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深度中国调查”日记(一——六)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516 次 更新时间:2023-08-10 23:45

进入专题: 田野调查   农村调查  

徐勇(华中师大) (进入专栏)  

 

题记:田野调查是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基本功。先后经历了三次有组织的田野调查。一是1990年代后半叶的全国26个村庄调查,二是2006年启动至今仍在进行的“百村观察”,三是2015年启动的“深度中国调查”。徐勇教授是调查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并提出了双导师、双课堂和田野现场教学的理念。现将徐勇教授2015年田野现场教学随笔原文发表如下,是对田野脚步的记载。参与调查者有更详细记载,收录于多卷本的《中国农村调查》中。

宗族底色村庄调查随记之一

慰问之旅:今日开启暑假农村调查慰问之旅,第一站为浙西南山区。这两年所在学校以出花边新闻出名,如连续两年千名男女同学到体育馆睡特大通铺,享受空调的清凉。因为90后的学生每个细胞都有空调的因子。而我们中农院学生的每个细胞都得有烈日的因子。不是命苦,实在是姓农的就与苦结下不解之缘。田野调查是基本功。暑期我们的400多位师生全部走向田野,沐浴在烈日炎炎之下,经历了火热的“烤”验。照片上的女生为15级博士生,还未新生报到,就独自一人在村里待了40多天了,人晒黑了,村姑模样。但得到了当地人的高度赞赏。老人家说,这孩子才是真正做调查的,有耐心。她成了乡政府食堂做饭阿姨的好帮手。晚上特地为我们做了好几个可口的农家菜,看她俩笑的!

慰问第二站:今到浙江安徽交界的叶村。背包的博士生在这里住村一月有余。2006年我们启动了“百村观察计划”,打通了提供决策咨询之门,被副总理认为是全国四个初具雏形的高校智库,实现了研究院第一次跨越。这位博士生当时还念硕士,成为2006版观察计划的调查员。今年启动了2015版农村调查,除了政策目标外,还有学术和历史目标,难度更大,希望是二次跨越。这位学生现在以博士生身份参与15版第一期调查。今天,不仅考察了物质形态的宗族村庄变迁截面,而且与两位乡贤交谈许久,探寻到许多千年古村的遗传密码和隐秘机制,相当于农村的历史考古,收获甚丰。2015年8月19日于浙江夜行一乐。离开今日访问村庄,穿越夜色前行。下午村主任带我们看了全村地域,边行边介绍,希望我们能带来了大项目。当我诚恐递去名片时,对方说已在网上查过我的信息。可见,为招商引资,村主任的功课还是做得蛮足的。在浙江人看来,外人都是商人;在北京人看来,外人都是群众;在上海人看来,外人都是乡下人;在广州人看来,外人都是穷人;在四川人看来,外人都是麻友。

慰问第三站:从浙江经江西至安徽,到罗村,现在穿行于雨夜。博士生住村已有40多天,成为村委会办公楼的常住民,很帅气的小伙子,人瘦了,胡子长了,但与村民熟了,亲了。这个村有千年历史,产生过相当于中组部部长的大官,乡村记忆太丰富太复杂。两位乡贤对村庄底色了然于胸,个人生命也异常坎坷。偏瘦的七旬老人,大户后代,但不从命运。另一位老者书香门第之后,但只能务农,当过生产队长。他与小岗村同时包干包产,受到严厉批判,但他顺天由命。虽是一辈子务农,但对政治有深刻洞察,且条理清晰。他们是饱经风霜的最后乡贤,一气交流5个小时,不愿分别,约好争取再见。

慰问第四站:今到曹村,历史底蕴异常厚重。旁边的博士生带路介绍,对村庄复杂历史条分缕析,已入门道。这个村有皇上恩赐的四世一品,是曹植的后代,与曹雪芹同宗。曹雪芹家族衰败之时,正值一品曹家鼎盛之时。该一品号称宰相,与和珅同朝为官,曾代皇上管理国事三月有余。曹家出了54个进士、举士。一品为二甲之首,不仅本人为一品,还封其前三代为一品。家世的显赫使后人也有底气。据称,一次,一位副国级领导到该村要与我身旁的老人合影,老人并无兴致。副国级领导说,你知我多大官吗?老人不卑不亢,照相就照相,何必言大官?今日,老人很高兴与我合影。他不知,与其合影的人九年前,也曾与在过去被称之为“皇上”的领导人握过手,合过影呢!

慰问第五站:今日到江村。博士生到该村已有40多天,住村民家,吃农家饭。过去从未到过农村,如今被村民称之为乡巴佬。这是一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古村,有许多古老祠堂。学生为了解村庄传统形态,成天泡在祠堂,对祠堂和宗族有了相当了解。每当导游女孩忽悠游客时,他忍不住更正一下,弄得美女导游不理他了。孝为朱熹先生即兴所书。江村曾被视之为封建堡垒,受到革命的致命摧毁。江家大祠堂里毛主席语录历经40年,保存完好。照片中的老人家80多岁,成天看管祠堂,是一部活历史,保存有20多卷家谱。老人家10多年前为江总寻根题词搁置宣纸,讲述了山前山后的江与胡为何相继的民间说法。在祠堂里,边翻阅族谱,边听老人家介绍。要了解民间历史,族谱特别重要。人们常说摆谱,不靠谱,很有道理。如族谱记载田地自由买卖,民事族管,官差保当。与老人家研讨族谱,一直到夜色降临,才不得不回返。瞩学生继续向老人家学习。我们的学生有校园和田野两个课堂,教师和农民两个老师,虽然辛苦,但收获更多。

