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收录了1930年10月《清华周刊》刊登的关于清华学生会代表会议的《最后消息》一文。此文叙述:在 10月16日的学生代表大会上,为使新同学了解情况,由学生许桂馨介绍两年来“驱罗”的经过以及对罗的评价,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罗家伦以欺骗的手段谋取校长职位问题;(2)对罗家伦的评价,“恶迹大彰,丑态百出,钳制言论,束缚同学,滥用私人,……,虚伪毒诈”等;(3)介绍学生会驱逐罗家伦的经过,说学生会从罗家伦长校之初就取驱逐政策。然而史实并非如此,此材料对罗家伦的评价可以说是恶语中伤,对罗家伦经历的叙述违背事实,所以对这份材料的使用应取慎重态度。
先介绍一下罗家伦(1897.12-1969.12),1917年罗家伦考入北京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北大的学生领袖。1920年作为获得穆藕初奖学金的5位北大学生之一,罗家伦留学美国,修历史和哲学,其间与在美国的北大同学冯友兰、杨振声等过从甚密。罗于1922年到欧洲留学,相继在英国、法国和德国求学,欲以研究近代史学为职志。在欧洲,罗家伦与陈寅恪、俞大维、傅斯年、赵元任等学人相往还,可谓“一时多少豪杰”。1926年夏回国,受聘东南大学史学教授。1927年年初,罗家伦进入蒋介石的军政府,1927年夏参与创办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该校校长是蒋介石、教务主任是戴季陶,总务主任是陈果夫),任副教务主任,主持校务。1928年年初,罗家伦以少将军衔任北伐军战地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处处长,负责接管占领地的文化教育机构。1928年7月到北平,并曾到清华学校访问陈寅恪等人,对清华学校的情况有所了解。1928年8月16日,大学院大学委员会推荐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8月17日,国府会议通过了大学院长蔡元培和外交部长王正廷关于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提议。罗家伦于9月18日宣誓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29年4月因董事会否决了清华大学的发展规划,罗家伦提出辞职离校,后经多方挽留,于6月13日回校视事。1930年5月,因学生代表大会有学生提出请罗家伦辞职的提案,此案虽经学生全体会议否决,但罗家伦以校风陵替为由于22日提出辞职,并于23日离校。此后,政府虽多次慰留,罗辞意坚决,终未复任。
一、 关于发冒名电报谋取校长的谣传
上述学生会代表会议的《最后消息》提到,“教部原委赵元任先生长校清华,罗氏为敦请委员,岂料罗以为机会难得,扬言教部委任伊长校清华,于赵氏迁延不就之下,乃伪造文电骗长清华。”学生代表说,罗家伦能长校清华是通过冒赵元任之名,给大学院拍发电报谋取的。
历史事实是,1929年4月天津《大公报》有消息说,教育部杨杏佛不久将公布上年夏,罗家伦以赵元任名义发电报给大学院谋取清华校长。这则消息让罗家伦非常气愤,称纯属造谣。罗家伦立即与杨杏佛联系,是否如报纸所说,有消息发布。杨当即否认,并致电《大公报》表明态度,称“贵报南京专电载清华事,有杨杏佛来京将宣布罗志希谋长清华,假造电报说。查罗君既无假造电报之事,铨更无宣布任何人文件之言,请即赐更正,以重事实”。同时赵元任也声明,上年夏他曾托罗家伦发电报,只为个人私事,不关校长事。罗家伦进一步说,拍给大学院的电报,大学院有档案,电报局也有原电文留存,均不难查到(3)。上述内容曾刊登于《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应能查到,但不知何故,学生代表并不理会罗家伦等人的辟谣。
其实,编造此消息者,并不清楚大学院关于大学校长任命的过程,单凭一封电报对谋取职位几无作用。当时国立大学校长人选的提议属于大学院的大学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人选后,报大学院认可;而清华又是特例,由大学院和外交部共管,还需取得外交部同意,再由大学院院长和外交部长会同向政府会议上提案,经政府会议批准后由国民政府任命。这样繁杂的手续,身在官场的罗家伦是很清楚的,不会愚蠢到用冒名电报来谋取校长的位置。当时罗家伦深得蒋介石器重,又与戴季陶、陈果夫等高官共事,还是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所得意的学生,有这些奥援,找谁都比冒赵元任之名发电报更能起作用。更何况罗家伦曾认为出任清华校长对他蒸蒸日上的政治前途或称官运并无益处。综上所述,可以断定《大公报》所登用冒名电报谋取校长事纯属一个假消息。
