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祖陶先生《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再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537 次 更新时间:2024-05-13 16:39

进入专题: 杨祖陶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  

杨祖陶 (进入专栏)  

2023年11月武汉大学举行了空前隆重的130周年校庆庆典。推出《百年名典》,是校庆学术活动的一项重大举措。《百年名典》的编审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任主任委员。此次入列的共有20位学者的过往著作。当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告知我这件事时,并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誉。杨祖陶先生30年前的旧著能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出版,自然令人感慨和庆幸。

当我拿到精装清新庄重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时,我感到他的学术生命又一次得到弘扬。回顾他为学术、为真理奋斗到最后一息的生命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他的为人为学是多么不易,他不愧为一个纯粹学者。

2024年1月是杨祖陶97周年冥诞,他在天国已经七年了。在此,我将他入列《百年名典》之事发到爱思想网,寄托我无尽的缅怀与思念。再次感谢爱思想对杨祖陶先生一贯的敬重与惋惜!

肖静宁

2024-01-19于珞珈山麓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

杨祖陶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第1版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即在这一时期德国哲学革命中相继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哲学学说或哲学体系。它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为纲,辩证逻辑地再现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及其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导论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的基础和线索 ………………1

 经济—政治基础 ……………………………………………………1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6

 思想基础——近代哲学及其提出的问题 ……………… 11

 发展的主要线索 ……………………………………………………20

第一章 康德

—— 主体和客体矛盾的“批判”的揭示 ………………………… 36

第一节 批判哲学的形成…………………………………………………37

第二节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48

 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49

 感性直观·时空观…………………………………………………………… 55

 知性思维·范畴论………………………………………………………………58

 理性理念·辩证法和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 65

第三节 批判哲学的伦理学说………………………………………………… 83

 实践理性的基本规律:道德律…………………………………………84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及其“假定”……………………………………… 94

第四节 批判哲学的目的论思想……………………………………………… 101

 反思判断力和自然的合目的性……………………………………………103

 美学思想……………………………………………………………………………… 107

 自然目的论思想…………………………………………………………………… 114

 历史目的论思想…………………………………………………………………… 121

第二章 费希特和谢林

—— 从行动的主观主义到静观的客观主义………………………………… 125

第一节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126

 知识学的基本问题和出发点…………………………………………………126

 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134

 理论知识的基础…………………………………………………………………… 140

 实践知识的基础…………………………………………………………………… 143

第二节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147

 同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绝对同一原理……………………………………… 148

 自然哲学……………………………………………………………………………………156

 先验唯心主义………………………………………………………………………………161

第三章 黑格尔

——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唯心辩证法 …………………………………  173

第一节 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 174

 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来源………………………………………………………………… 174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征………………………………………………………………… 182

第二节 ……………………………………………………………………………………188

 对象和方法…………………………………………………………………………………… 189

 存在论………………………………………………………………………………………… 201

 本质论………………………………………………………………………………………… 207

 概念论………………………………………………………………………………………… 226

第三节 应用逻辑学……………………………………………………………………………246

 自然哲学……………………………………………………………………………………… 246

 精神哲学……………………………………………………………………………………… 249

第四章 从青年黑格尔派到费尔巴哈

—— 唯心主义的解体和唯物主义新基地的建立…………………………………… 283

第一节 青年黑格尔派从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化…………………283

 大卫·施特劳斯的唯“实体”论……………………………………………………………… 285

 鲍威尔兄弟的唯“自我意识”论…………………………………………………………… 287

第二节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 293

 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93

 自然主义的人的学说………………………………………………………………………… 304

感觉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09

 社会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 319

结束语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的最后成果和必然结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 334

附录 从法国唯物主义到德国唯心主义……………………………………………………… 340

后记……………………………………………………………………………………………………… … 40

 

