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在你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里,为什么没有“美的内涵与外延的定义”?
(一)2011年1月1日我的第一本书《追问教育的本质》在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我很兴奋,打电话对十几个在中国教育界的朋友说:大家请注意,中华民族的“第二个孔子诞生了”,我这本书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与真正的崛起从2011年开始了。
中华民族也因此分成两个部分:上部分的中华民族:孔子创立的,现在中国大陆政府与台湾政府还在用的,以“德为本教育体系”下的中华民族(中国大陆政府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台湾政府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一群“既缺少野性也缺少高贵”的,奴性十足的,男人普遍缺少阳刚、女人普遍缺少健美的,身心虚弱的,层次较低的,严重缺少理想主义、缺少仰望星空、缺少审美精神、缺少世界文化胸怀的,缺少浪漫精神与缺少创造性的,内心缺少定力、缺少工匠精神、偏偏倒倒、东奔西跑找工作谋生计的,旧一代的中华民族,还是地方性的中华民族。
下部分的中华民族从2011年开始了(在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主导下):“以美为本教育体系”下的中华民族——这是一群既“野性又高贵”的,身心强悍的,又浪漫又有创造性的,既能“仰望星空、有工匠精神、又能脚踏实地苦干与巧干”的,既有“理想主义激情,又有审美精神、有世界文化胸怀”的,中西方文化合一的,内心充满定力的,雄纠纠,气昂昂的,找工作很容易的,薪水低了不干的,活出了个性、活出了风格、活出了“任性”、活出了“撒娇”、活出了美感、活出了幸福的,新一代的中华民族,已经成了世界性的中华民族。
我还打电活对一个中国大陆的校长说,请你记住,2011年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开始强大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开始的第一年,中国大陆的教育部一定会用我创立的“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来指导教育改革的,今年不用明年也会用,明年不用后年也会用,不可能不用。我还说,自古以来就是“知难行易”,认知客观世界的规律是最难的,为了写出《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我从1985年开始,由对中国教育强烈不满、梦想、设计方案、下海办学、实践探索、理论总结,来美国后进行中美教育对比,最后完成写作与出版,花了我26年的时间。一旦我们搞清楚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实践是很容易,没有掌握规律以前,我们是盲目性的奴隶,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我们就心中有数就成为了必然性的主人。象美国布什政府开始于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一定会失败,中国教育部开始于2001年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方案,也一定会失败一样,因为这批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们整体上没有把握教育的总规律,在我的心中,中国目前一流的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水平,还处于“师长”水平,象《新课程教育改革》方案的总设计师钟启泉教授、《新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朱永新教授、《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叶澜教授这三大中国教育改革体系的设计者,以及中小学的创新改革家,如李吉林,李希贵,罗崇敏,等等,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方面都只是“师长水平”,要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方面形成一个世界公认流派的才是“军长水平”,这样的人全世界只有几个,如美国哈佛大学的认知研究中心的加德纳教授的“八大智能的教育理论”,巴西的弗莱雷教授的“民主主义的批判性的教育思想”,英国剑桥大学怀特海教授的“后现代的教育思想与三段教育论的教育理论”,奥地利的鲁道夫·史坦纳创立的华德福“艺术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德国尼采的“艺术拯救人生”的教育思想,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的教育思想,马尔库塞的“美学将拯救人类”的教育思想,德国以斯普朗格教授为主的“文化教育学派”的教育理论,日本的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与六位一体的教育理论,等等;而我是全世界教育的“总司令”,也是人类最后一个大教育思想家,我的以美为本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把以上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全部包涵了而且生发出了一个整体的结构:在美的教育思想主导下的“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的可操作性的课程结构与实践的模式。