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传承祭祀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956 次 更新时间:2024-03-08 05:04

进入专题: 祭祀文化  

杨福泉 (进入专栏)  

 

对于祭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杨福泉与本报展开对话:

【记者】 据您了解,目前有哪些民族的祭祀习俗保留得比较完整,有哪些特点?

【杨福泉】目前很多民族都还保留着一些祭祀习俗,这些祭祀是各民族文化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自己的民族为例,比如我比较熟悉和多次参与过的祭天仪式,实际上这是一个纳西族的祖先崇拜和天地崇拜融合而成的祭祀礼仪。在祭天仪式中通过咏诵纳西族的长篇史诗《创世纪》,慎终追远,讲述英雄祖先的迁徙和创业故事,其中也讲述了纳西、藏、白三族是一母所生兄弟的故事。教子孙后代记住自己 的根脉。所以实际上有的祭祀礼仪就是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个礼仪。

【记者】在您看来,祭祀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血脉相传有什么意义?

【杨福泉】祭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自己民族根脉的追寻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祭祖,还是祭祀民族英雄,祭祀大自然神灵,都表达了一个民族礼敬祖先,敬畏自然的传统与民风。不仅是本民族一些传统民俗的表达,也还表达了本民族的一些基本观念、道德伦理等。比如纳西族的“署古”(祭祀大自然神)祭祀仪式,就表达了纳西族认为人和自然是兄弟、二者应该和谐相处,世界才会平安的一种基本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记者】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根植于乡土的很多祭祀文化也面临消亡的危机,在您看来,如何才能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文化?

【杨福泉】每个民族的祭祀文化是很多的,与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民俗有密切联系。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变迁,一些与当代社会生活距离太远且与我们当代的精神追求格格不入的祭祀习俗势必自然淡出。每个民族都不可能一股脑地保留下来所有的传统祭祀习俗。我认为应该传承的是对这个民族的历史、习俗、精神、人生观、道德伦理等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祭祀习俗。不应让它随波逐流地消失,这需要一种重温民族传统并将祭祀习俗生活化的引导。比如纳西族的祭天,过去在很多乡村已经消失了,如今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视,逐渐地得以复苏。

【记者】祭祀文化随时代变迁而演化,一种文明的现代祭祀方式正在传播,例如献花、放灯、写怀念性的文章等等,您怎么看待从传统祭祀方式到现在祭祀方式中文化的沿袭?

【杨福泉】任何一种祭祀习俗都会随时代发生变迁,比如有些民族的祭祀过去杀牲很多,后来逐渐少用祭牲,过去非常耗时的祭祀仪式,也在缩短时间和程序。这是很好的变迁。比如我也曾撰文反对时下城市里在中元节随意在街上大量烧包祭祀的习俗,因为这种祭祀行为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也反对将大量鞭炮等污染物用在祭祀仪式上,有些对死者的祭祀花费甚大,用大量祭祀物品乃至高价香、纸豪车、纸豪房等。当今社会祭祀习俗应该遵守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人性化,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环境,不奢靡,不浪费。所以现在提倡的网络祭奠,献花、文章怀念,树葬等等,都是很好的祭祀习俗改良。

本报记者 陈静

进入 杨福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祭祀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人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69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云南民族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