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敬雷:论农村基层干部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教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58 次 更新时间:2014-12-16 21:57

进入专题: 农村基层干部   新农村建设  

邓敬雷  

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千方百计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支有理想、作风硬、工作扎实、开拓进取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不断发展和变化,已经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注重效益,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阶段。这对农村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农村基层干部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农村基层干部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存在着不适应,在开展农村工作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与发展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群众观念和工作作风与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要求不相适应;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精神状态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尤其突出的是不少基层干部缺乏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本领,致使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不快,长期处于贫困后进状态。这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予以重视,积极探索方法,切实加以改进。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基层干部新农村建设观念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村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事农业工作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农村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运行机制、供求关系、分配结构、资源配置、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变革,以及社会其他领域各种结构性的变化,必然对农村基层干部价值观念带来重大冲击,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整套老观念、老办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不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信息、新的办法,那么就会被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所淹没。这势必要求农村基层干部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实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转型与变革。

思想观念陈旧保守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最大阻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必须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培养大批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们不仅要懂生产,还要懂经营,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要从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思想认识转变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观念,所以,农村基层干部新农村建设观念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迫切需要

建设新农村要发展经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必须走科技致富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如何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小康,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自富带富的本领,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不仅有能力自己率先富起来,也有能力和意愿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教育,特别是要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现代农业管理教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素。

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品种结构还是品质结构,无论是产品的多样性还是产品市场的开拓,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干部将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比如怎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品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怎样优化农村环境和生态结构,怎样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单凭过去的实践和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必须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要求,破除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观念的种种束缚,实现观念创新,不断增加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这都表明农村基层干部迫切需要新农村建设观念教育。

(三)建设农村民主法制的客观需要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推进, 而民主法制建设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没有法制建设,新农村经济建设就会缺乏良性的运行秩序,缺乏浓厚的民主氛围,缺乏先进的规范支持,缺乏理性的制度安排,缺乏有效的刚性约束。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培育农民的权利本位意识,提高广大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解决农村存在的其他方面问题,必须完善法律与制度,不断完善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民增收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农民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体系。把农村、农民、农业重新植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中,以法律和制度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权威化和规范化,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朝着既定目标不断推进。

农村基层干部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局高度来认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努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执政水平,坚持执政为民,依法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充分认识学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在同农民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做到“以法服人”。所以,农村基层干部新农村建设观念教育是建设农村民主法制的客观需要。

(四)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要求。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把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全面提升文明程度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坚决转变“可有可无”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生产力”的观念,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应有的位置,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施细则。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着力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农村文化精品。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观念教育,使得农村基层干部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技文化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巨大提高。但是,广大农村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整体水平还不高,一些封建迷信、愚昧落后、陈规陋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任务还很艰巨。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办法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社会发展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依靠勤劳和智慧致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一)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帮助和引导农村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学习和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带头应用和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教育和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在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业和农业经济中,从工作实际出发,增强市场观念,按照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劳动技能的学习培训,推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农村基层干部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做学习型干部。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熟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常用知识,熟悉现代农业科技方面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始终走在科技和市场的前沿, 真正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锋模范。不仅要把学习作为掌握知识、增强本领的重要手段,更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用改革的思路、开放的办法,解决工作中遭遇的新矛盾、新问题,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不断增强驾驶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增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三、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普遍增强,农民法律素质总体得到提高,靠法维权的风气逐步形成;农民参政议政和民主权利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学会了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经济、民事关系,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法律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然而,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经济工作上,法制意识淡薄,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和做法;有的认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会削弱基层干部和基层组织的权力和威信,非常留恋过去依靠人治、依靠行政手段、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管理农村事务的做法;有的借口经济工作忙,对学习和掌握法律采取消极应付的方式,民主和法制观念与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严重脱节;有些地区竟然出现基层干部仗势欺人、随意打骂群众的恶劣事件,一些基层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直接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导致了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造成矛盾激化,诱发群众上访,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一)通过法制教育,使得农村基层干部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自觉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法懂法,遵守法律。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民群众的带头人,必须用法律来严格约束和要求自己,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如果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还不如农民群众,不仅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还可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通过法制教育,使得农村基层干部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运用法律手段妥善处理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在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时,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切忌强迫命令、一刀切和瞎指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政策,模范地执行政策,尤其是落实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制止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对市场经济、法制经济的认识,学会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农民遵纪守法的习惯,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使他们更多地通过劳动、知识、竞争的手段合法致富,使整个农村形成一个学法、知法、懂法、执法、守法的良好社会局面。

四、反腐警示教育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反腐警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基层干部既同农民群众接触最紧密,又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农村基层干部的所作所为,直接代表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反腐警示教育,搞好农村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到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关系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地位。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反腐警示教育。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拓宽渠道,强化群众监督,始终把基层干部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考核之下,把基层干部的责、权、利与绩、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基层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实行“双述双评”分优劣,基层干部既向上级述职又向群众述职,既接受上级评价又接受群众评议,要将述职结果与基层干部工资报酬挂钩,与基层干部的去留升降挂钩,对实绩突出的要进行表彰宣传。对存在一般性问题的基层干部,要进行提醒谈话,责成其加强学习;对有违纪苗头的,要进行警示教育;对有轻微违反党纪政纪的,要进行限期整改谈话,并将整改措施、整改结果上报。在完善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项制度,全面实施“四民”工作法,重点推行以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在村务公开推行上让群众点题,改变过去“公开什么百姓就看什么”为“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的新局面。

