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日钓鱼岛之争引发国内多城市、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期间发生的打砸抢烧事件引发国内外关心中国自由、民主的有识之士对极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义和团”式的盲目排外、文革重演的极大担忧。看看中国的现实,应该说这些担忧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但当我们认真回顾保钓的历史,发现保钓运动最初发源于台湾、香港和海外。1971年,台湾保钓游行示威时,尚处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和一党专政时期。台湾的保钓运动也得到国民党政府的默许甚至暗中推波助澜。但是,台湾的保钓运动不仅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打砸抢烧,反而对台湾党外运动的滥觞和民主转型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是保钓,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本文试图从台湾保钓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演变,来分析1971年的保钓风云怎样促进台湾的民主转型。
一、1970-1971年台湾的保钓运动
海内外学者对中日钓鱼岛之争有很多论述,作者不再赘述。客观的说,中国今日存在的
钓鱼岛和南海之争,与当时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忽视海权有关。不仅是蒋介石,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忽视海权。这一点,雪珥兄在其《大国海盗》中有详尽的叙述。明代禁海,清初康熙差点放弃台湾。中国甲午战争之后,满清为保有龙兴之地东北,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认为无足轻重。
二战之后,蒋介石急于发动内战,统一大陆,因此当罗斯福总统提醒他将钓鱼岛收回中国时,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念念不忘反攻大陆。可是对于钓鱼岛和南海主权,却没有给与高度关注。中共拥有大陆之后,一定要解放台湾,对于钓鱼岛和南海海权,很长时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战之后,钓鱼岛由美国托管。1971年6月17日,美日两国签订“琉球群岛转移协定”,1972年5月15日,钓鱼岛被美国移交给日本管理。
保钓风波因此而起。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在保钓运动爆发时,正在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他全程参与,是整个运动的核心中坚人物。他回忆说:
首先闹起来的是台湾的渔民,那里是苏澳、基隆一带渔民捕鱼的地方。结果一说要归还日本,日本的海上保安就来取缔,用水管驱逐这些渔民。那个岛上,其实传统都是台湾的渔民在那里捕鱼,而且在岛上搭了草棚,遇到风雨可以在那边住。那里还凿了一口井,可以供30多个人饮用淡水。上面还有渔民自己建的推车的轨道,打渔之后上钓鱼台休息,可以把渔货推上去。简单讲,就是当时是台湾在使用的,后来不让他们去捕鱼了,才闹起来。
闹起来之后,我记得是基隆渔会的理事长张石角讲:钓鱼台是我们的。他呼吁后,台
湾当局也提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声明。然后就有《中国时报》几个记者抢先登陆钓鱼台,在上面还插了一面“国旗”。
因为《中国时报》的媒体效用,海外的舆论也起来了。
1970年11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台湾留学生率先打破沉默,集会讨论钓鱼岛主权问题。他们发表声明,谴责美、日相互勾结,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号召中国人团结起来,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美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响应,在不到一年内,就建立了几十个“保卫钓鱼岛行动委员会”,出版了大量保钓刊物,并在全美组织了几次上千人参加的大规模游行示威。
