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林:千秋功罪罗家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092 次 更新时间:2012-08-09 09:07

进入专题: 罗家伦  

王开林  

历史学家陈寅恪治学谨严,论人素不轻许,王国维、刘文典、傅斯年能够得到他的推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罗家伦(字志希)居然也能入先生的法眼,就有些令人意外了。罗家伦身上最醒目的标签莫过于“五四健将”,他与政党政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并不是潜心于典籍、致力于学问的纯粹学者。陈寅恪高看罗家伦又为哪般?罗家伦具有相当不俗的行政能力,尤其在改革清华这方面,谁称赞他一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都是不会有错的。罗家伦快刀斩乱麻,将清华留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改变其长达二十年的运转机制,在保持文理科高水准的前提下,加强工科,他的成绩单相当靓丽。陈寅恪曾向毛准(字子水)夸赞罗家伦:“志希在清华,使清华正式的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即使不论这点,像志希这样的校长,在清华也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长期以来,在海峡两岸,罗家伦均被明显低估,甚至被刻意丑化。有的评者贬损他是名不副实的庸才,有的评者讥诮他是夤缘附骥的政客,若以事实为权衡,则前者的评价太低,后者的评价太酷。

一、五四健将辣手摧“辜”

罗家伦投考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给他的作文打了满分,称赞他为“有文学才华的考生”。招生委员会的负责人蔡元培也点头赞可。然而他们检视罗家伦其它科目的成绩,立刻傻了眼,数学居然是零分,历史、地理两科的成绩也乏善可陈。大家面面相觑,最终由校长蔡元培果断拍板,破格录取罗家伦。倘若换在另一时空,罗家伦就注定做不成“红楼梦”了(北大的旧址在沙滩,红楼是其主体建筑)。

在北大,罗家伦与傅斯年齐名。他们与顾颉刚牵头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跟《新青年》互为犄角,旌鼓相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个桥头堡。

五四学潮的迅速发动,罗家伦与傅斯年分担的角色各不相同。傅斯年是掌旗人,上马杀敌。罗家伦是操觚手,下马草檄。白话文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神完气足,罗家伦一挥而就。那年,他还未满二十二岁。

现在日本在国际和会上,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要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农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今与全国同胞立下两个信条:

(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二)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这篇宣言只有寥寥二百多字,不仅意义周全,而且气魄雄壮,爱国者读之无不热血沸腾。罗家伦一举成名天下知,“五四健将”的美誉使他终生受益。若单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陋室铭》《永州八记》虽在“惊艳”之列,却难逾此例。天下多少皓首穷经、著作等身的老夫子,著述数百万言,其重量反而比不上这区区二百多字。时哉命也,历史自有他的选才眼光和颁奖方式。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组成游行队伍,冲击东交民巷,火烧赵家楼,打伤章宗祥,因此二十三名肇事学生被捕。值得一提的是,章宗祥宅心仁厚,他被诬为“卖国贼”,受到重创,却并未控告肇事者,反而让夫人陈彦安出面,代他具呈保释被捕学生。在纷纷乱局中,谣诼四起,有人怀疑罗家伦和傅斯年去过安福俱乐部赴宴,已被段祺瑞执政府收买,于是嘲骂罗家伦的漫画和打油诗一齐出笼,打油诗带有鲜明的人身攻击色彩:“一身猪狗熊,两眼官势财,三字吹拍骗,四维礼义廉。”内讧当然是致命的,若不是胡适及时出面,力保傅、罗二人清白无辜,此事还真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才能收场。由此可见,学生运动总是暗流潜涌。

当时,北京各高校的学生代表们决定于5月7日国耻日实行总罢课。北洋政府深恐事态愈加失控,遂与京城各大学校长达成协议,学生若肯取消罢课之举,则警局立刻放人。大学校长们认为救人要紧,学生代表们却不肯废弃总罢课的原议,不肯向北洋政府妥协。在这个紧要关头,罗家伦力排众议,赞成复课,以换取被捕同学的安全归校。应该说,他作出了理性的选择,当时的优选方案莫过于此。嗣后蔡元培辞职,北京学运再次发动,很快就波及全国,仿佛一场大地震后的余震不断。

罗家伦认为,“青年做事往往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之势”。诚然,青年学生一旦由求实转为求名,尤其是“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蔡元培的说法)后,一败涂地的结局就将无可避免。在五四运动一周年时,罗家伦检讨大学生滥用公权,即承认后果堪忧:“自从六三胜利以来,我们学生界有一种最流行而最危险的观念,就是‘学生万能’的观念,以为我们什么事都能办,所以什么事都要去过问,所以什么事都问不好。”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大学生干政的开端,此后学潮汹涌,一浪盖过一浪,许多青年人踏上了不归路,真不知伊于胡底。

