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沛璋:长留遗泽在人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75 次 更新时间:2024-05-29 10:28

进入专题: 胡耀邦  

钟沛璋  


有一位战士,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在冲锋陷阵,活跃在中华大地上,而被家喻户晓。在他去世后的10年中,他的名字却几乎在所有报刊上消失了。甚至他与人民共和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紧密相联,也是他生命最辉煌的那段历史,在电视播放的历史纪录片中,也不见他的踪影。但是他在人们心中,却从未消失。他的高风亮节,他的音容笑貌,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他就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胡耀邦同志。”(中共中央悼词)

胡耀邦同志是在1952年到团中央主持工作的,那一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团报团刊会议,第一次见到胡耀邦同志。在这以前,我已听过他讲话的传达,讲得那样深刻又激动人心。心想,他一定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领导。没想到,我见面看到的是一位长相平常、个子没我高、可以无拘束交谈的人。没有人叫他胡书记,而是直呼其名,亲切地称他“耀邦同志”。1954年,我被他指名从上海《青年报》调到《中国青年报》工作。从那时起,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他身边,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

我接近耀邦同志后,很快发现,耀邦同志所以令人敬重,不在外表,而首先是他的思想魅力。他说话有时有些口吃,但一作报告,那生动活泼的语言,那充满革命乐观主义、催人奋进的思想,总是把所有人都牢牢吸引住。听他作报告,都会感到是一种莫大享受。他十分重视思想宣传工作,他曾多次到《中国青年报》来,或是讲话,或是座谈。每星期天晚上,他总要把团报、团刊、出版社等负责宣传的同志,召集到他家里开会,传达他参加的中央政治局等会议上,毛主席及其他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又把这讲话精神,结合青年的实际,化为团报团刊的言论题目,部署宣传计划。《中国青年报》上,有些我执笔写的有影响的社论,就是耀邦定的题目,出的思想。

耀邦十分重视言论的题目,认为画龙要点睛,题目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既要表达主题思想,又要生动活泼。他拿起一本《列宁杂文选》说:“你们看,列宁这些文章的题目,都出得很不一般,很吸引人,一点也没有八股气。”

耀邦同志不但出题目、出思想,而且有时还亲自动手写。我在1955年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

“8月25日,晚饭后,耀邦同志要我去,他写了一篇社论:《从组织青年开荒谈反对说空话》,要我们修改后发表。这篇社论写得很有味道,抓住了思想与问题,有战斗性。如果我们报社经常出现这样的社论,那么报纸就会像加里宁所说的那样,每天早晨像闹钟一样唤醒人们。看到耀邦同志思想这样新鲜活泼,而自己思想这样迟钝,心里真惭愧,应该时时开动脑筋才好。”

“8月26日 上午花了很大力气,帮助耀邦同志修改社论,自认为改得还好。但是结果耀邦同志还是决定这期不发。认为对青年团干部说话,还是多从正面来谈好。”

从中可以看出,耀邦同志在抓一件工作时,总是不断在思考,既敏锐抓住问题,又十分谨慎。

他反对用“应该”、“必须”之类的官腔去教训人,反对说空话、套话、八股腔。他说,讲话、写文章,都应该有一种思想的诱发力,要把问题说透,启发人们为了崇高的目的,也为了自己的利益,自觉地去奋斗。当时负责团报、团刊和宣传工作的同志,都很年轻,热情高,求知心强。因此,每一次周末到耀邦家的聚会,就像到了思想加油站,如饥似渴地听耀邦同志谈话,之后总是充满信心和力量重新投入战斗。在耀邦同志的具体指导下,《中国青年报》办得生动活泼,十分吸引人,不但吸引了广大青年,而且许多中老年人也爱看。《中国青年报》也多次受到毛泽东的表扬,他甚至说:“我不看别的报,就爱看青年报。”

我除了主持《中国青年报》的编辑工作外,还帮助耀邦和团中央起草一些报告和讲话。参加起草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和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参加起草了在延安召开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的报告和上海召开的全国青年工人会议的报告等。耀邦同志不同于某些领导,让秘书写讲稿,自己只是念讲稿。所有这些讲话、报告,都是耀邦亲自提出思想、设计内容,亲自修改,以至亲自起草。因此,每一次参加起草,就像是接受一次既严格又循循善诱的老师的教导,受益是很大的。1964年,共青团准备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当时耀邦正带职下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在北京的几位团中央书记,组织了班子起草团九大的报告,起草几稿,感到都不满意,又把我这个1958年被戴上右派帽子,后来虽已摘帽,但还是“摘帽右派”,叫了去参加起草。我诚惶诚恐地用几天功夫写了一稿,几位团中央书记看了觉得还可以,让我带着稿子与几位同志一起去湘潭,请耀邦审阅。耀邦没想到我去,说:“噢,你也来了。”看来似乎有些高兴。但一看稿子,就断然地说:“不行。没有什么新思想。”他说,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根据毛泽东思想,很好总结几年来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从当前国内外形势来分析共青团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中心思想是要促进中国青年革命化。在以后的一个多月里,耀邦同志亲自带领起草小组在一个招待所里,反复讨论、推敲、修改。起草的同志不断地写,耀邦同志不断地思考。常常是按照他原来的思想起草的稿子还没有写完,他的思想又发展了,于是又推翻重来。这样前后一共写了七八稿,终于写成了题为《为我国青年革命化而斗争》的团代会报告草稿。当我把最后的草稿交给耀邦同志时,他高兴得击掌叫好。这份草稿交给团省市干部讨论时,也是一片叫好声。当然,现在来看,这份报告明显地带着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痕迹。