中国下一轮的教育改革如果不让我这个人类教育的“总司令”参与,不用我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改革,任何中国的教育改革都会必然失败,都是河沙地上修建筑,过段时间就会倾斜与垮掉,这就是“规律的魅力”,正如民间的说法,不听长辈劝,吃亏在眼前。这位校长对我说,你真的是那么自信吗?我说当然,我的书现在全国的书店都在卖,而且我在网上也看到了,全国的主要大学的图书馆,各个省的主要图书馆,有部份中小学图书馆也都收藏了我的书,中国教育部有一个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专门跟踪世界教育学术研究的前沿,象我的书《追问教育的本质》这是教育中的第一世界难题,如此敏感的书名,教育部战略研究中心一定会购买我的书,我说,你不信,你就看一看以后的发展,你是校长,你一定会收到教育部改革的文件的,其中一定会逐渐强调“体育与美育”的基础教育的中心地位的,因为这是规律。后来过了几个月我得到这个校长的告知,中国的教育部2011年5月21日向全国的中小学发出通知,强调美育的中心地位,推出“2+1”项目,把体育与艺术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要求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至少要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与一项艺术技能。显然,中国终于醒悟了,睡狮醒了,中国的“文艺复兴”终于从根部、从幼儿、小学与中学,从基础教育领域开始了,令人鼓舞,值得期待。这是许多人文知识分子与教育专家多年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我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出版五年了,2015年的一天我看到了一个人给我的新浪博客留言,说希望与我建立联系,他是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的负责人之一,他说四川省教育厅由他主持的一个在攀枝花市进行的教育改革项目:在你提出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的主导下,在小学与初中以“体育与艺术”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进行四年了,非常成功,把体育与艺术可以进行量化考核,而且把考试成绩放进初升高的挡案中,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求他们把成功的改革经验总结成文字呈报给教育部,由他主持把这项教育改革总结成了很多文字与考试的内容和试卷通过邮箱发给了我,说在你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的主导下进行的改革,要求我看完后,给他们提意见。哇,好多内容啊,我花了几个小时来看,最后,我给他们提出了我个人的看法:从整体教育改革设计与实践来看,这个方案非常好,比我想象的还好,你们可以把不好量化的体育与艺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量化考核并且把成绩进入初升高的总分计算,这个很好,我只是觉得,你们的美术考试与音乐考试的部份内容有些“土”,意识形态的内容太多了,中国“土里土气”的美术内容与音乐内容太多了,音乐里的歌曲还有“红星照我去战斗”这种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小时候唱的歌,音乐美术都应该向欧洲的“高雅文化”看齐,大约80%的音乐与美术应该选欧洲的“经典作品”,中国的传统作品与现代作品占20%左右,这才是一个最优化的结构。这位主持人说、没有办法,我们是根据教育部的教育内容大纲要求编制的考试内容与考试题目的。这位项目负责人后来在2015年的夏天与我在成都相聚时,对我说,“我们四川省在攀枝花市的教育改革实验方案呈报给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受到了基础教育司的一个副司长的高度评价,说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模式,还有考核指标与成绩,在全国是最好的“成功教育改革实验方案之一”,教育部在适当的时候会向全国推广我们的教育经验的”,这位教育改革的项目负责人还对我说,“我把你写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还买了好多本送给教育部的好多部门,希望他们也看一看,受到启蒙,大家共同把中国的教育办好。你的《追问教育的本质》的书影响了我,我非常认同,我又影响了四川省的教育厅与中国的教育部,可是,我们俩个一分钱都没有得到,前几天还看到了贵州省教育厅的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文件,完全是照抄我的报告,实际上就是把我写给四川省教育厅与呈报给中国教育部的以美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报告,修改了几个字就作为文件发下来了。”,我对他说,我们确实没有得到一分钱,但我们悄悄地为祖国的教育改革做一点事情,也是很荣幸的了,没有得到实际利益,但内心得到了“成就感与幸福感”,这也是很好的事情了,这就是我们的最大回报。来,我们一起吃四川火锅吧,活在当下......