由于五四学潮,北大被打上了鲜明的政治印记,此后数十年,北大的学术空气逐渐为政治空气所激荡,相对健全的个人主义日益式微,思想解放的主命题竟只能叨陪末席。从这个角度去看,罗家伦被列入“五四健将”的方阵,未始不是戴上了黄金打造的枷锁,令人羡慕的同时,也令人侧目。

究竟是谁抹平了五四学潮与五四运动之间的模糊差距?答案很明确,是罗家伦。1919年5月26日,《每周评论》第23期“山东问题”栏内,发表了署名为毅(罗家伦的笔名)的短文《五四运动的精神》,罗家伦指出,此番学运有三种真精神,可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第一,学生牺牲的精神;第二,社会制裁的精神;第三,民族自决的精神。五四运动的概念从此确立不拔。五四运动迄今被过度歌颂了近百年,它的意义何在?影响何如?理智的人有必要找来李敖的《五四之误:中国站起来,中国人垮了》,仔细读一读。

在五四时期,罗家伦还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大事,这件事与辜鸿铭被北大辞退有直接关联,他扮演的竟是“关键先生”。当年,辜鸿铭在北大讲授英文诗歌,为了引起弟子们的兴趣,他把英文诗划分为“外国大雅”、“外国小雅”、“外国国风”、“洋离骚”,罗家伦屡屡“在教室里想笑而不敢笑”,实则他对此是很有些腹诽的。罗家伦晚年回忆辜鸿铭,赞许“辫子先生”是“无疑义的”、“有天才的文学家”,自承每每读其长于讽刺的英文,必拍案叫绝。然而迟到的佩服并不能将他们之间当年的私怨一笔勾销。据张友鸾的回忆文章《辜鸿铭骂罗家伦WPT》所记,辜辫怪素来看思想新潮的罗家伦不顺眼,后者的英文底子不够扎实,辜鸿铭就经常在课堂上故意用刁钻的问题为难他,罗家伦不是答非所问,就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后脑勺,既苦恼,又尴尬。辜鸿铭当众责备罗家伦,话语尖酸刻薄,罗家伦若顶嘴,辜鸿铭就圆瞪着双眼吼道:“罗家伦!不准你再说话!如果再说,你就是WPT!”罗家伦直纳闷,WPT是什么?他去请教胡适,胡博士挠挠头,也拿不出标准答案来。解铃还须系铃人,罗家伦就在课堂上请教辜鸿铭:“WPT是哪句话的缩写?出在哪部书上?”辜鸿铭翻了翻白眼,鼻孔里一声冷哼,当即满足了罗家伦的求知欲:“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WPT,就是王、八、蛋!”此言一出,众人绝倒。罗家伦少年得志,何曾遭逢过这样的奇耻大辱?他与辜鸿铭水火难容,不共戴天,此仇迟早要报。

正当五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时,辜鸿铭在英文报纸《北华正报》上发表文章,詈骂北大学生是暴徒,是野蛮人。罗家伦对辜老怪的言论极为不满,他把报纸带进课堂,当面质问辜鸿铭:“辜先生,你从前著的《春秋大义》(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又译为《中国人的精神》)我们读了很佩服。你既然讲春秋大义,就应该知道春秋的主张是‘内中国而外夷狄’的,你现在在夷狄的报纸上发表文章骂我们中国学生,是何道理?”辜鸿铭素以机智幽默著称,这会儿闻言竟怫然不悦,青筋暴起,两眼翻白,无言以对。捱了半支烟的功夫,他才把辫子一甩,胡子一吹,起身猛敲讲台,吼叫道:“当年我连袁世凯都不怕,现在还会怕你?”辜老怪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他曾骂袁世凯的见识不如北京街头刷马桶的三河县老妈子,显示了挑战强权的姿态,骂得精彩绝伦,但他在报纸上公然诟骂游行示威的学生是暴徒和野蛮人,则是捅了马蜂窝,虽有咄咄气势,却已落在下风。

1919年5月3日,五四前夕,罗家伦写了一封《罗家伦就当前课业问题给教务长及英文主任的信》,矛头直指辜鸿铭。嗣后他为学生运动奔波忙碌,此信并未寄出。8月8日他又补写了对英文课和哲学课的两条意见,将它们一并寄给教务长马寅初和英文门主任胡适。

5月3日的信内容如下:

教务长/英文主任先生:

先生就职以来,对于功课极力整顿,学生是狠(很)佩服的。今学生对于英文门英诗一项功课,有点意见,请先生采纳。学生是英文门二年级的学生,上辜鸿铭先生的课已经一年了。今将一年内辜先生教授的成绩,为先生述之:

(一)每次上课,教不到十分钟的书,甚至于一分钟不教,次次总是鼓吹“君师主义”。他说:“西洋有律师同警察,所以贫民不服,要起Bolshevism;中国历来有君主持各人外面的操行,有师管束内里的动机,所以平安。若是要中国平安,非实行‘君师主义’不可。”每次上课都有这番话,为人人所听得的。其余鄙俚骂人的话,更不消说了。请问这是本校所要教学生的吗?这是英诗吗?

