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默:夜谭录(之五)

——环境艺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439 次 更新时间:2009-01-07 18:01

进入专题: 建筑   环境   艺术  

萧默 (进入专栏)  

我与A君已经作了几次关于建筑艺术的无边际漫谈,早已成了忘年交。他有很强的接受力,我们已经能够谈一些比较深的题目了。今天晚上他再一次来到我的书房,照例迫不及待地又问起来。

A:上次您谈到环境艺术,它与建筑艺术有什么关系。

我:“环境艺术”这个词,就我所知有不同的用法:一种主要见于国外,国内也有,大致是指铺陈在室外很大场地上的某种装置,例如,缝起一张大布把一座铁桥整个包起来,或者在一片极大的山坡地上布置无数把红伞等等之类。这种艺术也称大地艺术,与我们现在的所指有很大不同。还有一种用法见于国内,多半只是指室内环境设计甚至家庭装修,重点在美化装饰。但据我的理解,环境艺术应该包括室内,也包括室外,主要是室外,而且不仅只具有美化装饰的作用,主要是指创造出一种环境氛围,渲染出某种思想意境,能动地陶冶人们的性情,激起感情上的波涛,并由情感进至情理,使人得到教益。在古代,宫殿的威严壮丽,古刹的深邃宁静,园林的高雅亲切,国家性纪念广场的庄重开朗以及陵墓环境的严肃静穆……都体现了环境艺术的目的性。

人类关于“环境”的概念是自始就存在的,在整个过程中,原始人开始只是从生活的方便与安全的需要去选择环境,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地就大都选在河湾萦绕、地形高敞平坦的二级台地上。进而人们又有意识地在居住范围内创造环境,陕西姜寨仰韶文化早期的村落就有明显的集团向心式布局。以后,选择和创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满足生活和生产的物质性目的的同时,对环境倾入了更多的情感性关注,使环境的创造上升为一种艺术。

A:建筑群体布局和“环境艺术”的概念好像差不多。

我:建筑是环境艺术中的一个要素,在其中起很大作用,多数情况下还是环境艺术的主角,但环境艺术还有别的要素,不仅是建筑。

A:很想听您详细谈谈。

我:环境艺术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社会和各相关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一个各种要素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环境艺术中,建筑就不能只是完善自己,还要从系统的概念出发,充分发挥自然环境(自然物的形、体、光、色、声、臭(音xiù,泛指气味))、人文环境(历史、乡土、民俗)以及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工艺美术、书法和文学的作用,统率并协调各种因素。

A:环境艺术有些什么特点?

我:可以用几个“结合”来概括,如自然环境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物境与人文的结合、局部与整体、小与大、内与外的结合、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表现与再现的结合等。

A: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体现在哪里?

我:自在地存在着的自然环境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纯朴以及“二月江南花满枝”、“千里莺啼绿映虹”的妖娆,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环境中的自然,常不仅只是自然物的体、形和色,还包括自然物的声和香。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潇潇春雨,潺潺秋溪,蝉噪蛩鸣,莺歌燕舞以及荷风馥郁,桂子飘香,都可以而且应该纳入环境艺术的综合体中。它们与环境中的其他构成因素一道,通过统觉和通感效应,全都化成为美感,成为环境艺术的构成因素。

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此,还要通过环境艺术,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欣赏对象。这个创造以自然环境的存在为前提,或者只是对自然进行的加工提炼,更普遍的则是在对自然加工的同时又添加进了人工的艺术品,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

在环境艺术中的人工艺术作品最主要的当属建筑,此外还有与建筑共存的环境雕塑、环境绘画、工艺美术与书法篆刻。中国古代还特别重视把文学也融入其中,如楹联上的诗句,匾额上的标题与颂语等。

