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用终结高考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贴出后,不少人认为入学不能废除考试,尤其入大学如果要废除高考,必然大乱。认为“人们老早就讲过,高考制度肯定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在没有一个更好的东西来代替它之前,它是一个最不坏的制度。”这些网友们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也说明在废止“高考”的同时必须有新制度替代。这里我愿意再谈谈这个问题。用考试来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这可以讲是教学上的基本方法,用考试来选拔新生也是最公平的方式。问题在于是“谁”去做,如何去实现。
我们现在的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由国家行政单位(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局)负责实施,各省统一制定录取政策和“分数线”,在此框架下,学校依据学生报名志愿分批次来录取。这个录取程序严格讲是有“违宪”之嫌,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作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政府怎么能制定“分数线”来限制学子入学呢?如果说学校都是政府办的,招生也要由政府来决定。这是没有弄清楚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没有注意政府办学的资金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税收财政。中国今天发达的经济和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曾评价计划经济时说,我们管了很多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政府直接来办学校就是这类“管不好也不该管”的事情。教育是公开、透明的事业,具有较强的自我“纯洁”能力,它在社会中的作用从来都是“正能量”。近来有关教育腐败的事件时有耳闻,这绝不是教育自身带来的,而是“权力”进入校园的结果。所以形成“应试教育”的局面,也是行政办学的后果。行政办教育几乎涵盖中国的教育领域,持续时间也是很长久了,但为了坚持改革开放,为了中国教育有实质性大的飞跃,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必须“思考”这个问题。而现在的“统一高考”制度是办学的“指挥棒”,是形成“应试教育”最直接的“导火索”,所以终止“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是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高考是为了选拔“人才”,这是人们十分重视高考的重要理由,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人才”只可能是某人在某方面(某专业)比较突出,要求处处都好,这恰恰不是选拔“人才”,而只能“选”普通人。统一高考实行几十年了,都是靠“总分”来进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总分”是将不同学科的考分加在一起,违反了最基本的科学道理,是没有真实意义的。我们年年举行高考,年年在选拔“人才”,又年年呼唤“人才”,这本身就是个“怪圈”,其原因就是用没有科学道理的“总分”来选拔。而所以用“总分”来选是由于统一高考是“行政”来挑选新生,“行政”是和“政治”相连,而“政治”是相关“众人”的事,需要“面面俱到”,这怎么能挑选“人才”呢?更何况做行政“官员”的不会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员。有了这个认知,从否定“总分”这一点出发,很容易对现在的统一高考做出改革,即在统一考试后,不再进行“总分”统计,而将学子们的成绩单“交给”各高校,由学校直接录取。这里设想一个例子:某名牌大学的数学系在研究过本年度试卷后,定出本系招生各科成绩最低分数线,如数学95分、物理70分、语文50分、外语60分……;满足最低分数后,再凭数学成绩高低录取,再录不够就凭其它某学科成绩……。你看到这里一定会说,你这不是让学子们走“偏科”的路吗?这又回到我们的基本教育理念上,真正普通教育是“通才”教育,是把学子将来就是一个普通人来预设实施教育,而不是培养“人才”。如果你要培养“人才”,就必须走“偏科”的教学路线,是“人才”,必定只能是“某方面”。好的学校就应该在“通才”教育中,发现一些某方面有特长的学子,鼓励并提供方便让他们“偏科”。这时的“偏科”是局部的,可控的。而现在“应试教育”现象的形成正是“偏科”教育的结果,大家集中力量学习高考学科,而受大部分学子喜欢,也和每个人长大融入社会有关的“音、体、美”学科长期不受重视,几门主课也只是作为“敲门砖”,结果使青年学子得不到真正的教育。我们把有十分严格准确内容的科学和难以说清楚的而且繁杂的人文学科混在一起组成考试的科目,很容易混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线,大大降低科学素质的培养,这对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眼前对没有意义的“总分”能重视几十年就是例子。学校不顾每个学子个体情况而为“考试”组织教学,结果是毁了教育,也没有选拔出人才。有网友讲:“如果高考制度取消了,那寒门子弟唯一上进的通道都堵塞了。毕竟高考在分数面前还是平等的。”“寒门子弟”希望得到“出人头地”,成为“人才”,是可以理解的,要成功就要“剑走偏锋”,在“某方面”有特长,要懂得“一招鲜吃遍天”的简单道理。靠“总分”挑选出的沦为“庸才”是大概率的事件。靠“总分”的高考制度实际上是为“外行”评价“内行”找理由,也为在招生中的“特权”留有了余地。否定“总分”的分数线制度可以作为终结“统一高考”制度的突破口,把选拔学子的权力彻底归还学校。这种由大学各院系提出各自录取“方案”,可能会认为学子太多,院校太多,而没有现实性,这种担忧在今天是毫无必要的,处理这些数据在今天网络和计算机时代太容易做到了。
