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

——(结论、中英文目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52 次 更新时间:2009-01-03 12:56

进入专题: 纳西族  

杨福泉 (进入专栏)  

结论

我们在上面六章里对纳西族的殉情悲剧进行了总体的论析,探索了它的产生蔓延,它的社会根源,它与纳西族传统宗教,与民俗及民族个性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纳西族的殉情是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社会问题,纳西族的哲学思想、鬼神论、生命观、生死观、自然观、情爱性爱观、民族心理、个性等都反映在这骇世惊俗的死亡之谜中。可以说,纳西族的殉情已经形成一套文化体系,与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结成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它不但是一种震惊中外的生命悲剧,而且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

我们之所以从各个方面对纳西族的殉情现象进行透视,是力图对这种举世罕见的社会问题有一个明晰而全面的了解。无以数计在岁月的长河中走上殉情这条路的纳西族青年,他们的殉情原因是有差异的,在诸多社会和精神性导因中,每个人的死因都会有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可能,但从总体来看,各种因素之间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是全方位地探索的话,我们无法从朴朔迷离的殉情现象中去窥其全貌,解出这神秘的自杀之谜。

因此,本书重点在于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纳西族殉情风尚的内蕴,把它置于纳西族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框架中去认识它、了解它。揭示一个民族的重大社会问题与其传统文化、民族个性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知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法国社会人类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曾对人类的自杀现象做过系统的研究,他从对宗教活动、婚姻家庭以及政治、民族群体的研究中,将自杀的类型分为三种,即利己主义的自杀,这种类型自杀的根源在于个人没有同社会融为一体。第二种为利他主义的自杀,即自杀者出于高尚的信念,如为宗教信仰或义无反顾的政治忠诚而贡献自己的生命;第三种为反常的自杀(有的也翻译为“动乱型自杀”),它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个人需求和欲望的实现受到了社会的制约。 他认为自杀同社会环境有关,只有在自杀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才能找到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

纳西族的殉情习俗,可以说都可以寻找到这三种类型的因素,纳西人的殉情既是个人不想违背自己的意志与屈从变迁后的社会体制及其与体制融为一体的外来文化规范;另一方面,我们从本书中所列举的很多案例中,可以发现殉情者中很多人是为他们心目中的爱情而死,为自己钟爱的情人而死,是一种充满着情爱的道义和伦理精神的死,闪烁着一种生发于一种爱情的崇高伦理、高尚的信念和理想的悲壮色彩。

迪尔凯姆将自杀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因素的思路,给人们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自杀与社会环境有关,正是从自杀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才能找到某个人自杀的根源和背景。

如果分析纳西族的殉情悲剧,首先我们可以从它们发生的社会环境中找出根源,:“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个人需求和欲望的实现受到了社会的制约”,这一点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1723年的“改土归流”,清廷统治者从典型的“文化中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出发强制性实施的重大的社会政治制度改革,导致了纳西族社会的巨变,在这个巨大的变化过程中,本民族原有的传统文化体系、信仰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本民族原来相沿甚久的一整套传统价值观念和习俗也遭到了冲击。原来在本民族中符合本土人伦和社会规范、符合本民族价值观和信仰的文化体系,在新的社会制度、政治体系和文化系统中,成为按新的外来文化体系和制度来衡量便是不符合规范、违背外来文化输入的新的典章礼制、“不道德”、违背“妇道”、“伦常”、“道统”、“礼教”等的东西。这些新的、基于某种文化价值观的伦理道统和社会制度禁锢和约束了纳西人的社会观念和各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新的社会制度相呼应的意识形态和各种观念,也给在截然不同的本土文化环境中猝然面临社会大变革的纳西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种种巨大压力。

如本书中所论述到的,如果我们审视纳西族传统上崇武尚勇、民不畏死的强悍民风和精神,以及在明代与康巴地区的战争频繁的社会环境下,民间鲜有自杀殉情之风,而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之后在丽江纳西族社会实施的重大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引发了非常剧烈的社会、文化的冲突和变迁, 我以为这种对纳西族本土文化传统、价值观、伦理观带来巨大冲击的大变动,使纳西人崇武尚勇、“民不畏死”的民族性格面对社会巨变,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抗争和抵触的情绪,一种逆向的抵触和抗争,即不想就范于一些外来强加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的禁锢,逐渐爆发出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对抗情绪,这是形成丽江纳西人殉情民风的另一重要因素。加上上文中论述到的渊源深远的民间信仰的催化作用,就形成了促成殉情悲剧的各种复杂原因。

