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公元1636—1715)是法国波旁王朝著名的国王,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他在位60余年,使法兰西王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使法语成为整整两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也使自己成为名垂青史的“太阳王”。
据法国历史学家G•勒诺特尔《法国历史轶闻》记载,路易十四曾经患有多种疾病,其中包括病痛风和肛瘘。痛风是富贵病,作为养尊处优的国王,患有这个病倒也理所当然。不过,路易十四喜好大量饮用美酒,食用辛辣佐料调制的菜肴,喜欢骑马活动,故而得了肛瘘。为了医治国王的肛瘘,宫廷医生和江湖郎中共同商讨,制定了一系列治疗方案:服镇静剂、抹软膏、贴膏药、放敷料、涂各种糊剂、喝泄药、放血、吃补药、灌肠,这些疗法当时被称为“九姐妹方”。为慎重起见,他们挑选一些肛瘘患者做试验,结果都不太理想。后来决定由外科医生费利克斯动手术,最终解除了路易十四的痛苦。
对于一般患者来说,解除病痛故事也就结束了。但是,“太阳王”患过的肛瘘旋即成为时髦病。在巴黎,街头巷尾无不谈论肛瘘,人们都巴不得自己也患上此病。有些达官贵人渴望引起国王的注意,不管是否患有肛瘘,竟然自告奋勇地去找外科医生,硬是让屁眼挨一刀,以便被国王召去询问动手术的情况。一时间,外科医生家里总是挤满了人,这些人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自己与君王得了一样的病。一位著名外科医生就曾给三十多位肛瘘患者做过检查,所有患者都强烈要求动手术,当医生指出他们没必要做手术的时候,他们居然不高兴,甚至大发雷霆。
肛瘘,并不是什么富贵病,可是因为“太阳王”患过它,它便成为令人自豪或羡慕的时髦病。其实,类似的效应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意思是说,吴王喜爱精通剑术的剑客,老百姓便热衷于舞剑弄刀,以致身上伤痕累累;楚灵王喜欢人们有纤细的腰身,楚国士大夫为了细腰,大家每天都只吃一顿饭,因而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那些宫中美女更是很少进食,几乎饿得要死。这两则典故和路易十四的肛瘘,证实了孔子的论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很明显,上层人物的德行犹如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草动,而且顺风而动。
但是,孔子没有说明,君子之德何以如风?小人之德何以如草?在我看来,君子之德之所以如风,是因为君子尤其是君主拥有权势,掌控了社会资源,能够决定他人的生死荣辱,所以其一言一行,都可以掀起风波;而小人之德之所以如草,是因为小人不过是一介草民,自身没有多大能量,想要活得滋润一点,只能顺风而动、迎风招展,即便他不想跟风,也不得不迎风低头。
试想,当年吴国百姓之所以热衷于弄剑舞刀,搞得浑身伤痕累累,无非是为了练就高超剑术,以便引起国王的注意或垂青,从而改变自身的命运。当年楚国宫女士和大夫之所以节食瘦腰,也无非是投君王所好,以便获得君王的恩宠和关照。同样,那些法国人之所以乐意患上肛瘘,也是寄希望于得到“太阳王”的召见,即便不能见到国王,也能以与国王患一样的病而自豪。由此可见,“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透过肛瘘、好剑、细腰等现象,可知古今中外人性或人情大致相同,上层人士很能引导或影响社会风尚,而下层人物倾向于跟风或见风使舵。假如上层人士多为真君子,为人正直,处事公道,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下层人士也就安于职守,不必刻意取悦上司,整个社会自然会风清气正;假如上层人士多为真小人,装腔作势,贪财好货,喜爱玩弄权术,下面人士便会投其所好,想方设法巴结讨好上司,这样腐败就会蔚然成风。
所以,为了防止或避免“上行下效”带来负面影响,就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制约。一方面是自律,也就是上层人物要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真君子,不好货、不好色、不乱来。另一方面是他律,这一点更为重要,也就是用法律和制度约束和监督上层人物的权力,使权力阳光而有序地运行。如果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活得滋润而有尊严,谁还会乐于看别人脸色行事,做追随别人的跟屁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