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武:真理具有倾向性吗?

——当代思潮系列评说之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71 次 更新时间:2015-07-13 15:21

进入专题: 政治思潮  

孙凤武 (进入专栏)  

 

(一)承认真理的属人性、主观性,就要承认真理的倾向性.人类总是按人类的利益需求来认识客观世界,探寻真理的.黑格尔当年在创立自己的新哲学体系时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而这主体总要"对客体施加暴力"(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468页),因为"人的努力,一般地讲来,总是趋向于理解世界,同化并控制世界,好象是将世界的实在加以陶铸锻炼,换言之,加以理想化,使符合自己的目的."(小逻辑,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22页)这种"暴力"和"人的努力",必然使客体打上主体的印迹.他据此看到了"事物纯全是有用的,并且只可以从他们的效用去考察他们."(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0页)这一思想被马克思继承了下来,在马克思看来,客观事物不但是人们认识的对象,而且是人们"欲望的对象"、"需要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很明显,这种"欲望"、"需要"必然要渗透到认识的结果――真理中去.由是,恩格斯在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时发现:"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74页)就是说,怎么有利于人改变客观世界,人的认识能力就怎么去发展.做为这种活动结果的真理,必然是有利于人的.难怪列宁几次引用欧洲的一句谚语:如果几何学原理侵犯了人的利益,它也会被推翻的.做为与列宁同代的哲学家胡塞尔,认为当时的欧洲科学出现了危机,因为科学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过分重视了逻辑和数学模式,而忽视了非逻辑和直觉模式.他在对他所说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进行批评时,认为"正是意向性――即是说,先验的――现象学通过自己的出发点和方法照亮着主体."(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73页)他的弟子海德格尔认为:"即使最纯的理论也不曾甩开一切情绪."(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9页)卡·鲍波尔也指出:"知识在各种主观形式中都是倾向性、期望性的."(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实了真理的这种倾向性.在现代宇宙学这一宏观(钱学森称这种“宏观”为“宇观”)理论中,近几十年来英美一些科学家在说明人和宇宙的统一性时,根据狄拉克的大数假说提出,正是基于宇宙中一些基本常数的巧合,才有了人类,才有人对宇宙的认识.这种"人择原理",虽未被宇宙学家们普遍接受,却启示了人们:宇宙总是人心目中的宇宙,人对宇宙所做出的真理性的判断,归根结底是“站在人的立场”,从而是于人有利的.现代神经生理学(主要是脑科学)和现代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原理等)所做的微观研究表明,人的整个神经活动过程、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选择性、指向性.感觉是个信息过滤器,只保留与人的利害有关的信息,而思维则会对这种经历了过滤的信息进行整合.这一系列的认识活动,又与人的情感需要密切相关,即如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情感中心的转移是同认识中心的转移相关联的."(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2页)可见,主体在对客体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每每要对客体的属性做出与主体有关的的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体关系密切的属性,能以迅速地进入感官并为思维所整合.牛顿能在瞬间把人们习以为常的蘋果落地这一现象,同他朝思暮想的落体定律联系起来,终于大胆地公布了他在此二十年前的科学发现.我国著名冰上运动员王濛能在参加比赛时,从众多嘈杂不堪的叫喊声中,辨别出自己的教练李焱的声音.看来,真理不但是主体对客体诸多属性的正确反映,而且是主体对客体诸多属性的正确选择.反映论与选择论之相容,突出地表现了真理的这种倾向性.

(三)承认真理的倾向性是肯定真理的属人性、主观性的必然结果。而明确这一点,对于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是至关重要的。正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来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才能使这种客观性生动起来,活跃起来,而不致成为呆板的、僵死的属性。也正因此,人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地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当年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8页)这就是说,人类社会的需要,正是获取客观真理的基本动力。当然,这种倾向性,如果脱离客观性,陷入了随心所欲,是不可能真正获取客观真理的。可见,倾向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完全是辩证的。把握了这种辩证关系,对于解决在社会历史科学领域中,人们长期争论的人性与阶级性(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民性与党性(文艺学、伦理学等),真实性与革命性(新闻学、历史学等),等等一系列共轭范畴的合理关系,具有根本性的方法论意义。如果象长期以来前苏联和中国的主流话语那样否定真理具有倾向性,怎么能使客观真理变得生动起来和活跃起来,而不导向呆板、僵死,从而造成教条主义盛行呢?而与此同时,原苏联和中国的主流话语在事实上却又以真理的倾向性(尽管理论上不这样讲)来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以阶级性、党性、革命性来压倒人性、人民性、真实性,其结果同样导致了谬论横生,是非不分,以致曾经长期在左倾错误道路上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遗憾的是,后种弊病,具有相当的顽固性,虽经长时间的检验和轰轰烈烈的拨乱反正,至今其影响仍然在广泛地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进入 孙凤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政治思潮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041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