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观点》2011年7月30日
媒体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第11版做了不少宣传,我特别注意到出版者很自豪的两个数字——近60年来累计发行四亿,却忍不住要提个煞风景的问题:那么多字典卖了出去,怎么还有这么多中国人经常性地读错字?
我自己也是。几天前一友人指出我一个字发错了音——浙江鄞县的“鄞”应该读yin而不是jin。感谢友人之后不由想到,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由政府规定每个字的标准读音的国家,可是读错字的国人却比比皆是,包括我这样平时还算比较注意文字和发音的教师,甚至还包括那些以标准普通话为职业的主持人和演员。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查字典的习惯,因为我们那本所有学校都要卖给学生的《新华字典》太难查,以致大多数小学生在捧起它“被学习”以后,一旦考过就束之高阁,再也不去碰它。
其实这本字典最早的编撰者如魏建功、周祖谟诸位都是鼎鼎大名的语言学家,他们1949年开始的构思还是很有道理的。当时国家文化领域的当务之急是扫盲,要让会说不会写的文盲学会翻开字典“依音查字”。那时候知识界的主流观点是,欧式的拼音文字终将取代方块中文字,所以就编出了这么一本以绝对以拼音为主导的字典。《新华字典》在扫盲运动中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问题是扫盲早就成了历史;而受过教育的人仍然需要字典,更多的是在看到生字不知道准确读音的时候。但“依字查音”并不是《新华字典》的主要功能,数笔划认部首实在太麻烦太复杂,常常连中文系教授也要摇头,一般人更是望而生畏。
有人说这是汉字结构与生俱来的问题,要怪得怪老祖宗。错!我们的老祖宗可聪明了。在《新华字典》时代的初期,很多人以为拼音文字将要取代方块字,看到计算机后更确信汉字不容于电子时代;孰料很快就出现了“五笔”等诸多电脑输入法,经过一番百花齐放的竞争,现在汉字的输入速度已经肯定超过了拼音文字。也就是说,汉字的技术辨认并不生来就比拼音文字难,就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解密的钥匙。
其实早在“五笔”电脑输入法问世几十年前,国人王云五已经发明了“四角号码”查字法,平均每字查找时间可比笔划加部首减少十秒以上。曾经相当流行的《四角号码字典》在《新华字典》时代被挤到了角落里,虽未被明文禁止,却在《新华字典》的绝对垄断下基本失踪,多数中小学生从未听说过那个远更方便的“四角号码”。后来有学者在四角号码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更为简便的“三角号码”字典,连在国内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我看到过一本《三角号码字典》,还是新加坡的华人基金会出资出版的。
我无意批评《新华字典》及其历届编撰者,毕竟他们给亿万中国人提供了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我只是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内——能更多地使用、用好工具书,更多地学到老祖宗传给我们的中国文化的妙处。《新华字典》在传播拼音方面贡献极大,但在帮读者依字查音方面并无建树——至少不如四角号码方便,以至于太多国人宁可凭猜测读错字也不去查字典。
再说,一本字典贡献再大,使用学校的覆盖面再大,一花独放总不是理想的局面。事实上,一种字典覆盖全中国60年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它杜绝了教师做出更好选择的可能。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只要垄断,有啥做不成全球最“大”?和《新华字典》一比,也许我们还要庆幸,某些央企的胃口真还不算太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