(二)上课一年,所教的诗只有六首另十几行,课本钞本具在,可以覆按。因为时间被他骂人骂掉了。这是本校节省学生光阴的办法吗?

(三)西洋诗在近代大放异彩,我们学英国文学的人,自然想知道一点,我们有时问他,他总大骂新诗,以为胡闹。这是本校想我们有健全英文知识的初心吗?

(四)他上课教的时候,只是按字解释,对英诗的精神,一点不说,而且说不出来。总是说:这是“外国大雅”,这是“外国小雅”,这是“外国国风”,这是“外国离骚”,这是“官衣而兼朝衣”的一类话。请问这是教英诗的正道吗?

有以上种种成绩,不但有误学生的时光,并且有误学生的精力。我们起初想他改良,说过两次,无赖(奈)他“老气横秋”,不但不听,而且慢(谩)骂。所以不能不请先生代我们作主,设法调动,方不负我们有这英诗的本旨。

校长优容辜先生的缘故,无非因为他所教的是英诗,教得好,而且与政治无涉,那(哪)知道内幕中这个情形。不但贻误学生,设若有一个参观的人听得了,岂不更贻大学羞吗?学生也知道辜先生在校,可以为本校分谤,但是如青年的时光精力何呢?质直的话,请先生原谅!

8月8日补写的内容如下:

这封信是五月三日上午写好的,次日就有五四运动发生,所以不曾送上。到今日学校基础已定,乃检书呈阅。还有两件事要附带说明:

(一)本年学校将不便更动教授,但英文门三年级的英诗功课,只有二点钟,可否将辜先生这两点钟减去,让他便宜点儿。这两点钟我和我的同班,渴望主任先生担任。

(二)听说杜威先生下半年在本校教“哲学”同“教育原理”两课。这两课都是对于英文门狠(很)有关系的东西,可否请先生将他改成英文门的选科,让我们多得一点世界大哲学家的教训,那我们更感激不尽了。

这封信是黄兴涛教授近年从北京大学档案馆的旧档案中发掘出来的,案卷号为BD1919031,有原信的复印件为证,可谓确凿无疑。此事的知情人罗家伦、胡适、马寅初、蒋梦麟、陈大齐生前都讳莫如深,从未提及过此事,或许他们也觉得合力将辜鸿铭赶下北大讲台,并不是什么光彩生门户的事情。尤其是胡适,他与辜鸿铭的梁子结在明处,打嘴仗,打笔仗,都耗费元神,是不是他恼羞成怒了,就将自由主义者念念不忘的宽容准则扔到了爪哇国?在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似辜鸿铭这样古色斑斓的人物在北大顿失凭依(蔡元培已南下,蒋梦麟代理校长职务),并不奇怪。罗家伦是驱逐辜鸿铭的始作俑者,这一点,估计辫怪先生至死都蒙在鼓里。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件事,已很难判断罗家伦的行为动机在多大程度上是“公义”使然,在多大程度上是“私愤”使然,总不宜贸然作出诛心之论。他晚年对辜鸿铭的评价实在是太好了,甚至言过其实,可能是心虚的成分起了作用吧。

蔡元培先生曾调侃某些北大师生是“吃五四饭的人”,委婉地批评他们一劳永逸,安享尊荣,不求进步。“五四健将”的镏金招牌何时才吃香?应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的追加奖赏才对,间隔了大约七八年时间,反而更加彰显荣光。试问当初的情形如何?罗家伦的文章泄露出若干信息,厌倦的情绪竟挥之不散。

1920年,为了配合五四学运周年纪念,罗家伦在《新潮》二卷四号上发表《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的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作出了深刻的反省,对五四时期的“罢课”、“三番五次的请愿”、“一回两回的游街”颇有微词,认为是“无聊的举动”,是“毁坏学者”。他非常懊悔自己参加了学生运动,原文如右:“好不容易,辛辛苦苦读了几年书,而去年一年以来,忽而暴徒化,忽而策士化,忽而监视,忽而被谤,忽而亡命……全数心血,费于不经济之地。偶一回头,为之心酸。”他决定要“一本诚心去做学问”,“埋头用功”,不问政治,“专门学者的培养,实当今刻不容缓之图”。此文发表后不久,他真就拿定主意“专门研究学问”,去美国留学两年,去欧洲游学四年。

有趣的是,五四健将罗家伦泛洋赴美前,胡适题赠了一首名为《希望》的译诗给他,源于波斯古诗《鲁拜集》,情诗的语气,内容太过亲昵,倒容易使人脸红:

要是天公换了卿和我,

该把这糊涂的世界一齐都打破。

再磨再炼再调和,

好依着你我的安排,

把世界从新造过!