1928年8月,在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之前,大学院大学委员会曾举荐孙科任清华大学校长,但孙当即提出辞职,之后才推荐了罗家伦。至于赵元任出任校长事,只是传说,并没有大学院的提议和任命,也就谈不上派罗家伦为敦请委员之说了。当时关于清华校长的人选各方推荐有30人之多。据《吴宓日记》,1928年7月,赵元任的夫人在家里设宴招待大学院高教处长张奚若和文化处长钱端升及吴宓等人,吴宓听说此宴本拟游说张、钱,拥戴赵元任当清华校长,而由罗家伦主持校务,但席间并未谈及此事。可以猜想,应不只吴宓一人知道此种意图,通过口头的传播,也就会有各种不同讲述。所以学生代表认为大学院欲任赵元任为校长,由罗家伦敦请,或许就是来自这样的传说。由此,再与赵元任托罗家伦代发私人电报事相联系,也就可能成为编造假消息的来源之一。
但是,造谣也该看看对象,以罗家伦的身份和地位能做这种无益无功之事吗?然而,学生会代表把两年前的假消息当成事实,以此诋毁罗家伦的人品,难以服人。
二、 关于《最后消息》对罗家伦的评价
《最后消息》中称罗家伦:“恶迹大彰、丑态百出、钳制言论、滥用私人、虚伪毒诈”,这些话是什么,空话而已,且不啻人身攻击。若能举出具体事例,哪怕是一个,比这一连串的空话都能说明问题,但学生代表没有这样做。
所谓“钳制舆论”,本无实据。罗家伦长校后,把原《清华学校校刊》改版成《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由原来的每周一期每期2版扩成每周3期每期4~6版。校刊内容有学校各部门的公告,如教学安排,新书介绍、帐务公布等,还刊登各系学会的活动消息,讲演录,及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同时由学生主办《清华周刊》,其“言论栏”发表学生的观点,“新闻栏”报道学生会及各个学生组织的活动。比如校长就职演说后不久,11月5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刊登学生袁翰青的《清华的新生命》一文,在文章的结尾处说:“‘建设新清华’是我们改进校务时一个重要的口号,但是如果新清华不能负研究高深学术和指导国民思想这两重任务,纵使新清华的当局怎样‘廉洁’,校舍怎样富丽,学生怎样守‘纪律’,生活怎样‘平民化’,所建设的仍然是一个有新的外表,而无新的生命的清华。”作者强调高深学术研究是大学的灵魂,若无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则廉洁化、平民化和纪律化将徒有其表。此文应代表了一些学生对新校长就职演说的看法。怎么能说罗家伦“钳制舆论”呢?
关于说罗家伦“滥用私人”,当是指杨振声、冯友兰和郭廷以。罗家伦一贯主张聘人当摒弃门户之见,以学术为准。但在上任之初,罗家伦的领导班子确实聘用了他的北大同学和自己的学生。其中郭廷以大学毕业不久,在清华工作2年,曾任校刊的主编,秘书科主任,其实他主要是做具体工作,不是主要领导成员,在校影响不大。杨振声和冯友兰,两位都是北大出身,因当时有北大要吞并清华的传言,清华原有的教职员对此颇为敏感。
但这两位都不是等闲之辈。杨振声出任清华的教务长就是帮衬罗家伦一把,半年后他即提出辞职,专门负责中国文学系,清华中文系的基础就是在杨的任内得以充实巩固的。后来他离开清华后,出任青岛大学校长。而冯友兰自1928年到1952年始终没有离开清华,任文学院长多年,其学问和办事能力让人佩服,不能以是罗家伦的同学就认为是罗的私人。
在长校清华的两年间,罗家伦重视人才,想方设法延揽知名教授。比如为聘蒋廷黻任历史系主任,他专程赴天津,以不允诺就不离开的决心,用一通宵说服蒋来清华。为加强清华工科,罗家伦给蔡元培写信,请老师帮忙劝说时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的周仁来清华主持工学系,尽管周因事没能到清华,但罗家伦求贤若渴,诚心感人。
三、 清华学生的“驱罗”的过程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政府开始接收原北京政府的各个机关。清华学校则更特别一点,因原属北京的外交部管辖,南京政府的最高教育机构大学院和外交部都想接收。因当时校长温应星已经辞职,南京政府的大学院和外交部联合致电清华学校前教务长梅贻琦,请他代理校务,等候接管。之后大学院和外交部的两班人马到校考察,大有争夺之意。7月27日,大学院长蔡元培和外交部长王正廷达成共识,由两部会同接收。
此时正值暑假,7月5日留在学校的学生以清华学生会名义发布宣言,对学校校长的资格列举多条意见。8月3日,学生会组织校务改进会。此后学生多次讨论校长人选,曾推荐7位学生们认为合格的校长人选呈给大学院,这其中罗家伦位居前列。8月中旬,首先传出孙科将任清华校长,学生对此颇不满意,但第二天又传出罗家伦为校长,学生牟乃祚在《新晨报》发表文章称,罗家伦总比孙科和张歆海要强。因罗家伦曾是“五四”时期北大的学生领袖,北京学生对南京的新政府也抱有希望,清华学生会很快决议欢迎罗家伦长校。1928年8月22日,学生会评议会决定派代表赴南京,与罗家伦及大学院及外交部的官员接洽。学生代表在南京发表声明表示欢迎罗家伦任校长,这有《南下代表报告书》为证。