现场教学:因参加年会,本次假期调查慰问之旅暂告段落。到实地进行现场教学,了解实地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与学相长,效果还不错。现在虽然不评全国百优博士学位论文了,但当年能评上还是不容易的。据专门统计,本人是指导文科博士获百优论文最多的老师之一,如果加上本人,可能算最多的了。有意思的是,本人获得百优是全国首批,指导的学生获得最后一批。其间有一篇正式一篇提名。而这都与现场教学法有关。有与学生同住寒冷农村,有去偏远调查点达多次。1997年,我开始指导的博士生,问我如何研究农村,我直言重走毛泽东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走过的路。他走了一遍,向我报告:老师,农民又在“运动”了?70年后,农民为何又“运动”了?于是与他同行考察,随后让他住村深入调查。早春天寒,专门去他的村查看,住在一个20元钱的乡村小栈,算是老师的高级待遇。接下来,他发现农民运动的首领是安源煤矿回乡的,于是又去安源调查,并下到千米矿井下。我也过两次,只是到了井口。他的安源调查后引起国际关注,他与上访群体生活,引起高层关注。如今,他的名声比本人大得多。当师生在一起时,有人总会热情介绍,这是某某的老师哦!也算是高徒出“名师”吧!也许是这位高徒气场太大,在北京与他相见的德国总统、日本首相一回国就都下课了。他对我这个曾经的老师还是尊敬的,毕竟当年现场指过方向,教过方法。尽管自己也不太得法。

2015年8月23日于安徽

宗族底色村庄调查随记之二

现代乡贤。今天开始现场教学第二季。笫一站到江西赣县一个宗族村庄。与前两个月在安徽徽州看到的宗族村庄相比,这个村很特别,谢、吴、胡三姓祠堂紧紧相邻。三姓人过去聚族而居,有冲突,甚至欲将一族驱赶出去,但总体上平和。谢氏是大姓,祠堂书写“礼让”两字。身边的长者是退休教师谢老师,担任过宗族理事会会长,享有很高威望,不仅处理本族事务,其他族的事务也请他主持。村的书记甚至要请他担任荣誉书记。现在三族混居共和,与谢老师这样的乡贤调和有关。中午在他家吃饭,四盘八碗,将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招待我们,尽显客家人的热情好客。谢老师最骄傲的是教书世家,孩子都因读书出村,有的远在美国加州。只是与这个宗族村庄急剧解体一样,谢老师这样的乡贤也后继无人。尽管这个村各家的房子做得很大,但高度的个体化造成整体感的缺失,宗族共同体精神迅速流失,治理难度增大。看见一栋栋民房建在良田,颇为忧虑。唯有木桶中的小孩天真地张望着这个迅速变化的乡村世界!

边缘与中心。11月3日到赣南师范学院讲学,谈到以废除农业税为标志,国家总体性的农村农民问题已基本解决,今后更多是区域性问题,并以差异化方式解决,“因地制宜”特别重要。学术研究也需随之转变,得把“地”的特性弄清楚,建立学术瞄准机制。赣南处于边缘地带,自主性强,且勇于挑战中心。讲课中的讨论尤为激烈。上世纪的苏区和边区都源于边缘地带。

但人们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中心主义。最近,《南方周末》一篇写得相当棒,只是中心主义思维遮蔽了其视野。古代村社共同体并未完全消亡,其许多元素在边缘地带以宗族村庄形式传承下来。宗族村庄主要存续于赣南、闽南、粤北、皖南、湘南、鄂南,均属于国家治理的边缘地带。从边缘或许可以发现中国之根部,只是革命化、市场化和城镇化正在连根拔起。

奖惩机制。现场教学第二季第二站。今天到更偏远的村庄,单程车程近4小时。因路小车大挖路车陷,来回都堵,是堵在乡间小道上。由此也想到,此地原为苏区,难怪当年屡剿失败呢!只是经过艰难历程,来到一富贵型宗族村庄。身旁的老人八旬多,不仅身板硬朗,且记忆超强,陪我们4小时,滔滔不绝讲解。老人家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打了土豪,之后七子分家返贫,1949年土改时幸免。该村为赣南首富村,因富因读为官而富。大宗族得以延续,依靠重奖严罚。由公田供族人子弟读书,好学升级有奖,留级两次不再供给。子弟读书之后要回报。丰厚的族产提供丰盛的公共物品和强大的凝聚力,但违反族规惩罚也严。该村有40多个保安,有惩罚和关押违规族人的场所,上世纪40年代有2个违规族人被本宗族枪毙。宗族共同体愈大,历史延续愈久,奖惩机制愈严密。

围屋围人围心。现场教学笫二季第三站。今来到江西最南边的县,号称中国围屋最多的县。聚族而居的空间形态是四周封闭的围屋,有大有小。今看到的一个围屋可住136户,形成一个宗族共同体。共同体内公共性与私人性融合,井然有序。1949年后,共同体解体,呈高度个体化和私人性走势。老围屋围不住人了,更围不住心。围屋周边乱搭乱建,混乱无序。过度个体化必然导致行政化。行政有公共性,也可能挟带私人性。前两天去的一个村,村里全体干部因征地款被一锅端,连当地人都感到痛心。在高度个体化和分化过程中,重建公共性,对于乡村治理颇为重要。

大历史与小历史。现场教学第二季第四站。今到赣粤交界的一个偏远山村。首先见到从县中学退休回乡的乡贤,他正在做的一件大事是修续族谱,追根溯源。据说,陈姓族人计划20年修续总谱,形成陈姓宗族树状图。先树干,后枝丫,以便后人饮水思源。然而,受近代以来的决裂性思维影响,大历史被小历史所切割和彻底否定。如此一大木箱同治四年族谱是从近四十年前的“破四旧”大火中抢救出来。我们的学生做宗族历史调查为当地80后主官所为难,认为是封建文化,不宜宣扬。然而,大历史总会自我接续。当地族田土改分掉,如今族人再集资购得族产。其实,传统社会的国家与宗族的功能是互补的。族训明确告示族人要先交纳国税,再谋自己生计。大历史中的小人物的命运也极具偶然性。照片中老人的父亲有两房夫人,大夫人懒于打理,田产都给了勤劳的二夫人,结果适逢土改,二夫人成了斗争对象。大历史有必然性,大历史中的小历史和小人物又有诸多偶然性。一将成名万骨枯。历史记载了成名的一将,万骨也需有一席之地。