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国共两党抚今思昔,都将五四运动视为“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甚至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如此一来,能与五四运动沾边可谓三生有幸,身为“五四健将”更是荣耀非凡。罗家伦起草过白话文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他的身价顿时飙涨百倍,在国民革命军中是少将军衔,三十一岁就出任清华校长。真可谓雄姿英发,春风得意。

二、天生的大学校长

1928年,罗家伦得到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和外交部部长王正廷的提名推荐,带着蒋介石的亲笔手令,于9月中旬“空降”清华,出任校长。到任之前,他答复清华学生会代表傅任敢,态度诚恳之至:“来办清华,本系牺牲个人之政治地位,自当以全副精神办理清华。”罗家伦的就职演说题目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他将教育方针归纳为“四化”:学术化,民主化,纪律化,军事化。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先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在就职演说中,他还说:“我想不出理由,清华的师资设备,不能嘉惠于女生。我更不愿意看见清华的大门,劈面对女生关了!”早在1919年5月11日,罗家伦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大学应当为女子开放》一文,他认为,中国文明不承认女子有人格,只能算是“半身不遂的文明”,而只给女子饭吃和屋住,不给她们受教育的权利,也不是人道主义,而是“猪道主义”。罗家伦有三点主张,“第一,为增高女子知识起见,大学不能不为女子开放”,“第二,为增高女子地位起见,大学不能不为女子开放”,“第三,为增高自由结婚的程度起见,大学不能不为女子开放”,他将女子上大学视为“人道主义的第一声”。九年后,正是由罗家伦拍板,清华大学实现了男女同校,女生入住古色古香的古月堂,垂花门下,风景这边独好。

履新之初,罗家伦先去工字厅拜访陈寅恪,送上他编辑的《科学与玄学》一书,是张君劢与丁文江的笔战实录。陈寅恪翻弄时,灵感拍马赶到,他说:“志希,我送你一联何如?”罗家伦求之不得,起身要去琉璃厂购买上好的宣纸,陈寅恪却只肯口授,这副嵌名联戏谑意味十足,上联是“不通家法科学玄学”,下联是“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大家都觉得联语有趣,只是对横批茫然不解。陈寅恪解释道:“志希在北伐军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你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这就有必要补充交代一下,罗家伦的太太张维桢曾是沪江大学政治系的校花级美女,才学甚高,他们在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夏天相识相恋,历经八年爱情长跑(其间两人泛洋留学,聚少离多),才结为连理。在抗战期间,张维桢担任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理事长是宋美龄),致力于抚育、教养战争孤儿和难童的事业,并且多次以英语演说的方式向外界标举中国妇女的牺牲精神。有人称赞她为“女界楷模”,绝非过誉。

罗家伦当清华掌门人,在“做大做强”方面狠下了一番工夫,“做强”容或有争议,“做大”则是瞎子也无法否认的事实。1928年9月13日,蔡元培致信罗家伦,婉劝后者上任后不要把摊子铺得太开:“鄙意清华最好逐渐改为研究院,必不得已而保存大学,亦当以文理两科为限。若遍设各科,不特每年经费不敷开支,而且北平已有较完备之大学,决无需乎复重也。”罗家伦尊重恩师,在这件事情上却独持己见,他上任后把清华的工科提升到了与文、理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到梅贻琦任清华校长时,清华的工科成为了全国各大学中最好的工科,可谓由来有自。罗家伦凭仗蒋介石对自己的信任,充分利用国务会议中的人脉资源,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一举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将清华基金转交给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代管,摆脱外交部的控制,归属教育部独家管辖。清华每年除了有额定的教育经费到账,还可动用基金四十万元,单就经费宽裕而论,当时的国立大学中,清华是天之骄子。有钱就好办事,罗家伦大兴土木,建造全新的图书馆(嗣后他派人购入杭州杨氏丰华堂的大量善本书尤称眼明手快)、生物馆、天文台、大礼堂、学生宿舍、教职员住宅等硬件设施。历史系主任蒋廷黻曾善意地提醒道:“我们是在创办一所大学,不是建造一座宫殿。”殊不知,罗家伦心目中有一个大清华的轮廓,为此规划宏远。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之所以能够标榜“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因为清华大学的大楼已臻完善,无须再事营造,这份劳绩理应算在罗家伦头上,他用不足两年的时间做了别人耗费五年甚至十年都很难办成的事情。