我总是在想,为什么耀邦同志总是思潮如涌,思想是那样新鲜活泼,而且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呢?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感到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革命战争时代起,耀邦同志就与人民血肉相联。由此养成的习惯,建国后他也总是愿意往下跑,而不愿老坐在机关里。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跑了全国1500多个县。他十分重视先进地区的经验,而跑得最多的是山区和边远贫困的地区。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登临世界屋脊西藏,南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北至中苏边境的巴克图哨所。5年总书记,4年春节都在民间,与贫困地区群众共叙家常。在我国领导人中,很少有像他那样以巨大热情和精力深入实际的。他了解百姓的甘苦,知道人民在想什么,希望什么。我曾随他乘着颠簸的汽车,一个县一个县地访问。每到一地,他就召开调查会,从今问到古。晚间他还借来地方志,了解当地的历史。他有很强的记忆力,许多人和事都过目不忘。他非常重视感性知识。1955年,我曾有机会去中央党校学习而没让我去,当时我很想不通。耀邦同志从外地专门给我复了一封信,说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从实际中学习。

二是手不释卷,追求新知。耀邦同志知识非常广博,但他只有初中一年级的学历,他的书本知识完全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他不但通读马列,系统阅读历史著作,而且还博览群书。在他案头经常可以看到最新的中外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吸取了当时世界最高的学术成果,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列宁说:“只有用人类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胡耀邦正是这样的身体力行者。他不但自己这样做,在领导青年团工作期间,还反复诱导团的干部和青年要努力学习。1952年,我听他的第一个报告的中心思想就是“学习是更加突出的任务”。一直到他到党中央工作时,他还教导团干部要发奋读书。他说:“我希望每一个共青团干部要完成阅读两亿字的任务。如果每天读一万字,阅读两亿字就需要50年时间。”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手不释卷,追求新知,这使耀邦同志的思想永远充满活力,永远处在时代的最前列。而这一切又是为了对真理的追求。胡耀邦非常崇敬毛泽东。他曾反复读过毛泽东著作。从他平时传达毛泽东指示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感到他对毛泽东的每句话都是认真领会的。胡耀邦是毛泽东思想的忠实宣传者和实践者。但是崇敬并不等于迷信。胡耀邦最令人敬佩的一点就是他敢于从实践中来检验什么是真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通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实践,使他看到,对毛泽东的错误要敢于否定,敢于破除对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的迷信。正是他,最早组织起“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是一次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思想解放运动。

凡是在中国土地上生活过来的人,都能认识到,坚持真理,破除迷信,这需要有多大的革命胆略和勇气。这只有无私无畏的人才能做到,而胡耀邦在这点上,正像金刚钻石那样的坚硬和透明。1981年,胡耀邦在他被选为中共中央主席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说了一段朴实、真诚、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虽然我担任这样一个重要的职务,但有两点是没有因而改变的,第一,老革命家的作用没有变;第二,我的能力和水平没有变,我还是昨天的我……”邓小平在大会闭幕时一语道破:“胡耀邦刚才的讲话,证实了他是党的主席的合适人选。”胡耀邦这番发自肺腑的话,并不是他的一时之念,而是他的一贯想法。我想起,在平反冤假错案开始时,我们陪同习仲勋同志夫人齐心同志去看耀邦,谈所谓“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这件冤案。耀邦同志非常明快地说:“习仲勋是一位好同志,他做过的工作比我多,能力比我强,贡献比我大。”

心中无私无畏,那么耀邦的心中装着什么呢?可曾记得,在悼念敬爱的周总理之后,中国人民再次泪洒十里长街,目送耀邦同志的灵车西去。群众队伍中高举的白布横幅上写的是:“您心中装着人民。”这使我不禁想起,在“五七干校”时,我这个“摘帽右派”,已沦为“专政对象”的贱民,谁也不敢搭理。一次我爱人陈敏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地拉着驮着我孩子的板车,忽然感到轻松了,回头看,原来是耀邦同志在帮助推车。又一次,陈敏向他反映,我的在东北建设兵团的大孩子,被无端打成反革命。耀邦同志立即提笔给当时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杨勇同志写信,请求查清。

可是,无私无畏,有时也会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1985年,当时我与耀邦同志都在中南海工作。我看到海外报刊登载所谓“左派”蓄意要把耀邦整倒的大量报道,感到十分担心。我带着这些报刊去见耀邦,我问他:“您看过这些吗?”耀邦胸怀坦荡地说:“我不看。”鲁迅面对复杂的环境,曾说过要学会“侧着战斗”。耀邦却坦荡地没有想到这点。于是,一代伟人,在遭到背后一下猛击,就猝然倒下了。

耀邦离开我们已整整10年了。人总是要死的,就看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我想,耀邦同志这些高贵的品质,这种高风亮节,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进入专题: 胡耀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0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