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领:教育就是唤醒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773 次 更新时间:2024-01-09 06:31

进入专题: 教育  

柯领 (进入专栏)  


柯领,美国全人教育国际机构总裁


目录

一·中国教育向何处去?

二·教育就是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

三·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人

四·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意向,成为一个能够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与享受生活的人

五·要培养大学生们“东西方文化合一”的世界文化胸怀和参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实践


人在12岁以前,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尽性的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的感受艺术,让心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其它逻辑色彩较浓的知识,12岁以后再学也不迟。——柯领


2020年5月18日,我看了一篇《反思华为,无“根”之痛》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中国缺少根教育,导致中国缺少0到1的根创造,缺少根创造就缺少根公司,缺少根公司的中国在世界竟争中就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看完文章后,我有些沉重,内心有一种苦涩的情绪,于是在激情之下花了几天时间就写出了这篇文章。


一·中国教育向何处去?


我就住在美国高科技的中心“硅谷”15年了。硅谷在旧金山以南50英里的圣何塞地区,这里有两所世界最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与加州伯克利大学,有许多全世界最顶级的大公司,如苹果公司,谷歌公司,雅虎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特斯拉公司和许多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公司等,对全世界的高科技都有居高临下的幅射力。这里有近二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我看见的是一群缺少音、体、美修养与缺少领袖才能的“工具人”的华人工程师在与世界竟争,被白人与印度人领导。在我看来,教育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事业,教育是一种把好的精神生活与好的物质生活带入下一代的“上行下效,育人成材“的过程。好的教育应该是在“向美、求真、至善、博爱”精神主导下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教育是“慢的艺术”——人的成长要经历:浪漫化阶段、精确化阶段、综合应用化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这里,我十分认同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著名的过程哲学创始人,后现代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怀特海(1861—1947)提出的“个体成长三段论的教育思想”。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里认为,人的成长要经历:浪漫化阶段、精确化阶段、综合应用化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幼儿小学与初中,高中,大学。美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符合这一“三段式成长节奏”的规律。在美国幼儿小学与初中,这是浪漫化的成长阶段,基本上是上午上课,下午就自由活动,课程面很广,难度小,对知识的掌握要求低,作业少,每天的家庭作业差不多20分钟就完成了,孩子与学生们基本上是在快乐玩耍中度过的,有很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孩子与学生们就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广泛课外阅读、学运动、学艺术、参与各种“音、体、美”、义工社团以及科学探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到了高中就进入了精确化成长阶段,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课程设计象是大学的预科,实行选课制与走班制,课程广度、难度与课后的作业量突然加大,学生们要认真学习才能过关;美国的大学这是综合应用化阶段,分两个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宽进严出,课程设计全面,对课程要求高,要有好的身体与精神以及认真学习才能完成美国本科的学业。


与美国的教育体系比较来看,中国的教育体系与中国人的成长最主要的是严重缺少浪漫化的充分成长阶段,过早让儿童走向精确化阶段。

中国的基础教育被高考绑架,在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下严重错位,偏偏要与教育规律反其道而行之,使得今天的中国教育体系成为了全世界最落后的教育体系之一。该体系急功近利,强调语数英与数理化以及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导致中国教育生态严重的破坏,用力过猛,走偏了,走错了路。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根本弊病是:教育内容本末倒置与教育实践是拔苗助长和逆水行舟,造成孩子与学生们累,学校累,教师累,家长累,社会累,国家累。当今的中国教育(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社会半数以上家庭等)没有让孩子与学生们经过三个阶段的自然成长而完成自己,功利心太强,超前学习精确化的知识与超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多用脑,小学生与初中生背诵大量的知识性的内容与做大量的家庭作业注意力集中于大脑——气血供给注意力集中的大脑而不长身体与四肢。导致中国人普遍体格发育不好,身体的肌肉、骨骼与五藏六腑的功能与质量至少提前10年衰老。还不如文化大革命“读书无用论思潮”主导下“慢养与放养”的中国儿童与中国学生,男男女女个个长得“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许多身强力壮、豪情满怀、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敢于拼博的建设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的幼儿园与小学特别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语数英的技能技巧的思维训练,过早与过度使用大脑,一读完小学就基本上成了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残疾人”,这可能就是中国足球很难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因为在成为足球队员之前已经成了“身残”与“脑残”的“残疾人”了。身体与人格主要是在12岁以前形成的,美国幼儿园与小学不重视知识的学习,重视玩耍、重视身体与人格的成长,重视“音、体、美”的学习与训练,结果,长大了,青春、靓丽、性感、强悍,男人象男人,女人象女人,体格强健,风情万种。看一看今天的世界,华人对世界的影响力主要是劳力而不是劳心,主要是数量而不是质量,主要是物质而不是精神,主要是技术而不是艺术,主要是产品而不是思想。全世界的华人基本上都是劳力者阶层,很难走向劳心者的行业,因为缺少浪漫化的充分成长阶段造成全世界的华人严重缺少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企业家、设计大师、技术家等。缺少浪漫化的充分成长阶段,把中华民族的身心灵从根部彻底摧残了,从肉体到精神也彻底摧毁了,只有少数家庭与叛逆者例外。


我的看法是,教育是“慢的艺术”,个体的成长必须要经历:浪漫化阶段、精确化阶段、综合应用化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幼儿园、小学与初中,这是教育的浪漫化阶段,是学生身体、审美情感与形象化思维优势成长阶段,要重视感性的训练,应以活动教育模式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孩子与学生们的兴趣展开教学;国家教育部要从顶层设计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针以及教育内容方面要实施“慢养与放养”,给孩子与学生们创造许多“自由探索的时间”与“自由探索的空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自主性地选择,广泛课外阅读、学运动、学艺术,参与各种“音、体、美”,野外生存训练营,义工社团以及科学探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孩子与学生们自由与自主性的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培养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走向生命的自觉;到了高中,这是教育的精确化阶段,是学生理智情感与逻辑思维优势成长阶段,要重视语数英、数理化的教育与数理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要重视慨念、原理与学科体系的系统学习,这就要以知识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到了大学,这是教育的综合应用化阶段,大学一、二年级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中心,教育应以知识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大学三、四年级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教育应以活动教育模式为主来实施教学。


(二)、 教育要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


教育要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好的教育是内在的价值理性与外在的工具理性相结合的教育,需要分成两个阶段:12岁以前建构内在的价值理性为主,以“培养文明人”为中心展开,重点是学习音、体、美与做一个好公民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训练,12岁以后掌握外在的工具理性为主,以“培养工具人”为中心展开,重点是学习“语数英,数理化,强化电脑、数理逻辑思维训练与批判性思维训练,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把“培养文明人”与“培养工具人”这两个阶段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全世界的华人教育都重视“培养工具人”而严重缺少“培养文明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强壮的身体与人格修养和知识结构决定认知水平与创造力发展水平。所以,全世界的华人主要还是一群工具人,是一群体力劳动者,很难成为世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与引领世界新思想、新时代、新潮流的弄潮儿。


我的全人教育的总体思想是: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人;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者身上的共同素质;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精神唤醒的过程,其次才是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而人类的核心精神就只有一种,这就是“野性而又高贵的精神”;音、体、美是一种文化,是人生的根基,个体生命有了这一人生根基才有可能长成根深、干粗、叶茂的大树。因此,人生最基本的教养是音、体、美,其次是数、理、化,最后才是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本领;人在12岁以前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尽性的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的感受艺术,让心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其它逻辑色彩较浓的知识,12岁以后再学也不迟;12岁以后,逐渐加强对“生态世界观、公民、体育、音乐、文学、美术、中西人生哲学原著选读、文明史、科技发展史,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电脑等学科的学习;进入大学后,强化人文精神与专业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这就是人类教育的普遍规律。


野性与高贵是人生的根基,在美学上属于崇高美的范畴,是人类精神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美。教育要去充分发展人性,野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充分发展,高贵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充分发展。“野性与高贵”是对人的品质的期望与要求,这一素质能使个体最大程度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获得最大的幸福感。“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把身体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充分享受个体身体本能的美好;“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把个体精神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充分享受人类精神文明的美好。一个人如果缺少“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就缺少“力与美”的内在需要,缺少健康的鉴赏力与判断力,缺少冒险精神与想象力,缺少追求真理的勇气与正义感,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内心深处就缺少追求卓越的生命激情与爆发力,就很难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尽性而成为优秀的人才,“要尽人之性,才能尽物之性”,这就是教育的真理。


当下的中国需要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地办好基础教育和办好大学教育,高考导向基础教育改革,高考采用“2+综合+30”的模式(2是指两门必考的核心学科“文学“与”数学”,综合是指选考的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30是指外语总分只考30分),为学生们创造可以走向偏科,充分发展兴趣爱好的巨长时间与巨大空间,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的人”作为整个国家的办学理念与教育发展战略,让个人与学校活出生命的气象,活出特色,活出风格,成为自己,走向自我实现。让中华民族的每个个体都能够活出一种自我,活出一种个性,活出一种自信,活出一种美感,也活出一种风格与活出一种幸福,这就够了。教育与其它各行各业的关系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的,包括创造性,包括核心竟争力,包括芯片,也包括世界性的产品与品牌。首先要有野性而又高贵的心,也就是要有感性爆发力与理性扩张力的心,然后才有芯片,人无“力与美”的心,何来原创力与原创力基础上生发出的各个领域的创造性。教育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就是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不尊重自我,不培养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高级美感,不唤醒“力与美“的心,社会何来创造性?创造是什么?创造就是一种独特的发明或发现,或者是一种新的综合。创造就是把感性爆发力与理性扩张力的自我意识灌注到世界中去的一种情感冲动,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因此,在这里,中国需要一场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的唤醒个体感性生命的“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环境氛围的文艺复兴运动,唤醒感性爆发力与理性扩张力的自主意识和高级美感就是唤醒整个中国大地的浪漫精神与唤醒整个中国社会由内而外的创造力。


(三)、要想成为发达国家与优秀个体的秘诀是:先学“音、体、美”,后学“数、理、化”,再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本领


据我观察与研究,有这样一个社会规律: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重视“音、体、美”教育的国家,其国家的文化生态是“以高雅美为主,土与俗之美为辅”的文化生态;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不重视“音、体、美”教育的国家,其国家的文化生态是“以土与俗之美为主,高雅美为辅”的文化生态。


同样,所有落后的人群都是缺少“音、体、美”修养的人群,其审美修养是以“土与俗之美”为主的文化审美修养;所有的发达而又优秀的人群都是有较高“音、体、美”修养的人群,其审美修养是以“高雅美”为主的文化审美修养。


我在美国生活,我感觉美国以及所有发达国家的社会本质是“音、体、美”的精神而不是基督教的精神。“音、体、美”的精神为主,基督教的精神为辅,“音、体、美”是美学精神,是主体的生活方式,基督教是平等与博爱精神,是对残缺社会的修复、补充与完善,二者互补构成美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核心精神。


所以,音、体、美的修养是发达与文明的标志。中国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是十分错误的,使得全世界的华人群体严重缺少高级的音、体、美的修养与浪漫精神,走哪里都主要是为了谋生找工作而不是浪漫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根本谈不上还要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因此,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2016年竟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在一个演讲里才质问中国人:你们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可是,你们的社会缺少自由、缺少文明、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创造,请问,你们当代中国人有哪一本小说可以长久地放在美国人的书架上?我问了在美国的大陆人、台湾人、香港人都说一本都没有,我也认为一本都没有。我想,这可能就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最根本的差距。


因此,要想成为发达国家与优秀个体的秘诀是:先学“音、体、美”,后学“数、理、化”,再掌握一技之长的专业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走遍世界都不怕。


据我研究,美国当今的教育系统已接近“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这一总规律70%左右,而中国的教育系统才接近30%左右,这就是差距。教育与国家各行各业的关系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教育的差距导致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生活方式之间方方面面的差距。中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知识中心,一个是能力中心。根据我的体验与观察,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普遍有一种“野性而又高贵”的气场,国家的文化生态主要是一种“以高雅美为主,土与俗之美为辅”的社会文化生态,他们普遍喜欢户外活动、喜欢阅读与喜欢“音、体、美”的艺术化的生活,这是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气质与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活普遍缺少这种“野性而又高贵”的气场,国家的文化生态主要是一种“以土与俗之美为主,高雅美为辅”的社会文化生态,更多的是室内活动与吃喝玩乐的娱乐。我们可以看见,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重视“音、体、美”教育的国家,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不重视“音、体、美”教育的国家。一个是“高雅美为主”的社会文化生态,一个是“土与俗之美为主”的社会文化生态(从美学上来讲,当代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还是一个没有进行文化转型与升级的“农业社会”,穷的时候就“土”,富的时候就“俗”,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当代的中国也在其中)。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最根本的区别。


事实上,以后全世界的教育也应该按“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这一核心理念展开,才能最大程度实现教育的育人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为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目前,欧洲的教育野性不够高贵有余(福利社会,普遍懒散),美国的教育野性有余高贵不够(后现代文化,重视体育缺少人文经典教育,层次不高),中国的教育是既不野性又不高贵(严重缺少体育与美育的训练),以知识为中心,最高境界就是状元、是学霸,很土,也很庸俗。


由上而下,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牢固的信念,美将拯救世界——建设人类高度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社会,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内心营造一个变革的新基地,在这个基地上,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这里出发去建造一个以美为本体的“天地人我美五方域相整合“的和谐世界。



(四)、美感的培养要“先欧化,后中化”,这样就跳过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个体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而与普世价值的欧洲工商业文化的高级美感接了轨