大学好不好,就看明师和名师多不多。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的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为了提高清华教授的整体水准,他采取了重发聘书的措施。1928年10月29日送出十八份教授聘书,为期一年。原来清华有五十五名教授,这就等于解聘了其中的三十七人。最难办的是解聘某些外籍教师,有人担心会因此引起国际干涉,罗家伦则认为,只要师出有名,就能理直气壮,完全可以排除各方面的阻力。一位荷兰籍的音乐教授教女生弹钢琴而有失礼行为,罗家伦当即将他解聘,然后写信给荷兰公使,详述缘由,此事做得妥帖,什么风波也没发生。革除故弊,补充新血,罗家伦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历史学家蒋廷黻、政治学家张奚若、萧公权、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朱自清、化学家张子高、地质学家翁文灏、数学家华罗庚等等,多达数十人。这些高手陆续到校任教,壮大了清华大学的教员阵容。刘备三顾茅庐,请动高卧南阳的诸葛亮,成为千古佳话,罗家伦罗致文科人才,也有过堪称经典的表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历史学家蒋廷黻是南开大学的台柱子,罗家伦要强行挖走这棵“大树”,聘他为历史系主任,应该说希望渺茫。张伯苓校长固然不肯放人,蒋廷黻碍于情面,也不宜改换门庭。但罗家伦坐功好,耐力强,他说:“蒋先生若是不肯去清华任教,我就只好坐在你家客厅中不走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有诚意,也有决心,蒋廷黻吃不消,只好点头。十余年后,罗家伦在贵阳清华同学会的演讲中提到这一点时还特别得意,他说,“我心里最满意的乃是我手上组织成功的教学集团”。诚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清华鼎盛时期的名教授中许多是由罗家伦聘请来的。

清华大学能够吸引国内的一流教授,尤其是那些想潜心做学问的教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清华大学校园宁静优雅,非常宜居;二是清华的教员有法定的假期,旅费由学校提供;三是教员上课钟点较少,进修时间较多(出国深造的机会一大把);四是图书馆、试验室的经费充足,资料和设备齐全。至于教员的薪金待遇,绝不会低于国内的其他国立大学。

罗家伦以国民党激进派人士的高姿态,挟南方新兴政治势力的威权,到北京做国立清华大学的掌门人,大刀阔斧地改革,礼聘北大出身的教授(杨振声、冯友兰、周炳琳等)担任教务长、学院院长,破坏了“清华人治清华”的老规矩,自然多方招嫉。1930年,北方军阀阎锡山与冯玉祥短期合流,处处为难国民政府,大唱对台戏,亲阎派的学界牛人为讨主子欢心,极力煽动学潮来驱逐罗家伦。有心人留下了这段历史的回忆,其中两人的文字是相对客观的。《蒋廷黻回忆录》第十二章“清华时期”中有这样一段话:

校长罗家伦是国民党忠实党员,同时他也是教育界优秀的学者。虽然他忠于国民党,把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订为课程,但他毕竟是个好人,是个好学者,所以他不想把清华变成任何一党的附属品。……清华教授中有些是不满罗的,因为他是个国民党员。他们认为罗的办学政治色彩太浓,不适合他们的胃口。再者罗校长过去和清华没有渊源,因此也使他遭到不利。此外,他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喜欢展露才华的人,此种个性使他得罪了很多教授。所以当反罗运动一开始,多数授都袖手旁观,不支持他。

应该说,气魄宏大,作风果敢,为人坦率,是罗家伦的优点;年轻气盛,露才扬己,治校强调铁腕,较少变通,则是罗家伦的缺点。他在清华时身着戎装,秉承恩师蔡元培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北大的学生军很成气候),强推军训,起先是吓跑了张岱年(转投北京师范大学),其后又险些开除沈有鼎(哲学系才子),此举自始就不受学生欢迎,终于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但无论横看侧看,罗家伦都是功大于过,并非清华的罪人。中原大战时,阎(锡山)系势力意欲控制北平学界,给罗家伦强加“党化教育”的罪名,迅速酿成“驱罗风潮”,某些罔顾真相的清华学生推波助澜,多数教授默不援手,这种乐观其败的态度令罗家伦十分寒心。五四健将成也学潮,败也学潮,“且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真令人唏嘘。

三松堂主冯友兰是罗家伦进清华掌校的四人班子成员之一,他赞赏罗家伦在清华所做的四项学术改革:第一,提高教师的地位(将“职教员”修正为“教职员”,教员的待遇和地位得以大幅度提高);第二,提高中国课程的地位;第三,压低洋人的地位;第四,放开女禁。冯友兰与蒋廷黻有一个共识:罗家伦来清华掌校以及去职都是由于政治因素居间作用。蒋介石在政治上能够掌控北京时,罗家伦在清华就能有所作为,一旦蒋介石的政治影响力暂时淡出北京,罗家伦就进退失据,难以立足,这纯属时势使然。

