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人才学和教育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94 次 更新时间:2022-11-23 11:34

进入专题: 人才学   教育学  

顾明远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对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建立人才学的倡议在我国应运而生。研究人才的问题,早已有之。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看到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提出了“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但把人才问题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在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因此,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理论还不是那么完善,参加人才学讨论的同志对此意见也不是很一致。但是,我们相信,人才问题既是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有人称之为当代社会四大危机之一,四大危机即生态破坏、人口问题、能源危机和人才危机),它必然迫使我们去研究它,并在研究过程中发展它的理论,逐步地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什么是人才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我想,人才学应该是一门研究人才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发展、使用和管理问题。


人才学和教育学既有一致的地方,又不完全相同。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讲,人才学和教育学是一致的。但是,人才学不仅要研究人才的培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才如何进一步发展,以及成才以后如何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同时,人才的成长,固然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教育只是给人才的成长打下了基础,真正成才往往不是在受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人才。也就是说,学校的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但他不一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能力,不一定成为人才。人才的成长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社会的影响、家庭的熏陶、个人的勤奋、实际工作的锻炼等。


但是,教育却给人才的成长打下极其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出现人才。如果教育搞得好,基础打得好,就能够早出人才、多出人才。这里说明了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在数学上有所突破,就是因为在中学里受到数学老师的启发和教育;最近考上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的任海波,没有上过大学就对广义相对论有所见地,就是因为他的中学物理老师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使他对物理,尤其是对广义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育为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的含义,不仅仅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观察识别能力、思维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情感意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几个主要方面。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启发他的思维,培养他探索真理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种教育对他将来成为有所创见的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人才学和教育学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它们研究的领域又有所不同。它们的联系是紧密的,人才学的出现,对教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它必将促进教育学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几千年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千千万万的卓越的人才。但是,教育学很少去研究这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过去,教育学研究的天地过于狭窄,局限于普通中小学的教与学。因此,我们的教育理论至今还十分贫乏。近几十年来教育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教育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学的出现更打开了教育工作者的眼界,使我们的思路广阔一些了。教育学应该根据人才学的要求,重新研究一些问题。


第一,在教育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培养人才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教育界并不是很明确的。过去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影响下,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能提培养工程师、医生、人民教师,不能提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只能提培养既能做工,又能种地,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劳动者。“四人帮”“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叫嚷不是喧哗一时吗!在那个时候,教育不是培养人才,而是摧残人才。这些谬论当然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被人们抛进了垃圾堆。但是,这很值得教育界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应该明确地提出,我国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要培养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文学家、医学家、教育家等。当然,他们应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又红又专的人才。


第二,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人才,在文化科学水平上要达到什么要求,教育如何为人才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教育内容应该根据这些要求做哪些改革。这些问题需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要请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师们发表意见。我个人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想就当前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说两点具体的意见。


(1)我认为现在的小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不够。儿童很早就对天文、地理、动物、花卉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5岁的时候就会问月亮为什么会跟着人走,星星离开我们多远,小白兔会不会说话,冬天为什么冷,夏天为什么热等。但是我们的小学校直到四年级才设有自然常识课,而且内容也很贫乏,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过去,小学校里低年级曾设有常识课,高年级设有自然、历史、地理课。今天却只剩下了一门自然常识课。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儿童的科学教育,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如日本小学就有一整套科学教育的计划。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小学里增加科学教育的内容,让儿童早期就接触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从小就用科学技术来熏陶他们,对他们将来成才会有重要的影响。


(2)中学的教学计划中有三门课程至今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生物学、地学和历史。生物学是六大基础学科之一,但是过去却错误地把生物学视为脱离生产实际的可有可无的学科,取消了生物学,改为农业基础课。结果作为最高等生物的人不知道生命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近年来由于仿生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的出现,生物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前沿科学。所以有人说,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不是一句戏言,而是有一定的科学预见的。可是,在我们新教学计划中,虽就生物学的内容有所增加,但重视得还不够。如果现在还不开始重视,将来在出人才方面就必然会受到影响。


地学,也是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学里虽不设地学课,但地理课应该加强。历史课也应该加强。不应该把这些课程单纯地看作一些知识课,它们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的能力。


第三,教育制度要相应改革,以适合人才的培养。中学里的课程门类要适当增加,课时又有一定的限制,这是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同时也为了因材施教,我建议:中学的教学计划要有灵活性,要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学校的教学计划,除了基本课程有统一的要求外,其他课程不必强求一致。学生除了学习必修课以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学选修课程。各地方、各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和师资条件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这样可以把地方、部门的积极性,把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都调动起来,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过去有许多民间艺人,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呢?就是因为他们坚持因材施教,重点教学,而不是门门俱到的教育。如果按照统一计划,一个模子去要求,恐怕就不可能做到。因此,所谓因材施教,不仅要因受教育者之材施教,而且也应因教育者之材而教。因此,各地办教育、各部门办教育,在出人才上应该各有特色。就像广东省东莞县(今为东莞市)出了大批游泳健将、河北省吴桥县出了大批杂技演员一样。它们被誉为游泳之乡、杂技之乡。各个中学、各个大学,也应该办出点特色来,才有利于多出人才。


第四,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改革。教育既然要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庸庸碌碌之才,那就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那种只是传授知识的传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所谓学生的一般发展,不仅是指智力的发展,按照赞可夫的观点,还包括“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征的发展”(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当前,中小学,甚至有些大学,教学不得法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有些同志往往不去引起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是满堂灌注,不是把教材生吞活剥地塞给学生,就是嚼得稀烂地喂给学生。他们很少注意学生的发展,而是论统考的名次,比分数的多少。平时,他们用大量的习题、作业压得学生没有余暇去思考问题,更不用说从事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了。这些同志虽然想极力培养人才,但这种方法培养不出人才。要知道,每个学生都具备才能的幼芽,教育的方法对头,这个幼芽就能发展成才;方法不对头,这个幼芽就会被扼杀。当然,才能被压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教学不得法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人民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他面对着许多才能的幼芽,要爱护它们,培育它们,使它们茁壮成长。


第五,在品德的培养上如何从人才学的角度提出要求。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方面我们是有丰富的经验的。但是过去我们从思想政治方面着眼多,对培养学生的事业心、科学上的攻关精神注意少。当然,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远是第一位的,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同时也要注意,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心,培养他们钻研科学文化的刻苦精神和攻克难关的意志和毅力;要改变过去思想教育中空洞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和有具体范例的教育方法。教育学要和人才学一起,调查研究优秀人才的品质,来丰富品德教育的内容。


以上仅仅是偶然想到的几个问题。我想,随着人才学研究的发展,会给教育学提出许许多多问题。


[1] 原载《人民教育》,1980年第4期。


    进入专题: 人才学   教育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2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