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在于“调高、扩中、增低”,所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比重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手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必然之举;有利于稳定内需释放消费红利,是实现向“内外双循环互动协调”新发展格局转变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远景目标。
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与比重,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重要部署之一在于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即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翻一番,从目前的4亿人左右增长到8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可以说,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微观基础。
多措并举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和就业稳步增长有赖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首要依靠仍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对国内外各种新挑战,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保持我国经济中长期稳定增长,继续做大做好社会财富的蛋糕,为“扩中”筑牢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紧紧抓住新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促使传统产业改造、新产业成长等产业优化升级,稳定持续地创造出更多中高收入就业岗位,促使中等收入群体“稳收”和“增收”。三是提高企业、产业技术能力,增强自身的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保证“白领”与高级“蓝领”队伍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这类群体收入的可预期性。总之,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是奠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基础、就业基础与收入增长基础的首位要素。
构建并完善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的多维制度体系。在分配制度方面,首先仍要坚持完善按劳分配的制度要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和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其次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类要素激励和保障创新的积极性;第三,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最后,要进一步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强调“一次分配效率优先,二次分配兼顾公平,三次分配彰显爱心”的原则,确定“一次分配是基础,二次分配是关键,三次分配是辅助”的明确定位。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减轻居民个人和家庭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其次要深化改革,促使法定养老、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优化并定型;最后要坚持责任合理分担和群体互助共济的原则,强调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职能,真正构建起责任边界清晰、分工明确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分群施策、精准施策,实施差异化的激励计划和政策。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潜在对象和关键领域,对“潜在中等收入群体”精准定位,采取针对性、差异化、分类化的政策: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群体,既要从源头上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又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面向市场多措并举帮助该群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快推动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进程。适当放开放宽相应群体城市落户限制,让他们在城市中发展有底气有动力,同时,增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在职教育,通过技能水平提升促进其收入的提高;针对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要改善营商环境,减轻税费负担,降低创业成本,提供更多的市场化金融服务,帮助他们稳定经营、持续经营和有效经营;针对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既要提高该群体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持续贡献,同时,要完善项目激励、成果转化等多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针对基层公务员和一线干部队伍,关键要完善工资制度,适当提高该类职工工资待遇。
实行投资均等化和技能型人才提升的人力资本优化政策。人力资本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等化。在义务教育的公共投资方面,应使得教育经费与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探索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可能性和途径。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投入方面的差距,同时优化投入结构,使资金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另外需要创新方式方法,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应重视农村地区儿童正规的学前教育,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均等化解决人力资本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人力资本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二在于重视技能型人才增长的人力资本提升方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育更多与市场主体需求相契合的技能型人力资本,促进教学、实践与就业的有效衔接。要探索构建统一与开放、有序与自由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真正发挥技能型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结构升级和收入增长的核心作用。
作者: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魏婕;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任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