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大校在自己的新书《中国梦》中呼吁中国应该取代美国做世界第一军事强国,这一言论引起多国媒体的争议。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梦》中的观点时,普遍解读为“尽现中国不断膨胀的雄心壮志”。这本书的观点及其掀起的风波,令人想起去年出版的新书《中国不高兴》。两者代表的思潮和掀起的风浪十分相似,从中也再次折射了崛起期民族集体精神世界的成熟问题。
“大国梦”的似是而非
这名解放军大校在《中国梦》中认为,中国必须要争做世界一号军事大国。他在书中提到,“世界太重要了,中国不能让给美国”、“21世纪的中国,如果不能成为世界第一,不能成为头号强国,就必然是一个落伍的国家,是一个被淘汰的国家”;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是“谁成为头号大国的竞争,是谁胜谁衰,谁来主导世界的冲突。”
该书出版后,一些外电认为,这名解放军大校认为中国应建设世界最强大军事力量,迅速前进,将美国从“全球冠军”宝座上掀翻。有评论指出,目前中国国内民众殷切希望中国领导层能将高速发展的经济转化为国际社会上更大的话语权,而《中国梦》恰恰证明了中国领导层所背负的这种压力。
最近一段时间到大陆一些书店就可以发现,在国际问题和社会科学的柜台,多了不少几乎全是谈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书籍,其中不乏像这本书所代表的观点。与过去几年同类书籍不同的是,过去几年的同类书籍大都谈论大国崛起的内在逻辑及别国经验,而现在的书籍则大都谈论中国应有的大国战略、铁血战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敌意及中西必然发生冲突等。这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十分值得人们研究。
梳理大国雄心和历史悲情
必须承认,作为一种爱国主义情绪,这类书籍所代表的观点,孤立地看无可非议(一如去年出版的《中国不高兴》一书),但如果将其放到民族集体精神世界的成熟度的框架下看,就会发现,如果没有后者,那么光是讨论前者,就会有点类似一百多年前的日本“明治维新”。
无论是去年出版的《中国不高兴》还是最近的《中国梦》,其实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成分,即看上去具有合理性的成分,但细究或敲打之下却可发现躲藏在爱国情绪之下的茫然或非理性。对今天的中国来说,一方面具有大国雄心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这一大国雄心又是建立在过去数百年积淀而成的历史悲情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过去数百年积淀而成的历史悲情,还是在此之上生起的大国雄心,其间都缺少一个理性梳理的过程,也就是思想启蒙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中国崛起期的民族集体精神状态,其实也可用这句话来形容。它就像一片原始而没有经过开垦的荒林,其间各种情绪鱼目混珠。在这种状态下的任何大国雄心,自然都带上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成分。“明治维新”就提供了典型的例子。
“明治维新”教训值得汲取
“明治维新”伊始,日本作为后发国家,其目标也是要实现民族振兴,追赶西方一流国家,同时不但实现经济崛起,还要实现军事崛起,亦即“富国强兵”。但由于“明治维新”当时仅完成了物质现代化,而没有开启精神现代化的过程,因此“富国强兵”便成为日本国民盲目爱国情绪的集中旗帜,最后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步入了日本民族的军国主义危险道路。
中国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发展包括军力在内的强大国力无可非议,既是中国百年梦想,也是中国崛起的题中之义。但这一崛起是否伴随着民族集体精神世界的成熟,就十分值得观察。须知,任何大国崛起都必须伴随思想启蒙的进程,不然这个大国的崛起之路就将走得非常具有风险。同样,无论对个人还是民族而言,只有思想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和自信。然而,思想启蒙却并非军人的责任。即便一个真正成熟的军人也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但要求军人开启思想启蒙的进程,却无异于要求哲学家拿起枪炮走上战场。
当代中国呼唤思想家
因此作为军人,那名中国大校出版《中国梦》,虽然有许多可以探讨的空间,但从其军人的角度而言也无可非议。这是中国崛起期应有的多元声音中的一种。
问题是,在这种声音之外还应该有另一种声音同时出现。如果在中国书店众多谈论“铁血战略”书籍旁边,还有另一种异常清醒、理性的声音;如果在中国的公众媒体上,有众多中国知识界的精英,能由此引领这个民族的人们展开一场关于国家发展方面和精神走向的讨论,那么世界看到的将是另一个不同的中国,即是精神内涵更加多元、丰富的中国。而中国的民众也将在这一场精神世界的洗涤中,重新梳理自己的情绪,并将在精神上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茫然走向清醒,从杂草丛生的精神无序走向真正成熟自信的精神有序。
中国的发展已经从经济致富扩展到社会多元,从经济崛起延伸到军事崛起。遗憾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人从幕后走到前台,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需要思想启蒙的浇灌时,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却不见踪影。身处这个急剧变革时代的中国,在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之外,也还非常急迫地需要思想家。然而,今天中国多的是技术官僚和某一领域的专家,而独缺具有高度,能引领民族精神走向的思想家。
中国的知识界,你们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