共同体与个体。现场教学笫二季第五站。今到赣中一宗族村庄,据称是郭子仪的后人。宗族共同体历史底蕴深厚,有数人围抱的祖树为证。无奈人丁太过兴旺,资源有限,造成族人外迁,大宗族分化为一个个小共同体,呈树大分桠状。近代以来,共同体加快分化并解体,祖屋破败,族人日趋个体化。个体化高度激发竞争活力,稻谷果林茂盛,独栋小楼气派,但相互间缺乏有机的横向联系,甚至于基本信任,老人多,小孩多,狗特别多,且攻击性强。族人们觉得这并非理想生活,于是重建共同体,希望叶落归根,重拾碎片化的人心。然,在房支小共同体,集体行动容易。特别是有我旁边的这位九旬长者的规划和主持。各房派共祖的大共同体,分化严重,界限清晰,集体一致困难,祖祠重修至今未能启动。共同体与个体的平衡,或许是永恒的论题,会有哪些基本变量呢?

产权与政权。现场教学第二季第六站。今到赣中一商业型宗族村庄。与经典的单姓宗族村不同,该村三大姓共聚。主要是交通发达,外出经商者多,商号遍布全国,村庄呈开放状态,道路畅通,规划整齐,形式上不排外。女村民见我们,主动从袋子里掏出好多桔子塞给我们品尝。连狗都那么亲切可近。但是,经商底色使这里的村民的产权边界清晰,产权意识强烈。三姓祠堂相邻,但族人各以本姓祠堂为中心,井水不犯河水,亲兄弟明算账。这本是革命性因素,但难以生长扩展。商人有钱后,主要用于建房置地和个人享受型消费,再就是捐官获得政权保护。当地首富捐了个州司马官职,据说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当然,这只是象征性的。在国家政权面前,产权不堪一击,只能高度依附于政权,始终难以创新制度,为自己开拓一方崭新空间。商人始终是经济巨人和政治侏儒,缺乏阶级自我意识和使命。当然,在微观层面,产权会与基层政权较劲。就是在当下,外族人也不得在本族领土上建新房,无论基层政府怎样介入。产权、族权合一,为产权人提供些许庇护。然而只有产权法治化,才是稳固的保护,也才能激发创造和创制活力。

再见与不舍。今天结束现场教学第二季返汉。十多天里,走完江西调查点,感慨良多。时下,我们有50来位师生再次下乡进村。他们只身一人住在乡政府、村委会和老乡家,每天进村入户,当地人巳待他们为亲人,连狗都对他们格外亲近。这里没有校园的热闹,网络信号也不好,更没有同学们间的高谈阔论。但他们脚踩大地,收获了校园里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感情,升华了自己的人格。看到他们在穷乡僻壤里的坚守、沉淀和融入,我就格外感动。乡亲们的热情、好客与期盼,更是难以忘怀。乡亲以为我是上面来的人,追随数里表达他们的期待,更让我好不自在。是的,农村和基层距理想图景还很遥远。上世纪,费正清先生就说到,自古以来就有两个中国,一是城市中国,一是农村中国。80多年过去了,这一基本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高铁、高楼和高速公路带来了城市繁华,与乡村形成强烈反差。高端人士成天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城市,自我感觉良好,但他们眼中的中国并不完整。只有当乡村同样吸引人,小康中国才是完整的。实现这一目标看起来还十分艰难。近几年的城镇化,县城有了异常气派的办公楼和广场,但大量乡间小道崎岖狭窄。前几天一天的道路颠簸,让我夜间醒来时,如腰不在自身一般。可能是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遥想林彪元帅当年为失眠折磨,只好夜晚有意在崎岖道路上开车颠簸后让自己入睡。其实,还不如在乡下待着,不会失眠,更不会待到温都尔汗去。乡村行,身累,心畅。同学们,过些天,我还会再来看望你们!

2015年11月11日于江西

宗族底色村庄调查随记之三

今日与昨天。开启今年现场教学第三季。先借在东莞调查之际看看村庄。尽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让村庄的形态发生很大变化,但历史的长河在延续,村庄的宗族内核仍然在发生作用,这就是血缘的传承性。当地人经常讲,广东人会做不会说。其实,广东的先祖许多来自北方世族,为避战乱和政争而南迁,隐名埋姓求得生存和安宁,由此铸造了广东人的性格,并成为历史基因遗传下来。我旁边站着的村书记,谁可看出是王朝工部主管的后代呢!正因为隐名埋姓,语言自成一体。书记谈到村民小组长没有人愿当,因为不发“公鸡”。我纳闷好长时间,如今为什么要发“公鸡”呢?后来才弄明白,是发工资。

情深谊长。来到号称世界客都的梅州,感受到无比的热情。现任市委书记是前些年我们开启地方合作之旅的云浮市长,后任云浮市委书记,再调任梅州市委书记。昨日与10多位市领导一起会见,并宴请。该市一位领导与我们合作多年,成果丰硕,此次相见,分外亲切。当晚,与大学最好的同学相见,漫步畅叙。他曾任当地最高学府校长。承蒙引见,今天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访学求教。学院党委常委会临时中断会议,接待并合影。研究院权威和学者介绍并热情引导参观。到后的收获就是一个字:情!合作情、同学情、学术情。正如我过去说过的:青年为理想,中年为事业,老年为情谊!

