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根脉”既是价值论,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如果说文化根脉是确立中国教育学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根源,那么对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构建的文化根脉加以系统阐发,便具有教育学创新和文化建设的双重重要意义属性。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文化根脉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要奠基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思想基因和价值基因,成为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创新发展最为持久、深沉的文化力量,赋予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特色”以绵长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性。比如儒释道思想及其表达的诸多美好价值理念,通过对其转化发展后,仍然是中国教育学宝贵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新时代在突出文化主体性的意义上,不妨回溯几千年中华知识文明的表达逻辑及其呈现方式,如“经、史、子、集”。
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要在中国百年教育学发展进程中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经验。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始于崭新历史起点,而其基础结构、历史逻辑和精神品格则深深积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教育现代化奋斗史和现代中国教育学学术创构史。对于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人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就在于深入阐述和系统揭示出这一历史的内在规律,特别是阐明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主要逻辑与先进经验。总结历史经验,意味着建构传统,彰显文化主体性,增强教育学文化自信;也意味着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不能淡忘历史,更不能一味否定或片面看待历史,而是应当自觉进入历史并在历史中寻求动力支持,增强历史自信,发现历史中更多的积极性或灵性。
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必须形成真切的中国现实观照。学科体系构建一般遵循“知识逻辑”,由此可形成较为完备且符合知识传统与知识发展的学科体系。就教育学而论,还须深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另一种逻辑建构,也就是现实逻辑或需求逻辑。现实逻辑或需求逻辑,强调的是中国教育实践的现实性、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以及人类社会进步对于教育价值的本质需求,归根到底,就是要形成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对于人民、社会与教育整体协同发展的现实观照。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离不开对外来学科的借鉴。兼容并包、开放接纳、守正创新是现代中国教育学创新发展的基本传统和宝贵文化经验。其深层意义即为文明互鉴,这本身正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始终保持着与国外教育学科发展先进经验、其他学科发展有益经验的积极互动,并在互动、转化、创新中不断推进自身的独立性、特色化发展。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更要发扬这种传统,持续借鉴外来先进学科发展经验,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领域,引领学科发展前沿,为世界教育学学科发展贡献中国独特的逻辑、方案与智慧。
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的文化根脉
中国特色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必须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中国教育哲学文化根脉中探寻学术创新发展的哲学基础。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哲学始于近代西方教育哲学的直接影响,思想与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哲学则古已有之。在文化传统中萃取、延续、转化、创新和发展中国教育哲学,既是批判性超越西方教育哲学之需,更是体现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确立文化主体性的必然之举。只有立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善于提出我们自己的教育主张,勇于构建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体系,才能真正立足中国教育哲学基础,从而构建具有中国哲学气质的教育学学术体系。
中国特色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需要形成遵循中国思维科学的认识。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历史语境下,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需要寻求并立足中国思维科学的支撑,在思维意义上实现教育学学术体系中国化、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统一。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核心任务是完成知识自主创新与知识体系建设,这意味着必然要批判性地超越单一化思维科学指导知识生产的逻辑,以中国思维科学为支撑,激发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活力,使之共同推进教育学知识生产,创新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知识类型,丰富壮大教育学学术体系。
中国特色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要突出中国学术实践循证感。知识生产与学术构建皆须通过反复证明而保持自身的科学性,寻求学术实践循证无疑是确保科学性的基本途径。在新时代推进中国教育学科学化的运动中,教育学学术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将直接决定学术知识的实践效用及其知识价值的可持续性。在这个过程中,以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践证据为学术证明,以实践行动进行学术验证的逻辑,成为教育学科学化运动的主要标志。以科学性为教育学合法性证明,无疑是提升教育学自主性和话语权的不二选择。教育学科学性则唯有借助实践循证,方可得以确保。
中国特色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要善于吸纳“他者”创新系统。所谓吸纳“他者系统”,实则是要求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创新性构建做到系统性地汲取和借鉴,而非简单地拾掇其他学术体系的某个概念、范畴、工具、方法或问题。在“他者系统”的基础上,需更进一步强化“他者创新系统”。他者创新系统即其他学术领域的创新系统,往往具有自身独特的知识创造逻辑、法则、方式与方法。教育学学术体系构建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只有不断积极吸纳他者创新系统,实现自身创新系统的不断更新、改进和完善,才能真正科学化、现代化地推进知识创造和学术发展。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文化根脉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要以中国核心价值为引领。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以中国核心价值为支撑,实则是在世界教育文明体系中确立中国教育的文化主体性,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话语气场与话语力量。如果说中国价值、中国立场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正确价值方向,那么,中国教育学话语分量还必将展示出自身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可持续影响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能够且必然完成对西方现代教育学价值标准及其逻辑的批判性超越,构建世界多元价值共生的教育学话语格局。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要充分释放中华文化符号渗透力。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深层表达是核心价值,直观表现则是文化符号。没有作为表征体系的文化符号,核心价值是难以真正得到发挥和展现的。中国核心价值不可能借助中华文化符号之外的其他任何符号进行叙事,即便借助,那也必然不能准确、全面而充分地反映中国价值本身。唯有通过中国文化符号,中国价值才能获得客观展现和正确表达。通过中国语言表达的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在现代教育学话语权和话语影响力的意义上,将同时展现出中国教育学学科水平和中国语言文化价值的双重渗透力。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本质上是中国实践规律的呈现。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只有全面立足中国实践,以话语体系生动而科学地表达中国教育实践规律,才能真正获得正当性与合法性,展现话语力量。中国教育实践创造中国教育文化,生产中国教育经验、智慧和理论,是一系列富有中国性和现代性的价值、逻辑、原则、方法的表达。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初衷,应当是把这一切生动地叙述出来,形成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中国教育学叙事体系和叙事模式,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客观地讲述好中国教育实践的生动故事、历史经验和时代篇章。
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是一个同世界分享先进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致力于为世界教育文明的互鉴与交流、世界教育现代化和不同国家教育文化的共生发展,提供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时代先进性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话语的美美与共背后是不同教育价值的各美其美。先进话语分享和现代话语共建,背后是现代教育价值共识的确立。其根本目的,是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及人的全面发展贡献教育智慧、中国方案和教育力量,由此显示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天下情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5期P13—P14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摘自《山西大学学报》202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