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重建人类心理学的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67 次 更新时间:2012-08-22 00:33

进入专题: 教育学   心理学  

柯领 (进入专栏)  

从1997年1月到1998年12月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的人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中的重大成果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期间内突破的:

首先,我1997年1月6日的早晨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后来又论证了“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样,教育的实践就应围绕以下的精神结构展开: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的展开。

1998年2月21日,我发现了“情感结构”,明确提出“人的情感由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在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情感就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通过心灵对客体的审美共鸣而产生的情感。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说,审美情感是人摆脱动物性的根本出发点,是人走向理性、走向精神生活、走向创造性实践的逻辑起点。”

1998年6月18日,我发现并揭示了人的心理的发生学机制:明确提出了“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需求是先验自我,是心理活动的本体,是有机体向外扩张的一种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与发展的潜能,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情感,情感内化就形成价值观,情感活动是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是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实践的动力结构,情感决定意志、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方向,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行动的方向与大小。”

这样,我就重建了人类心理学的体系,突破了传统的以认知为中心的“知、情、意”心理学三分法的体系,而创建了以需求与情感为中心的“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心理学二分法的体系,全世界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术界都要从这种重认知、重理性、重思维的心理学三分法体系的灾难中解放出来,关于人的学术研究才能走上正轨,走向为人谋幸福的康庄大道。我深深的感到,全世界学术界都还需要来一次最根本与最彻底的思想解放,把人从片面的唯物主义的压抑中、从片面的实用主义的压抑中、从片面的理性的压抑中、从片面的科学技术的压抑中、从片面的诺贝尔奖的偏重自然科学的压抑中、从片面的美国领头的重工业与重商业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压抑中、从片面的金钱与物质的压抑中、从片面的国家主义的道德的压抑中、从片面的经济竟争的压抑中、从片面的文化精神生态失衡的压抑中、从片面的教育生态失衡的压抑中、从片面的自然生态失衡的压抑中解放出来,一切以自然为本、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以人的需求与情感为本、一切以美为本,让人最大程度获得幸福。当今的人类思想主要是两千五百多年前被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思想第一个轴心时代的孔子、柏拉图、释迦牟尼、基督教以及稍后一些的伊斯兰教等站在一个地域的窄小的视野上制定的,整个人类就被这几个思想家的“以道德为本”,“以理性为本”,以“佛”为本,以“上帝”为本,以“真主”为本的思想主导着,并成为主导人类社会运行的各种价值范式,而其中又以柏拉图建立的以理性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在全世界强势传播。柏拉图的灵魂论把人的心理划分为“理性、意志【激情】、欲望”这样三个部分,认为理性是心理的中心,理性位于头部、意志【激情】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横膜与肚脐之间,后来德国哲学大师康德以理性为中心按“知、情、意”三分法的思路建立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以理性为中心建立了“绝对精神”的哲学体系,全世界的学术界就在这个以理性为中心的圈圈里迷宫般地转了两千多年;而我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情、知、行”这样三个部分,认为情感才是心理的中心,我作了发生学的逻辑论证。事实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一个非理性主义的潮流(非理性主义其实质就是情感主义,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思想潮流)想突破理性主义主导一切的这个瓶颈,如西方的卢梭、歌德、后期的康德、席勒、帕斯卡尔、克尔凯戈尔、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柏格森、弗洛依德、荣格、杜威、怀特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马尔库塞、马斯洛、罗杰斯、弗罗姆等,中国心学流派的大师,如孟子、陆九渊、王阳明与当代的著名学者,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熊十力、梁漱溟、贺麟、唐君毅、牟宗三、朱光潜、李泽厚、刘再复、高尔泰等,他们都不同程度站在西方文明的角度与站在东方文明的角度,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都感觉到了情感的重要,感觉到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感觉到了生命意志与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可是就是说不清楚,只是个人的经验之谈,还没有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作发生学的逻辑论证。而我从心理科学的角度在人类史上第一次以“需求的内涵与外延为突破口”揭示了人的心理的发生学机制(这一机制跟佛教《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的“八识”学说很相似),对以“人的需求与情感为本的心理学体系”作了逻辑论证,我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把“情感为本、认知为末“这个事情说清楚了的第一人,所以,全世界的教育都要以人的需求与情感为中心,依据“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最高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制定整个人类教育的游戏规则,来带动人类思想的全面解放与人类思想的第二个轴心时代的来临。

我在继承中国心理学家潘菽教授与唐自杰教授的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需求与情感为中心的心理学二分法的体系。传统心理学把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知、情、意这三大活动,而我在批判这种由柏拉图提出经康德三大批判充分发挥的本末倒置的三分法体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地提出了心理过程二分法的体系,即把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意向活动【情意活动】与认识活动这两个部分:

意向活动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

认识活动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

意向即人的意愿所向,它是人活动的动机部分,也是人活动的动力所在。在心理活动中,意向活动是第一性的、居核心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活动;认识活动是在意向活动主导下的认识活动,意向活动是在认识活动指引下的意向活动;意向活动主导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指引意向活动,所以,意向活动比认识活动更根本。

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在心理活动中,需求是什么?需求是先验自我,是心理活动的本体,是有机体向外扩张的一种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与发展的潜能。需求的结构是一个先验的时空结构,它是人类进化而形成并由遗传而获得的原型结构。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生存的需求、审美的需求、理智的需求组成一个三层次的结构。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情感,情感内化就形成价值观。在心理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情感活动是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是控制心理活动与行为实践的动力结构,情感决定意志、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方向,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行动的方向与大小。

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需求是心理的发生本体,情感是心理与行为的动力本体。情感为本,认识与行动为末,情感本体主导认识与行动。人的心理行为结构应该是“情知行合一”的结构,人生就是围绕这一结构展开的。情感是一种直觉把握世界的方式,具有本体的价值;情感是内在动力,它使心理与行为自动化。在自然状态下,人只生活在自己情感投射的范围内,或者说,人的认识与行动只为自己情感所投射的范围包围;人只愿意去认识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只愿意去做自己所希望做的事情。因此,以情感为本体的“情知行合一”的心理行为结构就是我们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洞察人性与理解世界的最有力的心理分析工具。只要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情感模式——准确地说是美感模式,我们就可以大致地预见他(她)的认识活动与行为实践展开的基本情况。 1998年12月20日,我完成了《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这篇3万多字的论文。为人类建立了整体的心理学模型:

我所创建的普通心理学体系——一个人类统一的心理学模型,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普通心理学体系的结构

一、心理发生: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

二、心理活动与心理成长

(一)心理活动的结构:意向活动(情意活动)与认识活动

意向活动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

认识活动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

(二)心理成长的规律:情感成长规律与认知成长规律

情感成长的三个阶段:本能情感—审美情感—理智情感

认知成长的三个阶段: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

三、心理结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

(一)人格结构=需求+情感+价值观

(二)智能结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

这是一个具有思想性、整体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的心理学模型,是欧美心理学体系、苏联心理学体系与中国心理学体系的一次综合创新的整合。

这样,我就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本体论与共同的方法论。教育学是建立在伦理学的价值论与心理学的方法论这两大根基学科之上的,只有伦理学与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突破,才能带来教育学研究的整体突破。

我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的体系,就是围绕以上的“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核心理念与心理学二分法体系的方法,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展开的。

2012年5月27日于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学   心理学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64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