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破解两岸难题需要什么样的想象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80 次 更新时间:2014-03-29 10:40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陈孔立 (进入专栏)  

 

自从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提出:"要破解难题需要想象力, 对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也应该有更大的想象力"之后,两岸关系需要什么样的"想象力"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我想起过去有人提出过一些颇有想象力的说法,例如,台湾有人"想象""一九九五闰八月"(当时社会上流传"闰八月凶多吉少"的说法--编者注)解放军要攻打台湾;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则"想象""2005年将以中华联邦形式实现两岸统一";后来美国军方"想象"解放军将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即2011年推行全国统一;还有人说2008年之前台海必有一战,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想象"只不过是胡思乱想。

那么什么样的想象力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 Mills)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他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另一位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有三种社会学想象力,即历史的感受力、人类学的感受力和批判的感受力。社会学家给我们的启示是:想象力不要受到各种各样力量的束缚,要把事物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下,从社会、历史各种复杂的关系中进行多视角、多学科深入细致地思考,从而开拓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破解政治难题的途径和方法。

谈到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大家都知道两岸政治定位、台湾的"国际空间"等都是重大难题。正如张志军所说,"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新阶段,政治问题绕不开、回避不了"。我想,最突出的就是两岸政治定位问题,既然它"绕不开",那么就应当把它作为重点,寻求突破之道。实际上,两岸已经有许多人在探讨破解政治难题的途径,也曾有过不少"想象力",只是有的未能互相"对接",有的只为己方的利益着想,有的则回避了要害问题,有的未能受到官方重视,有的未能取得己方多数人的认同,两岸也还没有集中精力共同研究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

政治定位问题,关键是"一中框架"、定位"中华民国"的问题。最近连战提出:要正视"中华民国"。我想,两岸不妨就从"中华民国"开始,共同来发挥想象力吧。

对"中华民国"可以有许多联想:

第一,它是什么。是主权国家吗?如果是,为什么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加入以主权国家身份参加的国际组织;如果不是,为什么联合国的宪章上还写着"中华民国",为什么还有20多个"邦交国",为什么会有"总统""中央民意代表""护照"?此外,有人说:"中华民国是台湾""中华民国是流亡政权""中华民国是地方当局",该怎么看?

第二,它是否存在。目前各方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一是大陆方面认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已经结束;二是认为"中华民国"已名存实亡,现在只是借住台湾;三是认为从1912年至今已有102年了(按台湾用的纪元今年是"中华民国103年"),它一直都存在,还在依据有《中华民国宪法》选出"总统",而从1912年至今"总统"一直存在。

第三,它与大陆的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在政治定位方面最大的共识是都认同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 (马英九语), "两国论""一边一国""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分裂国家"这些说法声势渐弱。两岸政界学界提出不少观点各异的方案,如"一国两区"(吴伯雄)、 "一中两宪"(黄光国)、"一中两府"(戴瑞明)、"你是什么,我就是什么,如果中国大陆是国家,台湾就是国家,如果中国大陆是中央政府,台湾就是中央政府"(邵宗海)、"一中框架下对等的政治伙伴地位"、"一个国家,两个国号"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台湾学者张亚中的"一中三宪论"与大陆学者刘国深的"球体理论"。张亚中提出"整个中国""一中三宪""两岸统合"的概念,明确表示:"两岸同属整个中国",并互相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两岸通过文化统合、货币统合、经济统合、身份认同、安全认同、国际参与、和平框架,建构"一中三宪"(指大陆宪法、台湾"宪法"及两岸和平协定这第三"宪"--编者注),实现两岸与全球华人融为一体。刘国深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大陆在绝大多数场合代表中国,"中华民国政府"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行使着"代表中国"的政治功能。双方形成了事实上"一体两面"的关系。两岸学者之间还有一些交集:如,包宗和在"一中共表"中提到: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际代表中国大陆之唯一合法政府,中华民国"是实际代表中国台湾之唯一合法政府,这一说法与刘国深的"球体理论"有交集之处。

以上列举一些两岸已经出现的联想,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挥想象力。

我想从小处着眼,以"护照"为例。台湾同胞持有"中华民国护照",在世界上只有20多个"邦交国",但却有130多个国家给予"免签证"。护照表示身份,这样的身份是高是低?是"财富"还是"负债"?台湾民众是热爱这种护照还是不喜欢?"国际活动空间"是否受到限制?"中华民国护照"加注"台湾",或如果改为"台湾护照"会引起什么后果?这种护照的存在对两岸关系有什么影响?台湾同胞进入大陆不能用护照,而要用"台胞证",正名是"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大陆同胞进入台湾也不能用护照,而要用"入台证",正名是"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入出境许可证"。在国际上要避免出现"两个中国",但在中国内部,在两岸之间,"中华民国"已经在"入台证"上出现,是否还可以其他方式出现?

我的想象力有限,只能提供以上情况,供大家参考。我想,在对待"中华民国"问题上,两岸应当考虑的是:第一,从"两岸一家亲"的立场出发,一同从有利于两岸同胞的角度发挥想象力;第二,两岸都需要想象力,不能只要求对方有想象力,而自己却固守原有的"阵地";第三,双方都要摆脱"固化的观念",不要受官方文件、"标准答案"的限制,要敢于突破或改变原有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第四,要提倡"换位思考",从自己的视角转换到对方的视角;第五,双方都要准备妥协和让步,自己得分也要让对方得分,这样才能达致双赢;第六,大家都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坦诚地参与讨论,要敢于反驳自己认为错误的意见,不要冷眼旁观,看别人笑话。

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两岸能够共同发挥想象力,为破解难题提供条件。当然,光有想象力是不够的,正如张志军所说,还需要"更大的勇气和信心"。我想,学界在想象力方面可以多做一些工作,至于"勇气和信心"则只能更多地寄望于两岸的决策层了。

(《同舟共进》2014年4月号)


进入 陈孔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341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