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的特殊年代,一天,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出演革命样板戏的舞台,与现代京剧《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中的李铁梅结下不解之缘。回想起来,这是一次多么奇特的经历!进入暮年的我,不无感叹当年的纯情与勇气!
一、我受命出演李铁梅
1969年秋,文革进入第4年,红色风暴血腥斗争的形势似乎略有缓和。全国范围内千万计的知识青年正在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批机关干部、文艺团体、还有动作快的高校教师几乎是一锅端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
当时我所在的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还没有进行人员下放。一般群众每天主要的任务是“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集体念语录 ,背“老三篇”,学习“两报一刊”……如果有最新指示发出,即使在晚上,也决不让最高指示过夜,高音喇叭立即通知开大会传达,然后组织师生到校外大街上游行,浩浩荡荡,高喊革命口号,我们从航空路出发游行到很远的中心城区转回,那是一个狂热的年代。
说到样板戏,我当年还是很喜欢的,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我会被推向出演样板戏的舞台。
其实,革命样板戏并不限于样板剧团演出,因拍成了电影,并通过记录片,电台广播、报章杂志等传播渠道使之得以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可能由于最高领导人一句话,“工农兵看不到工农兵的戏”,一时间,由上至下推动了全民学唱学演样板戏群众运动的热潮,厂矿,农村公社,学校,甚至街道无不积极投入,有的地区还建立了样板戏演出的评比奖励制度,这真是一件新鲜事。
在这种形势下,我所在的武汉医学院也行动起来了!基础医学部要排演样板戏了!一个是全本《沙家浜》;另一个是《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不知道学校是怎样策划的,没有个人报名、海选那一套。一天,工宣队领导突然通知我,要我出演李铁梅,我有点惊讶,二话没说,心中暗喜,欣然接受,竟全然不顾自己虽然爱好歌唱,却从未接触过京剧的局限。
当年我30多岁,浓眉大眼,中等身材,偏瘦,外形似乎也还过的去。自从接受任务后,有一种使命感,努力深入了解角色的革命品质,背台词,练唱腔,走台步,一招一式的啄磨,更注重角色之间的磨合,我们决心完成这一不寻常的政治任务。那时的排练过程是开放式的,革命群众围观着,也可以说是群众当导演,气氛平和,好像暂时忘记了当时是文革时代,文革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暂时被抛在一边。
《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主要是李铁梅的戏,我只管排练,别的都不用操心,道具组不知从那儿弄来一盏红灯,这是最关键的道具啊!还有长长的大辫子,合身的红花衫,圆口布鞋等等,真是一点也不含糊。
我把受命出演当作学习李铁梅作为革命后来人的坚强意志和机智勇敢的品格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对《红灯记》的认识与喜爱。
我们的乐队当然不够完整,因地制宜,群策群力。主要的乐器有京胡,月琴,琵琶,笛子,锣鼓等。通过排练和演出,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亮相”,京剧讲究亮相,我们配合很好,锣鼓一响,我红灯高举同步一个亮相,激情澎湃,掌声四起。多么难忘的一段经历!我至今还记得这两个主要唱段:
铁梅(唱)【二黄原板】
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
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
奶奶呀!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洋。
【垛板】
今日起志高眼发亮,
讨血债,要血偿,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担!
我这里举红灯光芒四放,
爹!
【快板】
我爹爹象松柏意志坚强,
顶天立地是英勇的共产党,
我跟你前进决不旁徨。
红灯高举闪闪亮,
照我爹爹打豺狼。
祖祖孙孙打下去,
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因为学校演出样板戏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举措,就是尽可能不走样,不精彩也不愁没人看。正式演出就在学校礼堂进行,自备小板凳的观众挤得满满的。大幕拉开,舞台灯光闪灼,我登场一点也不紧张,我们总算完成了任务,大家都那么齐心,没有出什么问题,反映还是很不错的。负责灯光的是一位物理教研室的教师,他事后对我说,“锣鼓一响,你高举红灯亮相还真像那么回事,我都被你感动了”!
二、“革命样板戏”称号的由来
众所周知,样板戏是文艺创作的榜样,是特殊年代最耀眼的艺术魄宝,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巅峰之作,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里程碑事件。那么,样板戏的称号是怎样的呢?
