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钊:2004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和美国对台政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89 次 更新时间:2008-07-14 11:13

进入专题: 台湾  

陶文钊  

〔内容提要〕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初始,对台湾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布什表示要尽其所能协防台湾,并加强了美台关系,尤其是军事关系。这在实际上鼓舞了台独势力。陈水扁2003年9月推出台独时间表以来,布什政府的政策又有新的调整,强调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稳定。在布什政府第二任期中这也还是它的政策趋向。台湾问题是危险的,但在今后数年中仍有可能遏制法理台独,不发生向着台独发展的重大事态。

关键词:美国外交 中美关系 美台关系 美国对台政策 布什政府 第一任期 台湾选举

自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实行“双轨政策”,在海峡两岸之间保持脆弱的平衡。但在各任总统之间、在同一总统的不同时期,他们对台湾的政策仍然有不同的侧重和调整。乔治·布什的对台政策也与前任的政策有所不同。在2004年3月台湾领导人选举前后这种特点尤其充分地暴露出来。

一、布什政府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布什当政之初实行“与克林顿对着干”(即所谓Anything but Clinton ,简称ABC)的政策,与克林顿的政策拉开距离。当然在台湾问题上,他不可能真的与克林顿对着干。但他的政策与前任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第一,克林顿政府与其前任一样,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所谓“战略模糊”,即不明确说出如果台湾海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美国将怎么做。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新保守派组织“新美国世纪项目”在8月的一项公开声明中强烈要求克林顿“明确宣布,一旦发生对台湾的攻击或封锁,美国就将去保卫台湾,包括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注释】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Statement on the Defense of Taiwan,” August 28, 1999. 在这份声明上签字的有威廉·克里斯托尔、阿米蒂杰、罗伯特·卡根、路易斯·利比(现任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理查德·帕尔(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拉姆斯菲尔德的主要助手)、沃尔福威茨等。【注尾】但克林顿没有做这样的声明。布什当政后,立意使对台湾政策“清晰化”, 在他当政百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查尔斯·吉布森采访时,当问到如果台湾遭到攻击,美国是否有责任去保卫台湾时,布什说了“尽其所能帮助台湾自卫”这样的话。【注释】《执政百日接受全国广播公司(ABC)“早安美国”节目的采访(2001年4月24日采访,25日播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课题组编:《布什言论》,2002年1月,第85页。 【注尾】从尼克松以来,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当政,还没有一位美国总统做过这样的表态。虽然次日在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记者采访时他又说了一些仿佛是“亡羊补牢”的话,表示“我愿意帮助台湾自卫,就我的观点而言,在政策上实际没有任何的改变” ,“我当然希望台湾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而宣布独立不是一个中国的政策,我们将与台湾一道确保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我们需要和平解决这一问题”,等等。【注释】《接受有线新闻网的采访》,2001年4月25日,《布什言论》第94页。【注尾】但他先前说的话已经出口,而且那确实就是他的意思,就是他的决策班子的主张。【注释】Susan V. Laurence, “Bush to Chen : Don?s Risk It,” 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May 20, 2004, p.31. 【注尾】第二,克林顿政府曾经积极鼓励海峡两岸进行政治对话,助理国务卿罗思还曾于1999年4月在纪念《与台湾关系法》20周年的讲话中对一些美国学者倡导的海峡两岸缔结“中程协议”或“中程安排”的建议表示认可。但台湾方面对这一提议甚为反感。他们认为美国这样做是违反了1982年7月美国向台湾做出的六项保证。【注释】见Harry Harding, “Again on Interim Agreements in the Taiwan Strait,”in Gerrit Gong, ed., Taiwan Strait Dilemmas. China?Taiwan –U.S. Policies in the New Century ( CSIS , March 2000 ), pp.3~6. 里根政府对台湾的六项保证见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卷第1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注尾】及至布什当政,美国政府对两岸对话表现了相当消极的态度,起码在2001年不再提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问题。【注释】2001年12月28日,笔者在与美国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的一次谈话中问,为什么布什政府不再鼓励两岸进行政治对话?他回答说,这不是美国政府要做的事,这是两岸自己的事。可见,这确实是一种政策上的调整。【注尾】第三,布什政府继续提升美台关系,尤其是军事关系。2001年4月美国答应的售台武器(4艘基德级驱逐舰、8艘柴油动力机潜艇和12架P-3C反潜巡逻机等)是美国历来答应的售台武器中最大宗者。2002年3月,台湾的“国防部长”汤曜明前往佛罗里达参加“国防峰会”,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前往与会。这是1979年以来访问美国的台湾最高层级的“国防部”官员。第四,在克林顿时期,台湾领导人在出访南美途中在美国过境,是只能待在旅馆里,不能进行公开活动,不能接受媒体采访的。布什政府认为对台湾领导人的这种待遇过于“屈辱”,以后要按照“安全、便捷、舒适”的原则,善待台湾领导人,而且也是这样做的。

2004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和美国对台政策美国研究

  