走向历史深处。现场教学笫三季第一站。雨水中走向粤赣边界的大山中。接近山村时,灵敏的高德导航竟然失灵了,我们要去的山村可能太偏远,导航无法定位。幸有驻村调查的博士生专程出村相接,人工导航才得进村。由是,让我想起,17年前我在鄂皖交界的一个小村调查时,一个村干部自豪地说:鬼子进村,还得汉奸带路呢!的确,官府力量再强大,没有地方基层的配合也难以发挥作用。愈是偏远山区,历史形态保留愈完整。该村谢氏祖墓气派,犹如我曾见识到的国家级领导人墓地。据说,墓主后人达150万。该村虽然贫穷,但崇文重教。我们的博士生到这里后,很快与村民融为一体,亲如一家,路上行人纷纷主动打招呼,村干部热情有加。博士生表示,过些时回校休整几天再来,就在村里过春节。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在深山淘到宝。只是我们现在出山又迷路了,还在大山里转悠……

重返根据地。现场教学第三季第二站。今到闽粤交界的县。到该县至少有七、次了。次数可能仅少于去村民自治第一村。这里生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引来两任政治局委员和省委书记视察,我指导的一篇全国百优秀论文也产生于这里。因基层治理创新,我们帮该县参谋、总结和推广,与当地结下深厚友谊,此地也成为我们农村调查与研究的根据地。为何当地能够生长出村民理事会之类的自治组织,需要将这块地的属性弄清楚,由此将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引向历史深处,并发现众多历史断面。中宪第曾是传统大户,土改时换了主人,成为红色大宅。如今,新主人的后代也全部迁出,因现在的住宅都已超过豪族大户。只有发展才能使人最终增益。在另一山村,一座豪华大院格外气派,迄今还有后人居住,其命运悬乎历史瞬间。因房屋过于堂皇亮丽,主人被划为地主。只是因为属于华侨,购房置地资金源于海外,才降为中农,后人得以延续。中国历史在不断地告诫人们:为人处事要低调!

共同体的力量。现场教学第三季第三站。今到闽西永定。民居为土楼,当地领导称全县有2.3万座土楼。今看的一座土楼居住过三、百人,典型的聚族而居。宗族村庄的共同性、整体性、公共性和秩序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以规矩、规则、规范相支撑,且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因是木板楼房,楼上人的行为得格外小心。有个人晚上睡觉脱鞋,不小心将一只脚的鞋甩下,楼板咚得一响,他赶紧无声无息脱下另一只脚的鞋,怕惊扰楼下。不料,楼下人一直还在等另一只鞋脱下再睡,结果是一夜无眠。如今,人们走出了小共同体,有了独立的空间,但陷入到各人只扫自家屋,不管公地有多差的任性境地。当地领导一再抱怨公共环境难治理。当人们走出了小共同体,进入公共领域,何以形成公共规则和秩序呢?

一句话一世命。现场教学夜行归途。想想历史进程有某种必然性,其中的小人物的命运却极具偶然性,甚至戏剧性。人生中总有个把关键时刻,此时某一句话可能影响人的终生。在村里,有一座特别气派的土楼。主人当年太穷下南洋,赚了钱回老家建房购地。结果适逢土改。开始被划为地主,后一位老人说了句公道话而降为富农,结果未被扫地出门。只是富农的后代仍未能免于厄运。考大学时,一位老师点拨他报考农、林、牧类大学。但数学考满分的富二代,雄心勃勃,不屑与猪狗打交道,非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不去。结果可想而知,未能走出村庄。今天老人还在一个劲悔恨当初未听老师话。历史反复证明:不听老人老师言,吃亏不仅仅是眼前啊!

访学体会分享。今到闽西龙岩学院客家研究院。客家发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这三地学府均有客家研究院,我在现场教学中进行访学,不仅受到热情欢迎,更有诸多收获,仅仅是获赠的资料就不少。今与客家学元老张教授交流,有两点启示:一是水系社会。水的流向影响地域特性。赣江由南向北流入长江,与中原核心地带保持密切联系,形成向心力。闽西的汀江和梅州的梅州都向南流入大海,造就两地的民众走向大海,下南洋,因此有了李嘉诚、李光耀、英拉。二是政府与税收。数百年前,客地地区为皇权鞭长莫及之处,民众不必纳税。后逐渐设立政府,重要目的是便于收税。水系社会和收税政府是理解传统中国的重要变量。

变与不变。行进在机场的高速路上。百公里行程穿过10多座隧道,仿佛穿越历史时空。此行相伴的是载有《盛唐凋零》长篇文章的杂志。一路上,马克思之问不断浮现脑海:为何东方社会,上层多变,下层不变?为探究此问题,37岁的我写出38万字的著作《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只是那之后,继续地方和民族比较两书的计划未能实施。到耳顺之年,历史再次提供继续前思的境遇。正是王朝动乱迫使中原先民南迁赣闽粤。尽管这里环境恶劣,远离中心,但没有战乱,没有苛政,凭借勤劳、文化和宗族团结,造就了一片安宁和谐的神奇之地,保留了中华文明之根。只是中国历史太漫长了,要最终改变王朝兴衰周期率和代际更替递减率,颇不容易。但愿人们的生活如冬日红花长久盛开!

新客家人。到机场了,与送行的学生依依不舍。现场教学中,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和年轻老师的意志和能力。他们只身一人在深山老林中与农民同吃同住,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情谊。村民们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与村民亲如一家,格外高兴。因明天博士生答辩,我这次不能一一看望。但我还会再来,因目标路程才刚刚开启。七大区域,每个区域10篇博士论文,路程还长,我会与同学们相随。我们从客家宗族村庄开始,格外有意义。当年客家南迁,历经艰难,胼手胝足,才有神奇之地。红军万里长征也从客家地区开始。现场教学中的同行说的好,我们是新客家人,承接着客家人艰难拼搏的精神,向着学问的彼岸进军,犹如当年摩西出埃及。