文革前,自从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创作的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演出后,获得了政治上艺术上十分重大的突破性成功,革命文艺牢牢占领阵地,正气浩然。没有想到,最高领导人对文艺界仍是非常不满意,极其尖锐地提出文化部应该改名为“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当时我对此并不很理解,也不敢对别人讲。随着革命样板戏的排山倒海式地占领整个文艺舞台,我想,文化部可以摘掉那两顶帽子了吧!
革命样板戏有其特定的内涵。八个样板戏是上世纪6、70年代的流行语,源自官方,流传极广。
1966年,以“五一六通知”为标志,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红卫兵造反有理,派性组织林立,大打出手,武斗成风,破四旧,打砸抢,无所不为,多少名胜古迹遭破坏: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不仅触及灵魂,还残酷伤及皮肉,甚至要其生命。这种红色恐怖遍及全国,教育界、文艺界是文革最惨烈的重灾区,多少优秀的学者、艺术家或致残、或命断,非正常死亡难以计数。
与文革的红色恐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令人目不暇接、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宏大叙事的、华丽的歌颂性的、彻底服务于无产阶级政治的革命样板戏在文革初期大张旗鼓地出现了!可以说,样板戏产生于文革时期,又为文革推波逐浪。顾名思义,样板戏为革命文艺树立了榜样,样板戏不仅指明了文艺的方向、宗旨、道路,还具体地规划和规定了文艺实践的方法与细节。
1967年5、6月间八个现代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6大剧院反复上演,最高领导人亲自观看了演出。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中把八个剧目冠以“革命样板戏”称号。“八个样板戏”之称被高调叫响,一提起样板戏就是特指这八大样板戏。样板戏开启了文艺作品彻底受到政治话语的支配,几乎将文艺为政治服务推向巅峰。
时至今日,样板戏不仅受官方推崇,而且在民间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因为样板戏不是生硬地为政治服务,而是政治贯穿在整个剧情中,融为一体。样板戏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有许多优秀的唱腔朗朗上口,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当时的政治理念,这是样板戏得以生存和流传的基础。
冠以样板戏的8个剧目是:
1,京剧《智取威虎山》
2,京剧 《海港》
3,京剧《红灯记》
4,京剧《沙家浜》
5,京剧《奇袭白虎团》
6,巴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7,巴蕾舞剧《白毛女》
8,交响音乐《沙家浜》
虽然,从1969年到1974年,文艺界又遵循“文艺京剧化”的宗旨,陆续推出现代京剧《杜鹃山》、《沂濛山》、《龙江颂》、《平原作战》等多部现代京剧;还有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等,至使革命文艺作品达到20多个。但由于样板戏有特定的内涵,后来的这些作品虽很优秀并未列入革命样板戏的名录。
三、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化景观
1966至1970年,全国文化艺术界除了上述八个样板戏外,没有上演一部新的电影故事片,没有恢复出版一种文艺刊物,这就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独霸舞台,呈现出“八亿人民八个戏”奇特文化景观。八亿人民八个戏的确是特殊年代的一种文化奇观。样板戏是按照党的意志树立的文艺榜样。尽管如此,八个样板戏独霸舞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没有受到任何非议,反而是受到大众的欢迎与喜爱的。我记得那几年的国庆大游行,有许多浩大的令人鼓舞的、反映各条战线成就的各种大型彩车徐徐而过,而当八个样板戏出场时,人们总是报以特别热烈的欢呼 ,那样的场景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了。
众所周知,文艺具有多种功能,教育功能或宣传功能为其主要方面。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历来极其重视文艺的教育或宣传功能,革命文艺在长期的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和无法替代的伟大作用。无产阶级政党把文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根源就在这里。一定要从坚持党的领导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高度来认识样板戏的功能与作用才能充分了解文艺样板的榜样的力量!
