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昔舜:胡耀邦对后世改革者的经验与教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09 次 更新时间:2015-11-22 19:38

进入专题: 胡耀邦  

曹昔舜  


11月20日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百年诞辰。一直以来,官民各界都对胡耀邦给予高度评价。但是,很多人面临逻辑上的疑惑,既然胡耀邦如此为时人尊敬后人怀念,历届领导人都对他评价很高,可当时的胡为什么会遭遇那样的下场。应当说,这正是胡耀邦这样的改革家的历史悲怆所在。作为改革年代的改革派代表,胡耀邦的成败得失值得后人尤其是改革者所吸取借鉴,因为今天的中国改革需要不会再失败的胡耀邦。


毫无疑问,胡耀邦的个人品格、历史功绩、改革精神都令人敬佩。他被认为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官”。胡为人胸怀坦荡,公道正派,待人真诚,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同情弱者和平民,对丑恶现象和官场腐败有难以自持的义愤,无此,他便不可能在混沌初开的年代积极拨乱反正,平反大量冤假错案,推进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不可能在担任总书记后不惜得罪党内同僚严厉打击腐败,矢志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不畏权贵、不计个人得失的改革精神和勇气使其被认为是一个真诚的改革者和“共产党人的良心”。


然而,不管人们感情上愿不愿意接受,胡耀邦后来的遭遇表明他仍不是一位十分成功的改革者。胡因开明的改革派形象而被选为总书记,此后也因被指在改革中“反自由化不力”而失势。虽然在胡耀邦及继任者赵紫阳下台后,中国的改革事业依然前行,但胡赵等人却成为敏感人物。如今,胡耀邦虽然基本上已经脱敏,但他在八十年代改革进程中的失败却引人深思。


对于胡耀邦的遭遇,后来人总结其失败的原因包括,胡正直宽厚的个人秉性使其在改革进程中显得气力有余而谋略不足,从而对政治改革形势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改革过于乐观,步伐太大,超越了当时中国政治所能接受的范围。如果我们梳理和分析胡耀邦在担任总书记时期的执政得失,会发现他的下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未能展现出与他所处的位置和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足够匹配的政治智慧和能力,或者说未显示出足够的成熟与老练。正是这些原因,让富有道德情怀和理想主义的胡耀邦在现实政治面前碰壁,以至于留下一种悲壮感,也正是因此,从他的下台至今的将近三十年间,有太多的人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为他的悲壮而深感遗憾。


应当说,富于道德理想的官员是的确是受民众所欢迎的。胡耀邦就是一个充满道德理想和天下情怀的政治家,有他这样的人参与复杂的现实政治,可让许多人眼中充满尔虞我诈的政治有一种令人动容的道德感召和魅力,为政治找回本应有的公共德性。但是,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政治韬略与智慧,这种理想与情怀,有时候便会成为改革者的某种缺陷。胡曾被人当面告诫:“宽厚有余,威重不足。有开创新局面之雄心,而无控制局势之能力。容易受人欺侮,容易被人颠覆。”未想后来一语成谶。


事实上,政治智慧不足也并非人们对他的苛责。只是在于,历史走到今天足以教训人们,对于改革者来说,仅有理想与热情是不够的。道德和理想固然可敬,然而政治毕竟是一项需要高度理性的精神活动,改革者如果仅有道德理想,那是一种缺乏成熟的认知,将会阻碍其对现实政治的把握,会对政治产生各种不切实际和自以为是的判断,从而可能会为政治改革事业以及改革者本身带来悲剧。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满怀正义、理想与抱负的改革者,但细翻史书不难发现,真正成功的改革却少之又少。所以,改革事业要想取得成功,更需要有足够政治韬略与智慧的改革者。


正如胡耀邦的优秀个人品质、改革精神等政治遗产需要被人们铭记和挖掘一样,胡曾经所引领的改革事业得失的经验教训同样应该为后世所吸取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与其一直为胡耀邦的悲壮所扼腕叹息,不如进行更多反思,如何避免类似胡耀邦的悲剧再次在后世改革者身上重演,如何让历史发挥它应有的镜鉴作用。


中国改革需要不会再“失败”的胡耀邦。需要“胡耀邦”是说改革者应继承发扬胡耀邦那样的改革勇气与道德精神,这是中国改革事业持续前进的动力。“不会失败”是说改革者还需要运筹帷幄纵览全局、应势而变的政治韬略与智慧。后世的改革者需要明白,政治改革的推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政治的认知不能再只是倾注太多甚至超过必要限度的道德想象,而是需要耐心,需要理性,需要妥协,需要手腕,需要智慧,只有这样,现实政治才能够切实稳步推进。


    进入专题: 胡耀邦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420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