(二)我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出版三个月后我在美国旧金山拿到了出版的新书,我发现书里关于“美的内涵与外延”的定义的一大段内容被出版人或出版社删除了,我提出的“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是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由三大部份构成:美的教育的本体论——美的教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美的教育的实践论,现在“美的教育的本体论”这部分内容没有了,也就是说,这本书没有了头,只有身体和脚。我有些愤怒,打电话询问出版人与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内容被删除了,他们都回答说,“不知道,以后再版的时候,把这段重要的内容加进去就可以了”。我只好说:好吧。后来,也有三十多个读者,询问过我,“美是教育的本质”与“培养“美、德、智、体、劳”这个观念很好,我们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也是这样子教育孩子的,可是你的书里没有回答“美是什么”,“美的内涵与外延”你的书里没有论述啊。我回答说,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分内容被出版人或出版社删除了。
(三)2018年12月21日我在“中国教育百人会”微信群里作了如下的发言:
美是“心灵时间”与“心灵空间”的扩大。有审美修养的人,精神生活是世界性的;缺少审美修养的人,精神生活是地方性的。由于长久缺少审美教育,目前中华民族主要还是地方性的民族,中国人主要是肉体走向了世界,精神并没有走向世界。所以,西方人基本上不听中国的音乐,也基本上不看中国的文学作品与电影、电视,因为中国人的心灵还主要是地方性的,不具有示范性与文明的影响力及其传播性。我在中国出版教育学的书,强调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提出“美是教育的本质”与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希望中国通过教育改革,让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能够美起来,中国人的精神能够走向世界,中华民族能够成为世界性的民族。
(四)2018年12月21日在“中国教育百人会”的微信群里,有一位叫邓良的老师对我的“美的教育思想”与“美的教育理论”作了如下的评论:
柯领老师,某个角度而言,我赞成关于审美的第一重要性定位。这是作为一名文艺青年所乐于强调的。——我自己,首要地是在文学的世界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自己所珍视的“心地”,以及生命里所充满的“内容”,还有作为不息探索的渴望(那股生命之火),我都乐意称之为“审美”。中国文化,审美这个根子其实也深,日后阅读孔孟等人以及中国诗词,都屡屡有会意。而西方哲学,也一直有这脉,近代以来又成显宗,如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等的存在主义阐发。在这个背景下,作为思想者或教育者,看重“审美”是自然的、应当的。或者说不为奇的。回到理论建构,我更期待明晰的定义,以及对概念的展开。审美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在美学史上就有很多争论,如不能深刻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审美这个概念就始终是笼统的。由此而来的提倡,固然有提醒作用,但真正的理论启发,让中国教育因而有新篇章,恐怕就难。
谢谢邓良反馈的看法,你提的问题,我的书里面都有祥细的体系性的论述。有机会您可以去找来看一看。
2019年1月5日,邓良老师在阅读了我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后在“百人教育会“微信群里给我作了如下的反馈:
柯领老师,通读完您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从观点来看,比如强调美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以及人类文化的本质”),提出教育的三个层面: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并且对各个阶段作了划分:0-3岁,本能化成长阶段(本能情感与动作把握);4-11岁,审美化成长阶段(审美情感与形象把握);12-18岁:理智化成长阶段(理智情感与逻辑把握),等等。我个人是有认同的,而且觉得这样一种人文教育的观念是值得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推广的。可贵的是,您在书里(第三章)围绕各阶段的教育目标,罗列了不少材料,或许这是您多年来费了心力所积累,我认为都是挺有价值的。
可以这么说,我对书有苛求,在我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里,我不能容许任何一本我所反感的、认为它有虚假矫情或故弄玄虚的图书出现,否则会不安,必须想办法处理掉。您这本书,我还乐意放在教师选读栏里,有人感兴趣问起,我乐意让他们看看,再和他们讨论。不过说实话,我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什么惊喜。比如关于分阶设定任务这点,就我所知,卢梭有他的分阶,怀特海也有他的教育分阶,华德福、蒙台梭利也有。您的分阶,也是在这其中的,并没有思想性的创新。自然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这样的分类。也算常识。
再说第二章,“教育需要心理学的思维”。在我个人看来,心理学构不成理论的立足点,现在流行的实验心理学,我认为立不住脚,作为姑且用之的参考我没理由反对,作为专业的理论阐述,我觉得比较落后了。这一点,稍有现象学的一点基础的,都知道心理学不能作为“基础”。书中大部分观点和材料,都有相当浓重的心理学遗迹。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柯领老师的问题,似乎是我见到的相当多的中国(也包括相当多的外国)教育书的通病。怎么还是在那一点实验心理学里兜转?然后集中说柯领老师的核心论点:“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以及人类文化的本质”。我通读全书,希望在其中找到一个坚实的论证,但没有。所以,我只能定义为一本提出个人看法的教育意见书,而不能说是理论研究著作。——这两者,是很不一样的,要理论研究,就得对自己提出的概念和论点,找到一个共通性的理论前提,然后从这一前提,做一逻辑分明的论证,足以回应人的意识实在,进而开拓出关于人的认识的新视域,或者教育实践的新视野。就您的书来讲,都是意见而已,而且意见不算新。
“美”这个话题,是值得大作文章的。但这绝不是笼统而言就够,所谓的优美,所谓的愉悦,所谓的艺术感,之类,都太笼统,等于没说。“美”的定义,它的本质,需要深究。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人的意识探究中,在这个方面,比如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有比较精彩的演绎,这算一个基础,不管认不认,我觉得都应该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来,通过成功批判它来重新建构(至今还没有人在整体上做到),或者在这个基础上拓展或深化。又比如维柯的《新科学》和美学大师克罗齐的美学论述……这些基本的东西,我感觉做教育的人都好像视而不见,我只是充满好奇地问柯领老师,黑格尔、维柯、克罗齐这些人的著作,您会看吗?您知道他们对美的论述,在何等层面上吗?那黑格尔的“理性”和“感性”指的是什么呢?请教。那您的美的定义是什么?书里看不到,你说删了的,可以现在概括阐述吗?