由于具有崇高威望的最高领导人规定了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宗旨路线,始终指引着文艺前进的方向,加之“旗手”的具体实施,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体制的优越性,才可能在短期内高效地促进了八个样板戏的轰动登场。要知道,不是一部榜样作品,而是八大榜样作品,其集团效应得以放大再放大,终于完全占领文艺阵地,形成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化奇观。
首先,样板戏确定以京剧改革为主线,并兼顾文艺形式的多样性。众所周知,京剧是博大精深的国粹国宝级的艺术,过去主要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现在大刀阔虎进行再创造,为革命和建设服务是极其成功的。调动政治上可靠的优秀创作与演出人才集中力量办会演,推出了5个优秀的革命现代京剧,证明将传统京剧艺术赋予以新的生命、推陈出新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完全正确的战略决策。
此外,革命样板戏虽然以国粹艺术为主线,并不排斥外来的、小众的、阳春白雪的芭蕾舞形式,并创造性地将其用于革命斗争,出现了两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革命芭蕾舞剧;利用优美的丰富的京剧唱腔旋律创作了西洋乐器演奏的革命交响音乐是样板戏的一大成就。可以说,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在样板戏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样板戏不仅教育功能与政治色彩非常突出,在政治上是独树一帜的,从艺术、戏剧、舞剧、音乐的角度来看也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
其次,样板戏的巨大成功,我认为首先是文艺实践的指导思想的具体化。虽然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都努力使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但在具体创作中,难免犯种种偏差错误,如无冲突论、写抽象人性、写小人物、写中间人物、乐于暴露而不是歌颂等等。这些显然不符合革命文艺的要求。关于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在文革中有着非常具体的表述,大意是这样的:革命文艺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作品一定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三突出”说的太直白了,浅显易懂。我觉得样板戏正是这样做的,就是让高大全的主要英雄人物牢牢占领文艺舞台。革命样板戏就这样绝对主导了6、70年代中国人民的文艺审美与价值取向。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样板戏已成为一段历史背景的集体记忆的内容。
用上述标准来衡量当时所有的文艺作品,自然没有一部作品,无论是小说、杂志、戏剧、电影、音乐都难以有这样的艺术自觉性,所以当时有些好的现实主义作品,由于写了“中间人物”、“小人物”、“无冲突论”、 “抽象人性”通通定为毒草,通通赶下文艺舞台。不仅如此,其创作者还受到无情打击和残酷斗争。例如,电影《五朵金花》是一部反映少数民族建设家乡的充满戏剧冲突、喜剧色彩、生活气息、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颖的彩色故事片,有许多优美的插曲,外景非常秀丽,这样的电影只能划入毒草。十分不幸的是,刚出道的美丽的青年演员杨丽坤被突如其来的风暴击倒了,精神失常了,后来经过多方治疗,给她演出机会,希望她再上银幕,但可怕的“精神分裂症”使一颗耀眼的新星永远地堕落了,人们只有扼惋叹息!
再次,样板戏营造森严的角色等级,人物造型有固定模式。这样才能彰显主要英雄人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以唤醒仇恨和复仇为人物的主要情感。这样就把样板戏的英雄人物束缚在一个规定了的符合其政治身份的表演框架内,以先验的角色等级作为突出无私无欲的主要英雄人物的叙事修辞方式,以狭窄的阶级斗争视角排除人性复杂性来完成叙事。在样板戏的内容上毫不动摇地突出党的绝对领导,十分崇敬和歌颂党的英明领袖。英雄人物是党的化身,形象高大壮美,清心寡欲,没有家庭爱情,只讲阶级情怀和民族仇恨,阶级斗争与仇恨意识十分强烈。样板戏森严的角色等级使样板戏的人物定位在造型上必然两极分化,赋予英雄人物以高大英俊正气浩然的仪表堂堂的完美阳光形象,而反面人物则是丑恶阴暗的化身。服装上也有显著差异,由于京剧本来就以“服饰文化”、“脸谱艺术”闻名,这就使得样板戏的人物两极化得以强化。这样一来,样板戏的这种政治品格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显得清心寡欲单调和划一,而不涉及家庭、爱情等等人性复杂性。如《红灯记》虽然写了家庭,但三代人三个姓,《沙家浜》阿庆嫂有丈夫,丈夫又跑单帮去了。我觉得从样板戏的政治属性来看,这是不足为奇的。
以上可见,样板戏的榜样作用就在于它是全方位的歌颂性的文艺作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歌德派”文艺样板,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全新样板。
四、八个样板戏的活水源头
从根本上来说,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源自生活高于生活。革命文艺是对党领导下长期艰苦卓绝革命斗争和执政建设的的宏大叙事式的艺术再现,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样板戏的最本质的源头活水。
样板戏虽然产生于文革,但是,早在文革之前,作为样板戏的“一剧之本”的源头早已问世了。在很大的程度上,样板戏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移植和重新创作的拔高,以革命的名义让艺术表现服从政治需要。如前如述,人物造型有固定模式,角色等级森严;主要英雄人物的叙事修词方式以唤醒仇恨和复仇为人物的主要情感,泯灭个性与差异,突出无私无欲的,以排除人性复杂性的狭窄的阶级斗争视角完成叙事。