发达的美感是个人、民族与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美感的培养要“先欧化,后中化”,这样就跳过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个体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而与普世价值的欧洲工商业文化的高级美感接了轨。儿童的美感模式要“先欧化,后中化”,而不是“先中化,后欧化”。12岁以前80%的内容与时间学习欧洲的“音、体、美”,20%的内容与时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体、美”。整个中国的教育体系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主导下学习西方文化80%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20%的基础上,通过返本开新,从美感模式与文化精神的根部改朝换代转型升级。这样做了,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就自然而然地从中国开始了,这样的人就会整合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优点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世界文化”,这种既高于西方又高于东方的“新的世界文化”将会主动地引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现在全球处在一个科技文化全面压迫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第二个轴心时代”来临的时代,危险与机遇并存,绝望与希望共生,理想与现实合一,要重建人类的一切价值。


我的思想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更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以高级美感为体,以古今中外文化为用,好好活在当下”。什么是高级美感?就是由世界名曲、世界名著、世界名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内在心性修炼等培养出来的美感就是高级美感。如果人类都把“高级美感”作为一种普遍的信仰,人同此心,心同此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类就会走向心物合一的大同社会。


欧洲文化从起源的古希腊、古罗马一开始就是一种哲科文化体系的工商业文明,这是一种高极的文明。 欧洲艺术与欧洲文化是一种高端的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观的艺术与普世价值观的文化。欧洲艺术的审美精神具有“普遍性”与“超越性”这两大特点,有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优雅”的贵族精神与贵族气质,这确实是世界人文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的最高美学标准,因而是人类的共享艺术和共享文化。


欧洲艺术与欧洲文化是人类现代性的榜样与入口,其它国家与其它民族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与游牧文明的国家和农耕文化的民族与游牧文化的民族,只有学习了欧洲艺术与欧洲文化才能进化成为一个现代性的民族与现代性的国家,否则,将永远在农耕文明或游牧文明中循环。因此,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教育都必需要大量学习欧洲艺术与欧洲文化,再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创造出一种东西方合一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日本150年前的明治维新的改革提出了“脱亚入欧”的发展战略,在文化美感上与政治制度上与高端的欧洲文化接了轨,就这样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地做了,所以,当代的日本就成了现代性的国家与现代性的民族。而中国只这样做了一半,因此,下一个阶段中国教育与中国社会还需要更上一个台阶再进一步完成另一半,在文化美感上与政治制度上与高端的欧洲文化接轨。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进化成为一个现代性的国家,中华民族才能进化成为一个现代性的民族。



我的看法是,今天中国和整个中华民族还处于大一统的农业社会的价值观与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阶段。当代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还需要向150年前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学习,实施“脱亚入欧”的发展战略:经过“人心——制度——物质”三步曲的文化转型,在文化美感上与政治制度上与高端的欧洲文化接轨把中国建设成为“天人合一境界的——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抱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创造出一种东西方文化精神合一的“新文化与新文明”,以引领人类文明整体地更上一个台阶告别“工业文明时代”而走向“生态文明时代”。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立国与教育立国的发展战略是:经过欧洲再超越欧洲。整合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优点再创造出一种既高于东方又高于西方的新的世界文化,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且也引领世界走向生态文明时代。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



(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应该信仰什么?全世界人民应该信仰什么?我的回答很坚定,信仰美。信仰美,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是人类教育的共性,是基础教育的必选;信仰宗教,宗教是多元的,这是人类教育的个性,是社会教育的自选。美育以美为本,宗教以善为本,宗教是美好的,是引导人向善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宗教永远只是部分人需要,不是所有人需要,甚至也不是大多数人需要。任何宗教都是地方性的不是普世价值的,永远是多元的,自由的,自选的,自助的。宗教是主观的,心中有就有,心中无就无,永远是部分人需要的。基础教育“以美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以社会的音、体、美的活动以及自发的宗教场所与宗教活动为中心”。美育不能代宗教,宗教也不能代美育,美育与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大基石,是互补的,互助的,共同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信仰是自由的、多元的,有的人信仰美,有的人信仰上帝,有的人信仰佛,有的人信仰道,也有的人信仰真主。一个人一旦有了一种信仰,人生就会有一种因信仰而产生的稳定感与幸福感。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高境界。自然至美,人类最大的美就是“天人合一”之美;“天人合一”的美学就是人类形而上的最高美学,“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类审美、信仰与修行的最高境界。这里我经过自己的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体验总结出了一个文明的公式:人类文明的“二八”原则,人类最优化的文明结构=20%的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文化+80%的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与科学主义文化。也就是说,人类文明金字塔的最优结构是百分之八十的基础内容由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化和科学主义文化构成,百分之二十塔顶的内容由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的文化构成。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要更加追求东西方文化合一的“自然化、人文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应把“天人合一”上升成为中国人的普遍信仰,这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最高美学与核心价值观及其普遍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一体的和谐。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就是“天人合一”的信仰。“  天人合一的信仰“应是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的方向与理想。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崇尚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人类文明和大自然和谐统一应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自然崇拜不仅仅是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所谓的“绿色环境”的敬畏礼拜,也是人与美、人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活在当下“的美妙的生命状态。在天人合一的生命状态里,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能让人静下来的美与感受到心与万物一体的和谐。


中国的过去与现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德为本”是“儒的国度”,经过“脱亚入欧“浸润与洗礼后,中国的未来社会意识形态“以美为本”是“道的国度”,也是一个自然美学、人文美学与科学美学合一的国度。信仰“天人合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个人有小美而自得,人人“活在当下“的美学生命状态中。整个国家都活在”道的气场里“:活在”天人合一“的体验中,活在“阴阳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转换,阴阳平衡的生活中。活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命循环中;活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圣人者,缘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美学生活状态里。人人都活出了一种个性、活出了一种风格、活出了一种美感,活出了一种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元气世界,太极宇宙,气韵生动”的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与天道合一,天地人共生,一气流注”的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上,逍遥人生;内圣外王,文武双修;心性修炼,内外合度,知行合一”的人生观。天人合一才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古建筑,古代推崇的生活方式,传统中医学,古代艺术追求的最高标准都是“天人合一”,现代人把这个抛弃了,所以自然就来报复人类来了。中医学是在道文化指导下的天人合一的医学,这个医学是真的可以治病救人的,但是那些迷信科学的人,就是完全否定,拿中医里历史上的一些不足来否定一切,这是十分无知而又浅薄的认识。


在美国生活,有许多身临其境的感受,根据我的体验与观察,欧洲与美国的思想,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都很先进,就缺“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这种视野和感觉,主要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我特别认同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的论述:“我坚信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即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所以,我的结论是: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1)


在我看来,如果从“道、理、术”三个层次来看世界文化,东方文化重点发展了“道”的文化,西方文化重点发展了“理、术”的文化。东方的道将整合西方的理和术而形成一种新的世界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就是人类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类哲学的“珠穆朗玛峰”,西方哲学基本上没有本体论,西方哲学主要是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如果从“天地人我美”五方域和谐精神看,东方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的文化精神”高于西方的“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与科学主义的文化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文化构成人类文明金字塔的顶端。在我的心中,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是全世界最顶级的形而上的美学文化,因为中国传统“儒道佛·画筑医·心技道”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就是人类美学的“珠穆朗玛峰”,西方文化主要是形而下的人文美学与科学技术美学,二者构成互补。



(六)、人类文明的中心要向东方转移,人类文明最后的整合在东方,在以中国文化为主的汉字文化圈的“中日韩”



2020年开始,经过中国的温疫灾难将导致中国人意识的觉醒与人类意识的觉醒,从此人类在以中国以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为中心的引领下将逐渐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文明要由“物本体”转向“心本体”,需要建立“人类整体性的世界精神统一场理论“,我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三大“人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本体论新起点的思想,正在把人类文明带入“第二个文明轴心时代”:由“经济学的时代”走向“美学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根本的关系,有儒道佛文化传统这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精神文化土壤的“中日韩”汉字文化圈将逐渐整合东西文化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而引领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时代。


美国代表的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最高成就,此消彼长,美国将逐渐衰落,“中日韩”汉字文化圈将要代表的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最高成就,这大约还需要奋斗100年左右。有一种看法,19世纪是欧洲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日韩印”为中心的亚洲的世纪。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


人类文明的中心要向东方转移,人类文明最后的整合在东方,在以中国文化为主的汉字文化圈的“中日韩”。也就是说,人类优秀文化的“自然主义文化、人文主义文化与科学主义文化”最终要在“中日韩”汇总,“中日韩”会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大综合者与最大整合者。因此,国家文化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先欧化,后中化”,经过欧洲再超越欧洲,这就是“中日韩”人民的使命。这将是东方天人合一美学精神的胜利,也是东方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与思维方式的胜利。


文明就是讲道理。我写作与出版的三本教育学书和多篇发表在网上的文章都对人类文明的中心要由西方向东方的“中日韩”汉字文化圈转移作了祥细的论证。我相信,再奋斗100年,以“中日韩”汉字文化圈为中心的东方将会成为人类“生态文明时代”的文明中心,这是整合了东西方两种文明价值观与两种思维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的文明演化要经历“天人合一——天人二分——再天人合一”这样三个阶段。世界的文明结构是:静为本,动为用;阴为体,阳为用;生态主义的“道法自然、动静合一,阴阳平衡”为健康,如道家所说宇宙的最佳状态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东方文化是元气论整体有机主义的世界观,重宏观,从大到小,善于整体思维,与自然合一,主静,主阴,阴盛阳衰;西方文化是原子论“笛卡尔—牛顿”机械主义的世界观,重微观 ,从小到大, 善于分析思维,征服自然,主动、主阳、阳盛阴衰,东方以阴抱阳,西方阳极而衰,最后在“中日韩”东西方文明合一而走向阴阳平衡。人类文明要逻辑地经历“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生态文明阶段”这样四个阶段与四种形态,文明中心的转移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就像这次对新冠肺炎的治疗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才能更好解决问题一样。文化与文明转型升级的动力与生命力就在于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中国的发展要“先欧化、后中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为这样做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与更好地生活,两种文明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优于一种文明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这就是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七)、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专长为立人之本



在我看来,中国由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家,需要经历儒家文化阶段、经济学阶段与美学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国与全世界正处于由经济学阶段向美学阶段转型的过程之中,美学价值观与生态世界观已凸显为当今世界的普遍需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和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近代由民族国家纷纷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我们:“变革社会要从变心开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心的变革才是社会最根本的变革,而心的变革要从重建人民的“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观开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就统一于审美价值观的一致。审美价值观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与整体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是人们内心最根本与最核心的导向系统;它具有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的功能、为人灌注人生理想的功能与为社会创造新文明的功能。


就人的精神世界来说,情感与认知是构成人心理世界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维度,而情感比认知更根本。我抱持的是“情感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我把情感划分为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它们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动态结构。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美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美是人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人只有通过审美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审美能给人以丰富的自由体验并充分地解放个性,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审美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了他的文化品味与人生境界,决定了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因此,教育的逻辑起点就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通过积淀,逐渐由审美情感内化为审美价值观,以主导个体的人生实践。


美是人类的普遍精神,爱美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只有美的价值才是社会永恒的共同价值,只有建立在共同人性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才能使人们产生普遍的审美共鸣,形成一致的认同感;美是价值的本质,美的价值构成价值体系的根部,是各种价值相互渗透的中心,所有价值从某方面说都是审美价值;美的价值是评价社会一切价值的标准,是社会最基础的价值体系,所以,建立在审美价值基础上的审美情感就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与建设大同社会的共同生长点。


我总结出了人类教育学的三大定律与牛顿总结出的物理学的三大定律一样,都是普遍的客观规律:“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专长为立人之本”。我花了30多年研究、写作与出版了三本教育学的书《追问教育的本质》、《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二)》,就是讲这一普遍规律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幼儿、小学,中学、大学阶段中的具体运用。人类未来教育的命运与发展主要就是把“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专长为立人之本”这三句话由理想变成现实,变成现实的种种形式,仅此而已。


有人对我说,你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很难在中国推广。我回答说,不难,我对中国教育与中国人实施“唤醒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的教育”很有信心,我有这方面的教育经验。我以前在中国大陆办过学校,我当时办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实施过“脱亚入欧”的发展战略,我纯粹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办学的,我是按人类文明的“二八原则”来办学的。


人类文明的“二八”原则:人类文明的最优化结构=20%的东方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80%的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与科学主义文化。


我从1984年开始,办过四所培训学校,就是用“二八原则”来指导整个学校的课程设计的。举一例,我要求我的学校每个学生都要唱会50首中外艺术歌曲,我编教材与训练学生。按二八原则,20%的中国文化的歌曲,我选了10首中国艺术歌曲,80%的西方文化的歌曲,我选了40首欧美的艺术歌曲。学生们反映太好了,越唱越有正能量,越唱越有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精神,越唱越有浪漫主义与艺术气质。


现在来看,以上的培训就是“脱亚入欧“的教育实践,效果好极了。





二·教育就是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



人在12岁以前,主要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尽性的自由玩耍,让身体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的感受艺术,让心灵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其它逻辑色彩较浓的知识,12岁以后再学也不迟。这就是我的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人的身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生成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的,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12岁以前奠定的,它的重要性占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八十。

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这需要从两个维度展开:


(一)、“唤醒自主意识”,首先,要把儿童培养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然人。


人的成长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也就是从人的“躯体——情感意志”开始。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然人,这是一种激发儿童原始生命力的生存教育。凡是缺少自由玩耍,没有亲近大地、亲近自然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少阳光与大地“精、气、神”的哺育,身、心、灵的发育都不会健全,缺少野性与独立性,有气无力永远都难以成熟与长大。通过自然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以形成独立人格。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自然教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以形成独立人格呢?这里,儿童自然人的生成要围绕培养儿童“自由玩耍能力、自由选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独立生活能力”这几个方面来展开。主要包括接受自由玩耍教育、体能意志教育与独立生活教育这三个方面的训练。


