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泉:大学新校区应该参与新农村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39 次 更新时间:2016-03-28 13:28

进入专题: 大学新校区   新农村建设  

严泉 (进入专栏)  

近日有论者提到浙江大学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决策》2007年9月26日),认为这种模式体现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全新发展思路,改变了过去就“三农”抓“三农”的局限性,能够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格局,从而合力解决实际进程中的困难。

不过在作者看来,“湖州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特别是借助大学的智力资源优势,在农村地区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仍然属于传统的帮农、扶农形式,难以在当地大范围地推行,政策惠及到的农户还是少数。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湖州模式”的运作中,浙大师生作为外来者,并不能像民国时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派那样,常年累月地扎根在农村,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制度环境。

就今天中国的现实而言,我们不能苛求再出现一大批晏阳初式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就大学现有的情况而言,还是能够以一种务实的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并且可能取得不亚于晏阳初等人的成就。为什么笔者敢于这么说呢?因为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那就是大校新校区或者是大学城在各地的遍地开花。这些新校区绝大多数都是建在农村地区,只不过目前还是按照原有的管理模式,筑起围墙,自成一统,隔绝于周边社会。但是就新农村建设而言,这种封闭的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学新校区地处乡镇,周围都是村落与村民,在土地征用、失地农民安置、基础设施运转等方面,都不可能不与当地乡镇政府、村民打交道。在社会学意义上,大学新校区应该是当地农村社区的一部分。从资源优势上来看,大学新校区拥有丰富的教育、文化、科技资源,可以借鉴“湖州模式”的一些做法,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训、文化卫生、农村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城镇村庄规划、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组织教授、专家、学生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而新校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能够融入当地农村社区,持续地提供这种资源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资源支持其实是一种互补与双赢的形式。因为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社会资源,可以为高校提供后勤人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应用科技实验场所。从长远来看,一旦这种资源互补的合作方式长期进行,完全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有信心地预见到,未来中国的大学新校区或大学城,也能够像美国的弗吉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众多名校一样,惬意地栖息在无数个环境优美的小镇上,展现迷人的乡村风光与人文景观。

《东方早报》2007年10月9日



进入 严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大学新校区   新农村建设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21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