(五)我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是的,谢谢邓良老师的反馈,在每个阶段:幼儿、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内容方面,我基本上没有创新。实际上,我2004年来美国后,我去参观与访问了一些美国的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发现他们多数情况下已经是这样子做的了,说明,人类好的教育实践都是大致相同的。人类好的教育大都相似,不好的教育各各不同。就像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一书的开始说的: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我最最重要的教育贡献不是教育实践经验,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缺少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经验,缺少的是这万花筒般丰富的教育经验背后统一的教育理论体系,就是柏拉图说的人类由两大世界构成: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理念世界不变,现象世界在不断变化之中,我揭示的是理念世界这个不变的结构是什么,我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三大人文学科的最基本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我建立了“人学、心理学、教育学”这三大人文基础学科的理论体系,并且成了“人学、心理学、教育学”这三大人文基础学科理论体系的最后终结者。你们可以去网上搜索我的名字:柯领,上面有我写的许多文章,可以看一看,作为参考。
我写的书里,刚开始,我是有关于“美的内涵与外延”定义的,不知道是出版人还是出版社,把这段如此重要的论述删除了,我很愤怒,我问他们为什么如此,他们说,不知道,希望以后再版的时候,把这部分关于“美的内涵与外延”大段内容加进去。我全部都祥细地研究过西方美学家关于“美的定义”,我对“美的内涵与外延”的定义远远超过他们。我很认同黒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但这只是美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美的内涵与外延,比黑格尔的定义大得多。理性是指精神,感性是指精神表现出来的种种形式:如黑格尔说的:象征性的艺术、古典性的艺术、浪漫性的艺术,音乐、绘画、建筑、舞蹈等,出版商或者出版社,把我的最重要的一大段删除了,好,请等一会儿,我把这段文字,从我的书《追问教育的本质》里转过来,让你们看一看,我要用电脑做才能把书上的内容转移到微信里。\r
二
答问:立足“美是教育的本质”的教育体系
1997年1月6日的早晨,对我来说是教育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就在这天早晨,我思考了12年之久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突然在我的头脑中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的本质不是一种外在功能,不是教育的外在属性与内在多元的属性,而是一种内在的结构、一种根本的属性。对教育的本质的探索应该回到教育本身、回到对教育内在结构的剖析上,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清楚教育的本质。
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出发点。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属性,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出发点。
遵循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内在结构的方向,让我们从分析一个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命题入手来揭示教育的本质。
●命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推理:教育是培养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活动
心理决定行为,所以,心理比行为更根本。
心理活动由两大部分组成:意向活动(情意活动)和认识活动
意向活动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价值观
认识活动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
意向即人的意愿所向,它是人活动的动机部分,也是人活动的动力所在。在心理活动中,意向活动是第一性的、居核心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认识活动是在意向活动主导下的认识活动,意向活动是在认识活动指引下的意向活动。
意向活动主导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指引意向活动,所以,意向活动比认识活动更根本。
心理发生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刺激。在意向活动中,需求是先验自我、是心理活动的本体,是有机体向外扩张的一种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是一种生存的本能与发展的潜能,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情感,情感内化就形成价值观,情感活动是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是控制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实践的动力结构,情感决定意志、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方向,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行动的方向与大小。
人的情感由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在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社会情感就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通过心灵对客体的审美共鸣而产生的情感。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说,审美情感是人摆脱动物性的根本出发点,是人走向理性、走向精神生活、走向创造性实践的逻辑起点。
●结论:因此,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1)
由此可见,审美情感的教育在教育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与本质的特征。所以,健康审美情感的教育就应该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出发点,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换句话说,美是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培养美的、高尚的心灵才是教育的本质。正如美学家李泽厚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
美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中介。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本质的最完美的展现(2)
