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静宁:裂脑研究与思维方式互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04 次 更新时间:2009-06-14 11:41

进入专题: 裂脑研究   思维方式  

肖静宁 (进入专栏)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揭示出大脑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崭新图景,成为20世纪脑研究中最有影响的重大突破。裂脑现象已被看做是理解不同特征的思维模式和认知风格的基础。同时围绕着裂脑现象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玻尔的互补原理考察裂脑现象,对于澄清裂脑研究中的某些争端,阐明思维方式互补的脑基础和认识论意义,是很有意义的。

一、脑半球功能专门化与思维方式互补

脑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从优势脑半球到脑半球功能专门化的观念的转变;二是从脑半球功能专门化的对抗性、互不相容性到相互支持的互补性的观念的转变。裂脑研究表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信息加工方式迥然各异,但又相互影响,既独立又协作,呈现一种互补图景。下面就以玻尔的互补原理为参照系对这种互补现象以及思维方式互补进行多视角的剖析。

1.玻尔关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互补和谢灵顿的神经整合作用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的互补原理揭示出了事物本身永远包含着互斥互补的关系。这个互补原理包含两个解释层次:一是对量子力学的互补现象的解释;二是据此做出的认识论推广。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学领域、心理学领域、人类精神活动领域是玻尔对互补性进行扩展的最感兴趣的首要领域。玻尔的传记作家和学术传人罗森菲尔德写道:“最直接地显现互补情况的领域要算心理现象领域了,这个领域也是玻尔早年观察的出发点。现在他能使用互补性的术语来表示那种作为我们态度表露的情感上的描述同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之间的特殊关系。” 1罗森菲尔德所指的“态度表露的情感上的描述”和“对事物的认识”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直觉和理性的关系。针对以往人们把人类精神活动的理性能力与直觉能力对立起来的弊端,玻尔指出:“我把科学和神秘主义看成是人类精神的互补体现,一种是理性的能力,一种是直觉的能力。它们是不同的,又是互补的……两者都是需要的,并且只有相互补充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世界。”2虽然当时玻尔并不了解两种思维方式的脑基础,但却十分明确地用互补性指明了理解两种思维方式由于相互补充而成为一个整体的途径。

现代生理学奠基者谢灵顿曾提出著名的神经整合作用来说明有机体的整体协调性和完整统一性。谢灵顿的这一原理可以说是理解人类复杂精神活动彼此互补的大脑活动基础的第一步。作为人的认识器官、人格器官——大脑,不仅在生理上是一个整体,在心理上也是一个整体,并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使人的感觉、知觉、表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成为链锁反馈式的统一活动。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具有不同的水平与层次,在大脑两半球的最高层次上,正是通过胼胝体川流不息的每秒高达40亿次的信息传递才保证了大脑两半球活动的高度整合。可见,玻尔的互补原理与谢灵顿的神经整合作用对于认识人的精神活动的统一性质具有惊人的吻合之处。

2.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概念与思维方式互补

巴甫洛夫提出的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反映了人类条件反射活动的本质与特征。人类除了与动物共有的对具体信号起反应的第一信号系统外,还具有人类所特有的利用语词作为信号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词信号是抽象的信号,信号的信号,语词刺激不在于它的物质载体,其实质乃是语词的涵义。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使人类的认识出现飞跃,创造了科学、建设了文明。巴甫洛夫虽然提出了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但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下,他没有也不可能具体说明两个信号系统的脑结构。而巴甫洛夫这一创见也未引起西方神经科学家的重视。巴甫洛夫还将他的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用于人类高级神经类型的区分,即艺术型与思维型,而大多数人则属于中间型。艺术型善于直观认识;思维型善于抽象推理。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人认知风格与思维模式的差异,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实际上,巴甫洛夫关于思维型与艺术型的区分似乎可以从斯佩里关于左右两半球功能专门化的研究中得到某种解释,或者说斯佩里似乎为巴甫洛夫学说提供了某种新的科学根据,这是值得探讨的。是否可以认为思维型属于较多地运用左半球优势,而艺术型则是更多地运用右半球优势呢?这样提出问题当然不应绝对化,从互补性角度看问题,无论思维型、艺术型都是两种思维方式互补的产物,只不过是一种优势比较突出,极性比较明显,所谓优势只是一种互补优势。至于中间型更是呈现个体间千差万别的互补差异。因为大脑两套信息加工系统总是彼此密切配合、息息相关地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从来不会出现一套开动,另一套关闭的情况。所以,绝对的思维型与艺术型是根本不存在的。在这里,玻尔的互补性似乎为巴甫洛夫学说与斯佩里的裂脑研究找到了统一的途径。

