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逸儒:台湾民进党何去何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77 次 更新时间:2014-01-14 09:40

进入专题: 民进党  

蔡逸儒  

 

去年12月26日,台湾民主进步党的立法院总召柯建铭突然表示,民进党应该冻结台独党纲,大陆的国台办随后回应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似有肯定之意。一时之间,此事成为两岸之间讨论的焦点,有人认为柯建铭此举是要为苏贞昌解套,预示了民进党的改变,而且民、共之间对此应该有过事前沟通,否则北京不会迅即正面回应,这意味着大陆已经让步,愿意接受民进党冻独的立场,但本月9日民进党发布的《对中政策检讨记要》又似乎说明了民进党的本质并未改变。众说纷纭。

一直以来,有些人就认定民进党在本质上是一个主张分离主义的政党,从当年的台独党纲到后来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再到最后的正常国家决议文,虽然说词一换再换,但本质上就是货真价实的台独政党。这些年来,民进党一贯逢中必反,不但反共而且反华,专门给人戴亲中卖台的帽子,由反对国共和解到反对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再到现在的反对两岸服贸协议,甚至不惜以台湾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从来没有少过。但也有人相信,台独只是个假议题,民进党人多的是机会主义,为了争取执政机会,他们必然会与时俱进,否则只有困坐愁城,终有遭到人民唾弃的一天。

民进党的大老辜宽敏说两岸是兄弟之邦,吕秀莲说两岸是远亲近邻,谢长廷说两岸一中,两岸应该建构宪法共识或至少是宪法各表。民进党的政治人物由上到下,陈水扁、吕秀莲、吴荣义、姚嘉文、陈菊、苏治芬到大陆访问是一种态度,有人还用过"两岸同胞"这个字眼,但一回到台湾又是一套说法。即使是绿营的务实派学者如施正锋、童振源的主张也是,民进党代表台湾主流民意,坚持台湾主体意识,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两岸一边一国。对他们来说,民进党的政策未改、立场不变,变的只是说词和策略。

 

民进党台独本质没变

去年底,在大陆举办的一场活动中,两岸学者明显感知,民进党内特定派系有专人专门经营和大陆的关系,四处游走活动,该流派甚至专门在岛内挑选所谓的外省子弟,代表民进党参加地方选举,在大陆则选派年轻同志前往重点大学进修博士学位,目的就是要广结人脉,了解大陆,但当中国学者质疑民进党的分离主义路线时,主其事者就要求大陆对台独提出明确的定义。只要听听他们谈话内容就能知道,有些人还真是如假包换的台独分子。对许多民进党的基本教义分子来说,利益要争取,关系要经营,两岸要和平,发展要支持,但台独理想不能放弃。

由这次的民进党内中国政策辩论的结论看来,民进党显然只愿意与中国大陆发展和平、友好、平等的关系,同意善待陆生、陆客、陆配,但在对中政策上没有任何的突破,不但没有冻独结论,甚至还向后倒退到凝聚共识的阶段,难怪谢长廷、林浊水要说无感、可惜,而北京方面第一时间的回应是遗憾、失望。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意在言外的表示,民进党如果不能顺应潮流,解放思想,它想要找到出路是比较困难的。由此看来,柯建铭的主张看来不过就是争取胜选的策略性暂时调整,而不是思维、政策、路线的根本转变,因此有人认为,如果民进党走不出放弃台独的最后一里路,其他也就无足论矣。

坦白地说,民进党的存在和发展对台湾仍有积极的作用,它对台湾的民主发展也发生过正面的贡献,毕竟国民党也不是专干慈善事业的政党,没有压力、缺少竞争,国民党照样会腐败、堕落。民进党有关清廉、勤政、爱乡土的主张一直能得到许多人的支持,民进党的台独主张虽然有人不以为然,但在言论自由的层次上也还能容忍,或许也还能让北京在处理涉台事务上必须更为尊重、理解台湾的某些合理要求,但民进党破坏文官制度、戕害社会是非对错的观念,胡扯硬柪的本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举措,确实也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不容否认。

简单地说,如果要从好的一面来看,即使这次民进党"华山论剑"的结论未如外界预期,但大家对民进党还是应该鼓励多于责难,要从积极面来看待问题,尝试争取、转化它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毕竟渐变不是突变,量变终究会导致质变,变总比不变好,而且民进党想要转型也得有个发展的过程。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一切童騃性的乐观,或过度的悲观似乎都可以免了,对于民进党的未来,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外界恐怕还真是要抱持着理性、务实的态度来加以面对和处理,绝对不可自欺欺人地把一时的假相搞成了真相。戒之、慎之!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所教授


    进入专题: 民进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45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