产生上述区别有四个原因。第一,布什在任州长时期很少涉及外交事务,对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了解甚少;他的“家庭教师”赖斯原来是苏联问题专家,对中美关系也懂得不多;【注释】美国学者波拉克认为,不仅布什政府对台湾的政策在他执政的后期与最初不同,而且它的整个东亚政策也有显著的变化,这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见Robert M. Hathaway and Wilson Lee, eds., George W. Bush and Asia. A Midterm Assessment (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2003 ), p.54.【注尾】第二,布什在竞选中曾称中国是“竞争者”或“战略竞争者”,他和他的主要决策班子是怀着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进入白宫的,【注释】1999年11月19日,布什在加州里根图书馆作对外政策演讲,这是他在整个竞选期间的惟一的专门的对外政策演讲。讲到中国时,他说: “我们必须把中国看清楚。而不是通过装腔作势和伙伴关系的透镜。…… 中国是竞争者,而不是战略伙伴。我们必须不抱恶意地与中国打交道,但也必须不抱幻想。” “George W. Bush Foreign Policy Speech, ” November 19, 1999. 【注尾】提升与台湾的关系自然是在战略上牵制中国的高招;第三,那些新保守派在克林顿政府时就要求总统明确说出“保卫台湾”之类的话,现在他们得了势,“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共和党保守派的总统就说出了他们早就想说的话。第四,2001年4月1日发生了海南撞机事件,虽然此事本身是突发事件,但它恶化了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在美国人们普遍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美国认为中国是朋友、敌手还是将来能与之合作的国家?”【注释】2001年6月笔者去华盛顿访问,参加了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于6月27日举行的邀请杨洁篪大使讲中美关系的一次午餐报告会,会上有的美国学者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注尾】这促使了上述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

布什政府的上述政策调整对于海峡两岸关系影响甚大。民进党本来就是一个以争取台湾独立为己任的运动。陈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虽然言不由衷地做了“四不一没有”的表态,【注释】陈水扁说:“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注尾】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运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推行他的“渐进式台独”的路线,进行“去中国化”,包括派遣亲信掌控重要经济部门,对一般商人也大搞“经济侦防”,实行“绿色恐怖”;包括“绿化”媒体、制造台独舆论培植所谓“新台湾意识”,尽可能淡化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关系, 培养以台湾为主体性的文化认同,等等。而与美国的关系是台湾领导人脖子上的“通灵宝玉”,与美国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上敏感地反映出来。布什政府在对台政策上的上述调整自然不会被台湾领导人放过。尤其是布什所说的“尽其所能协防台湾”的表态被有的美国学者批评为是给了台湾一张空白支票,似乎台湾做什么都会得到美国的支持,似乎台湾可以依靠美国来对抗大陆。

在2001和2002年中,美国对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实际上是加以放纵。而陈水扁却越做越出格,他第一次超过美国许可的行动是他在2002年8月3日发表的“一边一国论”。当时原来与台湾有“邦交关系”的太平洋岛国瑙鲁断绝了与台湾的关系,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陈水扁恼羞成怒,在8月3日抛出了大陆与台湾是“一边一国”的论调。他的这一说法显然直接挑战了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麦科马克、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里克一再表示,“我们对中国和台湾的政策众所周知,是长期的,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的政策是一个中国政策,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注释】“ Taiwan?s Leader Supports a Vote on Independence,”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5, 2002; 《美官员说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8月9日。【注尾】但这样的表态对陈水扁搞“渐进式台独”到底有多少遏制力,这从以后的事态发展就看清楚了。

二、通过公投来刺激选情

通过“公投”决定台湾前途是民进党的一贯主张。从民进党建党时期的“住民自决”到党纲的“台独”条文,以至《台湾前途决议案》的核心内容,都是以“公投”作为手段的。在陈水扁第一任期内台湾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社会不宁,失业率居高不下,在社会治理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2003年上半年的一些民意调查表明,他的支持率落后于泛蓝。用什么办法来转移选民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注意力,刺激选情,提高支持率?他决定利用统独问题,通过公投来刺激选情。 2003年,民进党及台湾当局筹划“公投立法”的工作进入具体操作阶段。3月下旬,民进党与台联党利用主导“立法院内政委员会”议事日程之机,强行将“公投法草案”列入表决议程,企图乘机闯关,但在国亲两党的一致反对下受阻。5月20日,利用非典疫情再度推动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受挫之后,陈水扁当局又煽动民粹主义情绪,激发民众的所谓“悲情意识”,呼吁朝野各界全力“推动‘台湾加入WHO’的公民投票”。随即“行政院”提出拟在2004年选举时一并举行“加入WHO”和“续建核四”两项“咨询性公投”。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湾当局打出“强化民主”、“深化民主”的口号,凭借“对重大民生、公共政策议题进行全民表决”的做法具有相当的欺骗性和迷惑力,陈水扁的民意支持率上升,与连宋的差距明显缩小。

陈水扁虽然说的是就“加入WHO”和“续建核四”两项内容进行“咨询性公投”,但他的真实目的,这种公投可能导致什么结果,明眼人是一看便知的。从2002年8月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台后,布什政府对他的动向也比较注意。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办事处主任包道格明确表示,美国“反对台湾进行任何议题的公民投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表示,陈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就职演说中已承诺不推动统独公投,美国看重他的保证,“同时十分严肃地看待这件事情”。【注释】孙明扬:《美反对我任何议题公投》,《联合报》2004年6月21日。【注尾】美国通过相关渠道多次向台湾当局表示对台湾可能举行公投的强烈关注,这是陈水扁始料未及的。台湾当局急忙表示,推动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公投和核四公投“没有逾越底线”。 “外交部长”简又新、“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 等还特地到美国活动,向美国方面说明并保证,关于民生和公共议题的公投不涉及“四不一没有”,争取美方的认可和支持。

