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年长假一来,游人如织,人潮汹涌,像丽江这样闻名遐迩的旅游名胜之地都要面对因游客急剧增多而宾馆客栈爆满,游客的吃住行都难以圆满得以解决,还有因自驾游逐年增加而导致的交通拥堵等困境。如何应对?过去的思路常常会想到要加强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多建宾馆客栈等。而长假的游客剧增又仅仅是短期的现象,如果宾馆客栈建得太多,又会面临长假过后旅游设施过剩,经营状况不佳、捉襟见肘的困境。
丽江市委市政府也早就提出过要分流游客,让游客从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等狭窄的地域空间更多地走向丽江的田野乡村、领略丽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乡村民俗生活的思路,我想,解决长假期间的上述窘境,是可以和这个有远见的思路结合起来的。
具体来讲,我觉得可以思考加大建设丽江的“名村名镇”和特色村落、在丽江的名村名镇和有特色的村寨多开辟一些“家庭客栈”和“农家乐”,这样,在长假期间游客蜂拥而来时可以解决吃饭睡觉难等燃眉之急,又可以使本地民众从旅游中得到实惠。此外还有个功能,就是让慕名而来丽江的游客领略到平时不易领略、旅行社也很少推荐的丽江乡村农家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有特色的乡村、田园风光、农家生活,这些都是难得的旅游地资源和容易吸引游客的旅游地。丽江的白华村曾经是云南率先展开农家乐旅游最早的一个名村,曾吸引了很多国家元首、政要和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我多年前在白华村里调研时,都听到过诸如有的游客要求让他牧马放牛、参加种菜、收割等田间活的佳话,因为这对大城市的很多游客来说说很新鲜。凭白华村的这些老名声,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农家乐旅游村,但可惜后来就没有继续发挥优势往发展成旅游文化名村而努力。
云南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非常关注乡村的生态文化保护与建设,在我参与的云南省政府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的“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含国家大河流域公园)的项目中,我们组织调研了60多个拟建成“文化和生态保护村”的村寨。这几年国家民委和省委省政府都从财政上大力扶持云南建设名村名镇和有特色的乡村,我也曾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十多个云南各民族的“特色农村”,其基本的发展思路之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和依托特色发展旅游。丽江作为旅游名胜之地,应该更多地建设和推动一些名村名镇和特色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这是丽江进行旅游第二次创业的一条新路。目前就我所见所闻,在泰国、越南、尼泊尔、不丹等亚洲国家,有很多乡村旅游做得很成功的例子,这几年在广西、四川和贵州等地,各民族的村寨旅游也有很大的发展。成功地推出了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名村。
如果丽江多有这么一些特色乡村,在吃住行上搞出点地方特色,这既是“三个遗产地”的另一个招牌,而且在面临长假游客汹涌而来的旅游大军时,也就有了更多的分流之地。村民在旅游旺季可以获得一些利益,既吃旅游饭又不完全依靠旅游过活,在淡季游客不多时,村民可以经营农业和副业等,也不影响自己的生计。如果村落旅游已经逐渐有名声了,还有利于推动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生态农业、种植业以及民间手工艺等。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帮助丽江贫困村——文海村成立了由村民入股组建的“文海村生态旅游合作社”,曾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喜欢背包旅游、徒步旅游、科考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游客慕名前往,我也曾多次领着包括“世界青年总裁旅行团”和“欧盟科学技术学者培训团”等“高端旅行团”去文海村,是文海村的名声吸引了他们去的,这些旅人还做了诸如捐款助学等诸多好事。我想,在丽江,完全可以推出类似有特色的村落吸引游客前往。
二
有个值得丽江现在就引起注意的现象,一个村子的名声传播出去后,游客会多起来,而且也会吸引一些外来资本来投资做客栈。如果缺乏事先的规划和周密的谋划,也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即越来越多的民居住宅被外来的商家租下来作为客栈,一租就是一二十年,名村里客栈越来越多,如果村民有经济效益后,不再坚持在村子里居住,而是在城市小区另外购买房子居住,长此以往,原来的名村就会产生原住民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传统村落的本土文化内涵和吸引人的魅力,逐渐变成一个房舍客栈很漂亮但人口被逐渐置换的“客栈村”。所以,如何做到又让村民受益,又能保证村子的文化特色和原住民留居村中的魅力,这是个需要认真提前周密谋划和规划的问题。有些地方现在采取村民和外来商家合作办合作社,推进集体管理集体受益的方式,防止村子变成原住民逐渐搬空的结局发生。
丽江古城区大研街道办事处义尚社区文林村正在走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子,该村是目前大研古城内完整保存明清以来建筑格局的一个传统村落。村里现有165户人家、564人,全部是世居的纳西族,是当下大研古城内能充分彰显纳西族活态文化的一块宝地。
文林村村民的老宅院很多也出租给了外来商户。但村委会和村民经过充分协商后,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抉择——在文林村现有土地上进行整村规划、整村发展。除了现存的明清建筑群等老民宅之外,扩建村民集中居住在社区外围空间,所有新建的民宅都保持了纳西族庭院民居的特色,并引入水源形成大研古城原有的“小桥流水”风格,还建设了富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社区戏台、石牌坊等。村里组织了乐舞协会,除了纳西古乐之外,还把“勒巴蹉”“仁美蹉”等不同乡镇的纳西族传统乐舞引入文林村,形成了很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文林村提出的目标是要传承和延续古老的纳西族民俗文化。
文林村的发展,为当下丽江旅游的发展和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随着丽江古城居民逐渐搬出古城,如何展示这个原来以日常化的民俗生活情趣和魅力为主要特色的古城文化,是一个难题。文林村的尝试和他们迄今的实践,提供了一个保持古城民俗文化活态传承和再生产的场景和可行性。通过文林村的社区生活,游客可以看到古城居民的生活习俗、居家文化和社区文化,延续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并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二,文林村能够举行传统火把节、传统灯会等,关键因素是聚居的社区格局没有变。有的村镇,老民宅出租给商户后,本地居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纷纷在城市和城郊购买新居,一个社区的村民都分散到各个小区去了,再也形不成一个聚落。久而久之,外面的商户日益增多,村子也就自然会成为一个“客栈村”“空壳村”。只有豪华的客栈而没有本地居民的村落是难以延续它的文化魅力的。文林村的实践,给丽江如何保持传统村落的魅力、延续传承本土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它与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专家赞誉的束河古镇的“分区制”有相似点。
其三,本地居民聚居的社区的存在,给以后进行以保护村落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以保护水源等重要社区资源为前提的村子建设、对客栈开发建设等的必要规定和制约等。文林村的纳西族居民有传承纳西族母语文化的便利条件,可以在村里传承和恢复一些大研古城已经消失了的民俗,如火把节、五月端午早市等,还可每年举行集体祭天仪式,再现“纳西是祭天人”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