此外,我们还需要进行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纳西族殉情中的“仿效”、“模仿”。因为纳西族的殉情习俗中,也存在着看去似乎是在“仿效”和“模仿”的现象。

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曾提到自杀的“仿效”,他举了这么一个例子,1813年,在一个名叫圣彼埃尔—蒙若的小村子里,一名妇女吊死在一棵树上,不久,另外几名妇女也相继在那里上吊。

纳西情侣殉情在相同的地方和一棵树上的例子很多,这种仿效性主要的原因是与和这个特地的场所和树木等密切相关的民间信仰,比如认为在某一棵树上就死得快,不痛苦,而且能尽快到达理想的爱情乐园“雾路游翠郭”。相传纳西族第一对殉情的情侣朱补羽勒排和开美久咪金就是在一棵高岩上的树上。后世很多情侣都喜欢在风景优美、而且能看到纳西人的神山玉龙雪山之处的树上上吊殉情,而且,各地都产生了不少带有神秘观念的殉情树的传说和故事,而且都提到殉情者有有意无意地仿效“殉情之祖”—— 朱补羽勒排和开美久咪金的一种趋向,这其中也有迪尔凯姆所说的“仿效”的因素。

美国学者赵省华也曾指出:“游舞”(殉情)的年轻人不仅是重新体验“神话主人公”的经历,而且通过自杀进入了“神话主人公”的行列。自杀牺牲者没有被人们忘却,而是永存在活着的人们的记忆中 。据说,去山坡上放羊或找柴的纳西族青年男女常常听到自杀的情侣们的鬼魂在弹奏口弦的声音。现在和过去的自杀者们以及引诱年轻人去加入他们行列的精灵们那特别的自尽地点都相类似。” 她这里所说的也涉及到了殉情中所存在的仿效神话人物的因素。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没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信仰方面的因素,“仿效”不可能成为孤立的殉情的因素。正如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中对自杀的关键因素——社会原因进行剖析后,对仿效与社会因素之间的辨证关系所指出的:

“当一种行为有一种类似的、以前由别人完成的行为的表现作为直接的先例,没有明确的或不明确的思想活动介乎这种表现和实施之间来影响这种重复行为的本来性质,那么仿效是存在的。”

“自杀可以由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不能先验地证明这种传染性会产生社会影响,即影响社会的自杀率——我们所研究的唯一现象。”

“如果仿效像人们所说的是各种社会现象的原始的、而且是特别丰富的根源,尤其是在涉及自杀时,那么仿效必然显示出它的力量,因为这是它能够发挥影响的世界。所以,自杀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手段,来通过决定性的试验证实人们赋予仿效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效的现实性。”

“自杀之所以基本上取决于某些社会环境的状况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社会环境在相当大一片土地上通常保持同样的格局。”“自杀率突然发生变化,每次都完全是在社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

迪尔凯姆还强调说:“仿效单靠本身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影响自杀。”“除了十分罕见的例外,仿效并不是自杀的一个原始因素。仿效只是使一种状态更加明显,这种状态才是引起自杀的真正原因。”

纳西人的殉情看去确实有些仿效性的因素,无论是仿效民间传说中的“殉情之祖”或是现实生活中的特地殉情者,还是很多民间文学作品和东巴经作品中浓墨重彩渲染的天上人间神怪鬼魅、飞禽走兽的殉情,其促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复杂的社会制度、文化的变迁、以及民间的“玉龙第三国”信仰等,这是根本的原因。这诸多因素中和混融在一起,就形成了相沿甚久的纳西殉情悲剧民俗,也形成了在次层面上的这种仿效模仿神话和故事传说中的人物、仿效模仿同时代殉情者的这种特殊现象,但这种仿效和模仿,是殉情的社会根源下蔓生出来的一种融汇了本民族复杂的文化因素的现象。

