想付之于实践的勇敢与坚决的斗士。他对中国实现科学化也竭尽其力。所以他有如下的话:“我们有了这种好基础,另外还要学欧洲的科学,振兴工业,改良武器,不过我们振兴工业,改良武器来学欧洲,并不是学欧洲来消灭别的国家,压迫别的民族的,我们是学来自卫的。”


4、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孙中山说:我们现在处于这个新世界,要造成我们的大亚洲主义,应该用什么做基础呢?应该用我们固有的文化做基础,要讲道德,说仁义。仁义道德就是亚洲的灵魂,是我们大亚洲主义的好基础。


孙中山指陈亚洲与欧美存在着冲突,这冲突是军事的,也是经济的,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他说:当前讲大亚洲主义,研究到这个地步,究竟是什么问题呢?简而言之,就是文化问题,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欧洲文化好过亚洲,但他们的文化仅“是科学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是专用武力压迫人的文化,一言概括之,是霸道文化。世界上除了欧洲霸道这种坏文化之外,还有一个好文化,就是亚洲王道文化。亚洲文化“好过霸道文化”,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专门感化人而不去压服人,让人怀德,而无须让人去畏威。孙中山感慨地说,世人都去相信“霸道”文化,“王道”文化处在被排挤的状态。西方用霸道文化欺压东方,是亚洲日甚一日陷于衰落的原因。亚洲人民团结一致将使东方仁义文明战胜西方的霸道“文明”。


孙中山一面主张中国与日本的联合,一面也对日本的亚洲侵略思想表示警惕。他强调中日联合是有条件的,这种联合建立在中日平等互助之上,这种联合将使中日均获其利,而不许中国主权受损。


孙中山指出,中国与日本,至今还不能说已经真正“联络”起来。亚洲的王道思想,亚洲民族求解放、求独立的精神,是中日联合的思想基石。什么时候亚洲团结起来,中日团结起来,亚洲就会取得全体的独立,王道思想就会最终战胜西方的霸道思想,亚洲的曙光就会出现。他忠告日本:日本开国之后学到了欧美霸道的文化,但亚洲王道文化的本质不可舍弃,从今以后面对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就在你们日本国民去详审慎择。


由上可见,孙中山在神户所作题为《大亚洲主义》的演讲,肯定亚洲文化,同意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亚洲“同盟”,抵御西势。然而业已看破日本“大亚细亚主义”的侵略本质,为此警示国人,并向日本提出严正的警告。


进入 盛邦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孙中山   大亚洲主义   日本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18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