罗家伦执掌国立清华大学校政不足两年,执掌国立中央大学校政则长达九年,如果说他在清华大学只是小试牛刀,那么他在中央大学就是大显身手了。

自1928年建校以来,国立中央大学几经学潮和“易长风潮”的冲击,再加上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困扰难除,校政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教学和研究始终未上正轨。1932年8月,罗家伦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原本他不想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无奈前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一再登门力劝,“以国家及民族学术文化前途的大义相责”,罗家伦有天然的爱国心,“不忍在国难期间,漠视艰危而不顾”,于是他抱定“个人牺牲非所当惜”的勇气,挑起了这副千斤重担。但他要求政府保障办学经费,给予他“专责与深切的信任”。

1932年10月11日,罗家伦在中央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题目为“中央大学之使命”,悬鹄甚高,“创立一个民族文化的使命,大学若不能负起责任来,便根本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更无法领导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活动。一个民族要是不能在文化上努力创造,一定要趋于灭亡,被人取而代之的”,“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一种新的风气,以达到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他以柏林大学为例,当日耳曼民族受到拿破仑的军事挤压时,一代学者积极配合政治改革,再造民族精神,贡献綦大而影响深远。他为国立中央大学撰写的校歌歌词为:“国学堂堂,多士跄跄;励学敦行,期副举世所属望。诚朴雄伟见学风,雍容肃穆在修养。器识为先,真理是尚。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增加人类知识总量。担负这责任在双肩上。”罗家伦从歌词中取出“诚朴雄伟”四字作为新校风的关键词:“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它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作无目的的散漫动作,守着认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走去;“朴”,就是质朴和朴实,力避纤巧浮华,反对拿学问充门面,“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雄”,就是无惧无畏的气魄,改变中华民族柔弱委靡的颓状,善养吾浩然正气,男子要有雄风,女生须无病态;“伟”,就是伟大崇高,力避门户之见,敢做大事,能成大器。“诚朴雄伟”和“励学敦行”八字至今仍是南京大学(中央大学的后身)的校训。适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罗家伦激励中央大学师生学习柏林大学前辈,“建立有机的民族文化”,葆有独立精神,复兴中华民族。非常时期,他要引导师生回归到学术中去,校纪就不可松驰,中央大学为此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闹学潮就开除”,二是“锁校门主义”,三是“大起图书馆”,四是“把学校搬到郊外”。罗家伦是五四健将,靠闹学潮起家,现在却反对学生闹学潮,措施无比强硬,此举确实促人深思,耐人寻味。学生离开学校,去社会上蹚政治的浑水,只会被人利用,学业的荒废固然可惜,有时激成惨祸,还会危及生命。在罗家伦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五四健将们的精神嬗变,由感性的雾散抵达理性的晶凝乃是成长和成熟的必然结果。

罗家伦的治校方略为“安定”、“充实”、“发展”六字,拟分三个阶段来实行,每个阶段约摸需要三年。然而形势比人强,七七事变后,中央大学内迁至重庆沙坪坝,在炸弹如雨的战争年代,安定已无从谈起,但即使得不到经费的全额支持,中央大学仍然有较大的充实和长足的发展,学生人数从一千多增加到三千多,为此开办了柏溪分校。有一次,日机轰炸沙坪坝中央大学校舍,炸塌了二十多座房屋,罗家伦的办公室也在其列,就在这间四壁仅存一面完壁的危房里,他照旧办公,并且撰成《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一文,亮出精神之剑:“我们抗战,是武力对武力,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中央大学所对着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此言掷地有声,足以廉顽立懦。身为大学校长,罗家伦胜任繁剧的事务,但他的特长仍是演讲和写作,他向学生演讲“新人生观”,多达十五次,其内容包括“动的人生观”、“创造的人生观”和“大我的人生观”。1942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人生观》,罗家伦将它作为战时的精神礼物,“献给有肩膊、有脊骨、有心胸、有眼光而又热忱的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此书出版后,五年间再版二十七次,是名副其实的畅销读物。他希望中国人具有“理想”、“智慧”、“人格”、“道德的勇气”、“知识的责任”、“运动家的风度”和“文化的修养”,即使放在今天,这些项目中国人欲臻善境,仍是任重而道远,较之当年更加举步维艰。