3.从左半球语言优势的发育与可塑性看互补

语言功能属于一侧半球,这是最显著的半球功能单侧化现象。但语言功能并非100%属于左半球。美国学者研究了100例人脑顳平面,以反映经典语言区的大小。发现65%的人脑左侧颞平面大于右侧,11%的右侧大于左侧,其余的两侧顳平面无显著差别。后来应用CT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技术复证了上述结果。研究还表明,语言区的非对称性在人类胎儿期即存在,脑半球功能单侧化有先天遗传因素,使得胚胎期就有利于左半球语言功能的发展。但是如在幼年期发生左半球损伤,右半球可以取而代之,建立右半球的语言优势。这种代偿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这可能是由于右半球业已高度特化,司理非语言的其他功能,不能再取代左半球的语言功能3。以上充分表明,两半球的分工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新近利用区域脑血流图技术对思维活动的研究,已证实右半球也参与了语言分析4。一侧半球损伤后功能代偿能力如此之强,显示出两半球功能互补的巨大潜力。

脑半球功能专门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有的科学家认为大脑两半球功能并不十分特殊化,其根据是,因治疗需要而切除一侧大脑半球的儿童,虽然成了半脑人,但其智力与运动功能却能基本上正常地进行,无论是切除右半球或左半球的半球人,国内外对此均有一些报道。不仅对儿童、婴儿是如此,令人惊讶的是,有三例成年人在切除一侧半球后,也出现了明显的功能代偿。如一患者47岁,习惯用右手,因肿瘤行左半球切除术,术后,右侧偏瘫,语言丧失。但10周后竟恢复用单字回答问题,5个月后突然回忆起所有能唱的歌,……如此看来,即使是壮年人一侧半球也可以把另一侧半球的功能全部接受过去。这就是半球人向裂脑人的挑战。对此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大脑两半球各有一套完整的智力与体力功能。两半球完整时,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切除一侧,其功能可以全部被另一侧所代偿。难怪有的科学家认为,如大脑疾患与其切除局部不如切除半边,这样代偿功能更好些。

上述两半球之间这种互补功能的潜力及其表现,真是大脑的奇迹,是任何人工信息加工系统望尘莫及的。

4.从学习与脑功能优势转移的关系看互补

人的左右脑功能的发展,是同人的整体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可用学习可以改变左右脑功能的优势来说明。日本的研究者以大学生为对象,用韩国文字进行脑功能测试,发现学习刚开始时右脑活动占优势,而后左脑作用逐渐增强。由于大学生从未见过这种陌生文字,只把它们当做无意义的图形来处理,自然是右脑占优势。而后,将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学习韩国文字的读音和含义,另一组依旧,作为对照。两周后再次测验,结果出现了明显差异,不学习读音和含义的对照组仍是右脑优势,学习的则变为左脑优势。这种转化还可以向相反方向进行,经学习已建立左脑优势,但长期不练以至遗忘,重新学习时,右脑再次起着主导作用。这就充分表明:“通过学习改变了左、右脑功能的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左脑与右脑是交替取得主动权的,是处于动力过程之中的”5。在正常的非实验条件下,这种交替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种有趣的左右脑功能的互补现象,可能与信息处理水平与方式不同有关。

对音乐家与外行人脑功能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表明脑功能优势的转移。一般认为,音乐能力是右脑的功能,但音乐家由于长期的学习与实践,音乐能力会转变为左脑的功能。实验表明6:让音乐家与外行人听同一曲调,外行人为右脑优势;音乐家则相反,为左脑优势。一般人左半球对节奏敏感,对旋律不甚敏感,而音乐家左半球对旋律也是异常敏感的。随着音乐课题的复杂,音乐家的左脑优势也更增强。

