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再版后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641 次 更新时间:2023-05-21 23:34

进入专题: 德国古典哲学   逻辑进程  

杨祖陶 (进入专栏)  


1993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不久台湾志一出版社出了繁体字版),于2003年出了修订版,为此我特地写了一个“修订版前言”,主要是对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二十多年前的旧作,我没有想到能纳入人民出版社“哲学史家文库”再版。因此,在写再版后记时,不由自主地首先必须深切地感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前院长、现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主动向人民出版社推荐了我的两本书(可喜的是另一本《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已于2015年8月问世);我更要真诚的感谢方国根主任以弘扬学术的精神和善意欣然将这两本书纳入了《哲学史家文库》第二辑予以再版;我还要向郭齐勇教授的高足周浩翔博士不辞辛苦将原书扫描为电子文本、并耐心细致地校对后寄到人民出版社的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赞美与谢忱。旧作再版这对八八米寿的我是何等的幸事,令人感慨不已!这里尚须说明的是,原书的“后记“将融入再版后记,而原”修订版前言”全文保留。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一书是在旧稿《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整理、修改和补充而成的。

记得当我画下书稿的最后一个句号时,思绪便禁不住一下子飞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我开始主讲德国古典哲学时的情景。1959年30有2的我突接一纸调令从未名湖匆忙来到珞珈山,我像赶着鸭子上架一样逼着自己走上了义无反顾的独立执教西方哲学史的道路,成为我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

在编写教学提纲过程中,恩格斯关于“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是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论断[1] 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我心里产生了解开这种发展的连贯性、逻辑性和必然性之谜的强烈冲动;而列宁关于近代哲学的圆圈运动(“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设想[2] ,像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在我的眼前显示出了解谜的前景。为此,我进行了大量的、艰辛的、创造性的工作。在那个连一张稿纸都不易获得的极端困难的年月里,我高度集中、超常发挥、夜以继日,着迷似的以边讲授、边编写、边由印刷厂印发给学生的“三边方式”,期末再将学生的散页收回给印刷厂装订成册。就这样居然完成了一部以探索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为目标和特色的教材——40万字的铅印本《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

在我还来不及对讲义装订本进行重新审视和系统阅读的时候,恰逢以李达为会长的湖北省社联哲学学会首届年会的召开,我被要求为哲学史分会作主题发言,只好马不停蹄地对编写教材的思路进行再思考、再抽象、再提炼,再集中、再典型化赶写出了一篇长达5万字的主题论文《从法国唯物主义到德国唯心主义》,系统地、深入地探索了德国古典哲学由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这一主要矛盾推动的螺旋式进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和逻辑进程,冲破了流行的、通用的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教学与研究的框架和模式。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大胆和另类的。这篇论文所体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认为哲学史研究的任务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引下探索哲学由内在矛盾推动的螺旋式进展的逻辑规律和逻辑进程,在那次年会上引起了赞成者、存疑者和反对者之间不同观点的一场相当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讨论。赞成者认为,论文的这种做法是一种真正进入了对哲学史的客观事实本身的研究,因而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存疑者认为,论文所述的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矛盾进展太有魅力了,环环相扣,完美而理想,以致对历史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就难免有些疑虑了。反对者的意见是相当激烈的,认为论文所体现的观点与方法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苏联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主管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和这种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反映的基本立场。尽管这篇主题发言把我推到了风口浪尖,极为幸运的是,由于三年困难时期阶级斗争的弦稍微放松一些,贯彻“高教60条”,调整了知识分子政策,其中“脱帽加冕(脱去资产阶级知识份子的帽子,加入劳动知识份子行列)”和重申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及实行“三不主义”(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使善良的知识分子如获至宝,奔走相告。可以说,我初到珞珈山做出的这第一批成果完全要感谢“高教60条”的贯彻。