自由玩耍是儿童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的积极表现,或者说,自由玩耍是儿童行为展开的本体形式,这是唤醒儿童自主意识的核心途径。自由玩耍给予儿童自由、欢乐、满足、内部与外部的平静以及与整个内心世界的和谐,这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基础。从小缺少自由玩耍与从小缺少母爱的人一样,人格是残缺的,一生都难以体会到舒展身心的乐趣与幸福。在我的记忆中,我有着难以忘怀的小学阶段的自由玩耍的经历。每天下午,我所在的小学都安排了60分钟在运动场上自由活动的时间,体育老师把一大筐一大筐的体育用品拿出来,供同学们自由选用。有的打乒乓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打篮球、有的在沙坑处跳高、跳远、有的跑步、有的跳绳、有的干脆就站在运动场上观望,整个校园顿时沸腾起来了,喊声、笑声、脚步声、运动器械碰撞声交相辉映,构成了校园生机勃勃的“运动交响曲”。这种在每天下午安排自由活动时间给小学生自由玩耍,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活动,应该作为普遍的教育形式来加以推广。当然,自由玩耍还包括更广大的内容。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充满欢乐体验的自由玩耍主要有:捉迷藏、玩游戏、下象棋、打泥巴战、爬树、钓鱼、捉鱼虾、粘蝉、养鸡、养鸭、养狗、养鱼、游泳、长跑、远足、爬山、打乒乓球、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等等。这些自由玩耍是形成我自然人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构成了我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除自由玩耍教育外,体能意志教育也是儿童阶段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与磨练意志是开发人类本能潜力的核心途径。因此,给予儿童以充分的体育运动是自然教育“唤醒自主意识”与培养行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体能意志教育要追求“力与美”的有机结合,它负有使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协调发展的使命。生活的诗意,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交融和平衡,反映在教育中就是要寻求运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平衡。我们可以把生动、灵巧、强劲、勇敢、精神振奋、矫健优雅的运动美学精神灌注到儿童的各种运动过程之中,实现精神、身体与运动技能的完美统一。在运动美学精神的主导下,儿童的体能意志训练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是游戏。从体育角度和儿童生活本身讲,游戏都是不可缺少的。儿童的生活中没有游戏就如同婴儿没有奶吃一样。游戏有很多种:扮鬼、过家家、打羽毛球、放风筝、滑滑梯、荡秋千、投球、投石子、投圈、跳绳、爬树、在小溪中戏水、踢石子儿、赛跑、摔跤等等。应在更适合儿童特点的游戏上多下功夫。第二是体操。体操是对儿童柔韧性与内在平衡和技巧的最好训练。体操主要分为基本体操、健美体操和技巧体操三大类。为了增强体质抵抗疾病,我们提倡每个人做基本体操,每天至少三次,每次至少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做基本体操是不花钱的自我锻炼。第三是运动。运动是游戏的延伸,是增强活力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培养勇气、果断、忍耐、奋斗精神品质的主要途径。我们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诸如,跑步、跳高、跳远、打篮球、踢足球、打排球等等。在教授学生参与运动的同时,还应向学生们传授生理学知识。要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应该知道的生理学常识,如:为什么要细嚼慢咽、认真刷牙;冷水浴的必要性;更换衣服的必要性;立正站直的必要性;充分睡眠的必要性;烟和酒的害处等等。


另外,独立生活教育也是儿童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童阶段是铸造独立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要与学生的家长密切合作,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儿童在吃、穿、住、行、用、玩、睡、学习与选择等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竭尽全力地帮助学生们学会自助。一定要记住,家长与教师对孩子与学生们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唤醒自主意识与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这里,父母与孩子要一起通过协商来制定一个家庭学习、生活与活动时间表,然后严格执行,有奖有罚,形成良好学习与生活的习惯。事实上,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家庭教育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从3—4岁开始,要让幼儿独立吃饭、洗澡、洗屁股、漱口,洗衣服,打扫卫生,引导他们在吃、穿、住、行、用、玩、睡等方面尽量以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培养幼儿应有的独立生活能力与独立选择能力。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因为孩子毕竟还小,他们的选择不一定正确。”的确,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父母在尊重孩子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不过“辩别”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培养。因此,最好的培养办法还是多为孩子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星期天,最好让孩子办一天伙食,吃什么、怎么吃,都由他去操心;孩子需要添置衣服了最好在式样、颜色等方面由孩子作主;学习上遇到困难了,父母就应帮着出主意,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却会在一次次的选择尝试中不断提高。当然,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并非是推卸责任,而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渐渐成熟起来。


在这里,关于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命题——“心灵的自由是创造的根本”。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通向心灵的自由主要有两大途径:第一大途径是“身体动作”的自由,由身体动作的自由内化为心灵的自由。所以,儿童要多自由玩耍、劳动、爬树、打泥巴战、游泳、野营,以及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等等。万物生长靠太阳,让儿童在自然中承受更多的阳光照射体格会更健壮,让儿童的躯体和四肢尽可能处于自由的、奔放的、尽性的、放松的状态中……;第二大途径是“艺术想象力”的自由,由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内化为心灵的自由。所以,儿童要多听多读富有幻想的童话与小说、学习音乐与掌握绘画和手工、参加诗歌朗诵与戏剧表演艺术,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无限想象力的世界与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世界。总之,在儿童自由玩耍、自由运动与艺术自由想象的过程中,创造的种子就不知不觉地播进了孩子与学生们的心田,内化为一种潜意识的自我心象,经过少年潜伏期的酝酿与发酵,到了青年时期,创造的种子就会以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破土而出,“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创造性的激情将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创造力。所以,幼儿与小学生主要以“玩耍、体育、艺术、科学、劳动”活动课程为主。


根据我的观察,历史上的天才们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神童,约占天才的20%;一类是顽童,约占天才的80%。神童是天成,是天地人最佳整合的结果。顽童则是精气神过分充盈的人,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他们普遍都有调皮捣蛋的倾向或孤独不合群的倾向或行为怪异的倾向。他们在身体动作的自由与艺术想象力的自由方面,有着比常人更高的内在需求,比常人有更强大的生命活力与生命冲动,常常表现出一种非规范的性格。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有可能要把这部分人首先淘汰掉,使他们过早失去健康成长与充分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的学校要尽可能地善待他们,父母与老师们也应真诚理解与欣赏他们,默默地为他们作一些铺路的工作,这是社会的财富,他们中可能会诞生出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等……


这里,我们还需认识意志的概念与意志的训练对孩子与学生们成长的重要性。


意志是什么?意志是个体完成任务时的一种克服困难的坚持精神。意志同性格是具有相似含义的概念,它们是一个整体,意志是内核,性格是外壳。我们常常用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性格、敢于拼搏的冒险精神来形容意志与性格的优良品质。意志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意志的方向是情感与目标给予的,因此,通过生活的磨难与超越极限的体育锻炼及其吃苦耐劳的生存训练所磨练出来的优良的意志品质,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与创业的实践中,成为创造性生活所需要的勇敢顽强精神的内在支持。


对于追求卓越的人来说,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有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相信“精神高于物质”并充满创造性。事业的成功,首先是性格的成功。因此,磨练意志、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应成为我们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磨练意志、塑造勇敢顽强性格的训练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第一途径是激发梦想成功与冒险精神的情感训练。

听讲一些饱受磨难而走向成功的伟人故事,诵背一些名人自我激励的格言,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和一些催人上进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向伟人,向英雄,向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名人的学习来激发追求卓越的使命感,激发“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激发彻底拼搏的生命意志。


二、第二途径是进行吃苦耐劳的实践训练

在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和充满想象力与冒险精神的跃跃欲试的理想的观照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的通过实践训练来磨练意志。意志既然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坚持精神,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去磨练它,以使它形成并内化为一个人所固有的勇敢顽强的性格。


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主要包括三大相反相成的实践训练:

1、第一大实践训练是进行独立自主的生活训练。父母与老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与学生的成长创造许多独立尝试,独立选择与独立地吃、穿、住、行、用、玩的机会。让他们在独立的尝试与独立的选择及独立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尝试失败与尝试成功来磨练意志,学会选择与学会生存。我们要永远记住:父母与老师能够给予子女与学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帮助他们学会自助。


2、第二大实践训练是进行超越极限的训练。体育的功能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强身健体、掌握运动技能、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因此,我们要利用体育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通过掌握运动技能来磨练意志与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人的体能是有极限的,每个人的体能也是有极限的,因此,我们要向人的体能极限挑战,在长跑、游泳、球类等竞技性的运动中经常性的超越体能极限,建立挑战体能极限的快感。一个人只有经常处于超越极限的磨难考验,才能最大程度磨练意志,从而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


3、第三大实践训练是进行野外磨难的生存训练。生存训练是体育训练的一种扩展,是在野外围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而展开的一种训练,如夏令营活动、长途拉练、野外探险与露宿、打游击战、登山比赛、社会调查、在农村或工厂劳动、参与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等等,通过广大学生充满参与乐趣与冒险精神的生存训练,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第三途径是自我激励的磨难训练。坚强的意志与勇敢顽强的性格是在胸怀理想彻底行动的追求中,在克服困难的抗争中,在掌握命运向环境挑战的过程中逐渐磨练出来的,前面第一途径与第二途径主要是一种他励,是在父母、老师与学校的安排下进行的训练,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如何由他励转化为自励,是自己出自内心想选择一种磨难。一切梦想成功的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磨难是走向成功的基本功,从而怀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走向自我激励的磨难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勇于选择,敢于冒险地投入到追求卓越的奋斗之中,在求生存与求发展的拼搏中、在超越极限的考验中、在把理想灌注到世界中去的情感冲动中,体验一种掌握命运、参与竞争、追求卓越的人生乐趣,从而更好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磨练意志、塑造勇敢顽强的性格训练。



(二)、“唤醒高级美感”,其次,还要把儿童培养成为一个有审美心的人。


成长是从身体的感受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审美心的人的生成主要应围绕以下两个层面展开:审美心的人首先是一个亲近大自然、获得大胸怀,对自然美有丰富体验能力、感受能力与感恩能力的人。大自然是铸就人格的作坊。在大自然中跋山涉水,需要意志与勇气,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大自然中玩耍与运动,日晒雨淋,经历风雨雷电,经历寒暑、饥渴、烈日的煎熬,经历野外生存训练,能更好促进身心成长与磨练意志培养一种吃苦耐劳的勇敢精神。


没有亲近过大自然的童年是不幸的童年,从而也就没有过真正的童年。大自然是万物之始,生命之母,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景象。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唯有师法自然,引领儿童在体验自然中成长,个体的身、心、灵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与净化。这里,让我们用心来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热烈与静穆。让儿童们在各种植物间穿行,耳濡目染于蓬勃的生命和无尽的形象中,感知领略生命的魅力,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一种教育方式。大自然是位艺术大师,可以熏陶儿童的领悟力。在大自然里,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对线条、形体、色彩、音响、生态、大地、花草树木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而且还能孕育诗情画意,并能激发学生们神奇而珍贵的灵感和想象力,大自然的事物千变万化,有朝霞、晚霞、潮起潮落、月圆月缺、春风秋雨等自然现象,大自然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正是有了大自然的几分姿色,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大自然的四季更是让人回味无穷。春天,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微风吹拂着脸庞,让儿童们领略生命复苏的伟大景象,树上长出了嫩绿的新芽,万物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早晨,打开窗户,闻到了雨后的清新,闻到了花儿的幽香,看到了鸟儿在树枝上欢快的歌唱,风儿吹过湖面,泛起层层微波。夏天的时候,让孩子在酷热中体会煎熬的滋味,在骄阳中倾听知了的歌唱,这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愉快。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到处漆黑一片,但虫声打破了这种宁静,虫子们演奏起了“交响乐”,天空中出现了一闪一闪的亮星星,看着这美丽的星星,还有那皎洁的明月,看着这一切,不知不觉进入了甜美的梦想。到了秋天,头顶蓝天,秋高气爽,脚下大地,一片金黄。果园里树上挂满累累硕果,田野里金色的稻谷、白云般的棉花,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去感受劳动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价值。在冬天,面对刺骨的寒风、漫天的雪花,告诉学生们人生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当然,也可以带着学生们去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让他们在茫茫雪野里尽情欢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学生们去旅游,去经风雨见世面,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大自然,学会与天地人对话。


大自然是伟大的教育家,可以感染伟大的人格。孔子曾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山水来比喻智者仁者的情操。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在感悟中融为一体是非常独特的一面。所以,后人在观山水时便不再仅仅是为美所感动,而且还为美所象征的一种精神所鼓舞。人在自然界中吸取了充足的精神营养,这使人们看到松柏就会肃然起敬,看到长江便有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学者们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在书斋里,而且还在自然的环境中。大自然更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这里饱含着生物学、地理学、遗传学、化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总之,儿童阶段的课堂要尽一切可能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亲近花草树木、动物植物、山川水泊等等,在亲近大自然中获得好身体与大胸怀。


其次,审美心的人还是一个具有良好艺术修养与有审美趣味的人。儿童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的生成主要是建立在感知与领会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这两大基石之上的。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要使儿童亲眼看到开阔的蓝天,闪烁的星辰,瑰丽的霞光,血红的晚霞,无际的原野,飞翔的雁群,娇嫩的幼苗,看到了,而且发出赞叹,在心灵里就会出现美的感受。还要教儿童亲自听树叶的飒飒低语,草虫的悦耳歌唱,小溪的潺潺流水,小鸟的碧空啼啭,雪花的沙沙飘落,暴风雪的狂呼怒卷,水波的柔和拍打,深夜的肃穆寂静。要学会倾听这奇妙的音乐,学会欣赏它的美妙。在儿童感知与领会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还应把学生们引向更有精神性的对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学习与欣赏。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通过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调和力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限美的音响世界。学习音乐可以使儿童逐渐从曲调中领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进而在情感上和审美上美化自己的全部精神生活;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载。它以富有节奏韵律性的语言,直接触及人的情感,创造了一个超现实而又只存在人的心灵之中的情感世界。艺术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通常是从认识语言的美开始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朗诵,用它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物精神境界的刻画激励学生,并使之领略作品的语言美,文学的语言美连同它的细腻的色彩,在儿童的心中激起了最光明的、最美的东西的愉快的情感。在他们的心中就会产生阅读和浏览这些作品的愿望,在这些作品中包含着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反映出作家对周围世界的细致的观察。书本世界中的生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官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中,视觉最为复杂、精细和灵敏,同时也是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外在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常常通过视觉活动而被人感知。因而,视觉艺术的种类和样式也最为丰富,甚至其他艺术也往往需要以视觉感受为基础来构造艺术形象。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视觉造型的探索,留下了最早的绘画和雕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也日渐增多,绘画、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是最为典型的视觉艺术种类。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能唤起儿童用线条与色彩的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学习美术能在儿童的心灵中确立对人的伟大和美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与培养儿童审美的眼光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舞蹈与戏剧是视听综合艺术,是指同时通过视觉、听觉感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的共同活动来传达和感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学习舞蹈与戏剧能激发儿童作为个性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创造,体验到由于自己正在创造着什么而带来的自豪感。


