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龙:“两岸一国论”开启两岸关系政治议题时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21 次 更新时间:2012-08-07 12:29

进入专题: 两岸一国论   台海政治  

田飞龙 (进入专栏)  

近日,“两岸一国论”引发两岸政学各界热烈解读,台湾方面民进党反应强烈,大体否定,但国民党方面持有同情理解之倾向。“两岸”并无争议,这是一种空间化的政治事实;“一国”则难有认同,不仅在措辞上微妙区别于传统“一中”,而且强化了这一“前提”的政治宪法意义。此论在对话意识上是对马英九“一国两区论”的积极回应,在表述方式上仍然维持大陆侧重“一中”的抽象表达,未涉及具体政治原则与宪法制度的构想,预留后续对话与博弈空间。

“两岸一国论”表明两岸政治议题之开启与统一架构之想象已成为现实议题。之前的两岸关系侧重文化与经济层面,为政治层面的充分交往提供政治协商的社会基础和舆论氛围,对此两岸都有心理准备。马英九在“一国两区论”中对未来四年两岸宪政沟通层面着力较深,比如两德模式借鉴论、台湾文化构成优越论、治权优先论等,显示出抽象的“一”、争取更为有利的“二”的政治意图。而“两岸一国论”则侧重于“一”,对“二”无具体展开。撇开民进党的教义立场,两岸在“各表”层面还可继续向前走,因为这是辩证的关系,没有在“二”的层面的充分议题化与制度化,就没有“一”的层面的实在法理与制度基础。

如何充分议题化呢?这需要由现实政治回溯近代历史,通过历史来证实“二”的来源与“一”的合法性。传统“一中”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面向,如今在“二”上面的差异根源于国共两党各自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与共和建国历史。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共和肇始,国民党几经奋斗变迁,成就今日台湾之形貌,但其大体的建国理念与宪法架构来自面对中华民族的宏观设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回归常态国家建设,改革以来更是不断与国际社会及传统文化融合,成就今日大陆之形貌。因此,两岸之间在经贸文化论坛之外宜设置专门的历史文化论坛,通过历史观之沟通与共识建构作为政治协商之底线的具体“政治观”,具体可采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设立建国史研究基金会、合作拍摄重要建国影视剧等机制。

至于政治层面,目前对港澳“一国两制”模式的解读仍有空间,两岸政治架构之远期想象与其远溯“两德统一模式”,不如就地取材。该模式的核心经验在于建构了一个弹性化的一体多元治理体系。在中国的统一史上,多元治理体系历来是涵盖国家统一的重要建国思想和制度框架。这是中国式统一的“差序格局”特性,是对“一”的辩证而非僵化理解,是主权与多元治权的和谐共生。更重要的是,这种一体多元的治理体系并非联邦制,而是以历史文化与政治情势复杂性为前提的、介乎单一制与联邦制之间的国家建构思路。 

在文化同源的整体笼罩下,由经济而政治、由政治而历史、由历史而宪法,这种多重的“一而二,二而一”正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历史辩证法,中华民族亦将在此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政治成熟。

(作者系北航高研院助理教授)  

(来源:《法制日报》2012年8月7日)

进入 田飞龙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两岸一国论   台海政治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19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