但是,政策调整毕竟是短暂的。随着困难时期的过去,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一浪高一浪地席卷神州大地。正当我已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这一课题时,“四清”和“文化大革命”却无情地中断了我的研究达15年之久。但是在我的学术经历中,我深深地感觉到,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做自己心中的学术是我学术不断线的经验。从1968年起,武汉大学哲学系就一锅端到襄阳隆中的武汉大学分校搞“斗、批、改”,我在养猪场全力投入又脏又累的劳动改造,连猪草也要自己下湖或到齐腰的河汊中去捞,但我很安于这样的劳动。复课闹革命后,1970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率先招收“上、管、改”的工农兵学员,我仍在养猪。1971年中国发生了9.13林副主席出逃摔死在蒙古的惊天动地的事件,毛主席发出“学一点哲学史”的最高指示,我奉命急忙从养猪场赶上课堂,刚开讲第一堂古希腊罗马哲学学员就贴出了“奴隶有哲学”的大字报,在分校、总校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有无哲学的大辩论”,我作为唯一的“无派”,我的学术良心和学术信念经受住了这场不是问题的问题的大辩论的考验[3]。在以后教学秩序比较平静的情况下,分校系主任孟宪鸿先生号召教师编写教材,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着手编写“西方哲学史”,从第1章古希腊罗马哲学写起,到西欧中世纪哲学快完稿时,我的“老搭档”陈修斋先生刚完成了经典名著《人类理智新论》的翻译也来参加了,于是我们共同完成了这部上、下册铅印教材。我在编写庞大的德国古典哲学章节时丝毫也不轻松,我要求自己又一次对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逻辑线索与逻辑进程进行思考与深化,使教材尽可能多的体现出我心目中关于这一进程的内在线索的观点。极富传奇性的是,这部在文革中、在山沟里编写出来的教材,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由陈修斋、杨祖陶署名以《欧洲哲学史稿》为书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其修订本被列为国家教委哲学类专业指定教材,一再重印,印数达数万册,后来还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改革开放后学术空气空前活跃,我曾应邀到武汉各高校,以及西安、广州等高校就已经正式发表的《从法国唯物主义到德国唯心主义》一文的基本观点作学术演讲。听者中一些中青年哲学工作者十分惊讶地表示,像这样辩证逻辑地再现哲学的发展,真是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热切地希望读到这方面更有分量、更有系统、更详尽的专门著作。他们的这种热望深深地感染了我,成了促使我将早已泛黄的《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讲义加以整理、修订作为专著正式出版的动力。

可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这件事总是一拖再拖而未动手。后来,这项工作被列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七五”项目,也就非干不可了。

在着手这项工作时,我仍然紧紧抓住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这个纲,展开这对基本矛盾在从康德开始经过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中自身必然的辩证运动进程及其向马克思哲学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我认为这不仅符合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实际,而且还在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对立统一,无论在我国的实际生活中(想想当年的“大跃进”及其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诸多豪言壮语吧!)还是在理论生活中(想想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直到8、90年代的一些重大争论,特别是关于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关于主体性等问题的长久的激烈的争论),都依然是一个所谓“关键中的关键”、“问题中的问题”。熟知和了解哲学史上对于这个问题曾经进行过一些什么样的研究和争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又出现过一些什么样的理论和学说,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必然联系,它们在总体上又体现着什么样的规律性的经验教训等等,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我看来,提供富有这样内容的作品应是哲学史研究者不容忽视的职责。正是从这点出发,我在修订过程中也同时力求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旧稿的全部内容和观点,突出那些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的问题,删减那些与时代主题疏远的材料,补充一些必要的内容。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课题组成员当时的副教授、现博士生导师邓晓芒教授在协助我整理旧稿的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哲学悟性,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在此再次表示感谢。全部过程的最后成果就是姗姗来迟的这部《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

写到这里我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兄弟般地关爱着我的学长、著名哲学家和哲学教育家黄枏森先生和蔼清癯的面容。当他得到我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一书时,立即来信亲切地表示“感到十分欣慰”,并由衷地评说:“这不是一本普通的著作,而是一个学者生命与智慧的结晶,无数次探索追求、殚精竭虑的成果,又为我国的哲学宝库增添了一大笔财富,这是值得大大庆贺的。”[4]

本书此次再版,尚须具体说明一下有关引文的出处的改变。为了便于读者和研究者查阅,第一章有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引文,除引自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以外,现都依据人民出版社分别于2004年和2003年出版的两书各自的译本引用。第三章有关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引文则依据人民出版社2015年刚出版的《黑格尔著作集》第10卷《哲学百科全书Ⅲ精神哲学》引用。

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李之美博士任本书再版的责任编辑,她工作非常细致入微,力求完美准确。她在编发本书时,不厌其烦地查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新译本,校改了书中的众多引文。她还根据原书按汉语拼音顺序提供的汉德人名对照表、汉德术语对照表制作成完整的全书索引,像她编发的《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一书一样这个索引也是手工操作与电脑搜索的“结合体”。由于在《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修订本问世后,不断有康德、黑格尔著作的新译本的问世,因而有关康德、黑格尔著作的引文出处也要相应改变,这都给李之美博士带来额外的麻烦和辛劳。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向李之美博士的敬业精神、高效、高水准的工作表示最诚挚的钦佩与谢忱。


杨祖陶于珞珈山麓

2015-09-28


附注:原载杨祖陶著:《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该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 恩格斯:《大陆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9页。

[2]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1页,

[3] 杨祖陶,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 版 第57-58页。

[4] 杨祖陶:《兄弟情谊60载》,见《哲学创新的一面旗帜——黄枏森先生追思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德国古典哲学   逻辑进程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学人与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55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