有人说,罗家伦缺乏学生缘,不管他多勤勉,贡献多大,学生总是不愿意买他的账。为何如此?原因竟出在他的长相上,一个大鼻子,虽不碍事,却有碍观赡。中大学生戏称他为“罗大鼻子”,某促狭鬼作五言打油诗,极尽调侃之能事:“鼻子人人有,惟君大得凶,沙坪打喷嚏,柏溪雨濛濛。”丑化他的诗作还有更为露骨的,实在有辱斯文,不堪笔录。

1941年8月,罗家伦请辞中央大学校长。原因是什么?一说是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说是罗家伦与教育部长陈立夫之间存有嫌隙,难以调和;一说是罗家伦不肯拿大学教授的名器作人情,得罪了权贵;一说是蒋介石为了奖励汪(精卫)系归渝人士顾孟余,暗示罗家伦腾出中大校长职位,罗家伦遂欣然让贤。不管是哪种原因,罗家伦从此离开了教育界,则是不争的事实。他一派诗人光风霁月的性情和士大夫休休有容的涵养,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根本不是做政客的材料,却偏偏要去混迹于政客圈中,日日与之周旋,那种“业务荒疏”的窘态和处处吃瘪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这位五四健将注定不是宦海中的游泳高手,呛水的时候,他更希望回到大学校园,那里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罗家伦执掌大学校政,处处取法乎上,是真正的斫轮高手,可惜为时势所限,未能尽展长才。

1945年9月9日(受降日),罗家伦在《新民族观》的序言中笔歌墨舞地写道:“我们要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那时,他辞去中央大学校长职位已经四年,但他这番话仍是说给中华民族的青年听的,他对他们始终寄予厚望,抱有信心,不可能逆料到他们将会遭遇空前的政治劫难,竟被彻底地耗费掉。

三、混迹官场,颇遭诟病

在上海复旦公学就读时,罗家伦十八岁左右年纪,就结识了黄兴、戴季陶等国民党要人,但他最崇拜的偶像是梁启超,后来操觚染翰,他走得顺风顺水的也是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的路子。罗家伦学业优异,行有余力,还担任《复旦杂志》编辑,撰写了一些直抒胸臆的华章,显示出“少年中国之少年”的雄风胜概和文采风流。请看看这段行文:“若欲以二十世纪国家的主人翁自恃,必须有春日载阳、万象昭苏之慨,切莫暮气沉沉,气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为新学生,切莫沦为陈死人”。你不妨拈出其中的三个副词来琢磨,“必须”、“切莫”、“一定”,全都语气斩截,不留任何回旋余地,这既说明作者自信弥满,也说明他少不更事,对前路的艰难险阻缺乏预见,此时此刻的乐观只不过是个氢气球,虚悬在半空而已。

“学而优则仕”,这是传统意义上读书人的光明前途,其实是暗道,甚至是不归路。古往今来,由于做官而弄坏身坯的人不在少数。

1905年,蔡元培和李石曾等人在巴黎发起“进德会”,首倡“不为官”、“不置私产”。七年后,张静江、张继、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乘民国新肇之东风,在上海尝试成立“进德会”,确定“一切从我做起,致力改变社会”的宗旨。“进德会”的“当然进德”(必须遵循之条例)三条是:不狎邪,不赌博,不置妾;“自然进德”(非强制约律)五条是: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会员分为三等:“持不赌、不嫖,不娶妾三戒者为甲等会员;加以不做官吏、不吸烟、不饮酒三戒为乙等会员;又加以不做议员、不食肉为丙等会员。”1918年5月28日,北京大学进德会召开成立大会,蔡元培被推举为会长,《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中的戒律依循旧规。在污烟瘴气的社会里,知识精英修正私德,砥砺情操,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道德完美主义很难落实和变现。在进德会成员中,小赌怡情的并非个别,吃花酒的也显有其人。陈独秀不谨细行,常作狭邪游,甚至闹出大动静,由于争风吃醋去八大胡同挥拳打场,抓伤妓女的敏感部位,招致京城媒体的围攻。不做官就更难了,连会长蔡元培也未能免俗,他做过北洋政府教育部总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北大进德会成立伊始,就吸纳了七十多名教员、九十多名职员、三百多名学生为会员,当时北大的教职员共有四百多人,学生不足两千人,进德会的规模不可谓不大。

罗家伦是北大进德会甲等会员,只须持守“不赌,不嫖,不娶妾”的戒律,做官本是无妨的,不算违规作业。然而他在官场进进出出,所言所行颇遭诟病,成为左派文学青年攻击的靶子,被斥骂为“无耻的政客”,这真是他的不幸。

