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张倩: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97 次 更新时间:2022-08-15 14:24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新形态   指标体系  

任保平   张倩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是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原理与我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时代特征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现代化模式创新,是一次伟大的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创造体现在:它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创造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联式的现代化和人本逻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将现代化形态嵌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突出表现为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维度也应包括这几个方面。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基础、关键内容、存在问题、重要约束与基本保障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统计维度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新形态   指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发言中再一次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更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是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原理与我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时代特征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现代化模式创新。面对这一创造性现代化道路,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衡量,进而便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趋势与主要矛盾,为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因此,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创造的基本事实与典型特征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现代化是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指发展中国家追赶现行发达国家的过程,是以经济现代化为先导、基础和核心的复杂社会变迁。综合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纵向历史坐标与横向世界视野,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建党百年来的两个创造之一,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创造,对开辟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逻辑基础。


(一)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纵观世界现代化史,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既有的现代化模式,实现了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跨越式发展,开创了五个文明维度的协同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独一无二的伟大创举。


从物质文明视角出发,基于罗荣渠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生产力系统构成了一切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因,并为变革提供可发展的宏观可容量,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生产力发展的中轴转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存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落差,面对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现实问题,我国采取土地改革的方式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构建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并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较短的时期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借助科技、制度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经济现代化发展,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奇迹。


从政治文明视角出发,我国坚持并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基本国情,创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保障与制度优势;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创新推进了政治建设,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健全将其成果升华为全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并通过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从精神文明视角出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便高度重视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主观世界方面的提升。正如列宁同志所说,“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通过精神文明巩固和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内容。得益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战略,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也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创造了物质文明支撑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助推物质文明,二者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从社会文明视角出发,如果说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物质文明建设基础上实现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的精神财富创造,那么社会文明建设则更强调人们的行为规范,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托,共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从新中国社会文明建设视角出发,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战略规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规范人民行为的切实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基于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伟大创造,我国逐步推进了社会文明建设,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创造了有序、稳定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从毛泽东同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到邓小平同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战略思想,再到江泽民同志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回顾70余年来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方向,坚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区别于西方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样本和示范。


(二)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基于现代化发展的全球视角,从社会形态的维度出发,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创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也打破了原有现代化模式的思想桎梏,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参考与借鉴。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出发,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道路,构建了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


从理论层面出发,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造,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回顾中国现代化史,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我国在理论方面实现了现代化道路的创新。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造,在理论层面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框架,进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创新。


从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层面出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现代化道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出发,其独立自主首先体现为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从现代化历史维度出发,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以殖民、战争等暴力手段扩张其海外市场的模式,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改革开放逐步融入国际市场,以和平的方式拓展市场,通过全球市场的扩展激发了经济增长的活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超越了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创造了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模式。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基础出发,依附理论指出,现代化后发国家很难实现西方式现代化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中心—外围”地位,国际间的不公平分配等外部因素阻碍了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克服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常见的依附性陷阱,通过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为构建独立自主的民族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以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落实与比较优势的发挥为民族产业成长提供了发展机遇,创新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为各国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国家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三)创造了并联式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出发,区别于西方串联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并联式的现代化,这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初期的基本国情创造的符合中国实际需求的现代化模式,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上的伟大创造。


基于现代化基本模式与历史起点的对比分析,从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出发,西方国家现代化具有较长的发展周期,具有现代化发展的先发优势,可以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依次推进。而中国式现代化起步阶段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式,严峻的国家民族危机与紧迫的发展压力,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就必须在短期内完成跨越式的现代化发展。面对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战略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并联式的现代化发展策略,即多条现代化路径同时进行、融合发展、共同推进的高效现代化新模式。


从并联式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出发,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并联的各个板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特质。从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并联式现代化早期战略设想,即通过并进的多维度现代化目标推动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同步发展,共同实现现代化目标,到1963年周恩来总理指出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并联式路径规划,构成了新中国初期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框架。


1979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仍以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作为并联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并在1987年提出了具体的现代化建设规划,即“三步走”战略。通过并联式现代化模式创新,新中国发挥制度体制优势,落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发展战略。