吴盐雪在《智慧与魅力:遇见100%的马英九》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马英九参加保钓运动的过程:
1970年11月,正在台大读三年级的马英九,参加“美国大使馆”举办的“亚太地区学生领袖访美计划代表”甄试,获得第一名。1971 年元月,由美国国务院安排,赴美展开为期70天的访问活动。
这段时间,正好是海外保钓运动激情狂烧的时刻。马英九先后走访了美国东西部20多所大学名校,观摩各校学生组织和活动情况,和学生领袖举行座谈交换意见。
而据王晓波的回忆,美国的保钓运动和台大大有关系:
(台大学生)林孝信(毕业后)到美国去。到美国之后,同学写信来讲,说“和
尚”(林孝信)化缘了,暑假里开个破车子,然后全美去化缘。10元、20元、50元,多少不拘,要创办《科学月刊》。后来“钓鱼台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和《科学月刊》有关。《科学月刊》在美国大学校区里有很多编辑小组。这些台湾来的理工科学生,在美国各个校园区组成一个个编辑小组。搞运动没有组织是没办法发动的,这就形成一个组织网。
这个组织网在美国台湾学生的保钓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马英九一行结束70天的访美行程回台后,“保钓运动的圣火”也随之传入台湾。王晓波回忆说:
首先闹起来的是香港德明校友会,他们在台大校园里贴大字报,要同学们起来,
“我们不能再忍耐”,让大家注意这件事。然后侨生跑到“日本大使馆”和“美国大使馆”去抗议、陈情。
侨生是各地的侨生,印尼、菲律宾、泰国等等,也有中国香港。
那时,台湾还处于戒严时期,严禁游行。侨生有海外关系,担子大。他们闹起来
之后,台湾本土学生也站出来要表达意见。台大的总教官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决定在台大体育馆举行“钓鱼台问题座谈会”,还请了一些“中华民国外交部”的人来解释。
王晓波回忆说:
我记得请了一个“司长”来讲钓鱼台问题,讲完之后大家开会,七嘴八舌讨论要怎
么办。有人认为要有组织。当时在台湾,有组织是很严重的事情,有人认为这样不好,但也有人说不组织没有力量。
好些人讲话,我看这样吵下去是没完的,就上去拿起麦克风。“没那么多啰嗦,”我说,“台大保钓会即时成立,赞成的人请鼓掌。”
结果全场鼓掌。
吴盐雪在书中写到:
台大校园里喊出了“新五四运动”的口号,高挂“五四运动”时的宣言:“中国的领土可以侵略,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欺侮”。一时之间,台大学生群情激愤,认为“有苦难的中国,必无苟免的台湾”,开始张贴标语海报、举行演讲座谈、连署抗议书,表达保土爱国的热忱。
台大学生的抗议书,于1971年4月16日,由马英九等多位学生代表送到美国驻台大使馆。
王晓波回忆说:
递交了对美抗议书后,又游行到“日本大使馆”,再抗议。对日抗议书的内容和对美的差不多,谴责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都还没有赔偿、道歉,现在又要来侵占钓鱼台。
当时有人砸石头,我们还劝呢……
1972年美国按《美日联合公报》将钓鱼台的托管权正式交予日本,台湾大学代联会主席王复苏在滂沱大雨下率领一些同学在台大附中静坐抗议,有几十人参加。
台湾的保钓运动得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默许,甚至暗中推波助澜。吴盐雪说:
自从1949年4月陈诚下令军警冲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镇压学潮,逮捕200多名学生、勒令该校听课解散之后,台湾校园一直在国民党政权严密掌控之中。而在禁止集会、游行、罢工、罢课的戒严体制里,蒋经国的救国团系统、特务系统也渗透进校园……
在这种高压的时空背景下,台湾保钓英雄们所自诩的“新五四爱国运动”,或许是出于自发性的热忱,然而,如果没有经过国民党当局的默许,并且暗中推波助澜,绝对无法蔚为风潮。
王晓波回忆说:
后来又传出,1971年6月17日,美日将正式签订移交包括钓鱼台在内的琉球群
岛的正式文书。消息来了之后,“台大学生保卫钓鱼台委员会”开始行动起来,一定要游行抗议。游行抗议在台湾是很严重的事情,当局不准,学生就非要。大家就半要挟当局,你不准我们就自行集会。这个总教官就向上面请示,说最好还是让学生去。我相信当时是请示到蒋经国,别人大概不敢做主。蒋经国当时是台湾“行政院副院长”他说可以。
二、保钓运动对台湾党外运动的影响
1、促进了台湾社会意识的觉醒
王晓波认为,台湾保钓运动催生了岛内社会意识的觉醒,也唤起了民族意识。上
世纪70年代起,台湾大学校园纷纷成立慈爱社、育幼社等社团,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高涨,均与保钓运动相关。
保钓运动让台湾的大学生从只关心自己的个人生活中你抬起头来,开始关心国家