然而,当时清华的毕业同学(清华校友)却持另一种意见,明确表示反对罗家伦任清华校长,他们认为应由清华出身的人主持清华校务。任命罗家伦为校长的命令发布后,上海的清华同学会曾表示,即便罗任校长,也使其三月内不安于位而去。北平清华同学会也发电报给南京大学院,明确反对罗任清华校长,理由是罗家伦未经清华董事会推选。这些事实可从《清华周刊》和其它报纸上查到,而在1930年10月《最后消息》一文中,学生代表称驱逐罗家伦是学生会的一贯行动,就完全不顾历史事实了。
1929年3 月,罗家伦到南京参加清华董事会会议离校之后,有几位学生提出要教育部和外交部撤换校长。代理校长吴之椿当即告诫学生,要以学校发展前途计,不宜偏重私人之好恶。撤换校长提议关系到全校发展,希望以全体学生之意见为依归,维持学业。吴之椿对学生进行规劝并晓以利害,使事态没有继续恶化。应该说,这是清华在校学生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反对罗家伦长校。
1929年4月初,由于罗家伦关于清华的发展计划被清华董事会否决,罗家伦甚为气愤,当即宣布辞职。随后罗家伦、教授会和学生会团结一致,进行了“废董专辖”运动。为此,教授会和学生会都发表宣言,表明态度,目标就是废除董事会,改由教育部专辖。教授会和学生会同时派代表到南京,协助罗家伦,最终取得“废董专辖”运动的全面胜利。
1929年4~5月,罗家伦三次提出辞呈,国民政府三次慰留。在第三次辞职时罗家伦表示,请政府另简贤能,“使家伦改制及清查基金之主张,不致蒙固位自便之嫌,而区区坦白之心,得见谅于全国。”4月初,罗家伦第一次提出辞职后,教授会讨论对董事会的意见,但没有教授提议挽留校长,吴宓在日记中用小字记录了此事。而学生会也曾开会讨论对校长第三次辞职的态度,学生会决议对罗家伦辞职不表态,既不驱逐,也不慰留。后来,罗家伦于6月12日回校,13日发布校长告示,重新视事。此时学生正在进行期末考试。6月20日举行清华大学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罗家伦发表讲演,勉励同学为国效力。《最后消息》一文中,学生代表说罗于“暑假期间悄然到校”,此也显然有违事实。
1930年5月20日,在清华学生代表大会上有人提出“请罗家伦自动辞职”的议案。21日,全体学生大会以多数票否决了此议案。因学生代表大会的议案,校长罗家伦十分怅然,认为“学风虽则陵替,士气不可不存”,即于5月22日向教育部提出辞职。23日罗家伦离校,将所有一切校务交由校务会议负责处理。
从上述史实可知,在罗家伦长校期间,清华在校学生确曾有驱逐罗家伦的动议,但并没有进行一致的行动。实际上,清华学生的“驱罗”行动是在罗家伦辞职之后,而主要原因是罗家伦的辞职函。该辞职函表达了罗家伦对学生干预校长进退做法的强烈抗议,也使大多数学生据此反对罗家伦回校。
罗家伦最终离开清华的重要原因是,执掌华北的阎锡山脱离南京政府后,罗在北方处境艰难,加之清华毕业的同学一直反对他。实际上,1930年5月20日清华学生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的议案还是来自校外,清华的毕业同学会总想由清华的校友来长校清华。罗家伦走后,阎锡山就派了清华毕业生乔万选来当校长。此次清华学生行动坚决,他们更不能接受军阀指派校长,把乔万选挡在了校门之外。
罗家伦借学生代表会议的议案提出辞职,明显是接题发挥,他最不能接受的还是学生竟要干预校长的去留。在离开清华之后,1930年10月起,罗家伦先后给蒋梦麟、陈布雷、蒋介石写信,说明辞职的原因和如何解决清华的问题。他认为政府应该树立权威,学生不能过问校长的任免。他向蒋介石建议,清查清华的共产党组织,在大学建立国民党党部;追查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反动分子”,开除鼓动学潮的学生。并称为维护政府的纲纪,他愿意在恰当的时候回清华进行整顿,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对此,清华学生也就只有针锋相对了。此时学生会坚决反对罗家伦回校,也是事出有因。直到1931年初国民政府批准罗的辞职,罗家伦终未回清华复职。可以想见,如果罗家伦在1931年回到清华,他也会与继任校长吴南轩一样,以维护南京政府的纲纪和权威为目的,其结果也会如吴南轩一样,必遭学生和教授的驱赶。
四、 关于罗家伦的工作作风
