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国之大者”与中国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76 次 更新时间:2022-12-27 20:28

进入专题: 中国梦   国之大者  

何星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据目前所见资料,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国之大者”是在2020年4月陕西秦岭视察时,近年来又在许多重要会议上强调这一点。“国之大者”一词源自古籍,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概念,类似的表述还有“国之大事”“国之大务”“国之大计”“国之大本”“国之大政”等,是指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事。它是历史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归纳总结出来的重要政治智慧,核心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战略性思考。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之大者”,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国之大者”的理念。从新时代的角度来看,“国之大者”就是事关实现中国梦的大事,是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事,是事关国家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国民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大事,是事关国家前途、国家命运、国家利益的大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国之大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三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者缺一不可。

“国之大者”与国家富强

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保障。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化与西方不同,十分注重社会稳定和国家兴亡,形成了以社会和国家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继承和弘扬传统富国兴邦的价值理念,走出了一条建国、富国和强国之路。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国之大者”。

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富强的保障。所谓“国家安全”,一般认为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动乱和灾害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政治安全、国土安全、主权安全、国民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安全。保证国家安全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新时代的国家安全与历史上的国家安全不同,有着自身明显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发展阶段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反华势力竭尽围堵、分化、诽谤之能事。因此,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的各种冲击挑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各级干部和各界人士必须胸中有数,时刻牢记这一“国之大者”。

硬实力与软实力平衡发展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类,硬实力是有形的,软实力是无形的。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即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硬实力可以依靠外援、引进、模仿、交易等方式获得,而软实力主要依靠本国独立建设,无法依靠外援、引进、模仿、交易等方式获得。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在时间上是有限的,通常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关键性作用。而软实力的效力是长久的,且更具扩散性和传导性,如古代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几千年。

硬实力比较容易理解,而软实力复杂一些。软实力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力量。普遍认为,软实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但关于软实力的具体内涵,学术界观点不一。有的学者认为,软实力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有的学者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有的学者认为,软实力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以及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软实力包括:一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二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四是外交政策的道义性和正当性,五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的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在冷战时期,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冷战结束以后,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地位。现阶段,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实力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增强自身的软实力。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在时间上有较大的不同。硬实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的提升。不过,在硬实力中,各种力量又有所不同。例如,经济实力的提升速度较快,通过模仿、采借、交易以及国民的努力奋斗、市场的“无形之手”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快发展。科技实力提升较慢,没有较好的研究基础,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的提升。而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密切相关,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提升软实力则比提升硬实力困难得多。一是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较长的时间,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观、制度和政策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展和完善,才能吸引其他国家;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提升到较高的程度,才有可能影响其他国家。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只依靠硬实力是难以成功的。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平衡发展,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不平衡,作为硬实力的物质文明发展较快,作为软实力的精神文明发展较慢。在当代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做到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软实力发展,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古代中华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发展的文明,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具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先民既重视充实无忧的物质生活,也重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的先民更加重视核心价值和伦理道德,更加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和理想人格。传统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三达德”(智、仁、勇)、“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等,是古代中华民族道德追求和人格追求的目标。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加快建设我国软实力是当务之急,是新发展阶段的“国之大者”。注重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和战略着眼点。必须树立“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软实力建设列入国家战略。一是要继承、弘扬、创新古代中华文明的优秀软实力,使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二是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软实力,并与我国固有软实力有机融合,建设当代新型的中华民族软实力,以提升当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三是要大力推动和扶植与软实力相关的行业发展,创造优秀精品力作,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据上,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加强国家安全建设,加快软实力的提升,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均衡发展。

“国之大者”与民族振兴

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富国强兵,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古代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与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密不可分。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政治腐败、主权丧失、经济落后、国力衰弱,对内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剥削和镇压民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外屈膝求和、妥协退让、赔款割地。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著名近代史专家刘大年指出:“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民族不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工业化、近代化。”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毛泽东同志在1919年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远,我敢说一句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毛泽东同志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战略思考、坚定的人民情怀,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他告诫青年:“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在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梦必须进一步加快民族振兴的步伐。必须加强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德、智、体三个方向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民族品格,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提升社会制度化、规范化、理性化、民主化、公平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能力。古代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播、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古代中华民族的素质高和能力强有关,与历代统治者把“教育”或“教化”作为“国之大者”有关。近代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很好地得到继承、弘扬和创新,而传统的糟粕和境外传入的不良风尚严重影响了一些人。

综上,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借鉴历史经验和国外先进经验,重视公民教育,加快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能力建设,提升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也是新发展阶段的“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与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标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就是说,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如何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各级干部和各界人士的“国之大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根本宗旨,是党和政府各级干部的座右铭和行动口号。《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4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强调:“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此后,“为人民服务”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党的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被写入党章。邓小平同志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他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同时认为必须从发展生产力与造福人民相统一的立场出发来看待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邓小平同志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并于1985年提出“领导就是服务”,从而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思想,提出“为人民谋幸福”“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等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干部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和会议上强调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同时,也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各级党政机关干部的应有理念,同时也是各行业、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工作导向和价值取向。可以说,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为人民谋幸福?如何使全国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如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各级干部和各界人士的“国之大者”。

继承、弘扬和创新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各级干部更好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动力之一。古代中国思想家十分重视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有言:“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国君对民众只能亲近,不能轻贱,令其失去生业。民众是国之根本,只有固本方能安国。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认为“仁者爱人”。他重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反对“为富不仁”,强调对民众要“富而教之”。孟子要求统治者应有“恻隐之心”,同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比喻民众可以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君王好似是船,百姓好似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墨家提出兼爱思想,反对“强劫弱”“诈欺愚”,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警示我们,只有以民为本,国家才能兴旺昌盛。崇尚权力、以官为本、阿谀逢迎、欺上瞒下、滥用职权、欺压百姓,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没有道德底线、视民众为草芥、不考虑民生、不管民众生死,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愚昧无知、蒙昧落后、浑沌一片、无法无天,终究会被人民抛弃。在新发展阶段,各级干部和各界人士必须要牢记“国之大者”,以“为人民谋幸福”为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大力创造财富,努力开源节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保障。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也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民族兴国家才能富,民族强国家才能强。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标志。国家富、民族兴,人民才有可能幸福;国家强、民族强,人民的幸福才有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心怀、牢记“国之大者”。如何才能把握“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党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各级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国之大者”、充分把握“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才能在新发展阶段顺利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来源:《人民论坛》2022年第7月下期


    进入专题: 中国梦   国之大者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64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