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胡耀邦逝世23周年——回忆和感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64 次 更新时间:2017-04-20 00:03

进入专题: 胡耀邦  

杨福泉 (进入专栏)  

1989年4月15日,人民由衷爱戴的胡耀邦总书记不幸在京逝世。我非常敬仰这个率性、率真的共产党人。我1986年再次去西德访学,当年6月,我和一批我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参与了去波恩飞机场迎接胡耀邦总书记访问德国(西德)的队伍。到了飞机场,看到西德前总理,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到机场迎接胡耀邦,就站在在离我们不远处和一个人在交谈。飞机降落,胡耀邦一行走下飞机,我目睹了胡耀邦先生的风采,同行的随员中有李鹏、费孝通等人。印象里,他很谦和,频频和来欢迎的中国同胞招手致意。

我1985年从西德回到家乡丽江,听到了胡耀邦到丽江的很多佳话。他从云南祥云空军机场坐军用直升飞机来到丽江调研,他是第一个来到这个西南边陲小镇的新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他是在1985年2月13日上午来到丽江的。他在丽江调研期间,考察了丽江玉峰寺内有“环球第一树”之誉的“茶花之王”,亲切地和长年在寺内守护着这棵树的那都僧人交谈,并品尝了僧人奉献的蜂蜜。

听家乡人讲,胡耀邦一行从玉峰寺出来后,胡耀邦突然对身边的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说:“现在,你我兵分两路,你带一路,我带一路,到山下的这个村庄去,走访农民家庭,回去以后我们再交换情况。这出其不意的建议,体现了他不想完全按照地方政府事先安排的调研点,想了解到真实情况的踏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胡耀邦带领的一路,由丽江行署专员木凤章陪同,走进离开玉峰寺不远的纳西族村落——玉龙村调研,走访了好几户农家,很仔细地询问纳西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他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给家乡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玉龙雪山下的纳西人还在深情地回忆这位走进纳西人家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我的印象里,胡耀邦总书记是个充满激情、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共产党人,他行万里路走访了解国情民情,走遍了我国大部分地区。作为政治家,他的坦诚率性、心直口快,他的真性情和赤子之心,永远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

附:钱江:《胡耀邦在丽江》片段(来源:《湘潮》2006年第5期),从中可见他深入民众的工作作风:

玉龙山下访农家

胡耀邦逝世23周年——回忆和感怀

胡耀邦在丽江考察时,临时动议去地方政府没有安排的玉龙村调研,从这个照片中的村民的衣服等,可以看出一种完全没有经过事先安排的真实(杨树高 供稿)。

走出玉峰寺门乘车下山的时候,胡耀邦突然对身边的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说:“现在,你我兵分两路,你带一路,我带一路,到山下的这个村庄去,走访农民家庭,回去以后我们再交换情况。”

胡耀邦带领的一路,由丽江行署专员木凤章陪同,走进了离开玉峰寺不远的玉龙村,这是一个纳西族聚居的村寨。

胡耀邦随意走进了一个农家。主人出门了,院子里只有一条大狗,见生人来到,狂跳狂吠。卫士赶紧上前护卫。胡耀邦见状打趣道:“狗仗人势嘛,你主人不在家,你叫什么叫?”

胡耀邦转身来到另一个农家院落,主人杨清良正好在家,请胡耀邦一行进屋坐。

胡耀邦说:“我们就在院子里聊几句吧!”他询问杨家去年的生产和收入怎样。杨清良告诉胡耀邦,他一家6口人,去年种粮食卖了1000余斤,还卖了3头肥猪、一头牛,纯收入800来元,在院子里盖起一间新房。

听得出来,杨清良对生活感到满意。胡耀邦赞许地说:“干得不错嘛!”

见杨家的邻居杨清正走进院子,胡耀邦亲切地问他:“明年你打算怎么干?”

杨清正说:“明年还是老样子干。”杨清正一家4口人,去年现金收入400来元,不如杨清良。

胡耀邦听出杨清正的底气不如杨清良,便对他说:“明年你出去做生意,你老婆盘田,管家务,现金收入达到800元行不行?”