本书是在旧稿《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 的基础上整理、修订和补充而成的。

当我画下书稿的最后一个句号时,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飞回到了30余年前。1959年秋,我受命从北京大学调至武汉大学哲学系,很 快就开始了我教学生涯中主讲德国古典哲学的工作。在编写教学提纲的过程中,恩格斯关于“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是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论断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我心里产生了解开这种发展的连贯性、逻辑性和必然性之谜的强烈冲动;而列宁关于近代哲学认识的圆圈运动(“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设想,像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在我眼里显示出了解谜的前景。这就促使我把揭示和描述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作为自己长期研究的中心课题。我坦白地承认,正是解决这个课题的兴趣和需要,成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法论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论述进行一番广泛深入的研究的真正动力,也成了我思考和探究有关德国古典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各种问题的特殊视角。60年代初期,我自信已经依照自己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及其方法论原理,大致弄清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即经济—政治基础、实践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思想基础即近代哲学及其向德国古典哲学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之后,就向自己提出了着手编写一部以探索和揭示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逻辑为目标和特色的教材的任务。我的想法得到了系和教研室方面的支持。那是一个物质条件特别困难的时代,连一张普通的稿纸也难见到,这就逼使我不得不以一种现在也难以想象的竞技状态来完成这项自选动作。由于时间紧迫,这项工作只好马不停蹄地以边讲授、边编写、边由印刷厂印发给学生的方式进行。就是这样,到课程结束时,将所发散页集中起来装订成册,同学们居然有了一部40万字的铅印本《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与此同时,湖北省社联哲学学会即将召开第一届年会,我又在新编教材的基础上为年会赶写了一篇5万字的学术论文《从法国唯物主义到德 国唯心主义》,系统地、具体地分析和描述了列宁所说的“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这个哲学圆圈运动。这篇论文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认为哲学史研究的最本质的任务应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引下探索哲学认识由内在矛盾推动的螺旋式进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在年会上引起了不同观点之间一场相当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讨论,使我获益匪浅。正当我已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这个课题时,“四清”运动和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却无情地中断了我预定的研究进程达15年之久,直到70年代末,又才有可能重新着手思考这个问题。1983年出版了我和陈修斋教授合著的《欧洲哲学史稿》,我力图使我执笔的“德国古典哲学”尽可能多地体现出我心目中关于这一哲学运动的内在逻辑线索的观点。1984年,我的长篇论文《从法国唯物主义到德国唯心主义》被收入《哲学史方法论研究》(陈修斋、萧蓬父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得以全文问世。在此期间,我曾多次就此文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在西安、武汉等地作学术讲演,引起了听众和读者的极大兴趣,有的人甚至说,像这样辩证逻辑地再现哲学史,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热望读到这方面更有分量、更系统、更详尽的专门论著。这使我深感有将《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加以整理、修订、补充作为专著发表的必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事总是一拖再拖而未动手。后来,这项工作列入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七五项目,也就非干不可了。

在着手这项工作时,我仍然力求保持旧稿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做法,即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为纲,展开这个基本矛盾及其制约的各个矛盾在从康德开始到费尔巴哈止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身的必然的辩证运动进程。因为我认为这不仅符合于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实际,而且还在于:30年来我国哲学领域的一些重大争论,特别是近10年来围绕着主体性问题进行的长久而激烈的争论都一再表明,深入、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仍然是一个所谓“关键中的关键”、“问题中的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熟悉和了解哲学史上对于这个问题曾经进行过一些什么样的研究和争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又出现过一些什么样的理论和学说,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必然联系,它们各自存在着什么样的是非得失,它们在总体上又体现什么样的规律性的经验教训等,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我看来,提供富有这样内容的作品应是哲学史研究者不容忽视的职责。正是从这点出发,我在修订过程中也同时力求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旧稿的全部内容和观点,突出那些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的问题,删掉那些与时代主题疏远的材料,补充一些必要的内容。在这当中,课题组成员邓晓芒副教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协助我完成了对40万字的旧稿的整理、修订和补充。全部过程的最后成果就是这部《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书稿。

在本书脱稿之际,追忆它萌芽、成长和最终成形的足迹,对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支持、关怀和协助的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对于邓晓芒同志,我要特别致以切实的谢意。我还要向关怀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和同志,对为本书的编发付出辛勤劳动的责任编辑戴老红同志,表示衷心的谢忱。

 

杨祖陶

1992年2月于珞珈山麓

进入 杨祖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杨祖陶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82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