总之,学习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戏剧能唤醒儿童沉睡的情感,让生命充满想象、愿望与理想,从而与宇宙生命信息场建立一种情感联系。教儿童唱一首歌,他们就跟着歌的旋律生发出新的想象;给儿童讲一个故事,他们就随着故事的人物上天入地飞翔;让儿童画一幅画,他们就能用线条与色彩来表达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儿童一直在以自己的感受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形象,他们的思想是流动的、活跃的,他们的情感也时刻在燃烧和迸发着火花,只要给一点风,给一点推动力和助燃气,就立刻能唤醒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热情和无限潜能。



(三)、在这里,让我们从家庭教育开始: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



——

2011年5月21日中国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学校要将学生在参加体育、艺术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记录到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情况纳入学校体育、艺术教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实行检查、督促。通知明确,各中小学校长是实施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要关心、支持、参与。


各地各校要开齐开足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创新教学内容。各中小学校要根据本校音体美师资条件、教学设备条件以及体育传统、艺术特色,确定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艺术项目。要做好考核登记、档案管理工作,将学生参加项目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记录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通知还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围绕“体育、艺术2+1项目”组织开展对抗赛、挑战赛、才艺展演、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群体性校园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和艺术展演的激励作用。广泛组织各种文体兴趣活动小组,定期组织校园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参加文体活动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体育、艺术2+1项目”的受益者。


为了保障该项目的师资,要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提高体育、艺术教师业务水平和辅导“体育、艺术2+1项目”的能力。各中小学要发挥本地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势,聘请有体育、艺术专长的人才进校园,对学生学习体育、艺术技艺进行辅导。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利用当地体育场(馆)、艺术馆以及校外教育机构等社会体育、艺术活动资源,拓展学生文体活动空间。


——·



成长是从身体开始的,由身体走向心灵,实现身心灵合一。在孩子成长之初,要特别重视“玩耍、体育、劳动与音乐、文学、美术”这两个维度的训练。在这里,我作为全人教育模式的倡导者,真诚希望父母们把“情感教育为本,认知教育为末”的普遍教育法则贯彻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以使孩子身心和谐而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野性而又高贵”的人。


1、家庭教育要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这一教育原理的主导下立体地展开。


教育是围绕“培养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培养高级的美感”这两个方面而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的来说,家庭教育主要有两大策略:一是防御策略,二是进攻策略。家长首先要采取防御策略——在孩子生命开始之初,最重的是要防止孩子的心灵世界被流行文化的精神污染,要尽可能让孩子的心灵接触自然美与艺术美的东西。在孩子12岁以前,也就是孩子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以前,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选择,内心世界很容易被花哨的东西所败坏,使价值观停留在浅薄的层次,其结果是孩子的感官在成长,而心灵品质并没有成长,在这样流行文化氛围中长大起来的孩子,根基扎得很浅,大多数只是人的符号,而缺少人的内涵,内心缺少极积向上的定力,一辈子都象是一个浮游动物,崇尚物质主义、功利心十足、花花哨哨地追赶时髦,成为与内心强大、与经典文化、与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与人类高贵精神、与世界文明进步无关的边缘人。因此,这时,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功利性十足的大众文化的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影、广告、杂志等,或者要有严格选择性与限制性地让孩子接触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电影等,要尽可能在高雅文化价值观的主导下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家庭的内环境要安静而又优雅,要造成一种学习与阅读的氛围,让孩子主要通过听优雅的儿童歌曲与阅读童话和好的文学作品来建构心灵,让他们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气氛中生活,并有很好的榜样让他们模仿,要特别保护孩子周围的生活环境,避免出现孩子模仿不该模仿的不良行为,这样的环境就能滋养孩子的心灵成长。


其次,家长还需要采取进攻策略——在孩子生命开始之初,尽可能不要早教。在这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式养育,注重早教,这是使孩子失败的开始。中国的幼儿往往以能多识字、多背唐诗、会算术为能事。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识字与计算应从小学开始,孩子未到适合的年龄,是断然不可多识字、多背诗、多计算的。儿童阶段是大脑的睡眠期,要让孩子的身体先成长、情感意志先成长。过早的教育超越了孩子大脑的接受能力,这样做,实际上是拔苗助长,就扼杀了他们自发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到了孩子成熟时,往往就害怕学习与逃避学习,并且,由于过早使用大脑而耗散了元气,孩子长大成人后,往往男人缺少阳刚,女人缺少健美。所以,这里,要切记,学识字、学计算应从小学开始。幼儿阶段不要进行“读、写、算”的技能训练,不要给幼儿太多的学习任务,要让他们的头脑“空”着,对书本知识的求知有一种饥饿感,主要是一种感受性的自然教育、生活教育与艺术教育而非“读、写、算”的训练性的教育。要让幼儿成为一个自由的自然人,要注意激发孩子内心的力量,让他们轻松快乐、自由玩耍、唱唱、跳跳、独立做事、引导会话、讲故事、画画、烹饪、手工、劳动、自由阅读、与同伴玩耍、接触自然与外出参观等。正是在这种种快乐玩耍的体验之中,儿童内心世界的“自我心象”经受了考验,确定了它的方向、品性与多向度发展的空间。在这里,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要尽量用“经典”文化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要尽可能把孩子的感觉引向到欣赏高雅的音乐、文学、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人类“美、真、善、爱”的美好价值观就这样通过经典作品不知不觉地传递给了下一代,成为引领孩子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精神力量;同时,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建构自己的人生,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生活能力,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许多“自己作主”的机会,让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在自己作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从小要给孩子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有专家给过家长十种教子方法: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他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当然这些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


2、要选择“民主型”的家庭教育风格,而不是选择“溺爱专制型”或“溺爱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风格。


父母们要放松、放松、再放松,不以分数与学科成绩论高下,要放弃“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而转变为“望子成人”的平和心态,不管成绩好与坏,主要给孩子以赏识为主,以鼓励为主。民主型的父母更象是一个励志教练,要全心全意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并千方百计去赞美与培养孩子身上的这些优点与长处,以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与成就感,让孩子在宽松的家庭氛围里、在自由选择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角色,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秘密。要记住,每一个人的“幸福点”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探索。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英雄,做好父母与老师的秘诀就是要尽量唤醒孩子内心的这个英雄。家长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对话、倾听与赞美来尽可能把孩子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意识”从内心深处唤醒,而不是去强迫执行。不要计较分数与学科成绩的好坏,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与冒险,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和多多赞美,鼓励与赞美要远远多于批评与指责。当看到孩子有了“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冲动以后,家长能做的就是像拧水龙头一样让这种冲动汨汨地流淌出来。家长的角色更象是导演,不是去指导而是去引导,引导孩子走向自主学习与自我奋斗的境界。要充分地信赖孩子从内心里面向外部溢出的成长的力量,去打开他们的水龙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不要代替孩子做出生活的选择,要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可以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


3、要在管教与疼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并学会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在这里,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在“吃、穿、住、行、用、玩、睡、学习、运动、礼貌、课外学习”等方面为孩子制订一个规矩,要按规矩执行,要在规矩与疼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直到形成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永远记住:好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终身偿还不尽的债务,努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吧!事实上,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只要对孩子身心健康有极积促进作用的,就应极积鼓励与支持,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满足,但对孩子身心健康有不好作用的,就应立即阻止,要树立家长的权威。对孩子既要充满爱心,又要不失理智,懂得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能够巧妙地将理智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拒绝或阻止孩子不恰当的要求和行为时,应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诉诸大人的权威。这里,父母们还要学会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父母要知道,每一个人的心性与生活的愿望是不一样的,“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精英,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精英永远是少数,大多数是平凡的普通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以孩子的幸福为中心,教导孩子象陶行知说的那样“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而做人中人”。当孩子成了高中生,一种自律性与极积向上的人生观还没有培养起来,孩子只想成为一个普通人而不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精英,或者孩子不想学习成了一个大众文化的过度消费者,或者成了一个穿着打扮怪异赶时髦的追星族以后,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价值观可能与孩子存在较大的差异,既然不能改变自己,那么就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让他们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孩子不是“物”,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有自主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父母只能极积引导而切不可横加干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身高、体重,有他的志趣、爱好,有他的长处、短处、他的道路主要由他自己来决定和选择。当然,由于孩子知识经验的不足,看问题的不全面,父母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父母该采取何种方式与子女交流。


4、这里,我们要尽可能防止“溺爱型”家庭教育风格培养出来的“娇生惯养”型的孩子的出现。


过分的溺爱,使得家庭中“权力”转移,孩子成了地地道道的“独裁者”。这类孩子行为上带有显而易见的特征,一般说来,有以下10种:(1)不是高级的,坚决不要 (2)不断追求新的刺激 (3)做什么都是虎头蛇尾 (4)最在乎“人家怎么看自己 (5)情感没有随年龄而发育 (6)对东西毫不珍惜 (7)对自己的错误,惯于原谅,对自己的行为,惯于放纵(8)不诚实 (9)办事能力很成问题 (10)对未来没有目标。


父母容忍,放任孩子为所欲为,“谁的话我都不听,我想要,发发脾气,东西就可到手”。这种思维定势不会在孩子身上消失,只会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而变得根深蒂固。一旦孩子长大成人,与外界接触,与人打交道,后遗症就会一一显现,使他们遇到比普通人多得多的生活挫折。这种“娇生惯养”型的孩子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就会渐渐把毛病改掉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尽可能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如果问:“怎样训练,才能使孩子变为不怕困难,办事能力强和有责任心的人?”回答可长可短,简略点儿说就是:东西,少给;尽可能多给“个人的价值观”上的训练。“独立自主的意识”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以下是美国儿童教育学家总结出来的十条建议,家长可对照一下,你的管教方法与此有何不同。


(1)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与个性 (2)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分担责任 (3)让孩子参与合作性活动 (4)引导孩子去关心别人,训练孩子对别人感觉的敏感性 (5)做事不可半途而废 (6)让孩子吃吃苦头 (7)学会划分界线 (8)让孩子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9)严格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10)“免费赠品”不要滥给,要让孩子做一定的事,完成任务后,才给予奖励。



西方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很重视孩子与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具体量化的操作指标对我们培养孩子与学生的独立性很有参考价值。上面是美国一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上所列出来的,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在各个年龄阶段要求做到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象,美国的家庭教育利用孩子要“干些什么”的天性,引导孩子按照上述表格的内容一项一项来做。做了一项,父母又利用孩子“得到信任的需要”的心理,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如此不断地螺旋式循环,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地走下去,以形成孩子独立生活的习惯。

综观全局而又承上启下:人生由五个环节构成:生育——教育——生产——消费——死亡。教育是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精神力量与最核心的物质力量。生育完了,教育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教育的高度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与一个人的高度;教育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与一个人的生产的质量与消费的质量。




三·美是教育的本质与教育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与个心化发展的人——通过“世界名曲、世界名著、世界名画”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内在心性修炼”等来进一步唤醒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



一个健全身心灵的人需要拥有合理而饱满的四大商数:健商、情商,智商、财商。  12岁以前侧重健商与情商的培养,12岁以后侧重智商与财商的培养。健商与情商主要是“玩”出来的,智商与财商主要是“学”出来的。人类成功的经验表明:个人成功的获得大约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健商与情商,百分之二十取决于智商与财商。因此,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于开发人的健商与情商,用激发享受自然、享受运动、享受艺术、享受科学、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生活的健商与情商来整合智商与财商,以形成个体健全而优良的心智品质与多元综合的创造智能以及驾驭心脑手合一的专业技术,充满人生乐趣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


(一)、教育从美开始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选择、一种体验,人的成长是从感觉、选择与体验开始的。美感的培养应该永远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感由内而外地激发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并使人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说到底就是唤醒人的自主意识与唤醒人的高级美感。什么是高级美感?就是由“世界名曲、世界名著、世界名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内在心性修炼等培养出来的美感就是高级美感。人的自主意识与高级美感是人格的核心。我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好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也叫全人教育模式,大致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好的教育=自主意识+高级美感=自主性+审美感觉与爱的情怀+科学思维。以下的全人教育的实践就是围绕这一理念与结构展开的。

教育需要通过审美把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慨念、判断、推理、体系引入人的感觉,以发展出一个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需要系统,这个新的需要系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系统,它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欢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欢。


人类的美,人类好的价值观是如何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我的看法很明确,人类的教育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与健康的价值观主要产生于密切接触伟大的文学、艺术与哲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伟大的名著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名著是许多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心灵的创造,在于它怀着爱与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美、真、善、爱的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承上启下的最坚实、最完美与最可信赖的纽带,对人类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起永恒的价值导向作用。读“世界名著”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正能量的“三观”教育(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依靠学习人类共享文化的“伟大名著”,也就是学习人类的“经典作品”来建立信仰与传承“美好的价值观”,这应该永远是全世界基础教育的第一使命。信仰美,说到底就是信仰人类伟大名著中所展现的“美真善爱”的价值,“美真善爱”就是人类精神的太阳,这是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人类美真善爱万岁!