关于样板戏的前身,它是根据什么作品移植改编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革初期集中推出八个样板戏,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绝不是一蹴即就的,我们不应该忘记首创原创者的贡献。下面对八大样板戏的具体的活水源头逐一作些表述:
1,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前身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早在50年代已推出的抗战故事片《革命自有后来人》,这是一部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黑白故事片,当时已有较大的影响。我还清楚的记得,赵联扮演的李玉和胡子拉碴的,还和女儿铁梅背着李奶奶偷点酒喝,充满平常人的生活气息,与钱浩亮在《红灯记》里的高大全李玉和相比,可谓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2,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是由曲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改变而成的。小说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小说我是读过的,书中有革命同志之间的 爱情火花认为是不健康的内容而受到批判。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的“小白鸽”的原型竟担任过我求学时的北京医学院的基础医学部的党总支书记,那时她很联系学生,我们看到小说中描写小白鸽很美丽,就问她“那真的是你吗?”她说“我年轻时挺白的”。奇怪!这句话我一直没忘记。小说《林海雪原》1960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故事片,影响巨大。可见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活水源头多么丰富,在改编中与京剧的特点巧妙的结合,人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侦察英雄杨子荣机智勇敢打进匪巢威虎山,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匪帮,整个节奏畅快淋漓,群情澎湃,斗志昂扬,气壮山河。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深受大众喜爱,经久不衰。特别是杨子荣打进威虎厅,取得匪首坐山雕的信任,在威虎厅的双关语唱腔更是广为流传:
今日同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志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干洒热血写春秋
3,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地方戏沪剧《芦荡火种》;沪剧《芦荡火种》的前身则来自一篇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沪剧《芦荡火种》1959年初排时剧名为《碧水红旗》。可见,《沙家浜》的文学、戏剧底蕴是非常丰厚的,现实斗争的活水源头为样板戏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革命现代京剧将《芦荡火种》更名为《沙家浜》。该剧通过地下党员阿庆嫂的春来茶馆掩护新四军伤病员的故事,是一出真人真事的抗日传奇。剧中新近改编的“忠义救国军”表面抗日、暗投皇军,至使斗争形势非常复杂。样板戏《沙家浜》再现与日、伪军周旋激战的情景可谓是“空前绝后的经典”,其中第四场阿庆嫂与草包胡司令、刁参谋长的《智斗》是样板戏《沙家浜》的“经典中的经典”,充分发挥了京剧艺术的优点,引人入胜。如当参谋长对阿庆嫂表现得不卑不亢、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身份“不平常”产生怀疑时,阿庆嫂的唱段真是精彩绝伦,完全符合茶馆老板娘的身份,赢得满堂喝彩:
壘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
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
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
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凉
有什么周祥不周祥
《智斗》是最受大众喜爱的,是业余演出频率最高的。娱乐性极强以至掩盖了政治话语。
4,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唯一的一部原创的、非移植的样板京剧。其前身是志愿军原型杨育才的英雄事迹、并参照“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由“山东京剧团”创作并成功演出,被列入八大样板戏之一。剧情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夜晚出奇兵,非常精彩。京剧的“脸谱文化”在此剧充分展现,志愿军与李承晚、美军无论造型或表演都是泾渭分明。我对《奇袭白虎团》的志愿军战士的群舞情有独钟,那是高扬京剧风格的群舞,在奇袭行动之前的群舞,充分显示了阳刚之气,斗志昂扬,必胜信心,令人耳目一新,群情激昂振奋,为奇袭的成功作了极好的铺垫。
5,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前身是准剧《海港的早晨》。“旗手”插手上海京剧的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戏为由,要求将此淮剧改编为京剧。改编工作由上海市委领导组织京剧创作人员反复加工修改,其间几经更换班子,最后才完成定名《海港》。原淮剧写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并没有暗藏敌人;原主人公也只是一个普通工人由于轻视装御工作出了差错。“旗手”批评原剧突出“中间人物”,没有突出英雄人物,批评无冲突论,不讲阶级斗争。经改编硬是把一个普通青年工人的错误由于暗藏敌人的破坏改成为敌我矛盾,把党支书拔高为主要英雄人物,她“想起党心明眼亮”一方面教育青年工人;一方面与暗藏敌人展开斗争,终于胜利完成国际主义援外任务。
反复修改的关键就是将人民内部矛盾硬改成敌我矛盾,弱化中间人物的戏,生造一个阶级敌人,将一个普通港口的支部书记拔高为英雄人物。这样,革命现代京剧《海港》才得以被列为八大样板戏。