新时代以来,面对经济发展的转型需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多维度现代化路径同时进行、融合发展、共同推进的并联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建了具体战略方向,并通过并联式的发展道路逐步落实了现代化的宏观规划,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开辟了世界现代化的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四)创造了人本逻辑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以往西方现代化的一大显著特征在于以人为本的基本逻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逻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其人本逻辑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以人为本的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目标与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特征,是人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是富裕程度差距逐步缩小的现代化。从人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创造出发,共同富裕目标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理念。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主体出发,人民基于共同富裕的目标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主体。人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在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中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动力。从人的现代化内涵出发,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切实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了人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教育现代化引领人的现代化,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的视角,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是以人为本逻辑下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造。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属性,是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展现,基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基础上的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的国家战略方向。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惠及全民的以人为本属性。


基于以人为本的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构建了人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落实了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通过发展目标的确立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以建设主体的现代化推进为发展提供了基本动能,以发展成果的共享凝聚了发展合力,通过现代化发展为了人民、现代化建设依靠人民以及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基本层面,共同推进了人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模式。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统计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模式上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伟大探索,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现代化道路,对国际现代化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后发国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与典型事实,对其评价的基本统计维度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现有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出发,国外衡量现代化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如布莱克现代化指标体系、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等;国内也有机构从不同维度构建了现代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如中国社科院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四个维度提出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从现代化推动力、现代化质量和社会公平三个方面提出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及各地政府及发展规划处针对区域特征提出的现代化评价体系等等。除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外,国内外研究衡量现代化水平大多数都采用多指标构建,以实现从多维度、多方面综合判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洪银兴教授及其课题组(2014)在以往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从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政治文明现代化五个基本维度,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现代化发展建设及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具有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对于现代化重要方面的涉及具备系统性和全面性特征,对后续的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十四五”和2035年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需将现代化形态嵌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的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扩展突出表现为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五个维度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涵盖了人民生活需求的基本方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思想,故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应从这五个基本维度出发,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经济现代化维度


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是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依据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都以经济的高速增长引领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相关理论研究也指出,经济现代化对现代化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是现代化的起点。而面对新时代经济高质量转型的基本要求,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经济总量的增加,更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实力的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以重塑新动能为核心,以数字化发展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重要内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


首先,从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出发,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是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即通过新动能构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率,以推动经济现代化的构建。


其次,加快推动数字化和创新化产业布局成为经济发展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数字化、创新化与生产力的结合,能够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产业的重大变革,数字化和创新化的实现及其与制造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推进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最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也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济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高层次开放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统筹有效内需和外部分工的有机联动和良性循环、增强市场机制中资源配置高效性,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进程现代化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本逻辑的现代化模式创造,其评价维度需要将现代化形态嵌入社会发展,以社会进程现代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即实现人的现代化。国家或者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实现,无论是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实力增强、资源环境优化,其宗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故现代化的评价维度应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基本逻辑,以社会进程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评价维度。


社会进程现代化,追随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是持续且动态演进的历史过程,其内在构成不能脱离群众,因此,社会进程现代化涵盖了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健康、基本社会保障、社会资源配置、人口教育及质量、社会组织、文化普及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民生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人本逻辑的现代化道路创新,其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不能剥离社会进程现代化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而应充分强调经济、社会进程现代化的全面协调与统一,并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予以体现。因此,在研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中,需要重点考量社会进程现代化程度,对人的发展、社会保障以及收入分配现状等基本社会问题进行评价分析。


(三)城乡区域现代化维度


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出发,可以发现城乡之间现代化发展差距较大,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容忽视,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我国现代化战略中具有全局意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出发,我国创造了多维度共同发展的并联式现代化,从并联式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出发,可以发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内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对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问题导向,城乡区域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组成,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也应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维度。


城乡区域现代化建设,是以建设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城市乡镇互动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联动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导向。


首先,城镇化水平作为判断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现代化、人的发展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城市能级和职级的不断提升,能够促进城市功能品质化、人口宜居及资源环境可持续化发展,从而形成包容共享型的新型城市与乡镇共促的新格局生成。


其次,城乡现代化发展,致力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仅会影响社会和谐、降低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会制约城乡投资及消费结构优化。


最后,实现城乡基础公共服务和设施供给均等化,使城乡居民享用平等的公共服务权利,更好地促进现代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市场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以加强城乡发展深度融合。


(四)生态文明现代化维度


从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约束条件出发,可以发现相较于先发现代化国家,我国既具有现代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同时又面临更严格的自然资源紧约束,在现代化发展的初期,也出现了因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与自然资源浪费问题。新时代以来,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要求,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是要充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三元统一,加强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面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紧约束,生态文明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维度之一。


生态文明现代化是基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平衡视角,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重视绿色效益和绿色产出,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促进现代化进程,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其相应的指标体系不仅需要衡量存量概念,还应包含动态变化趋势,即涵盖了基本资源禀赋、资源消耗、环境质量、污染排放、污染治理、绿色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内容。