但陈水扁自恃“民意可用”,一意孤行推动公投。在“立法院”会期结束后,台湾当局提出动议要求召开“立法院”临时会议,审议系列“金融法案”,推动“公投立法”。2003年6月27日,陈水扁在“非核家园大会”讲话中公然表示,在任期届满之前完成“核四公投”,还可能就台湾“加入WHO议题”进行公投,摆出将公投进行到底的架势。同时,国亲两党的态度也发生转变,一改以往坚决反对公投的立场,决定不再正面强力阻挡公投立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民意对公投支持度较高,国亲如继续硬顶,显然对来年选举不利。泛蓝阵营突然改变立场使泛绿方面一时措手不及。在2003年7月的“立法院”临时会议上,双方用尽权谋,激烈斗争,最后协商未果,民进党只好撤案退却。双方互相指责:泛蓝指责对方对公投法根本没有诚意,表面鼓吹公投,实际害怕公投;泛绿则指责泛蓝“变化无常”。

民进党当然不会就此罢休。2003年7、8月间, 陈水扁和民进党的其他要人又在各种场合继续加以鼓吹,扬言“一边一国”和公投是民进党的“党魂”。为配合统独公投,9月6日,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在台北搞所谓的“台湾正名”大游行,李登辉上演了一出三代一起“游街”的闹剧。9月28日,陈水扁在民进党17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在2004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2006年“催生台湾新宪法”,2007年实施“新宪法” (后又称2008年5月20日正式实施)。 陈水扁的这一说法把公投与所谓“制宪”结合起来,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搞公投就是要搞台独的实质。此言一出,舆论哗然。10月2日,邱义仁又进一步表示,他在与美国沟通时强调,民进党不是只有“四不一没有”, 还有“台湾前途决议文”,即使是总统也要遵守,现阶段民进党政府不会触碰国号、国旗问题,不会越轨,但却不排除未来的可能性。 【注释】台北中央社2003年10月4日电。

陈水扁更耍出一副无法无天的流氓相。他在10月6日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称,他坚定地认为,“海峡两岸一边一国。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台湾”, 并称:“公民投票一定会落实,新宪法一定会诞生。台湾不是另一个国家的一个省或一个州。任何民主的改革是我们自己的内部事务。我不认为任何一个民主国家可以反对我们的民主理念。”【注释】John Pomfret, “Taiwanese Leader Condemns Beijing?s ‘One China’ Policy; Chen Dismisses Fear in U.S. of Rising Tension,”Washington Post, October 7, 2003, p.A~18.【注尾】他以实施民主、坚持改革为幌子,表示要坚持他的理念,显示了前所未有抗中拒美的强硬姿态。

陈水扁为了公投制宪似乎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美国政府不能不一再做出反应。在上述报道发表的当天,2003年10月7日,国务院发言人包润石在记者招待会上罕见地把陈水扁2000年5月20日的就职演说又翻了出来,把 “四不一没有”的承诺逐字逐句地念了一遍,指出这些承诺应予遵守。他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并要求两岸不要有升高紧张或阻碍对话的言行。【注释】《联合报》2003年10月9日。

正在这时,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夏馨于2003年10月13日至18日访问了台湾。【注释】夏馨是个生意人。她与布什总统的弟弟、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有长期的商业关系,也与布什政府中的鹰派关系密切。她丈夫劳伦斯·迪利塔曾任拉姆斯费尔德的幕僚长,后为国防部的发言人。由于上述种种关系,她在2002年12月当上了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这样一个恐怕是最不适合她的职务。乔治城大学教授唐耐心评述说:“不论谁见了她,在头几分种里你就会感觉到,她是一个热情过度而不讲纪律的人……她是一个咋咋呼呼的女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Susan Lawrence, “The Guardian Angel Finally Had Enough,”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pril 22, 2004,pp.25~26. 笔者在2003年11月与她有过一次接触,感觉与唐耐心的说法完全一样。【注尾】夏馨在台湾政治大学演讲时公开表示,美国与台湾关系紧密,绝对不会背弃台湾,《与台湾关系法》是法律,连美国总统布什也无法改变。她甚至称,如果台湾没有主动挑起战端,而被中国大陆施以封锁、禁运或其他强迫性行为,都将被视为威胁性举动,美国将协助台湾防卫。在与陈水扁见面时,她表示支持公投,还鼓吹“美国对台湾有义务,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都帮台湾说话。她说美国与台湾的关系是在平稳进步,而与大陆的关系则比较起伏。她夸大大陆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称,“如果台湾再不提升防卫能力,在2005到2008年间就会面对军力失衡。”【注释】参见赵穆:《美国对台采取双头政策》,《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10月24~ 30日,第3版。【注尾】夏馨这些话在多少程度上代表了布什政府的政策,在多少程度上是她自己的“自由发挥”,可以再作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有些话,诸如美国支持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是布什政府实际上正在做的;而另外一些话,如两岸之间的军力平衡问题,是美国的一些鹰派人物也经常在说的。所以她的说法可以说是反映了美国鹰派的立场。【注释】夏馨的态度是否代表或反映了布什政府的政策,在美国学者中似有不同意见。国际与战略中心的葛来仪认为,台湾当局各取所需,故意寻找支持他们的观点和说法,不论是夏馨的,还是个别国会议员的,或个别学者的,如果他们真要了解布什政府的政策,白宫的政策,那是不困难的。她的意思显然是,夏馨不代表美国政策。唐耐心则认为,“她向台湾表示的支持的程度显然超过了白宫想要的程度。但区别也只是程度,而不是实质。因为布什政府基本上是支持台湾的。” 见Susan Lawrence, “The Guardian Angel Finally Had Enough,”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pril 22, 2004,pp.25~28.