6,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根据歌剧《白毛女》创造性移植的,关于“白毛女”故事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千锤百炼,尽人皆知。早在延安时代的1945年,文艺工作者取材于“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是诗、歌、舞三者结合的民族新歌剧。《白毛女》对恶霸地主黄世仁的控诉产生了极其巨大的社会效果,激起了强烈的阶级仇恨,难怪有人说是“白毛女打败了蒋介石”。建国初长春电影制片厂又把“白毛女”搬上了银幕,田华主演的电影《白毛女》大获成功,堪称经典。1953年,还在北京城内沙滩的北京医学院,学生会请《白毛女》剧组主要演创人员与同学见面,由我担任司仪(主持人),那是多么难忘的时光!
革命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诞生是文艺界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吸收丰厚的文化资产,以外来的芭蕾舞剧形式来诠释“白毛仙姑”的民间感人故事,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创举,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艺术智慧。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民族芭蕾舞剧的开山之作,堪称现代生活内容与芭蕾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动听的音乐,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一问世立即引起好评如潮的轰动。表明文艺革命并不排斥芭蕾这种外来小众艺术,反而通过样板戏的形式将其向大众普及并发扬光大,这是一种可喜的文艺开放态度。
7,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根据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红色娘子军》(1961)创造性移植改编的,是继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后又一部璀灿的革命芭蕾舞剧。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海南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家姑娘琼花参加革命成长为娘子军连长的故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技艺与中国民族舞蹈表现手法相结合融合中国故事达到艺术高峰,头戴军帽,脚穿足尖鞋的娘子军形象展现出芭蕾艺术的独特魅力。
1964.9. 23年周总理观看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彩排,说“没有想到你们演出的这样成功!”周总理建议第二天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为中央领导同志专场演出。毛主席出席了,毛主席在观看中说了三句话“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这给剧组带来极大的鼓舞!
我记得当时“娘子军连歌”的词曲作者谈创作体会, 说词曲都“要符合娘子军的实际,不能过于激昂慨慷,要表现受压迫女求解放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奋斗,又要好唱好记。这首歌实在是非常成功之作:
向前进
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
替父去从军
今有娘子军
扛枪为人民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造的新的艺术形象和芭蕾语汇越过国界,走向世界。1972年尼克松总统破冰访华,文艺晚会就是演出《红色娘子军》。据不完全的统计,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至今已演出4000多场,并在20多个国家上演。
8,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它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革命文艺的舞台,它用西方的交响乐诠释了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沙家浜的抗日传奇,证明“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无比正确。
其实,各类艺术之间是相通的,由于京剧《沙家浜》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都极富特点,音乐资源很是丰富,为交响音乐《沙家浜》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宝贵的素材,使交响音乐《沙家浜》成为一部革命题材的宏大叙事的丰富多彩的起伏跌宕的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为交响音乐宝库增添了新的篇章。
交响音乐《沙家浜》由10个乐段组成:
1)序曲
2)军民鱼水情
3)敌寇入侵
4)智斗
5)报警
6)坚持
7)授计
8)斥敌
9)奔袭
10)胜利
可见,在样板戏集中出现之前,考察其活水源头,不得不对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的优秀的原创作品给以必要的尊重和感激。没有这些作品,要在短期内推出八个样板戏是很难想像的!
结束语
“八亿人民八个戏”虽然是特殊年代的文化奇观,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历史,但样板戏这种文艺绝对服务于政治、永远唱响光明论的准则,数十年如一日,直到今日还在大力号召,加强。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文艺园地随之春色盎然,各类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的、优秀健康的文艺作品正在不断涌现和流传,滋润着人们久旱的心田。
肖静宁于珞珈山麓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