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引领读者朋友去纳西人的家园读山、读水、读人,粗略了解一下纳西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在文中尽量客观描述,避免个人的主观色彩。而书写完,在最后的这个结语里,作为这本书的作者的我,想向读者们表达笔者作为一个纳西人,对当下纳西人和纳西社会现状的一点忧患之思,心中的情结不外乎就是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发展得更好,能长保一种文化的魅力与活力。
文化是流动的……
千百年来,"纳西古王国"以它博大的胸怀和文化包容力,广采博纳各种外来文化,使丽江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共存的乐土。但它又绝不轻易趋同于一种文化,坚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依仗着它强大的本土文化的力量和善于学习的开放精神,使纳西家园成为一个既融汇大千而又卓有个性的文明之邦。
如今,物换星移,月升月落,社会与文化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丽江也出现一种逐渐向强势文化、主流文化趋同的趋势,这在丽江古城及周围的坝区表现得最为突出。一方面是是旅游的繁荣,每年上千万的游客涌向纳西人的聚居中心丽江,而这些游客许多可能是因纳西人所居住的拥有三份世界遗产的地方的赫赫名声而来,欣赏丽江,解读丽江。旅游逐渐成为当下丽江的支柱产业。
而另外的一个具有悖论悲情的现象是,受惠于本族文化的纳西人的传统文化却正处在衰落之中,包括纳西人的语言、民俗、宗教、艺术等,其中以丽江古城及其周边坝区的衰落最为突出。今天的丽江古城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在明清时期乃至民国和新中国成立早期,汉族移民来到丽江,纳西人和汉族移民相互学习各自的文化,由此并形成了融会着汉、纳两族文化精粹的古城文化,而汉族移民则也入乡随俗,学习原住民的语言、习俗、礼仪等,久而久之变成了新的纳西人,原住民和移民融合为纳西族。
今天的情况正相反,很多来丽江谋生或常住的新移民,他们很少有学习原住民语言的,相反,逐渐出现了纳西人的年轻一代逐渐地向汉族趋同的趋势,纳西语正在大研古城和家在机关单位的一代纳西少年儿童中不断衰落,会讲纳西话的小学生一天比一天减少。不少家长也希望子女学好汉语乃至英语等,因为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们面临着要用汉文中考、高考等的竞争激烈的考验,以及毕业后找工作的考验。在我国,除了几个较大的民族可以用自己的文字中考、高考之外,其他民族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而当下很多的纳西人还不太清楚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纳西人,其实大都是操双语乃至三语四语的佼佼者,乡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外来文化的学习其实是不矛盾的,这样的案例其实现在也有很多。
旅游使丽江古城成为最热闹的风景名胜区,也大大地提升了古城的房价,丽江古城大研镇的原住民逐渐把自己的住房租给外地商户,搬迁到郊区现代式的小区里居住,现在依然居住在古城的纳西原住民已经所剩无几。纳西人的离开,也带走了他们传承的一整套鲜活的文化体系,使承载在他们身上的古城的各种纳西民俗没有了依附之体。很多国内外的旅人,常常不得不从英国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拍摄的纪录片《云之南》中,去寻觅丽江古城日常化的纳西人生活的原态。
古城纳西人的迁走主要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当然也有人想要躲开旅游的嘈杂和喧闹。尽管对这个现象争论激烈,但原住民外迁的脚步却日趋加快。当今,有人寄希望于那些已经居住在新小区里的纳西原住民,能够在新的社区继续传承自己的文化,但时过境迁,失去了过去那种生活的大环境与生活格局,纳西人能否在新的小区里营造纳西文化的氛围,传承自己文化的精粹,目前依然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当下,在乡村,纳西人传统的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也日益衰落,传统的民歌谣谚在衰微,年轻一代里,能即兴编词对歌的传统民歌手已经如凤毛麟角;而过去,遍布城乡的歌手一唱三叹,令听众如醉如痴,很多人能出口成章(民歌),年轻人甚至以即兴编歌斗歌来谈情说爱,这样的盛况已成如烟往事。当代电视文化对过去民间故事、礼俗谣谚的家庭传承的冲击,更犹如风卷残云。
此外。随着大批年轻人进城打工,特别是女性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原来农村里两性均衡、其乐融融的社会性别生态已经被打破,这也影响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上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我去乡村里做田野调查,都要参加晚上的篝火晚会或公共集会场所里的对歌唱歌,那时都是青年男女皆来,月色溶溶,星光点点,人面如月,两性同乐,可谓汉文古诗里所描写的那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一番情浓意也浓。而越到后来,这种光景变得越来越黯淡,有几次我去常去的村子,有客人来,盛情的村民们晚上照旧来打跳和娱乐,但明显的变化是帅哥依旧在,靓妹已无踪,大多到城里打工去了。