夏馨此次访问对事态发展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当陈水扁的拒中抗美姿态受到美国国务院批评的时候,夏馨的访问不啻是及时雨,给他送来了他所需要的支持和鼓励。十分善于利用美国国内政治为其目的服务的陈水扁于是更加有恃无恐。 2003年10月26日,民进党动员全省,在高雄进行“全民公投、催生宪法”大游行。进一步制造“民意支持”。次日,泛蓝阵营的“保护中华民国大联盟”举行反台独大游行。双方立场尖锐对立。

这时,又发生了另一件陈水扁可以利用的事情。2003年10月31日、11月1日,陈水扁在访问南美途中在纽约过境时,会见了20位美国联邦国会议员,接受了一个人权组织的奖项,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夏馨在那两天里全程陪同,对陈水扁照顾备至,陈水扁对美国政府“放松过境限制的善意”感激不已。口无遮拦的夏馨说:“受到礼遇是因为背后有个守护神,那就是布什总统。”第二天,“布什是陈水扁的守护神”的说法立即见诸台湾报端。陈水扁在访问巴拿马期间又曾蓄意两度与鲍威尔握手寒暄,这些都被台湾媒体大肆宣扬。毫不奇怪,陈水扁回到台湾后洋洋得意地宣称,他得到美国特别强烈的支持。【注释】《陈水扁感谢美放松限制》,《侨胞》(纽约)2003年11月3日;《阿扁夸美国‘台最好朋友’》,《世界日报》2003年11月2日; Susan Lawrence, “The Guardian Angel Finally Had Enough,”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pril 22, 2004, p.25. 【注尾】陈水扁的支持率本来一直落后于连宋,他出访巴拿马回来后,《中国时报》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首次超过连宋一个百分点。

面对陈水扁及台湾当局新一波的推动“公投”和“公投立法”的攻势,国亲两党深感需要改变被动局面。2003年10月23日,国亲两党“立院”党团提出国亲版公投法草案,规定有关国号、国旗、领土的变更等项应排除在“公投”范围之外,宪政层次问题也不宜以“公投”解决。

大陆方面严密注视着事态的发展。2003年11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就陈水扁当局通过“公投立法”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发表措辞严厉谈话,指出,陈水扁的所作所为彻底暴露了其分裂国家的真面目,正在一步步地把台湾同胞拖向危险的深渊。祖国大陆方面坚决反对陈水扁当局通过“公投立法”和“台独公投”进行分裂活动。一旦台湾通过不设限“公投法”,大陆将做出强烈反应。“台独就意味着战争”。【注释】廖翊:《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台独就是战争,武力恐难避免》,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18content_1185507.htm

为了向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进一步表明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11月21日,即将访问美国的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辑唐尼专访,针对台湾“公投”问题表示,我们不放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但是对任何分裂祖国的挑衅行动,我们不会坐视不管。中国人民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的统一。【注释】“Government Resolute on Taiwan Issue,” China Daily, November 24, 2004.

2003年11月27日,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国亲两党共同推出的“公投法草案”,民进党与“行政院”提出的“公投法草案”被否决。在“有关改宪和重大政策方面”,“适用范围”的条文删除了“变更中华民国的领土范围、国名和国旗”等内容,泛绿则在“防御性公投”上扳回一层,明定台湾遭受外力威胁、主权有变更之虞时,总统得直接经行政院会决议,将国安事项交付公民投票。即所谓17条。

“公投法”的出台和台湾几个月来的事态发展显然引起美国政府的严密关注。 九一一事件后,布什宣布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反恐和国土防卫成为布什政府的第一要务。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后,虽然布什在2003年5月1日宣布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但伊拉克的安全形势一直没有改善,反而有恶化的趋势,13万多的美军一直陷在伊拉克不能动弹,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引起国内和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反对。布什政府还面临着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这样一些棘手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不希望台湾海峡地区出现动荡,以致破坏了美国的大战略。 布什政府显然感到不能再让事态这样随波逐流的发展下去。2003年11月下旬,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和高官频繁表态,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11月18、19、20、22、25日,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国务院副发言人厄尔立等一再表示,美国反对任何一方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继续敦促两岸不要做出或者说出会增加台海紧张,或者使得对话更加困难的举动或者言辞。19日,在记者追问下,副国务卿阿米蒂奇说,台湾为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举办公投是不必要的。12月1日,鲍彻又说,美国反对台湾举办任何会改变台湾地位或走向台湾独立的公民投票。12月4日,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重申美国反对两岸任何一方改变台海现状,这个说法包括反对大陆动武和台湾独立。【注释】中国新闻网:《新闻背景:近一个月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频繁表态》, 2003年12月9日。

为了加强美国表态的力量,2003年11月底12月初,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东亚事务的资深主任莫健奉布什之命三次秘密访台,并带去布什亲笔信,要求陈水扁帮他“个人一个忙”,停止恐怕会危及台海安全的行动,如公投。【注释】Susan V. Laurence, “Bush to Chen: Don?s Risk It,” 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May 20, 2004,p.29.【注尾】2003年12月1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就台湾“公投立法”向媒体表示,美国反对任何会改变台湾现状或走向台独的“公投”,第一次公开表明了美国的立场。【注释】于非:《玩平衡没好处》,《解放日报》2003年12月5日。【注尾】但陈水扁已把选举和公投绑在了一起,如果此时取消公投,显然对他的选举极为不利。2003年12月5日,陈水扁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再次为他进行所谓“防御性公投”进行辩护,并称“举办公投是强化和深化台湾民主的一座里程碑…… 我们不接受将公投和台湾独立画上等号”。【注释】《2008宣布独立?扁:想象力丰富》, 《台湾晚报》2003年12月6日。【注尾】2003年12月7日 陈水扁参加台中造势大会,称公投议题就是“台湾2300万人民坚决要求中国撤除针对台湾的飞弹,公开宣布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反飞弹、反战争的防卫性公投。至此,美台在台湾公投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