宗族底色村庄调查随记之四

提前做功课。今年开启深度认识中国笫一站,华南宗族村庄调查,明年将开启长江流域(华中地区)和黄河流域(华北地区)调查。今天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访问考察。该中心的最大特色是收集了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大量原始资料,两层楼全部堆满资料,真是文献“土豪”。集体化为何发源于华北,迄今民众对集体还有强烈归属感,与个体化的长江小农迥然不同?这是明年要进行普查的问题。该中心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资料,其中有两件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亩产百万斤红薯的报道,比湖北亩产几万斤水稻的报道,气魄还大。一是一份文革时期的结婚证。只是结婚证上印的毛主席语录与我在湖北见过的有所不同。我见过的结婚证毛主席语录为:第一段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第二段为,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产权细碎化与小农。现场教学第四季第一站。今到鄂南宗族村。宗族村的标配“三老”:老树、老祠堂、老人,这里都全。非常奇特的是,不仅有千年树爹,更有千年老根;不仅有数百年古祠,更有宏伟辉煌的新祠;不仅八旬老人众多,且退休后在村传承文化的乡贤特别有才华。乡贤10多年前就开始修族谱,认为中华文化传统有三大支撑:国史、地方志和族谱。特别是乡贤谈及祖屋修缮困境在于产权分散化。祖屋为子孙均分,用当地人的话讲,祖宗的(俗字,省略)子,人人有份。诸子均分的后果是代际均分,共有产权日益分散和细碎化。如分散的产权人齐心,共有的祖屋可以修缮保护,否则就陷于谁也不关心,但一旦有人关心又会招致其他产权人的反对,即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的共有产权困境。于是,由产权代际传承细碎化,分裂出无数个小农。只有同一祖宗才能粘连他们。只是现在同一血脉联系愈来愈弱了。乡贤们太热情,晚上不得已,喝了些白酒,直到现在还晕乎乎……

大传统与小传统。月初在粤北和闽西,惊叹宗族物质形态保持十分完整。上月初到赣南,今到鄂南,感觉愈往北,宗族形态摧毁得越厉害,分化愈严重。除外部战乱外,内部也有机理。诸子均分,起点均等,然诸子之间各有长短,造成分化。贫者有强烈的再分冲动。土地革命满足了这部分人需求,并赋予其合理性,形成革命小传统。但长时段的大传统仍然在发挥作用。冯村许多祖屋破败,得不到修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土改搬进去的贫者总觉得此屋原本是他人的,住进去不踏实,在别人祖屋上盖新房也不踏实,最后宁愿另寻他址盖新房。而当年驱赶出去的祖屋主人的后代适逢新时代在外发展去了。于是,破败并将倒塌的祖屋成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交织的一段历史记忆了……

家教与恶人。现场教学第四季第二站。今到鄂赣边界的陈村。该村也被称之为义门陈村。这是我今年到过的第三个陈村了,可见当年陈氏宗族多强盛,不得不动用包青天拆散陈氏宗族,将陈姓族人遣散到各地,因此,与粤北两个陈村不同,此村将老祖宗称之为落叶祖,而不是开基祖。落叶如开枝散叶,个体化程度高。该村出过一个恶人,宗族动用族规加以惩罚,吃了他家两头猪,但恶人依旧未改。其中,与其家长的纵容无不相关。讲述此事的老人,深叹严父才有慈子,严师才有高徒,并用当地话补充:蛮婆才有好媳,蛮母才有好女。老人家尽管只读了三年书,却出口成章。怀揣一个小本,尽是洞察人世的格言。谈到人世时讲,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官不与天斗。谈到人生时讲,国法离得远,家规在眼前。尽管老人也哀叹,年轻人愈来愈不听话了,但由大传统和自己毕生积累的经验对后人仍然有警示价值。只是老人家的知音不多,今见我们相谈甚欢,许久不愿离去……

倒嵌式宗族。近两天路途艰难,到处在挖路,不仅颠簸,而且经常迷路折返。我们同行三人同时打开导航都不准。不是导航不灵,而是难以预测何时挖路。导航中的意外收获是,地图上标示有不少祠堂,且一路上也可以看到修葺一新、气势恢宏的祠堂大门,似乎宗族复兴鼎盛。但在革命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原生的宗族形态大多荡然无存。祠堂可以修复,甚至更有气势,但大多在于功利,宗族精神和灵魂早已消逝。此处敬祖如敬神,但只有那些有地位的人才能当神敬,可见后人的势利。宗族亲情一旦以功利为本位,必然扭曲变形。尽管新建的祠堂高大气派,但已缺失灵魂,也缺失了灵气,只是一种倒嵌式宗族,即原生宗族已消失,为了某种目的再嵌入,缺乏生命力和延续性。物质可以修复,文化一旦中断就无法复原了。现在一些儒学者试图振兴儒学,只是一个良好愿望……

个案品相。现场教学第四季第三站。今到著名铜山镇铜山村。有矿的地方,大型矿车穿梭,道路特别难走,灰尘飞舞。这几天都是如此,从头到脚都是灰尘,连眼镜都蒙上一层灰。本想这个调查村没有什么价值,不料拨开表层,发现此村如此地的铜矿一样,有很好的品相。一族九门十三庄,庄庄都有自己的祖堂,典型的树状结构。且宗族房支、自然村落、村民小组三位一体,自然形态完整,是一座宗族富矿。博士生在此挖“矿”月余,希望他不断深挖,开采出优质矿石,再精加工……

为我们的同学而自豪。从现场教学点返回,进入高速路却拥堵不堪,形成一望无际的车龙。猛然间才记起今天是2015最后一天。回望2015,我为我们的同学特别自豪。400同学齐赴乡村,30多位博士生数次入村住村,有的还正在深山村里与老乡们度过2015。他们遭遇了许许多多困难,但都挺了过来,与老乡们由生人,到熟人,再成为亲人。尽管我走了30多个村,但还是未能一一到现场看望。到农村现场,每每看到同学们的收获,特别感动和自豪。自“2015攀登工程”实施以后,同学们在校园和田园两个课堂学习,在学者和农民两个老师指导下,进行深入调查和深度研究,吃苦比他人多,收获也比他人大,为中农院的攀登迈开了可喜一步。有的同学还表示,为零距离了解宗族农村,计划在调查村与农民一起过春节……。同学们,新年之际,为你们自豪!