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美既是走向真、善、爱的基础又是真、善、爱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美才能进入真、善、爱的结构。


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已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


人有美、真、善、爱与丑、假、恶、恨的两面,美是引导人抑制丑、假、恶、恨走向真、善、爱的伟大道路。美、真、善、爱构成了人类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健全理智与完整人性的象征,所以,作为生命最高价值的人的最高使命就是永远追求合目的性的美与合规律性的真以及合完美性的善与爱的和谐统一。

人的情感与认知发展应该是是“美、真、善、爱”的顺序。传统的所谓“真——善——美——爱“”的先后次序是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来排列的,但它绝不是教育的顺序。教育的本质是灵魂之间的对话,它更多的是位于意识层面。“美”最容易被人感观和触摸,最容易打动人的心灵。


美育应该是教育的最佳入口和桥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空洞的、苍白的、不易走心的。虽然“美”不能替代“真”、“善”、“爱”,但“美育”却能吸引人走上通往“求真——至善——施爱”的道路。所以,“向美——求真——至善——博爱”应是教育的真谛。


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把美、真、善、爱的价值与美、真、善、爱的方法,通过训练与实践逐渐内化为人们稳固的心态习惯,这种稳定的使人高贵的情感体验模式是使人作为人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智商相差不大,最主要的就是情商相差很大。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美与爱”这两种细腻情感的培养,也就是“美感与爱心”这两种素质与两种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重点是培养孩子的“美感与爱心”;学校教育主要是唤醒学生们学习的美感,创造的美感与自我实现的美感,再配合爱心的教育;而社会教育侧重于通过宗教场所、自然景观、人文场馆、大众媒体等进一步引导与培养人们的“美感与爱心”,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如果作进一步的解释,这就是:就构成人的精神世界来说,美与爱是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维度,是人健康成长的精神胚胎,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种子。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如果说美让人刚毅,那么爱则使人柔软;美让人仰望星空,爱则使人腑下身子去亲吻大地;美让人诗意地栖居,爱则使人善良地栖居;美让人开拓,爱则使人收敛;美让人张扬,爱则使人平静;美让人勇敢,爱则使人慈悲;美可能导致人冷漠,爱则一定使人走向温情;美让人走向优美与崇高;爱则使人走向操心与关怀;美让人走向怀疑与批判,爱则使人走向宽容与豁达;美让人展望理想,爱则使人去关注现实;美让人走向自我,爱则使人走向奉献;美激励人向往成功,爱则驱使人关怀弱小……因此,我们可以说,爱是一种付出的美、一种给予的美、一种利他的美、一种分享的美、一种负责任的美、一种奉献的美、一种关怀他人的美、一种关心动植物的美、一种为地球生态操心的美。。。。。。


理解了“美与爱”的内涵,我们还需要理解美对人格(价值观)塑造的基本规律。为此,我们需要把这一问题放到大文化背景中来整体思考才能全面与深刻。文化积淀成人格,人格的核心是美感模式。据我观察,尽管“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但根据美感模式(审美价值观念主导下的审美情感的模式),可大致把人划分为三大类型:自然美的人、高雅美的人、通俗美的人,他们分别由民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所塑造。


民俗文化含有一种自然美的精神气质,主要塑造的是自然美的人,该类人的人格行为特征可大致描述为:自然、朴实、吃苦耐劳。民俗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精神气质主要由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传统因素所决定: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食物、土壤、地形、山水、花草、树木;人文传统因素主要有:语言、传说、节日、信仰、禁忌、艺术、建筑、婚配等。中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的相互作用和沉淀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不管是北方的民俗文化,还是南方的民俗文化都渗透了厚厚的乡土味、浓浓的人间情、敦敦的朴素美,其文化精神的美感模式属于自然美型,抱持自然美价值取向的人群,主要有农民,少数民族,以及部分城市居民。


高雅文化含有一种高雅美的精神气质,主要塑造的是高雅美的人,该类人的人格行为特征可大致描述为:唯美、求知、理想主义,抱持的是自由主义、平等、多元的价值取向。高雅文化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关怀的世界文化,它以优雅美与崇高美为审美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理性品格与行为追求。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下,正是取决于高雅文化的高下。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精神;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终极关怀;独立的批判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与天下为公的人间情怀……所有这一切构成了高雅文化的特殊魅力。当下的高雅文化体现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与人文精神阵地的守护上。高雅文化要在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表现了高雅文化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独立的精神气质。高雅文化的美感模式属于高雅美型,抱持高雅美价值取向的人群,主要有充满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与从事音乐、艺术、美学等文、史、哲的专业人员。


大众文化含有一种通俗美的精神气质,主要塑造的是通俗美的人,该类人的人格行为特征可大致描述为:表浅、享乐、崇尚实用。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以文化工业生产为标志,以市民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的商业文化。当代的大众文化主要有三大特征:商品化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潮流席卷全世界,商品成为一种普照的光投射到各个角落,文化产品自然地变为一种商品出现在人们面前,大众文化的制造者们一切从市场消费出发,以生产标准化、齐一化的文化快餐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把物质享乐型的娱乐消遣作为主要价值加以实现。技术化特征。现代科学技术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载体,一系列新的科技成果,使大众文化对时空获得更强的占用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传播以实现文化的产业化。通俗化特征。由于一切从市场消费出发,处处以取悦对方的心态去选题、去创造、去制造,习惯于煽情的表演、煽情的游戏、煽情的消费、煽情的电影、煽情的书籍、煽情的杂志等为娱乐方式,刺激的是一种感官欲望,而不是高级的审美需要。大众文化的美感模式属于通俗美型,抱持通俗美价值取向的人群,主要有追星族、游戏族、新人类、新新人类、新新新人类、小鲜肉、娘炮、草莓族、啃老族、花少女、花美男等,以及部分城乡居民。

现在把以上三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关键词作一比较:

民俗文化:自然主义、山水景色、风土人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节日禁忌、敦厚老实、原汁原味、朴实无华、吃苦耐劳。


高雅文化:理想主义、生态主义、自由主义、终极关怀、普世价值、人文精神、形而上、价值理性、人文艺术、审美体验、宗教情怀、真理崇拜。


大众文化:享乐主义、商业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形而下、实用理性、实用技术、流行经验、消费主义、金钱崇拜。


“美与爱”的理念引领我们的教育在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要在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学校要倡导高雅文化至上的价值观,把学生们的审美感觉、审美趣味尽可能引向到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中——欣赏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著、欣赏世界名画,欣赏天人合一、欣赏道法自然、欣赏内在心性修炼等等;另一方面,学校也不反对同学们对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选择。学校在文化上的选择要抱持“一”与“多”的态度。“一”是指学校倡导的高雅文化至上的价值观,“多”是指文化选择上的多元的宽容的态度。学生们可以选择高雅文化,也可以选择大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自己审美修养的组成部分。


从文化的现实性来看,每种文化都满足了不同层次与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存在的合理性;但从文化的理想性来看,我们的文化发展应抱持“一”与“多”的发展战略。“一”是指全社会对高雅文化的理想追求,“多”是指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多元并存的社会现实。高雅文化是一种具有世界精神的文化。全世界的高雅文化都是相通的,也就是说,只有民族高雅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高雅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它要肩负起匡正大众文化的方向与提升民俗文化层次的使命。这里,所谓重建国家的民族精神,其实就是用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来重建国家的贵族精神。这里的贵族精神是指精神贵族,这类人是心中装着“大我”与天下正义的公共知识分子,拥有“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个人素质与内心信念。贵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种“追求真理、坚持原则、淡泊名利”的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境界,构成国家核心的精神力量并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理想。贵族精神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世界精神。唯有贵族精神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传播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观上。世界名著与高雅文化的审美价值具有解放个性的功能、为人灌注人生理想的功能与为社会创造新文明的功能,它以不可征服的高贵的精神力量把物质主义中心的“唯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旧文明的基础打个粉碎,又奠定了新文明的全部基石。


人类的知识从功能上划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塑造我们灵魂的知识(价值形态的知识)。如:艺术、哲学、美学、道德伦理、生态文化、宗教等;第二类是放大我们手脚的知识(工具形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工艺技能等;第三类是扩展我们视野的知识(事实形态的知识)。如:一般常识、历史、地理、风土民俗等。这种三维一体的知识结构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棵树,那么,价值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根、工具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干与枝、事实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叶,根深、干粗、叶茂才是健康成长的象征。这就是完整教育的知识结构模型,是我们进行教育设计、教育实施与教育测评的理论根据与判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对20世纪的世界教育进行一番富有说服力的理智的批评并为21世纪的世界教育实践指明一个正确前进的方向。


二十世纪全世界的教育在“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唯物主义”与“经济中心主义”的主导下都片面地重视了第二类与第三类知识的教育,而轻视了第一类知识的教育,轻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缺少人情味的人,手脚放大了,可充满批判意识的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价值判断丧失了,人投机取巧、追名逐利地无根本的工具般的活着,沦落成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偏偏倒倒的没有精神家园来回不安游荡的、无本质的痛苦存在。试想一下,一个缺少审美价值判断、缺少灵魂与健康价值观、缺少人道主义思想、没有健全理智的人,能够创造性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吗?能够驾驭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人类探索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经验表明:科学研究的最高使命就是从混沌与杂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科学研究必须要在哲学与艺术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能更好向前发展;头脑只有借助对艺术、哲学与科学的思考,才能趋于完善;只有完善头脑的人,才能更好综合多元知识的优势、对准问题、胸怀全局、放眼局部地探索规律的世界;只有完善头脑的人,才能建设一个完美的世界。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由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真正转向为重视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诸多的迹象表明,有识之士已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应该以审美教育为中心,从审美情感教育入手,以点、面、体的建构方式,通过审美素质的提高来带动其它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提高全世界各民族整体素质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二)、人的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这么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


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美是人类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生命、美、自由三位一体,人类的生命需要经过美的陶冶与升华才能内外合度地走向自由。人类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


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


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有生态世界观、公民、玩耍、运动、劳动、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科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自由活动、野外体验式学习等);


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水平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生态世界观、公民、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设计与制作、艺术史、中西人生哲学、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生活作文、各种社团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哲学美、社会美、生活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实现。


学生们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审美体验才能进入内心。对我们的学习来说,审美就是目的、过程就是目的、体验就是目的、快乐就是目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审美把人的感觉引向到体验自然美、体验艺术美、体验科学美、体验哲学美、体验社会美、体验生活美的生命状态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的实践与体验的积淀来建设一个人强大的内心世界,塑造美的人格与建构优良的智能以及掌握专业技能,以形成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与心智模式。总之,只有通过审美的体验,才能培养我们生动的感觉、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与发达的鉴赏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教育不只是一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及其创造性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更应该是一种生命幸福的教育——一种旨在提高生命质量与生活情趣以及幸福感的教育。因为只有拥有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人的情感才能得到净化与升华,人格才会变得高尚与完美,甚至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审美空间有多大,他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正是因为审美才拓展了我们的生存境域与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来全面扩展我们的审美想象空间与激发我们的审美创造精神以及拥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地过一种“慢生活”的素质。这应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三)、承上启下,我的全人教育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可作如下表述


1、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人具有“自然属性、审美属性、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要经过“自然人——审美人——社会人”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才能算得上是健全的人。幼儿与小学阶段是审美人的充分成长阶段,需要有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时间与成长空间,审美人格才能逐渐成长出来并主导人的一生。人唯有通过审美才能在内心建立一个超越功利的维度,从而使人能够自由自在的享受人生,也就是说,唯有通过审美,人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

2、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也就是人格优势地成长;12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也就是智能优势地成长;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贯彻“身体与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3、教育是什么?这是每个家长和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其实,教育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与学生们形成极积的自主意识与形成高级的美感。也就是说,教育就是唤醒孩子与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从宏观上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

儿童(0—11岁):以“心”为主的教育,也就是“躯体—情感意志”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审美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生态世界观、公民、玩耍、体育、劳动、音乐、文学、美术、手工、数学、科学、野外体验式学习等,培养孩子与学生们“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人生打好“身体与精神”的基础。给儿童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身、心、灵”在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得到健康、自主、快乐而尽性的发展。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也只有在一个属于自己的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里,在放松的、快乐的、尽兴玩耍的、游戏的状态下,儿童才会形成自由、阳光的性格与完整健全的个性。这种性格与个性构成了文明社会的基础。

中学生(12—18岁):以“脑”为主的教育,也就是“理性灵魂”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艺术素养教育、 道德修养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的系统训练,用高贵的人文精神来“唤醒大我”,培养学生们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自主意识、高级美感”与高屋建瓴的人生世界观以及“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这里,对中学生来说,最需要的是培养审美精神,为一生的发展打下 精神的底子。因此,对中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与尽可能精确地掌握所教学科的内容并顺利地通过升学考试,就应该成为中学教育的三大主要任务。真正的中学教 育要尽可能采用艺术的方式,通过“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的组合应用,把感性的审美精 神灌注到“美、德、智、体、劳”的各门学科之中,让教学在美的“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过程中展开,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审美教育场,使学生们的身心灵在 这个审美教育场里受到感性与理性的全面熏陶,以形成独立而又高贵的人格与全面发展的智能。

大学生(18岁以后进人大学),主要是“心脑手合一”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教育目标,围绕“人文学科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 育、专业技术教育”这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们“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并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实施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们导入一种学习的状态,通过提问、自学、讨论、学科结构分析与讲解、案例分析、作业、实验、活动、实践、课题研 究、写学术报告等,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人文学科的问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问题,专业技术的问题,自我实现与就业的问题,努力培养大学生们发现问 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实现“心、脑、手”合一的全面整合,并从内心深处升发出一种走向世界的扩张性与创造性。

