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一元复始,全球华人及儒家文化圈已经欢度农历春节,两岸之一度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经过双方当局的多年努力,如今战争的阴霾确实已成过去,但国际上、尤其是东北亚的紧张局势并未好转,美国前国务卿及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日前在德国慕尼黑表示,战争的幽灵正在亚洲徘徊,希望中、日双方能够理性处理争议,不要轻率发生冲突。
今年一年,我们应可预见区域紧张局势的上下起伏,在此情况下,如何实现或至少是维护区域安全实为当务之急。
近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仍在不断提出刺激性的言论与动作,比如说要北京摊开军事预算,认为中、日关系就像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关系,日本要以积极的和平主义之名,透过宪法解释来变更自卫队的海外活动,甚至还提出集体自卫权的主张,想联合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利用美国来和中国进行对抗,虽然美国已经表明不做中、日之间的调人,反对破坏现状的任何举动,尽管外界对于日本这种极具煽动性与破坏性的言行感到惊恐并加以斥责,但看来安倍政府短期内并无改弦易辙的打算。情况在变好之前真有持续恶化的可能,大家对局势发展确实是要保持密切的观察。
就台湾的立场而言,保护中华民国的利益当然为首要考量,努力劝和符合相关各方的共同利益,鼓励外交解决、避免选边或为不得不然之举,但就如笔者过去一直所主张的,中、日万一发生冲突,台湾或许只能讲一些谁都不得罪的门面话,希望不要因为自己的介入反而火上加油,把事情搞得更为复杂难解,但实际上两岸在某些事情上即使不能合作,但这并不代表双方不能存有默契与谅解和协调,在最坏的情况下,民族气节与立场仍然不能有所偏废,这才是台湾应该坚守的底线,不能有所动摇或退让。政权短期利益事小、国族长远利益为大,不容妥协。
过去,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确实只有大小强弱、成王败寇,唯实力是问的思维,多的是率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观念,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心仪的是朝贡制度,而缺乏现代主权国家、诸国平等的认知,但是经过百多年来现代化过程的洗礼,中国(包括台湾)均已充分融入国际社会,认同主权国家的概念,接受绝大部分国际合理的行为准则,可以、也愿意成为国际社群中一个负责任的利害相关者,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现代的中国并无霸权心态。
除此而外,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种反求诸己,莫为己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良传统。从过去到现在,这种例子多的不胜枚举。国父孙中山先生当年就曾主张,在摆脱次殖民地的地位之后,中国要采取济弱扶倾的政策;而中共也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同样主张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其实,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人少有领土野心,习于以和为贵,喜欢追求即使只是表面的和谐,除非被迫,也不愿主动挑起争端,制造冲突的民族性格,应该给予正面评价。
1978年中共改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在韬光养晦、永不称霸、绝不当头的政策指导下,追求现代化的发展、国力快速成长,西方则以其自身发展经验,认定国强必霸,强调实力会改变意图,于是在1990年代中泡制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于此同时又出现中国崩溃论的说法,北京随即以和平来应对威胁之说,用崛起来批驳崩溃的误谬。鉴于和平崛起的用语仍然易于造成外界错误的解读,北京现在改采和平发展的说法。中国特有先经后政的发展模式与强而不霸的作风当然有其值得称道之处,可以肯定。
同样的,1949年以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虽然曾经经历长期戒严及白色恐怖所造成的伤痛,但其经济奇迹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已为举世所公认,台湾目前虽然面临严重内外挑战,但仍然保留了中华文明的美好传统,有识之士莫不认为,台湾的经验,不管是从经济到政治或社会,不管是正面或负面,对中国大陆都有示范与借镜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区域安全的维护有所贡献。这也就是为何马英九政府一再主张,台湾既是和平的缔造者与维护者,也是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与传递者。中华民国的存在与发展对各方而言都是一个资产而非负债,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