三、选举前后

2003年12月上旬,应美国总统布什的邀请,温家宝总理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台湾问题显然是两位领导人会谈的中心议题。12月9日华盛顿时间中午12时许,在白宫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布什表示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海地区现状的决定,尤其严厉批评陈水扁说:“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做出决定单方面改变现状,对此我们是反对的。”布什的这一表态不能不说是对台湾的一种冲击。许多美国学者都感到,布什当着中国总理的面,这样直言不讳地、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加以包装地批评陈水扁,确实表示了他对陈水扁的强烈不满。稍后,12月20日,布什在与胡锦涛通电话时又再次重申,美国不希望海峡两岸的任何一方企图片面改变现状。【注释】Washington File, December 10, 2003, pp.2~3;《参考消息》2003年12月30日。布什总统的表态后,虽然也有少数国会议员加以批评,如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众议院台湾小组副主席罗伯特·韦克斯勒等认为,这是对“自由人民通过投票表达观点的权利进行了责难,他严重破坏了美国的传统,即美国站在希望获得民主和自由的人民的一边”,(《参考消息》2003年12月12日), 但总的来说,比起1998年6月克林顿在上海公开宣示“三不”政策来美国国会中的反弹要小得多。有的美国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国会中最支持台湾的那些人正是共和党的右派,他们虽然不满总统的这一表态,但他们也不能与自己的总统为难。2004年 2 月12日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史文的谈话。

2003年12月2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京参加座谈会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他在讲话中强调反对任何形式“台独”分裂活动,并表示,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经商、兴办实业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加以推动。

在布什12月9日表态前后,国际社会纷纷表态关注台湾海峡地区局势,批评陈水扁执意搞“公投”搅乱东亚的和平和稳定。12月2日,俄罗斯外交部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俄罗斯“反对台湾以任何形式独立”。【注释】俄塔社莫斯科12月2日电。【注尾】12月29日,日本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所长内田胜久直接对“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表示日本政府对台湾“公投”以及“制宪”等问题的忧虑,希望在举行公民投票或起草新宪法的问题上要特别谨慎。这是日本政府自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以来第一次就两岸关系问题向台湾施加压力。同日,日本政府还公开表示,希望陈水扁遵守“四不一没有”的承诺。欧盟也通过非官方途径要求陈水扁重新考虑其公投计划,说公投可能会是未来冲突的根源。【注释】China Daily, December 31, 2004.

显然,陈水扁在公投问题上陷入了两难处境。公投是民进党的选举战术,陈水扁是想借此来刺激选情,为2004年选举服务的;当然对于他下一步“修宪”或“制宪”来说,公投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如果取消公投,那么民进党内就会有人指责他屈服于外来压力,他赢得选举的希望也就变得渺茫。如果坚持要公投,他既要得罪美国,也会疏远相当多的选民,而与美国的关系对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台湾当局原拟在2004年1月10日向日本、美国、欧洲派出所谓“宣达团”,向它们沟通关于公投的问题,但美国、日本均明确表示拒绝接受“宣达团”。台湾当局只好作罢。无奈,陈水扁决定修改公投的议题。2004年1月12日,陈水扁发表三点声明,表示会审慎沉稳处理公投问题,国际社会可以放心。1月16日,他发表了为时5分钟的电视讲话,宣布了“3·20”公投内容:第一、如果中共不撤除瞄准台湾的飞弹,不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您是否赞成增加购置反飞弹的装备,以强化台湾自我防卫能力?第二、您是否同意政府与中共展开协商,推动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以谋求两岸的共识与人民的福祉?【注释】《香港商报》2004年1 月17日。【注尾】显然是为了讨好美国,台湾的“国防部长”汤曜明却又在18日宣称,即使公投未过,还是要执行既定军购政策。既然如此,这个公投还有什么意义?

尽管陈水扁修改了公投的内容,国际社会对他的批评并没有减少。2004年1月26日,法国希拉克总统对来访的胡锦涛主席明确表示,“公投是重大错误”,“改变现状将推进分裂。这将是重大错误,台湾将要对地区稳定负重要责任。”【注释】China Daily, January 28, 2004. 【注尾】1月 30日,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结束对中国访问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 “就我的了解,公投通常是用来解决非常分歧、非常困难或者非常重大的议题,就我所看到的公投的文字,似乎既不重大、也不困难,所以我想这会引发一些有关公投推动者的动机的问题。”【注释】“U.S Opposes Unilateral Action That Might Change Taiwan Situation,” Washington File, February 2, 2004, p.5.【注尾】2月4日,日本外务省报道官再度对台海局势紧张表示忧虑,说日本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关切“台海进行公投”这件事,要求台湾再度慎重考虑公投。2月11日 鲍威尔在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作证时说,台湾有举办公投的自由,但是就目前提出的两个题目进行公投没有必要;在台海地区不应该采取任何可能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动,“我们对两个公投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表示支持”。陈水扁对国际社会的表态恼羞成怒,把怨恨集中发泄在希拉克身上。1月29日,他在接见国际青商会世界主席时表示,对希拉克的指控感到非常痛心和遗憾。并说,法国自1791年就有公民投票的民主制度,至今已有213年,“我真的无法了解,这样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竟然会干涉另一个国家的内政。” 【注释】《鲍卿反对任何公投题目》,《香港商报》2004年1月13日;《扁痛批希拉克, 台法升高紧张》,《联合报》2004年1月30日。