为我们的团队老师而感动。回望2015,不仅为同学们自豪,也为团队老师们而感动。老教师现场指导,中年老师现场调度,青年老师现场住下。特别是女老师精神可嘉。两位女洋博士老师,一头扎进偏僻的山村。两位中年女老师尽管有孩子读书,且早是小资和文青,喝过不少洋墨水,但现场教学和住村调查一马当先。其中一位酷暑中只身一人驱车,在崎岖山道险些出事。一位在近日寒冬里睡在村办公楼沙发上。已有孙子的女教授多次赴现场。就在今早的高速公路上,适逢大雾,遭遇连环撞车,万分庆幸……。也有老师表示明年将携妻带子住到村里。是的,我们2016将进入长江、黃河两大核心区域调查,行程还很远。但有团队老师的共同努力,2016将一路顺利……

长江区域小农村庄调查随记之一

流动中的长江小农。今年要开启长江小农和黄河小农的调查。借开会之际,到长江支流的川西岷江平原村庄做预调查。果不出所料,长江小农的流动性强,缺乏深厚的历史根基。去年调查的宗族村庄,无祠不成村,以祖宗为中心,聚族而居。川西村庄一家一户散落在田野里,大杂居,小家族聚居在一个个院落。很巧,碰到祖先从孝感迁移的王姓村民。房子正厅贴有敬祖的红纸,但历史记忆仅在五代以内。有意思的是,做饭的灶前供灶神,特别看重吃,反映先人缺吃,川人会吃。当然,在千亩油菜花地里聚餐,别有情趣。人的新农村,此地是典范……

信缘纽带与小农私性。今天开启长江小农村庄调查现场教学第一站。该村属于安徽但紧邻南京。典型的传统水网和稻作社会。有意思的是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座小土地庙。当地人去世或有重要事情,都要去小庙拜拜。看来,信仰也是自然村形成和延续的要素。只是在这里,再也看不到华南宗族村庄聚族祭祀的场景,均是家户单位。结果是每家户通过祭拜获得内心平衡,公共性的土地庙却破败不堪,有的杂草丛生。过往由乡绅出资维护,如今无人张罗。我问及路过的村民,为什么不修修。村民脱口而出,要政府管啊!这正应验了马克思的小农论断:分散的小农缺乏横向联系,犹如马铃薯,只能高度依赖纵向的行政权威,从上面赐给阳光雨露……

农民与对农民的认识。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第一站。接续去年华南宗族村庄调查,今年上半年开启长江区域村庄调查。当下的调查村正被过量的雨水所浸泡,老师同学们体验着水网社会的“利”与“害”。46年前,我在这一区域当了5年农民,什么农活都干过,但只是生活农民的实体。如今,带着学术的眼睛观察、了解、认识,才知什么是农村和农民;以反思的思维去追问,才知农村社会有大学问。过去书本上老提小农经济,现在才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触摸小农形态的丰富性、具体性和生动性。以往总是引证马克思小农的经典论述,但从实地调查看,中国传统小农形态远比马克思时代法国小农更丰富多彩,只是过去缺乏学术的眼睛去发现。如今,我们正借助尚健在的传统农民去复原传统农村社会形态,只是时间有些紧迫……

水网社会与人生巧遇。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第二站。昨天的第一站是典型的小农社会:小、分、散、活;家户基础,精致精细。今天看的村庄则与设想的水网社会特别吻合。早上迎着暴雨出发,晚上返程雨才停歇。到达村庄,路桥冲断。村庄距长江不远。江河、水库、堰塘、沟渠,一应俱全,相互贯通,形成自流水系。访问的老人家民国14年出生,对当地的水系治理如数家珍。水田里人们顶着大雨插秧,雇人插秧的主家见着我们特别开心。到一个有堰塘的农家看看,竟然是同校的博士生家。虽然不是一个院,他竟然也知道我们正在从事的满铁农村调查工作,也知道我们基地的评估成果。当然,他也知道这些成果是靠参与者跑出来的,要面对各种挑战。正是今天,一位同学面对不期而至的突然泄洪只得随乡亲紧急转移,直到现在,得知他尚安全,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第三站。经历了两天暴雨,今终放晴。今天到村慰问的女博士生是去年南方宗族村庄调查第一站慰问的调查员。去年,她还没入校就参与农村调查,还是门外女,整十一个月,她已入门道,介绍得头头是道,特别在行和精细。这一收获只有进入田野,又特别认真刻苦用心,才有可能。仅仅为寻找理想类型村庄,一个人骑自行车在烈日下跑了三个乡镇,花了一二十天,最后选了一个偏僻农业村落。当然,现在的农业村落也有大的发展,虾稻共生。今天也有幸了解到虾稻共生如何成就了这一地方远近扬名的品牌!

农家小子与博士。长江区域村庄调查第四站。调查员虽然在念博士,但农民底色厚实。去年这个时候在广西调查一个宗族村庄,不声不响,完全靠自己克服重重困难,一下子写了25万字的报告。今年移师长江区域,骑着电动宝马进村入户。仅仅是选点就跑了三个镇,用了20来天。每天只吃两顿饭,开始很不习惯。此地是洪湖湖区,水与田特别重要。因水而兴,因水而跑。由此锤炼了当地人品性:抢!可能不是湖水区域,反复追问有无“彭霸天”,老人回答没有听说过,地主与农民一样,也要上堤出工……

后起之秀与江南女生。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第五站。今天这一站是接近武汉的汉川。有一句俗话形容汉川人的精明。在这里调查,估计难度较大。特别是一位硕二的女生。我事先以为是家在当地的女生。来后才知道家在江苏无锡,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女生。小女生独自闯乡下,仅仅是找调查点就花了一个月,其间经历了大暴雨和内涝。入村后进展很快,显示出江南人的精细灵活风格,且善于思考,被当地人亲切称之为“嘹亮人”(表示精明能干)。当年日本人到该地来过。老人家回忆,日本人到农户家后进灶房揭开锅,一看锅里全是菜,只有一点点米,感叹中国人生活苦寒。这日本侵略中,都在做调查……