由此看来,要实现以“人类的共同幸福”为理想,就需要人类结束“脑”的竟争时代而开启一个“心”的共赢共生的时代,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都要实施“以美立国、以法治国”的社会发展战略。重建人类“天人合一”的整体性,重建世界“以生态为本”、“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本”、“以人的幸福度为本”、“以人为本”、“以身体为本”、“以美为本”、“以爱为本”、“以心为本”、“以情为本”、“以文化立国为本”、“以教育立国为本”的价值观,重建人类文化精神与形而上学本体论,重建人的哲学与人的终极价值、终极关怀和终极信仰,在追求”天地人我美整体和谐”的教育理念的主导下,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全世界的基础教育都要以人的“幸福”为中心,以审美教育为中心,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人。要用以“幸福”为中心代替以“效率”为中心,把教育从以“效率”为中心的培养适应工业社会与商业社会的人的价值体系中解放出来,改变目前从近代以来形成的“笛卡尔—牛顿机械时空观”主导下制定的以“语文、数学、科学(即以“读、写、算”为中心)”这三门主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而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方智慧结合的“系统生态时空观”主导下制定的以“生态世界观(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公民、体育、艺术(音乐、文学、美术)、数学、科学”这六门主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也就是要走向天人合一的“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野性而又高贵”人格为教育理想,努力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从而实现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慨念的重建。


(四)、教师们要通过享受教学法,学生们要通过享受学习法来“唤醒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


教育就是唤醒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的理念引领我们的教学要采用享受教学法。享受教学法是一种美学化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它要求我们教好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来进行教学,遵循“整体感觉(Feeling)——思考(Thinking)——实践(Practice)”这样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这是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思维方式。整体感觉(Feeling)就是在教一门新课程之初,要充分引导学生们用心、脑、手来全面接触学习的内容,形成第一印象,对学习的内容在感性接触的过程中有了内心整体把握的方向,也就是说找到了整体的感觉,找到了整体的感觉内心就进入了一种享受学习的状态,对学科的整体知识结构有了一个全面的宏观认识,培养学生们自主发现的眼光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悟性直觉力;思考(Thinking)就是启发学生们主动思维,是在学生们找到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感觉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通过“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实践教学式与活动教学式”这五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来进行一部分与一部分的教学;实践(Practice)就是在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的主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训练,把经验与知识内化成学生们自身的一种素质,把整体感觉与思考内化为心灵深处的信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充满自信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


教育就是唤醒自主意识与唤醒高级美感的理念还引领我们的学习要采用享受学习法。享受学习法是一种美学化的主动学习的态度与主动学习的方法。它要求我们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来主动掌握学习的内容,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学科内容的整体感觉,内心就进入了享受学习的状态,然后就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下去,学完后再上升到一个最后总结性的整体,这是一种最优化的学习思维方式。而且还要要求学生们自主性与能动性地掌握“听课学习式、自学学习式、讨论学习式、实践学习式与活动学习式”这五种学习方法的综合选择来培养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能力;其次,要鼓励学生们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用心灵去创造生活,到生活世界与音、体、美的艺术世界里,去看、去听、去感觉,把自己投入到一种彻底的生命体验之中,在体验中不断感悟、不断积累,用整个生命触摸世界,用整个生命体会、观察、储存各种信息,将各种思想火花、丰富情感,以及创造冲动转化成自身的素质,并内化为一种人生态度、思维能力与行为习惯,活出一种个性、活出一种风格、活出一种美感,也活出一种幸福。



四·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意向,成为一个能够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与享受生活的人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与教育体系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鼓励人人追求自我实现,并从制度上保证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区别。



(一)、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的人,世界也会让出一条路来,任由你去。

个性就是追求自我实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元素,都有其自己的功能与特长。重要的是,要保持梦想、保持激情、保持个性、保持愚蠢,永远听从内心的呼唤去生活。正象人是不同的元素一样,每一个人的“幸福点”也是不一样的,教育应以探索人的幸福作为出发点,通过教育的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意向,发现自己的生存意义,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在校园里建设一种向往绝对的“真理至上”与“学术至上”的精神场,其次就是要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自我实现”的环境。在这个充满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人都能“自我实现”的环境里,使人有正确的价值意识,知道权衡轻重,知道自己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与教育体系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鼓励人人追求自我实现,并从制度上保证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区别。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现在,我们要去努力追求如洪堡说的那种教育境界,要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那么,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什么呢?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以教材与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标,以灌输和控制为手段,以培养求生存和服从的人为宗旨。现代教育则是以人为本,以儿童或者学生为中心,以享受学习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充分把他发挥出来,以培养有意义的生活和创新为宗旨。这是教育价值观与教育模式的一次大转型。为了能更好实现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了解人与社会互动的生存哲学——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人生的过程是一个“和谐—冲突—和谐”的过程。从人生过程看,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职业意向”。人的成长过程同人类的成长过程一样,是一个不断尝试失败而选择成功的过程。一个人的一生有两次诞生:一次是肉体的诞生,一次是精神的诞生,而自主意识的产生与职业意向的形成则是精神诞生的标志。自主意识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是在人心中灌注生气与活力的情感动力,它不是一种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它产生于一系列的尝试失败与尝试成功的选择之中,它与人格的建构是一致的,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建构辩证法。自主意识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需要通过驾驭理想来把握现实,需要通过驾驭目标来把握未来,需要通过驾驭简单来把握复杂,需要通过驾驭有限来把握无限,需要通过驾驭信仰来把握永恒,这是稳定而积极生活的基础,也是人作为人能主动选择未来并出自内心积极承担责任的最完美的生存哲学。

(二)、唤醒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职业意向”需要从建设“自由—选择—责任”的校园文化开始。

人是自由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一旦你选择了,你就要承担责任。教育要从高中开始普遍实施必修课与选修课制度以及为高中生开设《升学指导与人生职业规划》的课程。要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种兴趣俱乐部,通过广泛的课外活动与人际交往,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与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意向。要教会学生们学会选择,学会选择就是学会生存。学校要为学生们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人生探索的时间与人生探索的空间。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有一个“觉醒的时刻”。在此之前,我们活着,却不知道自己活着,更不会支配自己。突然有一天,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了“我”,这就是“觉醒的时刻”。这个时刻的发生,每一个人的情况不同,一般在十二岁左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时期开始的阶段,这是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觉醒时刻”是以发现“我”为核心的,个体需要通过反抗压迫自己的权威,需要通过与环境的冲突并发表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才能表明自己的独立存在,才能获得自我身份,以确定“我”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中的位置。

正象整个人类只是成熟到了一定阶段才产生内心观察一样,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是到了青年期才开始的。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一个人不仅要意识到自己活着、存在着,而且要去思考活着、存在着的意义与人生发展的方向。当人在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刻,也正是人规定自己获得独特性与发展可能性的时刻。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与实现自己的过程。自由、选择、责任是人生的最大难题,帮助学生们面对这一人生难题,形成学生们自由与责任意识,培养自我选择的勇气和能力,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首先,学校要为学生们自由,合乎道德的选择提供机会;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有时间保证学生们的思考、选择,给学生们一定的自由度,与此同时,教师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不应当停止推动学生的努力,而应该适时地为学生们提供关于选择的各种事例、材料与知识,鼓励学生们勇敢地做出选择,并逐渐形成学生们“自由、选择、责任”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主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三)唤醒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职业意向”需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来展开。

“生命体验”是教育的本体论起点,也是个人成长的起点。生命体验在本质上不同于“知识”,知识更多显示的是知识规范的规定性,以及权威和传统的制约性,而“生命体验”则力求排除这些外在的干预,更强调个人内在的自我感受与精神感受。人的精神活动以及个人内心的自我感受是生命的根本力量,因而也只有从“唤醒生命体验”出发的教育,才是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的教育。这里,生命体验需要教育的规约和引导,在这种引导中为生命体验重新安置价值体系。在生命意识已经普遍深入人心的今天,强调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生命体验是完全自由的,顺从生命体验的指引就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们通过“自由表达”和“共同理解”进一步展开生命探索的意义,通过与学生们的精神交流,完成教育的引导和规约作用。但是,在这里,我们常常过分关心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体验,而忽视了学生的精神体验。精神体验不同于学习知识的体验,而是对美、真、善、爱的体验,是对生活意义的体验。精神体验必然包含着体验者的道德思考,以及与另一生命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即便是对学习知识的体验,也同样包含着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以及道德和良知的选择。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对体验持更多的同情,而且需要对体验进行价值引导。学校不仅应当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同样应当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与引导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的教育意义。

(四)唤醒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与职业意向”需要回归精神生活的世界。

教育要回归生活的世界是当代世界教育的一个主要潮流。回归生活的世界最重要的含义是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生活中精神主体的地位。正因为传统教育是一种注重灌输知识的教育,严重损害了学生们的这种主体地位,所以,教育才失去生活世界的本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只是一种被统治、被压迫的没有生命价值的生活。回到生活世界之中,就是要让学生们的精神活动和生命体验成为学校文化生活的中心。教育要回归生活的世界,实际上就是要回归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的世界。教育应从学生内在的生命需要出发,去促进学生内在精神力量的成长并发展出高级的美感。教育过程不仅要从外部激励成长者,而且更要唤醒成长者内部的力量。

教育的核心是“心”的唤醒、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与创造力唤醒。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对人类生命和个人精神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全面开发。因此,“心灵审美化”问题,应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向心灵的靠近,越是能够接近学生心灵的教育越是完美的教育。只有心灵的教育,才能达到精神的高度。心灵具有内在性,只有靠生命体验和理解才能把握,没有真切的体验,没有同情和理解,心灵是不可接近的。教育只有把通向心灵之路引入学校的教育生活,才能最后达成生命教育的精神境界。所以,对中学生的教育要从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始,要重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生命感受,让学生的心灵生活得到教育的真诚关切。心灵是精神活动的场所,心灵的本质就是精神,没有心灵精神就失去了居所和意义。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心灵的审美培育要比任何文化形式的设计都更重要。心灵的概念意味着精神生活的独立性,以及精神生活所具有的不可侵犯的自由本质。精神生活对生命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独立于物质生活的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不是生活世界的一个方面,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独立的现实世界。心灵不可以被规范,也不可以被限定,心灵是一个自由生长的主体,它以自己无限的可能性而获得生存的意义



五·要培养大学生们“东西方文化合一”的世界文化胸怀和参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实践



在我的心中,二十一世纪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传统主要应围绕两个维度来建设:一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统率全局,也就是说,要用东西方智慧结合的“系统生态时空观”的价值体系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与灵魂,让大学成为社会文化思想的高地与中心,从而高屋建瓴地引领整个社会建立人类生态的生活方式,执着地奔向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艺术化生存的太阳能时代;二是要在大学里、在人们内心深处普遍建立起“真理至上”;“学术至上”;“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绝对信念——这种信念作为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弥漫着整个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制约着学校的文化气质和教育风格的形成


——柯领




大学首要的是,要获得一种精神,由精神主导大学的全面发展,使精神成为现实的种种形式,这是大学成功的秘诀。事实上,人类的历史是由少数精英以及精英的群体自觉引导绝大多数人民不自觉跟随而推动的。大学作为培养社会各类精英的“圣地”,应该有自己理想主义的独特的气质与个性。大学首先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让大学成为独立思想的园地。道理很简单,先有现代大学制度,再有现代一流大学。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体制,一般认为,其核心是学校自主、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科学管理,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这方面应该学习柏林大学,作为现代大学母体的德国柏林大学主要有三条成功的办学经验: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研究教学合一。也就是说大学首先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这种现代大学的基本品格,有了这一办学理念,就像詹姆斯形容哈佛大学的名言“唯有孤傲的太阳,方能凌空高照”一样,我们才能把“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核心思想惯彻到教育与教学的方方面面,由此,才能去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如果我们要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真正回到学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让充满生命意志与创新意识的精神活动成为大学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我们从追求真理的“自由与创新”的生命意识的角度来全面建设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以形成大学的精神传统。


(一)、要培养大学生们“东西方文化合一”的世界文化胸怀


大学要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中心。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必修课: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中西哲学史、中外艺术史、科技发展史。选修课:美学、宗教、伦理学、专题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设计艺术、儒家心学、道的哲学、禅的艺术、中医世界观与方法论、太极、武术、风水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系统科学等;社会科学包括:外语、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生态学、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技术课程:  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财、经、管;音、美、体、舞等专业。)

显然,掌握知识不仅有一个数量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质量问题。全面的质量需要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知识结构来保证。在我看来,文、史、哲是大学的灵魂学科,大学学风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强,则大学强,国家强;文、史、哲弱,则大学弱,国家弱。以上三大教育内容的知识结构是以人文学科为精神内核,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以专业技术为操作工具的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从全面塑造人的素质的角度看,它们之间的课程以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技术=2∶3∶5的分配比例为最优。也就是说,在大学的本科阶段,需要用大约20%的时间来学习人文学科的课程,用大约30%的时间来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用大约50%的时间来学习专业技术课程。这一课程结构充分地展现了“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一普遍教育原理的精神:人文学科的教育其出发点是对人的情感世界和美好生活理想的唤醒与陶冶,侧重的是对“心“的训练,是旨在提高人的艺术感觉与内在心性的训练,这是一种对学生们进行“内圣外王”的“大灵魂”的精神训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教育侧重的是对“脑”的训练,是一种关于自然、人、社会的基本慨念与基本理论体系的思维训练;专业技术的教育侧重的是对“心脑手合一”的训练,是一种关于如何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程式化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只有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系统训练,才能让大学生们的学习与成长走向最优化。在这里,我还要再一次强调我的一个最重要的教育观点: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浪漫、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为立人之本,科学技术为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这就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在我的心中,二十一世纪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传统主要应围绕两个维度来建设:一是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统率全局,也就是说,要用东西方智慧结合的“系统生态时空观”的价值体系作为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理念与灵魂,让大学成为社会文化思想的高地与中心,从而高屋建瓴地引领整个社会建立人类生态的生活方式,执着地奔向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艺术化生存的太阳能时代;二是要在大学里、在人们内心深处普遍建立起“真理至上”;“学术至上”;“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绝对信念——这种信念作为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弥漫着整个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制约着学校的文化气质和教育风格的形成。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衡量,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流的大学。在我看来,所谓哈佛、剑桥、牛津、斯坦福、普林斯顿、芝加哥、伯克利等大学,还只能算得上是有个性与有创新精神的二流水平的最顶级的大学。