五、民族团结教育

(一)要灵活多样地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与实施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评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活动结合起来,与农业生产工作结合起来。结合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活动,在农村唱响共产党好、祖国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通过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活动,组织各级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走进基层群众,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开展教育宣讲活动。结合双拥共建工作,积极动员驻地部队和其它单位参与到民族团结教育各项活动中来,以民族团结带动军民团结、军政团结、部队与地方的团结,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扩大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

(二)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由上级组织部门、党校负责定期举办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大力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教育,重点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干部对民族工作“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增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各族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要将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到基层,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谋利益,把民族团结教育同实施“得民心工程”结合起来,积极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重点解决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收入、加快发展、改善生活等问题;要经常深入贫困家庭,了解民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口支援帮扶机制,研究制定长远规划,改变单一的给钱给物帮扶模式,共谋长远发展大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农村基层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责任,最贴近群众,最能倾听群众的呼声,群众路线教育要求农村基层干部谨记“服务水平体现执政能力”的工作理念,强化“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群众,以群众为主体,一切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一切为了解决群众的困难,开展“为民服务”实践活动,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详细阐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明确指出要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为民服务”理念的认识,坚持服务重心下移,服务关口前移,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党在新时期探寻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模式,以创新体制为载体,以促进服务转型升级为目标,在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推进基层党组织转变工作理念、促进体制创新、突出“为民服务”,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真实惠。

(二)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改进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群众所想的就是群众路线教育要求做的,群众所反对的就是群众路线教育要求整改的,群众要求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有些基层干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变得不愿做、不敢做、也不善做群众工作,客观上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努力提高基层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农村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和能力。要帮助基层干部从新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解决新形势下农村问题和矛盾的新方法。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正确用权,公道正派,真正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对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一定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引导工作,绝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压制。对于一些群体性事件,要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妥善处置,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运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民心,化解矛盾,保持稳定,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七、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不良后果,虽然实现了农村经济短期增长,但就长远来看,生态恶化的现状又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基层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应该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将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的优点进行正反两方面对比,使基层干部能够明白坚持生态环保理念的好处,促使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确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职责和使命,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坚定地去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

(二)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形式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建设新农村必须依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广泛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在农村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要通过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强化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农村环境问题才有望解决,农民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真正建成。

八、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一要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身体和行为健康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基层干部都应该关注自己心理健康问题,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使身体得到健康,从而身心俱佳,而不是身心俱疲,甚至身心俱“病”的去开展工作。二要摆正心态,学会调适自己。要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襟怀;要培养良好的德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注重心理调控的方法,可以采取音乐疗法、运动疗法、旅游疗法、艺术疗法、洗浴疗法等多种细节的方法,经常为自己做心理按摩。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我。要力求使自己成为“多面手”和“一专多能”的通才,以胜任日趋复杂的基层领导工作;要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业务的走向,加强知识积累,厚积而薄发,把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消除“知识恐慌”,摆脱心理空虚的阴影。

(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基层干部心理健康。一要在机制上将干部心理健康保健工作纳入党建工作体系。基层干部队伍的组织思想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应当注意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基层干部队伍的心理健康建设和综合心理素质建设,从结构机制上将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建设正式纳入党建工作体系,甚至将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建设的工作作为基层干部队伍组织思想建设工作的主体工作。在干部考察、干部任用中,要把干部心理素质列为重要内容;二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培训。要加强与心理健康保健专业机构的联络,由心理保健专业人员负责对基层干部定期举行“心理保健班”,进行必备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并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基层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保健,以免把问题带到工作中去而给工作以及自身的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基层干部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三要从心理健康方面多关心、爱护。要保证基层干部每年有一段集中的休整时间,使其工作张驰有度;要坚持定期组织体检和心理健康评测,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为他们心理健康奠定基础。四要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关注他们的工作状况和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要强化在干部提拔任用、岗位调整等特殊时期的谈心谈话工作,也要注重平时的交流与沟通,由组织部门或上级领导,选择合适的时间、场合,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与存在心理问题的谈话对象真诚坦率地沟通,帮助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确保他们健康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九、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领导干部生活方式直接展示干部的人品、官品以及综合素质,同时体现党和政府的形象。长期以来,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存在问题已成为基层干部的普遍现象,基层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中问题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隐私,往往与追求物质享受甚至贪污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不容忽视,必须大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基层干部道德操守不佳,行为不检点,生活情趣低俗,甚至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始于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根源在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要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反对享乐主义,就必须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观念问题,党的艰苦奋斗的好传统才能在思想上和作风上真正扎根,才能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因此,基层干部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增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层干部只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心里永远装的是农民群众和党的事业,敬业敬岗讲奉献,谋福谋利为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交往中提升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到为人民谋福造利,奉献于社会进步、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中,而不会出现精神空虚颓废,也不会贪图享受,追求低级趣味,更不会被物欲、金钱欲、占有欲支配,完全丧失了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品质。

(三)用制度规范、监督和制约生活作风、生活方式。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制度还不健全,各种诱惑随处可见,一些基层干部想堂堂正正做人、清清廉廉做官,但是又难于抵御外界的诱惑,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最终滑向了犯罪的深渊,健康的生活方式无从谈起,最终成了人民的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根本在于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党的各级机关的监管职能,同时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使基层干部严守各种规章制度,做正派干净之人、清正廉洁之官。

(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不是在重大事情、公开场面中培养起来的,而是通过具体工作、生活琐事逐步形成的。基层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原则,能经受得起各种考验:在风险困难面前不动摇信念,在利益调整面前不患得患失;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不随波逐流;在个人生活上不奢侈浪费,不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而是时时想着工作,处处想着人民,对不良行为不同流合污,对坏人坏事勇于斗争。努力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健康的生活作风和高雅的生活方式。

    进入专题: 农村基层干部   新农村建设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45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