在这样的社会情境变迁中,纳西人的乡村和小镇文化如何保持她那传统的魅力和活力,如何保持能与目前繁荣的旅游互动的一种文化魅力,这是一个令人心忧的局面。
文化像一条河流,是流动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当代的文化变迁,是自然的现象。而每个时代,都在期盼和呼唤着新的充满活力的新文化诞生,呼唤着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当代文化的出现和繁荣,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政府和民众互动的文化自觉,没有有效的付出与努力,它是不会水到渠成地自然形成的。纳西人的祖先以非凡的文化创造力与吸纳力,为今天的纳西人留下了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很多充满魅力的文化遗产,今天的纳西人需要思考如何在祖先的业绩上再创今日的纳西文化魅力,让纳西人的家乡始终能充溢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魅力,使文化能长久惠泽民生。而不是任随那曾经与一代代纳西人风雨相伴,塑造了纳西人的精神气质、个性和心灵的传统多元文明之美随风随雨地逐渐离我们而去。
这是一个当下普遍性的现实,不仅仅是在纳西人的家乡。在很多不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传统文化的衰落不会那么明显地影响本地的经济繁荣和民生生活,但在以自然和文化资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丽江这样的地方,文化的保护、弘扬和再创造就成为至关重要事情,丽江市委市政府现在的发展战略中有要把丽江建设成"文化硅谷"一条,看得出执政者也看到了文化对丽江发展的重要性。
面对当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有不少纳西族有识之士在忧患之中,执着地在呼吁保护母语,创新文化艺术。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在学校里进行双语教学,开设乡土知识的课程,我自己也身体力行,曾在乡村里实践培养东巴传人、纳西乐手,在小学里推进乡土知识教育、民间妇女手工业传承等项目。有一些纳西女老师走村串寨,搜集流散在村镇里的纳西童谣,然后在幼儿园里传授这些童谣并编撰成书。民间有精通纳西语的纳西汉子在用典雅的纳西语独立主持起名为"可喜可乐秀"【1】 的电视节目,也有一批年轻人发起创建新的母语叙事、新的母语歌曲等的电视节目,他们名之为"纳西讲聚营",意思是纳西人在一起快乐地聊天和交流。为了吸引母族的年轻人学习母语记住母语,他们还用相当幽默诙谐的纳西语翻译一些经典娱乐故事或电视片。还有年轻人将现代音乐元素与纳西传统音乐相融合,创作出新颖别致的纳西音乐。一批来自乡村的木雕青年艺人,用母族的传统文化素材再创出当代纳西木雕艺术作品;一些酷爱东巴文化的年轻人,正在苦学纳西东巴经典,吟唱古歌,举行祭天法祖、祭拜大自然精灵的传统东巴教仪式,立志延续东巴文化的香火。
寸草之意赤子之心!这些都是使人振奋和感动的实践与行动,尽管强势文化影响弱小文化是时代的趋势,小民族文化的衰落是当前全球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当我们看到这些努力,使我们在怅望之中,依然有一些期盼在心头,有一缕温暖、激情和壮心在心头。
文化的趋同也许是世界性的趋势,但纵观当下的世界各国,大多也在努力营造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个性,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很多人的共鸣和赞同。就中国而言,比如"七彩云南"、"多彩贵州"的民族文化之美,给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值得我们自豪的精彩,而纳西族的文化,也成为七彩云南中非常独特而美丽的一道彩虹。无数事实证明,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只会使民族和国家受益。
纳西人和他们的原乡丽江,这个头戴三顶世界遗产桂冠的高原山城,这个充满创造力为中华民族挣了光的民族,在当下的社会与文化巨变中,他们未来的文化命运会是什么,那充满魅力和个性美的文化是否会逐渐湮灭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逐渐同化在有些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洪流中?作为这本小书的作者,心有忧思,提出来与读者交流。
如今丽江是个每年有1000多万游客且还在逐年增加的旅游胜地,笔者在这本讲述纳西前尘往事的小书里,也热望更多的旅人在走进纳西家园的同时,也走进纳西人的心灵,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为留住丽江和纳西的美丽与永恒,留下你们的一份关注和热情。
《象形文里写春秋:纳西族》一书2015年12月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8万字,有80多张插图。
----------
注释:
1、 可喜可乐是纳西族神话《创世纪》中天神之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