美国学者赵省华也曾指出:“纳西青年何时和怎样自尽为解开纳西族的高殉情率之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自从在一个古代民间故事中提到一对情人为逃避父母包办婚姻和逃往殉情精灵居住的神秘之地而殉情之后,殉情成为一种仿效式的行为。关于开美久命金殉情的神话悲剧性地成为殉情行为的‘剧本’,使后世的男女青年在相类似的情境中仿效故事主人公而殉情。在某种意义上,这殉情悲剧可以理解为纳西本土文化对文化融合和性别角色转变的反抗。”“自从一个古代民间故事描绘了一个自杀的纳西青年女子开美久命金的悲剧 以后,自杀在纳西人中便成为一种仪式主义和模仿式的行为。如果运用萨林的理论模式,人们可能会把纳西人的自杀说成是从过去存在的文化系统中衍生出来的事件。萨林曾说过:‘事变很少是独一无二或全新的,我们可以立即在所接纳的结构秩序中觉察到它与原生形态是认同的。’‘神话事件构成了原型情境’,‘所颂扬的神话主人公的经历’是‘类似情境中活着的人们的再体验。’这样,‘活着的人又成为神话主角。’导致自杀发生的环境条件明显地不是由纳西族造成的,纳西人的自杀行为和对此的阐释可以以萨林所说的‘所接纳的范畴’和‘可察觉的背景’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

她这里所说的“导致自杀发生的环境条件明显地不是由纳西族造成的”,也和笔者在上面所阐述的观点有共同之处,这种看去有文化仿效因素的殉情,最初的根源都肇始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殉情面面观

一、“世界殉情之都”

二、殉情词义及自杀方式

三、殉情前的准备

四、殉情地、殉情树

五、歌与诗中完成的人生悲剧

六.殉情发生之后

第二章 殉情的社会原因

一 殉情溯源

二“改土归流”与殉情

三 婚姻制度变迁与殉情

四.妇女与殉情

五.民间迷信禁忌与殉情

第三章 殉情与东巴教

一、殉情鬼与爱神

二、风鬼(风流鬼)

三 “楚鬼”与“尤”鬼

四 镇压殉情鬼之神“卡冉”

五 为殉情者举行的“祭风”仪式

第四章 “玉龙第三国”之谜

一、神秘的诱死幻境

二、高山中的理想国

三、回归大自然的生命观及其文化背景

第五章 殉情与民族个性

一.传统生死观

二.崇勇尚武的民风

三.重义轻生与重情赴死

第六章 殉情悲剧文学

一、古典爱情悲歌的产生

二、东巴经殉情长诗《鲁般鲁饶》

三、殉情之歌《游悲》

结论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A Study on Suicide for Love among the Naxi People (英文目录)

Contents

Forward

Chapter One: Various aspects of Suicide for Love among the Naxi People

1. “The Capital of Suicide for Love”

2.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of Suicide for Love among the Naxi People

3. Preparation before Suicide for Love

4. The places and trees of Suicide for Love.

5. A love tragedy accomplished with songs and poems

6. After Suicide for Love

Chapter Two: The Social Reasons for Suicide for love among the Naxi People

1. Historic origins of Suicide for Lov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y of “gai tu gui liu” (the replacement of hereditary local chieftains with non-hereditary appointee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Suicide for Love

3. Marriage institutions and Suicide for Love

4. Women and Suicide for Love

5. Superstition, taboo and Suicide for Love

Chapter Three: Suicide for Love and Dongba Religion

1. Demons of Suicide for Love and gods of love

2. Demons of the Wind

3. Cee Demons and Yeq Demons

4. Deity Ka rer for suppressing Demons of Suicide for Love

5. Her la leeq keel: A Ritual held for love suicides

Chapter Four: Riddle of belief in the “Third Love Kingdom of Yulong Snow Mountain”

1. A mysterious dreamland for attracting Love Suicides

2. An ideal mountain paradise

3. Life concept of returning to Nature

Chapter Five: National Personality and Suicide for Love

1.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f Life and Death

2. Traditional folkways of worship for braveness and courage

3. Worship for loyalty and unfearing of Death

Chapter Six: Literature on Suicide for Love

1. Appearance of classic Sad Songs for Love

2. Lv bber Lv ssaq: A classic poem on Suicide for Love

3. Yeq bee: A folk song on Suicide for Love

Conclusions

References

注:《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杨福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丛书的一种,27万字、图56张

进入 杨福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纳西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91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