(五)治理能力现代化维度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依靠制度、机制、政策、技术等因素,实现决策能力的民主科学化、执行能力的法治化、调控能力的协调统筹化、协同能力的互动合作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维系社会稳定、法治平安,提高公众安全度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升密切相关。从制度保障维度出发,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保障。因此,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成为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维度。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也需要充分考量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对政府效能、数字政府建设、行政人员能力、党风廉政、法治建设、公共安全等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体维度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基础,社会进程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内容,城乡区域现代化是解决现代化二元结构问题的现实方案,生态文明现代化是缓解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举措,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因此,需要从以上五个基本维度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分析,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基本维度。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维度理论分析,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选取与其相适应的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经济现代化指标体系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拓展,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经济现代化的衡量不仅局限于经济数量的增长,也需要进一步延伸,包括经济效率与经济技术提高、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化及创新化经济实力增强、深化开放经济发展等方面。


从经济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出发,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建设维度的指标体系构建中,可以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经济数量规模,选择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指标,反映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率的现代化水平,也从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农业现代化视角反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现状;同时,可选择R&D经费支出占比、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比、每万人有效发展专利数来综合反映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使用电子商务销售额占比以体现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信息化水平;选择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占比衡量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对外开放程度。除此之外,从产业结构高级化中产品附加值提升视角出发,由于文化产业是以知识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化服务经济新业态组成,为经济发展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文化兴业也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进而可以选择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反映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共同构成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维度的指标体系。


(二)社会进程现代化指标体系


从社会进程现代化的基本评价维度出发,基于人文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创造,以人的现代化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程现代化的出发点,而人的现代化主要涉及人自身的发展与人的生活方式两个方面,故选取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与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两个维度的关键指标,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社会进程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


基于人全面发展能力的现代化,首先,可以选择人均寿命体现居民健康水平,这也是人民发展能力的基础条件;其次,可以选择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住房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等指标来综合衡量基本社会保障程度,即从政府对人民提供基础保障的公共服务视角出发,对社会进程的现代化水平进行衡量;再次,可以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数等指标反映人力资源综合能力;最后,可使用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社会现代教育水平,以上四个方面指标综合反映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能力。而从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视角出发,选择互联网普及率、每万人社会组织数、每万人拥有图书馆建筑面积指标,分别体现社会进程现代化发展中信息资源普及、社会组织、文体公共设施的人均拥有量,进而衡量人的生活方式现代化水平。


(三)城乡区域现代化指标体系


城乡区域现代化建设,是以建设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城市乡镇互动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联动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导向,其指标体系需要结合其基本内涵,从城镇发展状况和城乡差距两个维度出发,对城乡区域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其中,城镇发展状况可以分为城市集聚能力和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两个主要部分,城乡差距可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两个维度出发选取相应指标,对城乡区域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


从具体的指标选择出发,可选择城镇化率反映城市集聚能力;选择县城燃气普及率反映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分担量和服务能力;选择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客运量共同反应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水平;选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泰尔指数综合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其中,泰尔指数重点衡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不平等尺度,指标属性为逆指标,意味着泰尔指数越大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地区不均等分配的制约越严重。


(四)生态文明现代化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现代化作为缓解现代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举措,其指标选取需要结合静态存量与动态变化趋势两个基本维度,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治理、资源禀赋、污染治理与绿色发展水平多维度出发,建立静动态结合的综合指标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分项维度中,可选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反映地区的能源消耗;使用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反映地区污染物的排放;选择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指标和人均水资源量指标来分别反映生态环境的综合质量和资源储备水平;选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表示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使用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共同体现地区的绿化水平。


(五)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


基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维度的指标体系构建,需要结合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从推动政府效能提升、数字化政府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的党风廉政建设、保障法治平安的法治建设、提高公众安全度的地区公共平安建设五个主要维度出发,构建体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需求的科学指标体系。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分项维度中,政府效能提升可以用公共服务支出占GDP比重来体现,数字政府可以用数字化服务普及度来衡量。为测度地区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以及法治平安建设水平,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可分别采用“党风廉政”一词在百度指数中的词频搜索量反映地区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使用“法治建设”一词百度指数中的词频搜索量反映地区法治建设能力,使用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地区公共平安建设效能。


因此,从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个基本维度,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口径的一致性,就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



(来源:《学术界》2022年第6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新形态   指标体系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9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