1946年6月17日,王元化在上海《联合晚报》副刊上发表短文《礼义廉》,射出了一枚颇具威力的“开花弹”:“曾任某大学校长的罗某,五四时代之健将也。‘革命已经成功’,但‘同志仍须努力’,遂混迹官场,步步高升。二次大战前,罗某吹捧希特勒,将《我的奋斗》一书,列为青年必读书之一。抗战后罗某又摇身一变,成为‘爱国分子’。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多讥其丑,遂戏赠打油诗一首:‘一生做帮闲,两手只要钱,三擅吹拍骗,四讲礼义廉’。”以“礼义廉”为文章题目,王元化意在嘲骂罗家伦无耻,这是很严重的道德控罪。当时,王元化二十六岁,左派青年的性格偏激自然是难免的,但他的文章代表了许多青年学生对罗家伦从政的失望和反感,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在北大进德会的章程中,对于“不做官吏”有一个解释:“凡受政府任命而从事于行政司法者为官吏。但本其学艺而从事于教育学术实业者,不在此限。”照此解释来看,即使罗家伦是乙等会员,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应不算做官,至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教育处处长、滇黔党政考察团团长、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首任新疆省监察使、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和国史馆馆长,就该算做官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他还做过两年国民政府驻印度大使,这个职务更难脱做官的嫌疑。抗战期间,罗家伦与傅斯年结伴去四川江津,探望陈独秀,他们想资助穷困潦倒的恩师,却没有看到好脸色,白白挨了一顿臭骂,只好落荒而逃。罗家伦挨骂的缘由就是像他这样一个有名有数的五四健将竟堕落为国民党的“臭官僚”。

罗家伦与傅斯年是多年的好友。在北大就学时,他们一同成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一同参加五四运动,罗家伦到欧洲游学时,两人又常在一起探究东西方学术的门道。他们走的均是文史路径,天赋很高,但傅斯年做学问比罗家伦更扎实,且为人胆气更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接连喝退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和宋子文),在蒋介石面前,傅斯年也能够保持士人的风骨,刚直敢言,不亢不卑,他从不涉迹官场(依照北大进德会的章程,他出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北大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不算做官),尤其难能可贵。罗家伦与蒋介石结缘甚早,北伐时做过后者的政治秘书,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倚重非比寻常,但他的仕途发展却略显平淡,主要是性格使然。罗家伦做人做事过于高调,城府不深,从不隐藏自己的政治抱负,有意无意间就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谁都清楚他是蒋石夹袋中的亲信角色,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官场,那些精刮的“摸鱼高手”自然而然将他视为劲敌,他要跻身政界要津,难度反而有增无减。

聪明人做大事未必能够成功,做大使则可能深孚众望。罗家伦的智商够高,他出任过国民政府首任(也是唯一的一任)驻印度大使,得到过印度总理尼赫鲁很高的礼遇。印度政要、国会议员踵门求见,向他请教如何制定新宪法,印度国旗上的核心图案居然也是由他一语定夺的,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孤例。当年,印度国旗上的核心图案欲采用甘地纺织土布的纺纱机。罗家伦参详之后建议去掉织机上的木头架子,只保留那只圆轮(恰好神似阿育王的法轮),表示生生不息。这个秉承简约主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优选方案一经罗家伦提出,印度政府很快就欣然采纳了。然而感情归感情,政治归政治,1949年底,印度与新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罗家伦黯然卸任。

罗家伦退处台湾岛,仍未消停,他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主张汉字简化,立刻招来一身腥一身蚁。廖维藩与一百余名“立委”联名,控告罗家伦是国民党的不良分子,“和中共隔海和唱,共同为民族文化罪人”,“类似匪谍行为”。罗家伦帮忙没帮到,倒帮出涔涔冷汗来。后来他手握党史、国史诠释大权,也弄出不少纰漏,遭到吴相湘等史学家的诘问和批评。花甲之后,罗家伦的智力衰退较快,这可能是他力不从心的原因。

功名自有定数,强争不来,强取不到。罗家伦混迹官场,一直未能跻身于核心的党政部门,功绩仍属教育为多,虽然他在大学任校长的时间充其量不足十三年,但他主持的改革卓有成效,惠及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在“一寸血肉,一寸山河”(他的诗句)的抗战时期,罗家伦所作的系列演讲,所写的书,及时鼓舞了士气,激励了人心,这个成绩也是不容抹杀的。当国民党政府“漏船载酒泛中流”,无可挽救地沉沦时,他在政治上的种种努力就微不足道了。总而言之,罗家伦的人生不如好友傅斯年那样波澜壮阔,他走的是一条缓缓的下坡路,五十岁后即泯然众人矣。嘲笑罗家伦的多为海峡两岸的名手,他屡遭责难而从不反唇相讥,能够唾面自干,这样的君子风度自是很不寻常。至于蒋介石为他题写的挽词“学渊绩懋”,究竟应该打几折,就肯定言人人殊了。

来源:《同舟共进》2012年第8期

    进入专题: 罗家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2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