以上研究表明,左右脑协同活动可以提高认识能力。也就是说:“左脑为中心的课题,如能吸收右脑共同参加处理,或者相反地进行,那么一个人就可以具有高出一般人的能力”7。正确的、科学的训练与学习,也许正在于发挥左右两半球的互补优势,达到左右脑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是有待深人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5.从创造性活动看互补

人类在科学与文化等领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思维方式互补的典型例证。裂脑研究表明左右脑以不同方式思维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补时刻在进行着,这对于创造性活动确实至关重要。

大量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创造性工作而言,必须重视非语言形式的智力的作用,并将右半球的非语言形式的形象思维、直觉与左半球的抽象思维有机地统一起来。当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根据自己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特征生动地概括出来的两个思维阶段,显然就在于相继发挥右脑机制与左脑机制的互补优势。爱因斯坦在阐述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时指出:“写下来的词句或说出来的语言在我的思维机制里似乎不起任何作用。那些似乎可用来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实体,是一些能够‘随意地’使之再现并且结合起来的符号和多少有点清晰的印象……在创造性思维同语词或其他可以与别人交往的符号的逻辑构造之间有任何联系之前,这种结合的活动似乎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对我来说,上述那些元素是视觉型的,也有一些是肌肉型 (或译“动作型”——引者注) 的。只有在第二阶段中,当上述联想活动充分建立起来并且能够随意再现的时候,才有必要费神地去寻求惯用的词或其他符号。”8 爱因斯坦所谓的思维的第一阶段就在于运用右脑的灵活性,以“视觉的”和“动觉的”思维元素进行广泛的自由联想和组织复杂的表象,只是在以这种方式发现有可能解决问题之后,才进人第二阶段,运用左脑的抽象、逻辑能力进行创造性成果的表达。这种右脑思维的灵活性与左脑思维的逻辑抽象性之间的互补,对于创造性活动而言,是富有成效的。具有普遍的意义。C•沃勒斯在《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把创造性思维过程分析为四个阶段,即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和验证期9。将裂脑研究成果与沃勒斯的分期结合起来,不难看出,准备期的活动主要是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找出问题、确定目的、选择突破口,主要是发挥左脑言语逻辑的力量;酝酿期在于充分发挥右脑的想像、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功能;明朗期的思维是跳跃式的,以顿悟的方式突如其来,如江河一泻千里,如黑夜明灯照亮,问题迎刃而解,这显然仍是右脑为主导,而灵感思维具有特殊的意义;最后是验证期,再次发挥左脑优势,使新的发现、创造能形成完美的、严密的观念形态,须借助于语言、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力量。

创造力的真正基础,在于充分发挥左右脑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互补,任何创造性成果都是两种思维方式最佳协同活动的产物。

6.从认识发生史看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的互补

关于认识的起源问题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课题,从主体方面看主要涉及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如何转变为认识能力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裂脑研究及思维方式互补发生交汇。人类的认识能力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发生发展与变革的历程。不仅有自然选择的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的丰富的实践活动充当了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的中介物,提供了认识发展的无可比拟的社会动力,并反馈到人脑本身促进其结构与功能向登峰造极的高度发展,使之绽开智慧之花,最终人类才脱离动物界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英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波兰尼 (M.Polanyi) 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划分人类知识和认识的新角度,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指的用书面的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非系统阐述的知识,像我们行为中的某些东西,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 (Explicit) 知识,后一种则为意会的 (Tacit) 知识。可以说,我们总是意会地了解那些被我们确实看成言传的知识的”10。波兰尼还认为意会知识不仅是知识的合法形式,而且在逻辑上先于言传的知识。这对于研究认识的起源是很有启发的,也是合乎实际的。