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陈水扁继续玩弄花招。 2004年2月13日 ,他在接受共同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再次当选,也不宣布“台湾独立”,并不改变“四不一没有”。他还首次表明,为推进两岸“三通”,将设立经济、文化、学术等各界代表参加的特别小组,向大陆派遣特使等。他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又假惺惺地表示,不会排除台湾与大陆统一的可能性,台湾现状不会被单方面改变。同时,民进党继续为“公投”和选举造势。2月28日,民进党举行“手护台湾”活动,从北部基隆到南部屏东贯穿18个县市的省道上连成一条长达500公里人链,参加者逾200万人,继续挑动族群对立,激化矛盾。同日,国亲在台北、台中和台南举办路跑、“千万人心连心”的献血等大型造势活动,连战还发表了“你血中有我,我血中有你——停止蓝绿仇恨”的演讲,希望抚平伤口,防止民进党利用“二·二八”事件撕裂族群。但事后有民调显示,民进党支持率上升至37.8%,而泛蓝的支持率为36?1%。【注释】《香港商报》2004年2月7日;日本共同社2月13日电; 德新社台北3月2日电。

3月上旬,国际社会继续就台湾公投表态, 东盟、德国、俄罗斯都表示反对任何旨在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的措施,陈水扁搞公投是旨在加剧台海紧张局势的挑衅行为,是完全错误的。【注释】《解放日报》2004年3月6、13、20日。

就在台湾选举前一天,2004年3月19日,发生了神秘的“枪击案”,陈水扁、吕秀莲在台南扫街拜票时双双“中弹”,这给本来就白热化的选战更增添了一层扑簌迷离的色彩。第二天,陈、吕仅以0. 2%的微弱多数获胜,泛蓝自然不服,进行了持久的抗争,并要求重新验票,台湾的选举进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司法诉讼。但陈水扁执意要搞的公投却马上有了结果:两个议题的投票率分别为45.17%和45.12%,均未过半,公投无效。在320当天选举初步结果公布后,美国各主流媒体的报道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无一例外地突出陈水扁是以极其微弱多数获胜,二是无一例外地突出报道了公投的失败。选举后,国务院发表声明,“恭喜台湾人民完成选举程序”,但却故意没有提陈、吕的名字,同时希望选举争议能利用既有法律机制妥善解决。【注释】《香港商报》2004年3月22日。

  

四、选举之后

2004年3月26日,台湾“选举委员会”不顾国亲的强烈抗议,发布公告,宣布陈水扁当选。白宫随即发表声明,其中说,“台湾中选会在3月26日正式公告陈水扁先生赢得连任,我们恭喜陈先生胜利。” 但声明也指出,选举结果正面临法律诉讼,所以悬而未决。声明还重申了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并称,“为了建立台海和平与安定的坚实基础,台湾和北京有责任透过一切可能途径进行对话,并避免片面采取可能改变台湾地位的行动。”所以这个声明从字面上说是不偏不倚的。【注释】《香港商报》2004年3月28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在台湾选举后进行的一次民调中,近8万网民中有62%的人认为,此次选举不公正,只有38%的人认为选举是公正的。《香港商报》2004年3月26日。【注尾】拿这个电文与4年前美国政府的贺电相比,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4年前的贺电是由克林顿总统具名,而此次是由白宫新闻秘书具名;第二,它既对陈水扁表示了祝贺,又认为结果是有争议的,这就是为什么4年前的贺电口口声声称“陈总统”,而在这个贺电中仅称“陈先生”;第三,声明继续强调了避免采取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要求,这在4年前的电文中不突出;第四,此次电文强调了“透过一切可能途径进行对话”,这是布什政府在头两年中忽视、而从2003年10月以来国务院和白宫发言人一再提出的问题。

但就在白宫发表声明之前,夏馨先向台湾在美代表程建人打了电话表示祝贺。正迫不及待地等待美国贺电的程建人把夏馨的电话记录了下来,又拿给夏馨签字。不知深浅的夏馨居然签了字。程建人如获至宝,立即发回台湾。台湾当局好不容易盼来了这份电报,立即把它公之于众。夏馨事先既未请示国务院,又抢了白宫的先,而且与白宫的谨慎调子很不一样,国务院和白宫对她这一目无纪律的行为十分不满。夏馨被迫于4月辞职,成为任职时间最短的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注释】Susan Lawrence, “The Guardian Angel Finally Had Enough,”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pril 22, 2004,pp.25~28. 国务院对夏馨的不满由来已久。2003年11月笔者见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 他就直截了当地说,你们不要听夏馨的,她不代表美国对台政策。你们要听总统和国务卿,以及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的,他们代表美国政策。有时她说过什么话,我打电话问她,特莱沙,你刚才说什么来着?她会反问你:我刚才说什么了?我什么也没有说啊!你看,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据有的美国学者说,当夏馨被迫辞职时,布什说,我想我已经把她解职三次了。可见,不仅国务院,而且布什本人对她也早有不满。

