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笑话源于文化弱智,要治文化弱智,有没有速效药?前一阵杨照在《字典与开放社会》(《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5.19)里已经开出了第一个方子:字典。但他大概没想到问一下,为什么大陆上大家这么不喜欢翻字典?我八年前写过文章(《文汇报》2003.4.17)批评说,教育部门规定所有小学必须使用的按西式字母排序的《新华字典》不适合认生字,查字所需时间是国人独创《四角号码字典》的数倍之多,但几十年来就是必须执行,导致大多数小学生考过那极繁极难的部首检字法后再也不碰字典。这个问题和上次讲的教育的机械分科,根子上是同一个病源。当然,查字典这药方开起来很容易,至于会不会有效,还要看第二个相关的方子:公关。
公关早已不是新概念,但很多人只把它和危机连在一起,一出事就拼命使劲,或文过饰非,或强词夺理,越抹越黑。其实公关应该是日常工作,在我们的体制里,稍大一点的单位都有常设的宣传部,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公关部门,运动式的宣传并不需要天天去忙,日常的公关却是每天都要做的。这方面每个单位倒都应有统一的策略,对媒体要有专门的发言人,绝不能让“保卫部门”之类去承担涉及媒体的工作。如果说难以指望国民都养成遇生字翻字典的习惯,至少公关部门必须备好字典,凡有对外的稿子一定在难字上注好音。领导出场参加活动之前,公关部门都要准备好脚本,有的还要经过排练。当年清华校长那个活动显然没有排过,那是在08奥运和10世博之前;在看过这两个中国最大公关活动的榜样之后,谁还敢不经排练就登台亮相?当然,一般单位的活动不可能请到张艺谋来导演,可做公关的都要多少学点张艺谋的本领,这就是第三个药方:戏剧。
目前我们的公关宣传干部极少受过戏剧训练的——在机械分科的学校体制中,戏剧几乎看不见。近年来戏剧影视专业急剧扩张,可大多是冲着做明星梦的孩子、仿照专业戏剧学院的模式办的,极少为提高人文素养而开设的普及型戏剧课程。事实上,在这些年来以素质教育为名而增开的艺术课程中,最有“素质”价值的就是戏剧课,因为戏剧不像音乐、美术可以单干考级,必须团队合作,最能锻炼参与者的动口、动手以及协作能力。但要达到这个目的,戏剧课就应该以实践为主,而不只是对一大班人放放录像、讲讲剧本的欣赏课。
戏剧实践课除了一般的排戏以外,还可以搞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模式的“论坛戏剧”,用戏剧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来探讨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能。论坛戏剧把传统论坛的坐而论道变成演演试试的社会实验室,根据现实情况编出脚本,演出中观众参与,结局开放。这种戏剧实践的目的不是排出奥运会开幕式那样美轮美奂的景观,而是锻炼参与者的问题意识、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海的宾馆业已开始用论坛戏剧训练员工提高服务水平,检察系统以之提高公诉人的表达和应对能力,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哪天我们的学校里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戏剧实践课普及了,各行各业的公关干部都因之而提高了沟通能力,加上随时翻翻字典,我们就再也不会看到那么多文化笑话,心里踏实,就能自信,媒体和各类舞台上中国人的面貌或许将焕然一新。
《南方周末•自由谈》2011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