长江区域小农村庄调查随记之二

庐山迎暑。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江西片第一站。武汉高铁站,人山人海,人们纷纷逃离“火炉”。去江西庐山避暑的动车更是人满为患,提前好几天才购得二等座票。我们的学生当下正在庐山脚下的酷暑中做田野调查。一位来自河南的男生感叹,难怪当年称雄中原的曹操到长江边水土不服而大败。不过,这位男生比曹操厉害,不仅驻扎长江边数月余,而且得到当地民众的热诚相待。房东一大早专程从九江赶回接待我们。另一位城市长大的女生,每一个细胞都有空调的因子,时下却暴晒暴走于乡野,老乡的接待比天气更热。当然,还有数十名住村月余的师生,数百名做访谈的同学,都在经历着“烤”验……

恩师故乡。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江西片第二站。今天经彭泽到都昌。此地是我硕士和博士生指导老师的故乡。恩师离去已整整十年,音容笑貌深深印刻在脑海,执着、宽厚和对学生的关爱一直影响着我,力图将恩师的精神传承下去,得以接续。今天一位博士生经过几年准备才入校,基本要求是能吃苦。看起来已过吃苦关,晒得黑白分明。另一位学生来自内蒙古,严重水土不服,全身都是小疙瘩,但坚持不懈,由不受当地人欢迎,到喜欢上这里,不愿离开。只是晚上串门时每家都要喝一大碗绿豆汤,有时一晚上要喝三大碗,肚子发胀……

鄱阳湖边,水稻故乡。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江西第三站。今到鄱阳湖边的鄱阳县和号称世界水稻发源地的万年县。两位村调员尚是硕士生,但很快进入角色,得到当地人的超热情相待,甚至成为老年人的忘年交。尚是硕一的小同学谈起村庄传统形态,头头是道,底气十足。村调中也了解一些有意思的民性。这里天干没水:跑;两大水淹:跑;欠账难还:跑……只要于己不利,就跑。由此想到在江西诞生的游击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江西11村。今天结束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江西片慰问。去年十一月由赣州出发到江西最南的江西与广东交界,然后一路从南到北,由赣南到赣中。这几天从江西最北边与湖北交界的赣北出发,再由北向南,由此贯穿整个江西,实地调查11村。虽然只是慰问,但也可以获得现场感,甚或灵感。江西简称赣,确有道理,一条赣江由南向北入长江,愈是下游,愈发达。就如拥有由南向北的湘江一样,愈往北,经济愈发达。长江流域的重庆、武汉均是江河出口,上海更是大江出口。在传统江河时代,下游更为发达,成为聚财之地。这与“力争上游”的政治口号颇不同。当然财富之地也会成为天灾人祸之地。为避灾祸走向上游山地,为获发展走向下游平原。中国传统社会也是一个流动迁徙的社会,且有某种规律支配。当然,住村扎根调查数月的同学,会有更多体会……

关系产权。今开会地点门口刻有“走向田野鉴古知今”,很有价值。前几天在江西农村调查治水体系与产权。最低层次是直接用于每块田的水井,一田一井,井权与田权一致,属家户排他性产权,当地人称“井田制”。第二层次是塘,为村庄共有,是集体性排他产权,由家户长负责管理。第三层次是河堰。河不具有排他性产权,与河相关者都希望利用河水,建堰引水,形成利益相关人各自声索的“关系产权”。由此可能发生冲突。应对办法有三:一是各村协商,二是诉诸暴力,三是搬官下场。官府处理,也要考虑关系产权人利益均衡,判定各村都可筑堰引水,下游优先,矛盾由此化解。当今南海争端可能情况不一,但古人处理争端的智慧应有所启示……

长江区域小农村庄调查随记之三

长江与长征。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湖南站出发。本次调查正逢暴雨和暴晒,各位调查员正经历从未有过的“烤”验,也是人生的资本。调查中有老人拿出他们珍藏的勋章,回味艰难的人生。过去将老革命分为几种牌子,一是经历了长征的老红军,二是经历了抗战的三八式,三是经历了解放战争的解放牌。今年是红军长征80周年。经历了高温煎熬的长江村庄调查,就如经历过长征一样,以后的村调可能就不在话下了。用一句老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

小农与小知。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湖南第一站。今从长沙出发上高速,在衡阳白果镇下高速。一见白果,印象深刻。18年前,于建嵘投于我门下读博士,我让他沿着70年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路线再走一遍,他回来报告老师:农民又运动了!为何?再走。我后来与他同走两次湖南,他选定白果镇绍庄村住村调查,写下《岳村政治》。我寒冷中在白果镇住了一晚20元的旅馆。后来,于从白果去江西安源,写下安源罢工。我也去安源两次。这期间先后去了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等人故居。20世纪,中共领袖主要产生于长沙和武汉周边百公里地方。其底色是无数小农的无望和接受了新思想的小知的政治动员造就了革命。如今的小农都做了楼房,主要依靠打工。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已没有了农民,他们的主要收入是非农收入。也许,革命的底色正在消褪,因为住在楼房的人更希望过好日子……

重新发现中国。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湖南第一站,湘乡市泉塘镇。太阳肆无忌惮地投射在大地上。村调小伙已在骄阳穿行月余,弯曲小道使他负伤累累,手机也跑了(好像村调湘军负伤和掉手机的不少,但都有湘军的坚韧)。辛苦,收获更多。今下午,一老人完全复原了历史上的塘会,讲述当地人们如何通过塘会将自然状态的水,治理为可灌溉状态的水利,生成和维系了一个稻作社会和农业文明。老人唯恐我们听不准确,专门书写关键词语,充分展现水份合作、塘会治理的传统形态。奥斯特洛姆女士获得诺贝尔奖,重要贡献是以公共池塘治理为案例的公共治理。而塘会治理的丰富性不亚于奥式案例。只是学者的眼睛习惯于向外向上,而当我们向下时,处处可见宝。在我写微信时,与我同行的青椒正在奋笔疾书,追记淘到手中的宝,或许也可与奥式案例对对话呢……