2004年4月21日,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举行纪念《与台湾关系法》25周年听证会,助理国务卿凯利出席作证。虽然从2003年10月以来,美国国务院和白宫发言人以及美国领导人,包括布什本人曾经多次表态阐明美国对台湾政策,但这个证词是对美国政策惟一比较完整、比较全面的说明。证词总的调子仍然是布什说的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但证词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证词强调台海地区的现状要由美国来定义,这是要垄断定义权的霸权主义的说法。 但这话也是针对台湾说的。因为陈水扁对现状的解释是“一边一国”。凯利的证词可以说是对陈水扁所说的现状的否定。第二,证词说,中国政府领导人不放弃对对台湾使用武力,在台湾宣布独立时将采取军事行动。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这一立场持有强烈异议,“但我们和台湾领导人如果把这些声明看作是虚声恫吓那是不负责任的”,“我们敦促台湾人民也同样严肃地看待这些声明。”他还进一步说:“在我们看来,任何单方面走向独立不会使台湾得到比它现在已经享有的自由、自治、繁荣和安全更多的东西”,而大陆方面的反应“将可能摧毁许多台湾已经建立起来的东西。”证词并要求陈水扁“实施负责任的、民主的和克制的领导,这是保证台湾的和平和繁荣的未来所必须的。”这段话十分重要。20多年来,还没有一位美国高官这样警告过台湾领导人。把这句话翻译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如果台湾领导人和民众要和平、要繁荣,那就不要搞台独;要搞台独,就会失去和平,失去繁荣。第三,证词几处强调了美国的“安全利益”,美国将“明确地和直白地表示意见,如果我们感觉这种努力将对美国的安全利益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或者可能破坏台湾自身的安全利益。如果要美国支持,那么台湾的修改宪法就应该是有限度的。如果我们不知道限度何在,那么我们将不予以支持。总统关于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表态将在与台湾关于政治演进的对话中予以加强。”这段话是明显地针对陈水扁关于2006年制宪(后改为修宪)的时间表说的。他明白地告诉台湾当局,不要乱来。第四, 证词比较积极地鼓励两岸进行对话, 并且明白告诫台湾, 美国没有给台湾“抵抗这种对话的空白支票。”【注释】“Kelly Says Taiwan Relations Act Key to West Pacific Stability,” Washington File, April 22, pp.5~12.

如果布什总统关于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讲话和凯利的证词为美国政府切实实行,那是有利于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在未来若干年中保持海峡的稳定的。但遗憾的是,布什政府常常在向台湾发出不一致的信息。台湾选举刚刚结束,泛蓝的抗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国国防部就迫不及待地将两台远程铺路爪雷达卖给台湾,价值14亿美元。 2004年6 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又通过法案,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布什在14日签字使之成为法律。2001年4月,美国答应卖给台湾的大宗武器由于款额过于庞大,台湾立法院一直没有落实。美国军方故意夸大大陆针对台湾的军事集结,好让台湾购买美国武器。6月立法院代表团访问美国,美国国防部高官努力劝诱台湾购买武器。23日,沃尔福威茨对代表团说,美国会严肃看待台海问题,但是,台湾也必须要有自我防卫决心,而买武器就是表现自卫能力、展现防卫决心的方式之一。【注释】《美游说台通过军购案》,《香港商报》2004年6月23日。【注尾】美国的国防部——人们不禁要怀疑它是不是另一个美国政府——还在不断向台湾发出错误信息。

五、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几点思考

第一,美国对台湾政策从根本上是矛盾的。美国一方面讲信守一个中国政策,信守中美之间的三个公报;另一方面又实行《与台湾关系法》,布什政府更说成是“基于三个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的一个中国政策”,把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这近乎荒唐。当美国国会就《与台湾关系法》进行辩论时,中国政府与美国一再进行交涉。1979年4月19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参议院访问团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基础就是只有一个中国,现在这个基础受到了干扰:中国对美国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是不满意的,这个法案最本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际上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注释】田增佩主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386页。【注尾】只要《与台湾关系法》存在一天,美国对台湾政策的矛盾就存在一天,《与台湾关系法》是这种矛盾的根源所在。

第二,虽然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这种矛盾一直存在,历任总统也都说要贯彻《与台湾关系法》,但实际上不同的总统任内、甚至同一位总统不同时期的政策天平的倾斜也是不同的。如克林顿政府的前三年,美国政策的天平显然倾向于台湾,克林顿政府重新审议了美国对台政策,这是从1979年以来的第一次全面审议;又给李登辉发放了访美签证。1996年以后,克林顿政府则更重视中美关系的稳定和改善,明确反对国会一些人极力推动的《加强台湾安全法案》,反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当新保守派强烈要求总统明确表态在大陆进攻台湾时保卫台湾时,他也没有做这样的表示。 现在要求美国取消《与台湾关系法》还不现实,但如何贯彻它则是总统权力范围之内的事,如向台湾出售什么样的武器、出售多少武器,美国军方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台湾的军事建设,情报共享的程度如何,把美台之间的官员互访限制在什么层面,台湾领导人在美国过境给予什么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基本上是行政当局可以决定的。本文一开始就提到布什政府任内对台政策的调整,这也充分说明,不同的总统对《与台湾关系法》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可以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本文前面提到了布什2001年4月的接见记者关于“协防台湾”的讲话,这是本届政府试图把对台政策清晰化的做法,但这里仍然有模糊的空间。一些亲台的议员和学者认为,总统说得还不够清楚,应该说出,大陆在任何情况下,包括台湾宣布独立的情况下都不能使用武力。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总统不应该让台湾领导人产生误解,似乎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卫台湾,总统应该清楚说明,在没有台湾严重政治挑衅的情况下如果大陆进攻台湾,美国才会去协防台湾。言外之意是,如果台湾进行了严重挑衅,台湾就不能指望美国这样做,台湾要后果自负。但是布什总统没有再进一步清晰化,所以现在的清晰政策中仍然有模糊的空间。