波兰尼对意会知识给予极大的重视。意会知识也称为个体知识,对每个个体而言:“意会知识比言传知识更基本。我们能够知道的比我们能说出来的东西多,而不依靠不能言传的了解我们就什么也说不出来。”11这就是说,意会知识是言传知识的基础,没有意会在先,就无法产生言传。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意会对言传的依赖。实际上每一项有认知意义的活动,都包含着意会与言传两种因素的交织与互补,只不过没有把意会提到知识的高度来认识。

哲学家J.H.吉尔在阐发波兰尼的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概念时,进一步把“言传知识定义为集中觉察和概念化 (或言语) 活动的作用。因此,它显示了这样的特征:精确分析、言语表达……另一方面,意会知识可定义为附带觉察和体验化活动的作用。因此,它显现了下述特征:直觉的发现,体验的表达,微妙的识别……”这样,借助于裂脑研究的成果,吉尔就顺理成章地把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与言传的和意会的认知巧妙地关联起来了。他这样写道:“似乎可以很自然地认为,既然言传认识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那么意会认识就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了。”12吉尔将意会与言传认识与脑功能挂钩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无论从认识的种系发生或个体发生来看,无论从逻辑推断或从多学科提供的证据出发,均可认为意会先于言传。从意会认识发展到言传认识,是人类认识史上最重大的转折,它与大脑半球优势的转移和新的认识结构的形成同步发展。人类大脑的“两院制”是经过极其漫长的演化发展而来的。从认识的史前研究看,人类早期仅凭借简单的、无语言文字的形象化的、直觉式的右脑思维方式而生存搏斗,在劳动和社会化的进程中,人类逐渐脱离动物界,经过几十万年的缓慢发展,在亿万年进化的解剖生理先天结构的基础上,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到了非要开口说话不可了,才形成了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当人类开始以原始的图画文字来唤起视觉表象,人类也就踏上了以语言为核心的抽象化、逻辑化思维的轨道。由于左脑语言、逻辑思维的力量汇人到右脑意会认识的背景中去,使意会与言传互相渗透、补充、反馈,不断向新的高度发展,从而推动思维形式的互补。可以认为,所有认知都永远包含着意会与言传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就大大扩大和深化了知识的范围,必将有助于思维科学的研究。

二、思维方式互补的认识论思考

1.从脑半球功能专门化看两种思维方式各自的特点、职能及其分化、存在的必要性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类两种主要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以反映客观现实本质的高级认识过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形象思维也称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通过某种直接的形式进行加工、改造、创造的一种思维形式,对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需要重新考察。过去认为只有文学艺术创作才需要想像,这当然是无疑的。其实,如前所述,包括科学发现、技术改造及其他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是不能缺乏形象思维的。人们通过想像提出各种假设、模型,进行各种实验设计,从而表明形象思维在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确是在不断发挥其普遍性的职能,我们知道,幻想是想像的一种极为鲜明而特殊的形式,列宁就曾充分肯定幻想在认识中的意义,认为不仅在古代,就在今天科学思维和幻想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虽然在这种联系中两者的比例情况有所不同13。

裂脑研究的成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分化与存在提供了科学根据。既然在自然、社会双重作用下,人脑左右两半球功能高度专门化,左半球长于抽象思维,右半球长于形象思维。两种思维能力各有其相应的脑基础,也就决定了两种思维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与意义。斯佩里首先修正了左半球是优势半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右半球具有许多高级功能的新颖观点;接着又正确地指出了左右两半球功能的互补性,也就为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总是巧妙地、有机地配合、互相补充的。有的人以抽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有的则相反,这种互补活动是建立在脑的结构与功能的分化的基础之上的,这是我们研究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及其有效的协作的出发点。

2.提高思维方式互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产生

思维方式互补是人脑功能活动的一种能力,也是进行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思维方式互补具有极大的潜能。如前所述,学习可以改变左右脑的功能优势,而左右脑的协同活动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思维方式互补的效能与水平。珠算能手的脑功能是令人感兴趣的。一些珠算能手的计算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与电子计算机相媲美。计算任务可在瞬间快速完成。按两半球功能专门化概念,数字是语言性材料,本属左半球处理,令人吃惊的是,测试表明,珠算能手与一般人不同,其右半球也参与了计算工作,甚至成为计算中心,处理数字的优势脑已发生了转移,脑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差异。这是因为,在先天脑结构的基础上,后天的实践、学习、训练,促进了两半球功能优势的转移,从而导致了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推动了两半球功能互补水平的提高,达到了最佳的思维效果。