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认可一是上面提到的选拔“人才”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也就是高校资源稀缺,让谁来上“高校”的问题。这在社会发生大规模战乱和混乱结束初期是存在这个问题,例如文革结束初期。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常发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短缺的“资源”会迅速“繁殖发展”,从“短缺”而变到“过剩”。今天高学历者甚多,不少甚至是世界著名大学培养的,文化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源早已过剩,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倒是应该警惕“教育资源”很可能是下一个产业过剩目标。今天受大学教育不应该是“稀缺资源”,通过高考确定谁有权利上大学已经没有意义了。如果大家上大学的热情是为了追求知识,希望得到文化修养,是为了推迟就业和增加文化消费,这都是好事情,在这种局面下举行严格“考试”来阻止学子们享受教育资源,不是成了咄咄怪事吗?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几百上千亩土地被用于开发游乐场,如果真是教育资源紧缺,为什么不来建大学呢?建学校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造不成“资源枯竭”,为上大学设置“门槛”是从何说起呢?一个社会能够用钱来买到“吃、喝、玩、乐”,但买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买不到能修身养性的“静地”,这绝不是正常的社会!
在高教资源并不缺乏的情况下进行大学入学考试,只可能是下面“原因”,一是“品牌”大学是有限的,二是维护一些行业的“职业利益”(也就是职业垄断)。从这两点来看,由国家行政出面组织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更需要终结,它在竞争中涉嫌“垄断”,是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的现象。学子们都去“敲”某品牌大学的“门”,这个“供需”矛盾只能交给大学自己设法处理,是出难题考试,还是提高学费,都是学校的责任。就像商业部决不能说某品牌商品一定好一样,教育部也不能决定那所大学就一定好,那些学校就只能收“差生”。商品的好坏应该由消费者来评判;中小学校的好坏应该由学子和家长们来评判;大学的好坏由社会公论和用人单位来评判。而要做到这些基本的常态就需要首先终止教育行政单位在招生考试问题上越俎代庖。
凭考试选拔入学是现代学校招生主要形式,我们将学校招生的权力回归学校本身,可能会使“招生成本”太高,也过于“繁杂”而不现实。在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考虑将“考试”市场化,成立“考试服务中心”直接为教育服务,同时应该有多个“考试公司”彼此“竞争”供学校选择。此时“考试”是为教育服务,不在会有“主仆颠倒”的“应试教育”,同时可以对学子学习成绩进行细分评价,大量增加考试科目供选择。一旦“考试”被产业化,则考试的公平、透明将是考试公司严格奉行的律条,会大大降低考试中产生的腐败现象。更重要是将“考试”作为民间的常态行为,不再有强烈的约束作用,让家长和学子能平和对待考试成绩,让一次考试决定人一生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对社会道德建设也大有益处。当前我们有人数众多的教育管理人员,占据了不少公务员名额,我们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可以考虑将一部分人员分离出来做这件事,一方面实现了对原来高考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是行政事业单位市场化的改革,可以说是一石两鸟的好措施。
终结运行40年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并不是否认教育中的考试现象,更不是回到关闭大学或是推荐上学,而是思考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为什么要行政办学?我们大家在文化竞争中,在寻求“人才”上,不能忘记人“生而平等”,“人才”只能是在“某方面”有,而不能用“总分”来确定,稀里糊涂把人分为三、六、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