罗家伦长校清华,从1928年9月18日就任开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罗家伦完成了对领导层改组、科系调整、更换聘书、招收女生等重大改革,其办事作风称得上是雷厉风行。但这些专断独行的做法让清华原有的教师有不同看法,认为罗家伦以南京政府官员自居,否定清华原有决议,甚为过分。梅贻琦在与罗交接之后,当即辞教务长之职。原拟请叶企孙任教务长,此时也未落实。到9月22日,罗家伦任命他的两位北大同学杨振声和冯友兰分别任教务长和秘书长,这些做法都体现了罗家伦的强势作风。
最能代表罗家伦工作作风的还是表现在“废董专辖”运动中。尽管清华的教授会和学生会都支持这次运动,但还是罗家伦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罗家伦为此采取了不少策略,第一个策略是以辞职向南京政府施压;第二个策略是把关于清华情况的谈话在上海的报纸上全文发表,其中把董事会的问题、清华基金的问题公诸于世,在舆论上争得先机;第三个策略是罗利用人脉关系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接洽疏通。
当时清华大学属教育部和外交部共管,若改由教育部专辖,教育部当然没有意见,但外交部是不会放手的。而此事如果在政府内阁会议上讨论,教、外两部官员直言此事,有碍双方颜面。所以,罗家伦绕过内阁会议,直接找国府委员戴季陶和陈果夫,利用上年大学院就曾提出由大学院接管全国教育机构的议案,由戴、陈在国务会议上提出讨论清华的隶属问题。据罗家伦回忆说,他为戴、陈起草了议案,并在开会之前还拜访了谭延闿、孙科寻求支持。另外,清华教授会和学生会的代表也分别游说了其他国府委员。在5月10日的第28次国务会议上,一致通过了清华改为教育部专辖的议案。由于教育部和外交部两部长均不参加国务会议,也就避免了两位部长为此的当面争执。事后,教育部长蒋梦麟在给罗家伦的复信中,对罗家伦的做法表示理解和认同。
此举应该说是体现了罗家伦在处理官场关系上的才干和策略。或许这样做会被认为是官场作风,但此一役,罗家伦的确打得非常漂亮。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变更清华基金管理机构、改隶教育部和废除董事会等三项重大举措,为清华大学走上正轨铺平了道路。对此,首先应该是肯定罗家伦的功绩,至于办事作风或称手段是否妥当,则是另一回事。
五、 关于罗家伦对清华的贡献
近年来,对罗家伦已有不少书籍和文章介绍,评价渐称公允。罗家伦校长在清华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却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他对清华所作的贡献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文只想略述大概:
(1)实现国立清华大学的定名,并把清华大学纳入国民政府教育系统,由原来的大学院和外交部会同管辖改变为用教育部单独管辖,并取消董事会制度,使学校的办学和管理得以有效进行。
(2)完成清华庚款基金管理机构的变更,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管理,保证了基金使用的稳妥可靠,促进清华的建设和发展。从学校经费的管理上,实行公开审查制度,每两月在校刊上公布帐目,接受各方监督。
(3)完善清华大学的院系体制,促使学校按规范、规模办学。1929年清华设立文、理、法三个学院和清华大学研究院,设立中国文学系等15个学系,并率先设立外国语文和物理2个研究所,完成国立清华大学的体制建设。
(4)在清华的管理上,确定校务会议、评议会和教授会的权限和职能,为发挥教授参与治校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从制度上保证了清华的民主管理。
(5)制定《国立清华大学规程》和《校务进行计划大纲》并得到教育部批准,学校办学和工作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障清华大学的健康发展。
(6)确定清华大学年度预算为120万元,并重视图书仪器的添置,规定此项经费至少占总预算的20%。在基本建设上筹划生物馆、气象台、图书馆新馆、学生宿舍的建筑。自1921年大礼堂等“四大建筑”完成后,清华的校园建筑基本上停顿下来,这些新的建筑大多在罗家伦离任之后才完成,曾被称为“新四大建筑”。
(7)重视人才,广聘名师。在罗家伦长校近两年里,学校新聘教授有41人,其中叶公超、萨本栋、翁文灏、杨武之、周培源、张奚若、周炳琳等对清华颇多建树,加上清华原有教授23人,又从国外聘来数位客座教授,完善了师资的专业结构。诸多名师到校,提高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清华的声望。
(8)解除“女禁”招收大学女生和社会公开招考庚款留美学生,体现了民主、公平办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