和民族的命运。台大学生也开始热心社会公益活动,1971年暑假,王杏庆和王复苏在台大合作组织了“台大社会服务团”, 发起“百万小时贡献运动”,鼓励台大学生暑假到高山原住民区域、到农村、到海滨、到都市最龌龊的地方调查、服务,然后写出报告。
马英九也回忆说,保钓运动使得他受到民族精神的冲击,因而重新思考国家社会
定位的问题,他的博士论文《怒海之争:东海海床划界及外人投资的法律问题》,就是
在保钓运动的感情基础上完成的。
2.突破了台湾戒严下的政治禁忌,街头运动开始兴起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傅斯年、钱思亮治理台大期间,国民党特务系统和救国团系
统对“天下未乱,台大先乱;天下已治,台大未治”深感头痛,严禁学生自由结社,集
会游行。保钓运动属于爱国主义热潮,国民党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可以镇压,尤其是当时
参加过抗战的老国民党“立委”也都介入,在“立法院”质询“外交部”。这批国民党
人都经历过抗战,一碰到日本问题都很敏感,所以国民党也不敢轻易镇压。
吴盐雪在《智慧与魅力:遇见100%的马英九》一书中说:
许多当年的“保钓英雄”回忆这段情景时,都信誓旦旦声称他们突破了戒严体制下的政治禁忌,心中充满了“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兴奋。
马英九本人也认为,“这是台湾20年来第一次走上街头的学生运动”。
此后,街头运动被台湾的党外人士继承,成为推动台湾民主运动的重要力量。
3.吸引知识分子全面性参与,党外运动从此滥觞
王晓波说:
保钓运动是台湾历史上影响非常深刻的运动。保钓运动之前只有两种:一是外省
知识分子20世纪50年代玩的《自由中国》,另外是本土政治人物玩的《公论报》,拼地方选举。不具有某种全面性的知识分子投入和参与,《自由中国》和《文星杂志》只是有一部分参与。
当时知识分子运动必须要靠杂志,因为杂志除了宣传之外,它的编委会、社委会是个组织。
曾任台湾《八十年代》执行主编的李筱峰,在《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一书中说:
《大学》杂志自1971年起开始提升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关切,显系受到1970年底
的钓鱼台事件以及海外知识青年的保钓运动的影响。1971年4月,《大学》杂志发表由93名学者、中小企业家等共同署名的《我们对钓鱼台问题的看法》:“钓鱼台列屿在历史上、地理上与法律上应为中国领土台湾省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外国以任何方式侵占我国这片领土,并坚决支持我国政府维护该列屿主权的措施。”
五月号的《大学》杂志发行“保钓专号”,报道台湾校园及学术界的保钓运动。
王晓波回忆说:
在《大学杂志》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有三个刊物出来。一个刊物是
国民党的自由派杨国枢他们创办,叫《中国评论》,是《联合报》支持的;还有张俊宏的《台湾政论》;另外一个就是《夏潮杂志》。《夏潮杂志》是参与支持钓鱼台运动,以海外回来或者岛内的大学青年教师为主体。
在这之前,以雷震来讲,他们完全没有社会意识。雷先生晚年出狱后我们也很熟,他讲来讲去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不听他的建议,所以蒋介石会垮。有这么简单么?他对民间社会没什么理解,而且完全都是美国式的。后来的发展就不见得了,尤其是《夏潮》这部分的发展,不见得是美国式的。
综上,台湾保钓风云及《大学杂志》开始,以维权律师、长老教会、议会反对派、媒体
名人、中产阶级组成的党外黑五类团结起来,和国民党分庭抗礼,党外运动开始滥觞。到美丽岛事件前达到高潮。他们运用的两种主要的手法:
一是借创办杂志团结同道,启蒙群众,参加议会选举和县市长选集,建立一个没有党名的政党;
一个是通过街头运动,争取群众,给一党专政的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
10多年之后,台湾就顺利实现民主转型,为中华文明开出新路。
谨以此文纪念武昌起义101周年。
2012年10月10日
附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a) 《智慧与魅力:遇见100%的马英九》,吴盐雪 著 台湾月冠文化 出版
b) 《1971年保钓运动前后:对王晓波先生的采访》
c) 《大国海盗》, 学珥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
d) 《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李筱峰 著, (台湾)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