第四,九一一恐怖袭击后,反恐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关注,布什也成为“反恐总统”。反恐也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朝核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上与美国均有较好的合作。当然中国这样做,也是符合中国自己的国家利益的,但确实中国的国家利益与美国的利益有相重合之处。现在中国要求美国在台湾海峡问题上所做的事情,既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也是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的。台海出事,影响东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对有关国家,对美国都没有好处,更不要说中美两个核国家因为台独势力的恣意妄为被拖入一场谁也不想打的军事冲突。但美国在维持台海稳定问题上仍然是说得多,做得少,这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历史地看,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亲台势力主要来自共和党的右派。在中美建交后,在国会辩论《与台湾关系法》时,正是共和党右派不遗余力地要把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承诺”写进这个法案。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也正是共和党右派极力推动《加强台湾安全法案》的出台。本届政府是共和党右派的政府,是传统的保守派与新保守派结合的政府,它采取亲台湾的路线是毫不奇怪的。

其次,本文一开头就提到,布什第一任期的政府执政之初对中国是抱有战略疑虑的。反恐的共同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疑虑,但毫无疑问在本届政府中仍然有人对中国抱有根深蒂固的疑虑,不论中国做什么,都难以消除他们的这种疑虑。他们怀疑,中国不断壮大的国力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中国是否要在亚太地区削弱美国的影响,损害美国的利益。虽然当前非国家行为体是美国的主要威胁,以后呢?他们担心的仍然是中国。如果他们要牵制中国,那么打台湾牌自然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有《与台湾关系法》在那里为他们提供美国国内法的依据。他们是要把《与台湾关系法》发挥到极至,来最大限度地为他们牵制中国的战略服务。

再次,在美台关系背后,可以清晰看出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美国人并不讳言政治与金钱的关系。现在的美国政要个人几乎都有大的商业利益背景,或曾任一些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者在一些大公司有重要的股份。切尼与哈利伯顿公司的关系更是尽人皆知。美国国防部是每年支配数千亿美元的一个大政治商业体,那些军火商与国防部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军工复合体通过多种渠道对政策施加影响。他们可以游说本州的联邦议员,通过他们向行政当局施加压力,如1992年布什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中的情况那样。他们可以直接与国防部官员打交道,影响其政策。他们还可以直接讨好武器购买国的政要,甚至进行贿赂,如台湾购买法国拉法耶特舰的情况那样。在陈水扁过境纽约的活动中,军火商是主要的赞助者。刚刚被迫辞职的夏馨已经成为台湾的主要军火商,而夏馨的丈夫,迪利塔则是拉姆斯费尔德的亲信。在这样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下,美国不断加强与台湾的军方关系也就不难想象了。这种直接的联系恰好是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对台政策的一个极好的例子。为了让台湾购买更多的美国武器,五角大楼甚至故意夸大大陆针对台湾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维持台海地区的稳定方面,五角大楼本身就是布什总统面临的一个大的障碍。【注释】美国学者兰普顿最近指出:“在维持台海稳定方面,美国总统布什和赖斯在国内几乎面临同样大的阻碍,那就是五角大楼”。《兰普顿质疑五角大楼助长台海紧张》,台湾《联合报》 2004年7月23日。

第四, 台湾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民进党是一个以台湾独立为己任的政党,陈水扁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政客,他出尔反尔,自食其言,而从2003年9月以来,他通过推出公投制宪的台独时间表,制造台海地区局势的持续紧张,把两岸关系推倒了危险的边缘。过去16年中,在李登辉和陈水扁的主政下,台湾当局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资源,实行“去中国化”,灌输台独意识,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在此次选举中,陈水扁又突出统独问题。而在美国,在国会内外都有支持台独的势力,甚至有人公开提出,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已经过时,需要加以重新审议。【注释】见Michael Swaine, “Trouble i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Volume 83, No. 2, p.40.

但笔者仍然认为,在今后数年中,遏制法理台独仍然是可能的。首先,全世界都已经十分清楚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立场:决不能容忍台独,决不能容忍任何人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而且也在切实进行着各种准备,包括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明确表示,能战方能言和。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根本的保障。第二,大多数台湾人仍然希望维持现状。有民调显示,60%以上的台湾人希望维持现状,8月份一些前台湾政府官员告诉笔者的百分比是80%,真正的台独分子是少数。可见大多数台湾人知道台独将断送和平这个道理。第三,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仍然是布什政府在第二任期的政策。第四,过去20年来,大陆的实力和威望在不断增强,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台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这种趋势正是在2004年“3· 20”前后国际社会纷纷表态反对陈水扁搞公投的原因。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可预见的未来防止发生向着台独发展的重大事态、维持台湾海峡的稳定仍然是有可能的。【注释】正是慑于岛内外的种种压力,陈水扁不得已在“5· 20”演说中表示,“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的议题,……不宜在此次宪改的范围之内”。

第五, 中美关系是多方面的,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在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在经贸关系等等方面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共同利益,冷战结束后十余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即使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两国也是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分歧。双方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希望维护台海地区的稳定。对美国来说,现在这种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仍然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很清楚,如果台湾真地跨过了大陆的底线,很可能把美国拖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中去,这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前景。中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台湾与大陆的最后统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陆要尽最大的努力,有最大的耐心;眼前迫在眉睫的事是阻止台独。在止独这一点上,中美两国的利益有重合之处,这是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可以进行合作的基础。中美两国之间,包括官方和民间,确实需要进行深入的、坦率的对话,双方把各自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意图、打算都使对方有清楚的了解,在这一点上容不得“战略模糊”,而且逐步建立起在台海问题上的危机管理机制,防止擦枪走火,避免最坏的前景,这是中美两国的根本安全利益之所在。

    进入专题: 台湾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943.html
文章来源:《美国研究》2004年第4期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