宗教信仰、人文主义与科学技术都很发达的欧美国家,是不是一切都高于中国与高于东方文明了呢?显然不是。我在美国生活,我能深深体会到西方文明的伟大与局限。在西方传统与现在教育的课程里,基本上不学习东方文化,对古老东方精神文明的成就基本上还处于完全无知的状态,这导致西方人普遍对东方文明与东方人的生活方式不了解,只有很少的人略知一二而且无比热爱。知识结构的缺陷造成了西方国家基本上很难出现能够整合东西方两种文化精神的最顶级的学者与大思想家。实际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就是人类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类哲学的“珠穆朗玛峰”,西方哲学基本上没有本体论,西方哲学主要是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在我的心里,西方文化可以造就一些80度水的思想家,比如,雅典三杰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洛克,牛顿,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卡尔·马克思,尼采、杜威、马克斯·韦伯,海德格尔、马尔库塞,普朗克,爱因斯坦,霍金等等。如果只是单纯地站在西方文化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这些思想者,他们已经是最顶级的人物了,但是,如果站在东西文化合一的高度来看以上这些思想者,他们就还欠火候,还是80度水的思想家。


我就住在美国旧金山硅谷的斯坦福大学的旁边与苹果公司的旁边,我说实话,我从来就没有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这些西方一流大学放在我的眼睛里,它们主要是数量型的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与一流的自然科学家,不是东西方文化合一的质量型的思家家,也很难产生东西方文化合一的质量型的思想家,所以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因此,在我看来,西方文化可以最大值地把人类文明之水烧到80度,受一神教的制约与文化价值观及其思维方式的制约,到此为止了,还有20度需要由东方“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来烧,才能把人类文明之水烧到100度,古老东方文明的以自然为本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中医是形而上的哲学医学,西医是形而下的科学医学一样,中医画龙点睛与西医构成互补,临床上大约有80%的疾病(主要是微观的、器质性的、定位准确的、急性的与慢性的)需要由西医治疗;大约有20%的疾病(主要是宏观的、功能退化性的、定位模糊的、慢性的与老年性的)需要由中医治疗;中西医构成互补,但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在《美的情愫》一书里,称西方文化是人文主义的,东方文化是自然主义的。“在精神思索之深刻方面,中国有胜于或不亚于西方的东西”。对此观点,我深表认同。我的结论是: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要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这样四个阶段与四种形态。人类文明的发展遵循“正—反—合”这一辩证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整合,是一种追求更加平衡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文明,现在全球正处于生态文明的序幕期。农业文明以自然文化为主,工业文明以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为主,因此,构成生态文明核心精神的生态文化就应该是“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地位就凸显了出来,中国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最发达的自然文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达到了人类精神价值的最大值,刚好弥补了西方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不足。中国的易经、黄帝内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风水、饮食、茶道、气功、养生、中医、参禅、静坐、武术、太极、古琴、围棋、书法、国画、诗学、建筑、园林、古镇、儒家的心学、道家的哲学、佛教的禅学与藏传佛教的修炼体系等都是全世界最有精神美感的文化,如果与西方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相结合,就能创造出一种融合东西方精神的新文明。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是一种“与天道合一,天地人共生,一气流注”的世界观,抱持着“一圆融合”的精神而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共生思想与共生思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东方精神具有最大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将吞并西方文化,形成“天人合一的本体论、主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五位一体的综合,人类将建成:天人合一境界的——美学的“市场经济、个人主义、民主政治”四位一体的现代社会,实际上就是“道家型的社会”。与天道合一,“天人合一的信仰”应成为人类的共同信仰。


今天德国的政府模式与绿党所倡导的社会发展模式正在全世界带头朝向生态型社会发展。早在几十年前,美国建筑大师莱特、小提琴大师梅纽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英国中国文明史大师李约瑟、日本第一个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美国后现代的文化大师卡普拉与后现代心理学大师韦伯都不同程度表达过,人类要用道家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来建设社会,形成道家型的市场经济,道家型的个人主义,道家型的民主政治。心理学需求层次理论的创立者马斯洛在他晚年提出了“超心理学的思想学说”,发现人类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道家型的人”,在他的一篇文章里,甚至号召人类要建设道家型的政府,道家型的社会,道家型的经济,道家型的学校,成为道家型的父母,当道家型的儿童,谈道家型的恋爱,做道家型的男人与女人等。显然,中国足可以向全球输出本体论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这是一种生存境界,一种哲学思维,一种文明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如,生态社会的医学模式是“生态医学模式=自然医学+生物医学=中医+西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然医学,但是,中医由于有《黄帝内经》形成的道、理、法、方、术的医疗体系,是人类自然医学的顶峰,据我观察,人类的疾病大约80%需要西医治疗,大约20%需要中医治疗,中医现在在美国大约只占领了2%的医疗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医正在迅速走向西方、走向全球的最根本的原因。


由于西方大学在精神上还缺少东方“天人合一“的生态主义精神的维度,所以,在21世纪生态社会的范式里,西方大学与西方社会会渐渐衰落下去,这是西方社会与西方大学抱持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东西方文化循环与整合的自然结果。在这里,我推崇的是中国当代心学大师,唯心主义哲学家贺麟提出的“以精神为体,古今中外文化为用说”。(2)我的思想与贺麟接近,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更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以高级美感为体,古今中外文化为用说”。


人类文明要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这样四个前后相继的时代。目前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时代转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期。一流的大学就意味着一流的思想与一流的责任。当前评判好大学的标准以及评判诺贝尔奖的标准,还是西方“笛卡尔—牛顿机械时空观”主导下制定的,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评价体系。这一片面重视物质主义与科技至上以及商业领导潮流和重视定量化标准的价值评价体系只代表未来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未来的全部,还有待于被重视生态世界观与重视人文精神和重视可持续性发展的“系统生态时空观”的价值体系整体地超越,也就是被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体系全面地超越。所以,在奔向生态文明时代,真正能够整合东西方文化精神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还只是梦想,还在路上、在生成之中。哲学家海德格尔称传统为“隐而不显”的历史过程,传统通过历史中的意识和自由的人照射到时间中去。传统超越时间的限制,而成为影响人的隐性力量。精神传统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自由与创新”的生命意识,它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教育风格,但追求真理的“自由与创新”的生命意识却是相同的,只要保持这种生命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都可以变成学校自己的精神传统。


精神传统是一种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向及其卓有成效的制度规范体系,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不可动摇的文化理念与行为准则。存在需要在时间中展开,文化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中积累,精神传统是一个学校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一些关于学校的故事与点点滴滴的名人趣事的传说,是许多孤独的灵魂以世界的眼光“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一次又一次精神冒险的足迹,是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努力拼搏、努力创新与努力开拓的结晶,是许多追求真理的高尚心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展览。这种精神传统作为一种“精神场”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气质,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与学风,并最终影响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只要有了追求真理的鲜明而富有个性的精神传统,学校就具备了独特的教育身份,标志着强大精神的存在以及与这种强大精神相一致的积累性、连续性和规范性,并为过去的岁月、现在的选择和未来的可能性提供了判断的基础,以及不断为保护教师与学生们的生活提供了发展的远景与合适的道路。


在我看来,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在校园里建设一种向往绝对的“真理至上”与“学术至上”的精神场,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主导大学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教师与学生们的共同生活;其次,就是要为教师与学生们营造一种能够“自我实现”的环境。在这个充满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人都能“自我实现”的环境里,使人有正确的价值意识,知道权衡轻重,知道自己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过两种生活:一种是形而上的精神生活——对人类的生态世界观、艺术、哲学、科学、历史、地理、风土民俗这种文化意味的体验与欣赏;一种是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对吃、穿、住、行、用、玩的物质生活的享受。丰满的人生应该在这两种生活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从个体生命体验来看,人生有两个展开的维度:求生存的意义与求生存。生命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与实现自己的过程。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并享受寻找过程带给自己的愉悦。对许多人来说,大学是人生意义与职业选择的真正转折点,因此,对人的成长来说,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高水准的人生探索时间与空间和职业探索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人生的意义并掌握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的求生存的本领。所以,大学无论在课程设计方面还是在专业选择方面都要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与迈向更广大的人生探索时间与人生探索空间,通过尝试与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确定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方式,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


我经过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综观世界各国大学教育的经验,把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这样,大学教育就有了生动的灵魂,充满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激动人心的人生探索和职业探索。对于追求真理,作为继承文明与发展新思想为使命的大学首先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人。世界文化胸怀是指站在东西方文化相整合的角度,具有“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的胸怀。大学的校园文化应给予学生们丰富的生命体验,让学生们过一种真正的精神文化生活。高雅文化的陶冶是教育的本质,无论是知识作为一种文化,还是生活作为一种文化,其教育的功能都只在于陶冶。学校的一切,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因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的训练与精神的陶冶。人要过一种优美而高尚的生活,就需要内心有丰厚的人文修养。在大学里,作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最为激动人心的课程是艺术、哲学与科学相结合的课程。在我看来,健全而又美好的人生是以人文精神为中心而展开的生命历程,大学教育的重心不在技艺而在精神。大学首先要通过人文学科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们进行一种精神和气质的训练,让学生们的内心充满一种高贵的人文底蕴与审美精神:艺术是从感性形式与审美价值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学问;哲学是从高度概括性与普遍适用性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学问;科学是从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学问。就构成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来说,科学并不是全圆,正如艺术、哲学不是全圆,而仅仅是全圆的一个弧面。只有艺术、哲学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体,才是一个全圆。而这个全圆就是健全理性与完整人性的象征。


世界文化胸怀是一种对人的心灵时间与心灵空间的全面拓展,这种全面拓展应从学生的心灵活动开始,重心是个人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以及从这种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中获得的快乐和意义。在大学这个充满各种梦想的好高骛远的理想主义的阶段,让生命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美感吧,沐浴着艺术、哲学与科学的美感沉潜到人类精神的最底层,是多么优美而崇高的享受啊。高雅的艺术、哲学与科学有着海洋底层的性格和气质,尽管海面上波涛汹涌,可海水深处总是宁静的,静穆的,安详的。


作为大学生,首先要培养艺术的感觉。艺术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修养,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对美好声音、美好形式与美好色彩的审美激情。观察一下吧,凡是审美修养高的人,他(她)的言和行往往都有一种超越性。康德讲:美具有普遍性与超越性。美的超越精神永远引领我们超越现实而指向未来。唯有超越,人才可能浪漫;唯有超越,人才天真可爱;唯有超越,人生才值得一过。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一直倡导要用“人生的艺术化”这种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里,人生的艺术化从何开始呢?我认为人生的艺术化应从培养一个人艺术的感觉开始,这就需要我们至少掌握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等)来走向生活。艺术的感觉是个体生命展开的精神基础,如果人生没有这一精神基础,个体生命实际上就只是人的符号,而缺少人的内涵。西方人说: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会失去一半的生命,如果再不懂文学就会失去另一半的生命。我却说:一个人如果不懂艺术,他只是在求生存,只有学会了用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能够享受人类的艺术语言,他才算是真正地进入了生活。


其次,大学生还需要培养哲学思辨的头脑。培养哲学思辩的头脑主要是通过系统阅读《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以及《中西哲学名著选读》来实现。这是每个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训练。哲学对个体人生的核心意义是,为我们的内心世界灌注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并充分享受孤独、享受寂寞的精神气质,铸造我们一种“仰望星空与俯察大地“的高贵感。哲学思辩的头脑就是东西方文化智慧的头脑,因为哲学本身就是智慧的同义词。哲学思想是思想的制高点、是时代精神的先锋,哲学教会我们不是片面地思考而是整体地思考,教会我们安静下来回归内心的精神生活,让我们学会沉思与冥想,学会静观与玄览,学会与“天地人我美”五方域进行心灵的对话。受过较长时间哲学熏陶并深爱哲学的人会从内心深处升发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摧枯拉朽的气势与一往无前的批判精神。真正的哲学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什么是哲学?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宏观思考问题的智慧与激情,是对思维着的事物所作的形而上的考察,是系统化与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德国诗人海涅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轻视闭门苦思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可以产生出雷霆万均的力量。”马克思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活的灵魂。”根据我的感受,一个人要挤身于强者之林成为一个能高屋建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人,就不能没有哲学思想与哲学思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191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劳厄在《我的物理学道路》一书中说了一段激动人心的话:“我从来就没有听过哲学课,但是我对康德哲学却很花了一番功夫,作了深入研究。开始的时候,我读了库诺·费舍尔的哲学史,后来我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钻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他的其它一些论著,主要是伦理学著作。我对康德哲学的热情发端于中学时代,奥托·B是我的启蒙老师。不过我认为只有进了大学我才开始成熟到理解哲学。哲学从根本上改造了我的生命存在,从此以后,甚至物理学的内在价值也在于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手段。我的看法是,整个科学都必须把哲学视为它们共同的中心,并围绕着它来运转。科学的内在目标乃是为哲学作出贡献。这样,也只有这样,面临科学日益专业化,我们才能保有科学文化的统一性。倘若没有这种统一性,整个文化就会崩溃。”这真是一段真知灼见和鼓舞人心的自白。