杨清正回答:“收入600元还可以,800元有困难。”

胡耀邦指着远处一片荒滩问:“你们这里有一大片荒沙滩,20年前就是荒的吗?”

杨清正回答说:“自古以来就是荒的。”

胡耀邦说:“你们在沙滩上种草,发展畜牧业。经济发展了,收入就增加了。”

杨清正对胡耀邦说:“这里放牧条件好,但是草场少,各家只好轮流放牧。如果大种饲草,畜牧业就可以大发展。”

胡耀邦点头说:“希望你们很快富起来。”他又问:“你家去年收入400元,是怎么开支的?”

“盖了3间房子。今年还准备盖一间。”

“那你们家800元的收入又是怎么花的?”胡耀邦扭头问杨清良。

杨清良说:“前几年盖房子欠了帐,今年还清了,还备好料准备再盖一栋房子。”

这时,村民越聚越多。胡耀邦注意到,围拢在身边的农民衣服破旧,嘴里纷纷谈着的却是盖房子这样花费甚多的事。他问:“你们怎么不买点衣服穿呢?”

杨清正回答:“前几年收入主要用在盖房子上,所以生活过得艰苦。我们平时穿得差一点,但是过年过节、走亲戚、赶街的时候就穿新衣服。”

收入多些的杨清良也说:“我家有两个儿子,准备讨媳妇。我们穿得差一些,让年轻人穿得好一些。”

这就是刚刚进入温饱阶段的农民心态。

胡耀邦提起了过年的事:“你们打算怎么过年?一年能吃多少肉?”

两位姓杨的农民告诉他,春节也是纳西族最大的节日。“今年家家都宰了猪,不少人家宰了两三头呢。”

胡耀邦问:“解放以来,你们这里什么时候年成最好?”

农民回答:“最好的年成是1964年。那时不缺粮,有饭吃。”

胡耀邦又问:“现在比1964年怎么样?”

杨清正说:“现在比1964年好多了,粮食吃不完。过去我们把包谷当主粮,现在吃大米和麦面。我家去年卖了500多斤余粮。”

胡耀邦寻思了一下,问:“现在村子里最困难的有几户?”

“两户。”

“是什么原因?”

“主要是身体有病,劳动力弱,或者是不会安排生活。”

胡耀邦问:“村子里有没有‘万元户’?有没有买了电视机的人家?”

村民回答:“村子里有两家有电视机,有一个‘万元户’。”

胡耀邦得知,38岁的杨清正是几年前从军队退伍回乡的,是党员。便问:“党员在农村起什么作用?”

杨清正说:“过去是宣传积极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现在是宣传劳动致富。”

胡耀邦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插话:“你敢不敢带头致富?怕不怕人家说你富了?”

杨清正说:“不怕。党的政策是越富越光荣。”

胡耀邦听到这句话高兴地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带头致富嘛。”他又询问了村干部的报酬、农民的负担,问眼前的两个农民生产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意见。

两位农民都表示,主要是家庭经济积累不足,没有资金投入来扩大生产。比如这里发展畜牧业是有前景的,但是没有钱买牛犊。如果国家给贷款,今年就把牛犊买回来了。把牛喂大了就可以卖牛还贷。而且,养牛有了肥料,地里施上农家肥,粮食就能增产。

胡耀邦走进杨清良的家,查看了住房、粮食和厨房。看到一间空房里堆了一大堆土豆,厨房里挂了上百斤腊肉,他确信地说:“看来农民的生活确实改善了。”但是他也提出了批评:“他们只注意吃的,不讲究穿的。卫生很差,要注意改变。”

告别前,胡耀邦用刚刚学来的纳西话对围在周围的村民说:“谢谢!谢谢!”他看见有一位白发老人站在人群中间,就走上前去向他问好:“老人家,多大年纪了?”

老人告诉他:“80岁了。”

胡耀邦大声对他说:“活100岁!”

村民们簇拥着胡耀邦到村边,看他登车而去。



进入 杨福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胡耀邦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0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