可见,经过长期的、合理的、科学的学习与实践,促进半球优势的转移,不仅可以提高思维方式互补的水平,甚至可以产生某种思维方式互补的新类型。在这里,关键似乎在于加强左右脑的协同活动。例如,进行以左脑为中心的课题时,能让右脑最大限度地能动地参与处理,以致“喧宾夺主”,变成了以右脑为主导的协同活动,反之亦然。这样就可能意味着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左右脑活动的互补,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最佳状态,以致出现了思维的超乎寻常的作用。虽然这个左右脑协作及优势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在思维方式互补中可能促使新的认知结构的产生,这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3.重视右半球非语言形式的智力活动,推动思维方式革命

传统的优势半球概念,给予左半球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右半球看做进化中的落后,冠以劣势半球的贬称,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斯佩里的裂脑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右半球的功能,其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如前所述,史前认识研究表明,意会先于言传。意会是右半球的功能,是一种非语言的、形象化的、直觉式的思维方式。当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加速,促进两半球的功能分化,在左半球的语言、逻辑思维力量发展后,才突破了几十万年来人类进化的近乎停滞的进程,造就了几千年的文明史;又由于近几十年来的计算机革命,大大延长了左半球逻辑思维的作用,使之显示了无可比拟的力量,所有这些都容易促使人们忽视右脑思维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根据裂脑研究成果适时提出要重视右脑思维是很有意义的。如布莱克斯利指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发展”14。吉尔把意会与言传和两半球的功能对应起来,把意会看成一种复杂的认识形式,看做右脑的功能体现,认为意会认识是言传认识的背景和基础,也是颇有道理的。

重新认识右脑思维的作用,决不意味着忽视左脑思维力量。右半球的优势在历史上先于左半球,随着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化的完成,右半球在形象思维方面占优势,左半球获得语言、逻辑的优势。从创造性思维活动来看,右半球的思维方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散式思维、直觉式思维、具体形象化思维对于解决创造性课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就拿推动人类文明史前进的左脑的语言、逻辑力量来看,也只有在加入右脑直觉式、形象化的反应后才发挥巨大的力量。难怪国外有的学者强调发挥右半球思维的优势,把它提到思维方式革命的高度,以达到左脑、右脑、甚至计算机三者之间的新的结合,这对于冲决左脑的“惟我独尊”的地位,扭转对右脑思维不应有的忽视是很有意义的。笔者认为,思维方式革命应以思维方式互补的战略思想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重视、培养和发挥右脑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为核心,以教育为突破口,但是绝不能孤立地、片面地谈论开发右半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一方。也就是说,所谓思维方式革命,无非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达到了一种新质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潜能,发挥主体思维创造性。

参考文献与注释

1 . L.罗森菲尔德:玻尔,《科学与哲学》1980年第1—2辑。

2 . 转自赵鑫珊:《一位进行哲学思考的伟大物理学家》,《读书》,1985年第2期。

3 . B.T.Woods:Is the left hemisphere specialized for language at birth,Trends in NeuroSciences 58:115 1983.

4 . P.E.Roland et al:Localization of contical areas activated by thinking,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53:1231 1985.

5 、6、 7 .八思武志:《学习与脑功能的关系》,《世界科学》1988年第12期。

8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16—417页。

9 . 布莱克斯利:《创造力与右脑》,《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10 、11 .转自刘仲文:《波兰尼及其个体知识》,《现代外国哲学》第5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267页。

12 . J .H.吉尔:《裂脑与意会(Tacit)认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 1985年第1期。

13 .《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5页。

14. 转自傅世侠:《右脑革命与创造力开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年第3期。

原载:《人文杂志》1991年第3期,责任编辑王玉梁。

肖静宁: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生理学会会员,430072

进入 肖静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裂脑研究   思维方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800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评论(0)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