美是人类的普遍精神,爱美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只有美的价值才是社会永恒的共同价值,只有建立在共同人性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才能使人们产生普遍的审美共鸣,形成一致的认同感;美是价值的本质,美的价值构成价值体系的根部,是各种价值相互渗透的中心,所有价值从某方面说都是审美价值;美的价值是评价社会一切价值的标准,是社会最基础的价值体系,所以,建立在审美价值基础上的审美情感就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与建设大同社会的共同生长点。
美是世界的最高价值;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美;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美。
美既是走向真、善、爱的基础又是真、善、爱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美才能进入真、善、爱的结构。
美是什么?美是和谐、是崇高,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创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真是什么?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符。真是科学的美。
善是什么?善是一种利已与利他合一的行为意识与行为实践。善是道德的美。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付出、一种给予、一种分享、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语的操心与关怀。爱是利他的美。
人有美、真、善、爱与丑、假、恶、恨的两面,美是引导人抑制丑、假、恶、恨走向真、善、爱的伟大道路。美、真、善、爱构成了人类健康的精神世界,是健全理智与完整人性的象征,所以,作为生命最高价值的人的最高使命就是永远追求合目的性的美与合规律性的真以及合完美性的善与爱的和谐统一。
因此,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把美、真、善、爱的价值与美、真、善、爱的方法,通过训练与实践逐渐内化为人们稳固的心态习惯,这种稳定的使人高贵的情感体验模式是使人作为人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
由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的展开。
.....................................................................
注(1):这里是理解我的教育思想最关键的地方。在我看来,中国由民族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国家,需要经历儒家文化阶段、经济学阶段与美学阶段这样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现在中国与全世界正处于由经济学阶段向美学阶段转型的过程之中,美学价值观与生态世界观已凸显为当今世界的普遍需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历史是通过信仰的培育和人性的不断改造而走向自由的进程。近代由民族国家纷纷迈向现代文明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我们:“变革社会要从变心开始”。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心的变革才是社会最根本的变革,而心的变革要从重建民族的审美价值观开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类就统一于审美价值观的一致。审美价值观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与整体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人性的共同根基,是人们内心最根本与最核心的导向系统;它具有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的功能、为人灌注人生理想的功能与为社会创造新文明的功能。就人的精神世界来说,情感与认知是构成人心理世界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维度,而情感比认知更根本。我抱持的是“情感本体论”的价值取向。我把情感划分为本能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它们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审美情感与理智情感是人后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情感。而审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连接本能情感与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桥梁。美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美是人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美是人化程度的标志。人只有通过审美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审美能给人以丰富的自由体验并充分地解放个性,也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审美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了他的文化品味与人生境界,决定了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因此,教育的逻辑起点就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通过积淀,逐渐由审美情感内化为审美价值观,以主导个体的人生实践。
注(2):关于美是人的本质与人类文化的本质还需要作一些解释:人的本质控制着人的行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而不是物质。这里,要认识清楚人的本质,需要我们回答两个问题: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与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观察与理性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既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又是人与人的根本区别。人性不只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重属性的统一,而是自然属性、审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三重属性的统一。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同时,美又是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说,艺术、哲学、科学与宗教等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其本质都是美,只是表现美的形式不一样。艺术用具体的形象表现美、哲学用抽象的理念表现美、科学用准确的概念、原理与公式表现美、宗教用“神”的理念与仪式表现美……。这一结论需要用较长的篇幅来阐释,我把它放到我的《人的革命》这本书里作进一步的诠释与论证。
2019年1月7日晚9:40于美国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