非必须不合作。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湖南第二站,宁乡县回龙铺镇。在这里调查的女博士生是学校学术委员会唯一学生委员,每天穿行于烈日之下。这里显示出典型的长江个体家户底色。由水源到水田的治水过程体现出农民非必须不合作的逻辑。一个河堰,一架筒车,数十亩农田,若干老板与佃户,形成一个治水单元。生产经营以家户为单元,只有在引水灌溉非要合作时才合作。即使如此,也尽量减少治水的合作成本。在不得已的水利关系中渗透着强者为王的竞争原则,没有正式的治水组织和规则。这与昨天的水份合作、塘会治理的水利共同体颇为不同,是更具有家户本位底色的治水模式。

受益人治理。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湖南第三站,湘阴市金龙镇。在这里调查的是博二小女生。这孩子运气好。去年福建村调住在村支书家,今年住村妇女主任家,均视她为己女,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以至于我建议今后女生一定住妇女主任家。与担任村支书30多年的老村干部交谈。老人家详细描述了当地灌溉用水的四塘五堰的治理,基本原则是由200亩田受益人推选塘会头治理,产权受益边界清晰,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共同体。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塘会取消,产权受益边界破坏,发生偷水。实行承包以后,出现用水纠纷。但技术进步克服家户用水困难。老人回忆实行承包最大好处是强化了责任,只是没有做好足够准备。当初大集体一哄而起,后来又是一哄而散,也算是因果呼应吧……

我的地我作不了主。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湖南第四站,汨罗县长乐镇。这里做调查的一博一硕,配合默契。该地流传不少地主“受欺负”的事情。一位佃户讲地主并不可随意解除租佃关系,要解除必须有大家公认的正当理由。这种正当性使租佃关系相当稳定。地虽是地主的地,但也不可随意作地的主……

一个种田大户的崛起与下落。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湖南第五站,浏阳市洞阳镇。小伙子在这里两月,是我见支付成本最高的一位。好在遇到一位关键明白老人。老人家庭是中国小农经济和家户制的典型缩影。老人曾祖父携四子租佃他村邓姓地主120亩田,五五分成。一次偶然机会促成曾祖父购得其田,成为田主。购田费用,一是勤劳节俭。曾祖父晚上睡觉将农具放在床下,以便天不亮起床方便拿农具干活。在田里喝水,一个脚得站在田里,以防两脚上岸不愿再下田。货郎来到家门口,让其赶紧离开,以防家人花钱购物。二是偶然机会。某年大旱,地主到田查看免租。不承想,几天后大雨,秧苗再生,获得全年收成。恰逢地主经营不善而卖地,佃户购地,成为梦寐以求的田主。但三个儿子分家,各得40亩。每个儿子又有三子,各分得10来亩田,成为小农。种田度日难,为人加工纺染,所得与种田同,以工补农。至1949年,该家族20多户全部为中农。与欧日长子继承制不同,诸子均分制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小农。而小农为了生存和发家致富,只有勤劳节俭,这或许是中国农业文明绵延不绝却又难以跨越的密码!

四级信仰,家为基础。今天进的村,十分普通,甚至些许失望。不承想,信仰体系特别丰富。老人对此描述:每个家户要敬祖和敬天地君亲师,每天一支香,以记恩感恩。在家户之上的每个自然村有一座土地庙,与地有关。凡是出生在当地的人都敬土地,哪怕今后迁出,也要敬出生地的土地庙。用老人的话说,土地庙属于生产队一级的神,实行属地管理。在土地庙之上是安龙山大庙,内有诸神,有求必应。相当于生产大队(村)级的神。人们去大庙比去小土地庙多,就如人们现在去村比去小组多一样。村级庙提供的公共精神产品更多。在安龙山大庙之上的是南岳衡山,相当于公社(乡镇)一级的神。人们去衡山,特别虔诚,逢桥叩拜,因为南岳的神功力强大,可决定人的命运。用老人的话讲,求神之后,可使人安于本分与命运,不作非分之想。多级信仰成为小农经济社会延绵不绝的精神支柱……

湖南农村观察报告。本次湖南站慰问,走了湘乡、宁乡、湘阴、汨罗、浏阳等5个县,行程数千公里。19世纪的动荡产生了曾国藩、左宗棠一代豪杰。20世纪的革命产生了毛泽东、刘少奇一代伟人。90年前,毛调查5县,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近20年前,我和学生走了5县,近日再与青年老师走5县。与20年前比,变化特别明显。沿途所见,基本上都是两层楼房,汽车一直可以开到村,不少农户有车库,基本都用自来水,一般电器都有,有的还有空调。没有荒废的土地。老年人在家种田,中年人在周边县市务工,青年人走得更远。只要肯干,务工每月3-5千元。交通造成城乡一体化,生活方式的城乡差别很小。人们想的是有更多收入。从我所观察看,进入新世纪的十多年看,这里的农村实现了历史跨越,基本进入小康。这再次证明邓公“发展是硬道理”的真理。关键在于不折腾。折腾有可能出豪杰,但吃苦的是平民。21世纪引领风骚的当属沿途所见的“三一重工”、“远大空调”……

终极问题或规律性问题。今天结束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慰问,走了三省16村。百年罕见的持续高温下,调查员收获很大,也异常辛苦,更有不解。不少当地中青年问,你们问60多年前的事,有什么用呢?调查员也有类似想法。这是问题。而问题正是学问的出发点。问题又可分为短时段的现实问题、中时段的战略问题、长时段的终极问题或规律问题。我们的村调实际要回答的是终极问题:在皇帝“无为而治”或“皇权不下县”的条件下,一个庞大的农业社会是如何通过自我治理实现自我运转的?去年的宗族村调揭示了共同性,今年的长江村调揭示了进取性。下个月即将开始的黄河村调又将发现什么呢……

2016年8月19日于湖南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进入 徐勇(华中师大)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田野调查   农村调查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人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10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