最后,大学生还需要培养科学的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就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需要我们学会用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使我们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实验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运用观察、实验等感性方法以获取数据的思维方式;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通过概念、判断与推理来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主要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判断与推理等思维形式;模型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建立模型的思维方式,模型是一种以简单的图形、符号、实体等表示一个真实系统的简化形式,模型是为了化繁为简,便于对真实系统进行分析、说明、控制和试验而建立的,建立模型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核心环节;定量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计算,以及用数量来表达关系与结果的思维方式。


有了“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辩、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我们就有了充分享受人生的基础。人生是多面而相互和谐的整体。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艺术作品。艺术是情趣的生活,哲学是智慧的生活,科学是解决问题的生活。所谓享受人生也就是享受情趣丰富的人生、享受探索智慧的人生以及享受解决问题的人生。有艺术感觉的人是体验丰富和情感极其饱满的人,他(她)能通过“音乐、文学、美术”去体验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各种各样的优美与崇高、粗俗与高雅、保守与反叛,激情与浪漫,他(她)能通过一株草、一棵树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宇宙的存在,他(她)能从平淡的一首诗、一支歌曲中感受人类真挚的情感;有哲学思辨的人是善于思考和思想博大精深的人,他能通过思辩,从混顿和杂乱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他能享受世界思想名著并与世界智者进行心灵对话,放大了认知、扩展了思维,从而思想变得象大海般的宁静与深沉;有科学实证的人是善于分析与勇于实践的人,他的生活始终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尝试着用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与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因善于解决问题而找到成功的感觉。


现在,在大学这个充满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人生阶段,让我们“学会诗意地栖居”并出自内心地欣赏生命吧,正象一首散文诗写道:欣赏生命吧,让我们的心有一个沉静的时候,笑看生命中那些愉美的瞬间,体味那种无以名状的感动。在秋夜,静听秋虫的低吟;在冬晨,欢呼漫天的飞雪;在夏天,为几只知了而童心大发;在春天,为整个世界被唤醒而鼓舞。生命给了我们清新的早晨和怡人的黄昏,生命给了我们激荡的音乐和忧伤的诗歌,甚至,生命给了我们一个雨季,让我们怀想那个打着油纸伞,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生命给了我们许多,生命是值得珍惜和欣赏的呀。欣赏生命吧,这实际上是欣赏我们灿烂多姿的自己。人生多美好,有福气的人总是能够把握住人生的每一个机会。一路走,慢慢欣赏啊。


其次,对于追求真理,作为继承文明与发展新思想为使命的大学需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具有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这里,对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就凸显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创造性核心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生命活力的象征,是社会朝气蓬勃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大学教育充满对个体潜能的充分激发与创造性素质的全面培养,我认为主要应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二)、创造首先要培养审美人格。


审美人格是一种“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一种澄明、敞亮、与万物为友与天地为一的阔大心胸;一种体验“道”的内在感觉;一种道法自然的本真生命状态;一种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工作的内在动力与内在素质。人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大致可分为功利人格、审美人格与创造性人格三种类型。功利人格追求的是物质利益第一、精神利益第二,审美人格追求的是精神利益第一、物质利益第二。审美人格可以走向创造,功利人格也可以走向创造,但是,功利人格立足的是求生存而创造,以满足自己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为主,审美人格立足的是求发展而创造,以满足自己审美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其创造的层次及其创造的数量与质量都会远远高于功利人格的创造。因此,由审美人格到创造性人格再到创造性的精神向物质的转化,这是开发人类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由此可见,大学要尽可能通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系统训练来激活学生们的创造意识,让学生们的“身、心、灵”都沉潜到创造的感觉中,并深深体会到创造的种种乐趣。生命唯有创造才有欢乐;创造需要强烈的性格与强烈的生命;创造是什么?创造就是把自我意识灌注到世界中去的一种情感冲动,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就是生命的再生,不论是精神方面的或肉体方面的,创造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日月争辉,与神明同寿;创造就是消灭死,就是永生,就是不朽。


一个真正的创造者,一生都要与精神同行去极积而勤劳地开拓着自己的理想的世界;创造者比其他人更加需要精神,关心精神,重视精神,精神就是自我意识,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就是纯粹精神和绝对精神;创造必须要达到纯粹精神与绝对精神的高度,才能创作出有个性、有思想、有生命力的作品。作为一个追求卓越的创造者,与纯粹精神同行并抱持“真理至上”与“学术至上”的内心信念,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情,他不但要有“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一种能把创新的感觉推到极致的内在生命的爆发力,有一颗简单的心、洁净的灵魂与宁静的心态,而且还要有为理想而献身的品格,是为真理、为理想、为信仰而创造。创造者必须要与审美精神同行并修炼出一种纯粹精神与绝对精神,然后才能走向有生命力的创造。


(三)、参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实践。


一要有兴趣,二要有能力,这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兴趣是一种选择,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实践,实践,再实践,这就是培养能力的秘诀。这里,培养创造性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自我确定研究课题或跟随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研究人员的素质主要有:审美人格与全面的知识;问题意识;彻底投入实践的生命体验,以及由此生发出的见解与创造性的学术洞见。为此,我们需要注重以下三大研究素质的培养。


1.树立问题意识。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或者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由此可知,树立问题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本功。问题产生于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相互接触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正视问题,我们就必须要端正对问题与知识的认识,知识是对解决了问题的思想、理论、方法、资料的积累,问题解决得越多,知识量越大。问题是对既定知识的质疑或否定,它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动力。因此,问题可视为生长新知识的种子,此时,知识便是问题的果实。但是,种子与果实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以,知识同时也是引发问题的种子,而问题又成了知识的产物。科研人员要善于从现有知识与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研究领域中未解决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自学来了解,二是通过老师来了解。老师是掌握知识的先行者,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疑难问题,有争论的问题、前沿问题或为解决相关学科的问题而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提倡把老师问倒,在研究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十分强调问题的重要意义。他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提出问题,才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人们进入科研领域,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


2.培养科研精神。科研精神就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研究态度与研究作风。科研精神可以从很多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但我认为最重的科研精神主要有三大精神,即享受研究乐趣的精神、挑战科研难题的精神与走向科学实证的精神。对于充满创造性的人来说,走向科学研究道路的核心动机主要就是研究本身所带来的自我实现的乐趣,如果一个人不能从研究过程中享受科研所带来的自我实现的乐趣,那么,就应该放弃研究而转向做其它工作,科研乐趣会使一个研究人员面对困难时,仍能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地坚持下去,直到做出成果,或者否定最初设计的方案而另寻新思路;敢于挑战科研难题这是衡量一个研究人员的勇气、信心与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与一个大型企业的科学研究主要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这三种形态,国家与企业科研发展的比例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2∶3∶5”为最优的结构。这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基础理论与应用开发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属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并加以理论的说明。它的目的并不是立即直接地应用于生产,而在于创新知识,为应用和开发研究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应用研究既有基础研究认识自然的一面,又有开发研究改造自然的一面,是介于它们之间并成为沟通它们的桥梁。应用研究有两方面的任务:(1)探索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的领域和可能性。研究如何对它们进行应用的原理和方法;(2)研究生产中提出的带有方向性或共同性的科学技术问题,找出某一生产领域内的具体规律,有的还包括在实验室阶段创造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等;开发研究是把应用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把应用研究的成果发展成为某项工程的或某种商品生产的技术,使实验室的成果进一步地扩大和具体化,包括进行工业性中间试验、定型设计、小批量生产或大田试验等。这三大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科研难题,我们要敢于挑战基础性的研究难题,造就大师级的科学家以此来带动国家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忽视了对“基本问题”的关注,往往只能成为工匠型的专才,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只能停留在某些技术的层面。因此,敢于挑战科研难题是造就大科学家振兴国家科研水平的战略思维。走向科学实证的精神就是指抱持科学的经验性、精确性与可检验性相统一的精神。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缩。起于经验(由观察、实验而来)迄于经验(用实验与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超越经验。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具体而精确的,一般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科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普遍性规范,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可重复性)。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它是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保证。在科学研究中极为重要,后来被称为实证原则的可证实性标准,正是对科学可检验性特征的一种哲学反思。实证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可检验性。可检验性(可实证性)至少包含这层意思:首先它意味着科学实验是基本的科学实践活动,实验方法是科学的标志,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其次,它为科学假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理,不论提出假说还是鉴别假说都应当遵循这个可检验性的道理;最后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在这里表现为实验结果必须可以再现的重复性特点。


3.掌握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要从树立问题意识入手,通过培养科研精神与掌握研究方法才能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研实践进行到底。掌握研究方法就是对展开研究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方法论训练以内化为自己的研究素质。研究方法的全过程主要由如下几个环节构成:科研选题方法——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与进行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方法。下面分别对这几个环节进行简要的阐述。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掌握科研选题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开始。科学研究首先要从科技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并提出假说与设计研究方案。选择课题,一般需要通过社会调研和查阅情报资料,搜集有关素材,准确掌握有关理论、学说及研究动向,在综合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发现研究课题,对目标与约束条件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提出假说构想。与此同时,还需用数学方法或图表等形式,对初步确认的研究目标进行科学表述,并设计可行性的研究方案。最后要进行论证与评价。对所立课题的研究目标、立论根据、前期工作、实验手段、研究方法、实施条件等逐一论证;其次,对课题应开展综合性评价,估价科学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经全面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论证评价后,才可确认课题。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二步:掌握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与进行科学抽象的方法——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与模拟方法等。观察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自然发生的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模拟方法是以客观事物某些相似方面为基础,用模型模拟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称为间接实验方法。通过这三种方法积累感性经验与原始数据,为进行科学抽象作好经验准备与资料准备。进行科学抽象的方法主要有逻辑思维方法、思想实验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又称理论思维或抽象思维方法。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常见的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与类比等方法;思想实验方法是一种运用想象力在人们头脑中进行实验的方法。它既没有实在的仪器设备,也没有实际的实验操作,拥有的“实验”为特定的思维活动形式所提供。思想实验不受限制,借助于想象能力,可以把实验者置身于任何对象的环境之中。爱因斯坦称它为“思维的自由创造”,是“理智的自由发明”。要获取它,既要对要解决的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又要进行长期艰苦的思索和多种多样的尝试。系统科学方法是指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化观念、模型化观念、最优化观念与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以及系统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系统科学方法把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对象的整体关系,集中于研究对象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总体过程,全面把握环境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倡导用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涨落,状态——过程——转化的系统分析法来考察研究的对象,以达到最优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系统科学方法是一种由分析走向综合的方法。我们常用的主要有八种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信息分析方法、反馈控制方法、耗散结构方法、黑箱认识方法、功能模拟方法、系统规划方法、系统工程方法。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三步:掌握建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方法——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找出支配全局的统一的规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仅应用科学认识的感性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应用认识的理性方法,借以对感性材料进行研究和加工,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一般是指以一定事实材料和确定的科学理论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作出假定性的说明或解释,通常由命题、理论陈述、推论三大要素组成。科学假说常常抨击着传统观念和历史错觉,恢复科学的本来面目;各种假说并存,有利于集思广益,更全面与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促进科学理论的建立;假说增强科学研究的主动性、计划性和目的性,以更好指导科学实践。”科学理论是指系统化了的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知识体系。它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完整地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科学理论必须有三大功能,即解释功能、预见功能与指导实践功能。构建科学理论体系常见的主要有三种方法:①归纳化方法。归纳化建构方法是从个别的单称陈述推导出一般的全称陈述的方法。它的前提是关于观察事实的陈述,结论是理论形态的陈述,基础是归纳原理。借助归纳方法能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原因是在客观事物中,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因此,同类的个别具体事物中存在着相同的一般性、关系和本质,其次,在现实世界中也客观地存在因果规律。②具有演绎性质的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构建方法,称为公理化的逻辑方法。一般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即公理化公设出发,逻辑地演绎出一系列的推论,由此所得到的逻辑演绎体系,称为公理化体系。爱因斯坦所谓“完整的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即公理化的理论体系。公理体系的建立是人类科学实践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建立的公理化体系是有局限的,所谓逻辑严谨、完备、无矛盾、简单等只能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而言。随着实践和科学认识的发展,理论的局限和缺陷,会为新的体系所取代。③综合构建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出创造、综合而创新、综合促发展。构建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综合。从历史上看,综合构建理论,多用于学科内综合,邻近学科综合,非邻近学科综合,多学科综合等。每一种综合都可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牛顿理论体系的建立,使用了包括天体运动学、地球力学、数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不仅运用了生物学知识,也综合了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至于生物力学、物理化学、量子化学、生态学、经济地理学等本身就是不同学科通过综合方法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综合法构建新理论体系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


经过以上创造首先要培养审美人格,以及参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研实践这两个方面的系统训练后,内心世界已处于激活的状态,此时,生命的启示、创造的灵感、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从心底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生成小溪、汇成江河、融入大海。


注释:

(1)季羡林著,《季羡林对话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35页

(2)王思隽、李肃东著,《贺麟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第46页


柯领简介:美籍华人,教育学者。1963年生于四川乐山五通桥,1988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曾在重庆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并跟随唐自杰教授研习心理学。先后担任重庆大学音乐协会会长、重庆市学习潜能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爱达经理学院教务长。2004年定居美国旧金山,2010年创办美国全人教育国际机构,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全人教育思想与全人教育战略”。2011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教育专著《追问教育的本质》。2014年1月1日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与2017年1月1日在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孩子(2)》这两本书。其核心观点是: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教育的实施要围绕培养学生们“做人与做事”这两个方面展开,也就是课程要围绕“培养文明人与培养工具人”这两个阶段展开,12岁以前以培养文明人为主,12岁以后以培养工具人为主;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英雄,做好父母与老师的秘诀就是要尽量唤醒孩子内心的这个英雄;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灵魂与出发点,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人文为立人之本,科学技术为立人之术;文、史、哲是大学的灵魂学科,大学学风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强,则大学强,国家强,文、史、哲弱,则大学弱,国家弱。


2020年5月25日于美国旧金山


进入 柯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育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155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