这些人工作品,除了每个单体自身都应具有艺术品的资格和单体与单体之间必须具有的和谐外,又全都应与所处的自然有密切无间的融合,这在中国园林里体现得尤为鲜明。“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眺远高台,搔首青天哪可问;凭虚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计成《园冶》)。自然与人工,声通气贯,融就一团诗境。在中国古代陵墓中,也有很好的范例。如唐“关中十八陵”大都“依山为陵”,以圆形孤山为陵丘,北面群山起伏,作为背景,南与终南、太白遥相对望,渭水远横于前,泾水萦绕其间,近则一带平川,广原寂寂,黍苗离离,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高显。神道两侧列置土阙和许多石刻,气魄宏大。明十三陵在北京天寿山下,山岭逶迤如马蹄向南敞开。敞开处有两座东西对峙的小山头,陵道即以此为起点。陵道上也排列许多建筑和石刻。由于马蹄形山岭的东岭较低,陵道走向偏于东侧,使人们经由透视可以得到东西大致均衡的观感,总体气势也十分壮阔。中国陵墓,十分注意“风水”,所谓“风水学”,很大程度上也包含有环境艺术学的内容。

A: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说的是什么?

我:以上所说自然环境和人工艺术品都是物的实体的存在,除了这些以外,环境艺术通常还应该考虑到无形的因素,即与所在地域的人文条件的结合,把该地域的民族的和乡土的文化因素,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民情风俗,以至神话传说等等,都溶化进环境总体中来,或者说把物的环境溶化进人文环境中去。这样的结合,从环境设计一开始就应密切予以关注,大至于环境整体的旨趣、连贯一气的格调,小至于环境中的局部和片断、某一个别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以至许多细节如家具、用具、灯具的选材和造型、人员的服装仪表……都应该与所处地域的人文环境和谐呼应。使得这个后来设就的物化环境,仿佛本来就是原有的人文环境中一个天造地设般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使人为的创造更赋具了历史延续性的品质,更具风采,更富魅力。所以环境艺术除包容了自然美和艺术美外,还有社会美的成分。

A:局部与整体、小与大、内与外的结合呢?

我:这是一个空间概念上的一体化结合问题。在一个规模颇大的环境界面内,存在着许多层次的局部与整体、小与大、内与外的空间对应关系。在成功的环境艺术作品中,每一局部在全局中都有自己的明确的合乎自己身份与尺度的适宜地位,创作时,就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胸有全竹,笔不妄下。对这一点,不但担任全局的组装工作负导演之责的规划者应该十分明确,就是只担负某一局部工作的环境艺术家对此也应有充分的理解。有的局部应该强调,有的只能一般对待,有的还得甘当配角,各就其位,演好自己的角色。无论如何,局部终究是局部,不能争相突出,只应在总体规定的分寸内完成自己。任何一个局部的、小的、内部的因素,“镶嵌”在上一个层级的整体的、大的、外部的大环境中,都应该严丝合缝,不露雕琢。

在这里还要提到,我所说的“环境界面”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环境层层相续,流转无尽,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界面。所以,就某一环境整体而言,它与它以外的原有“大环境”之间也有一个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它“镶嵌”在大环境中,也应该严丝合缝,不露雕琢。大环境的自然风貌,在选址时都已经过周密选择,一般总是具有魅力的,应该尽量与之呼应,使新造的环境也仿佛是原有大环境中的一个天造地设般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样,人为的创造又赋予了空间的广延性的品质,而更显价值。但“大环境”已在某一环境艺术创造的工作任务之外,还常常不是处处可取的,当遇到了这种情形时(尤其大环境是处理不当的人工环境时,这种情形可能更常遇到),环境艺术家就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这就用上了《园冶》中的一句话:“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对之加以取舍,并以自身为起点,促进大环境的改造。

历史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对于具体的环境艺术工作来说,实际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环境艺术作品如塔和园林常有很优秀的范例。华北的塔,雄健浑厚,若燕赵壮士作易水悲歌;江南的塔,秀丽轻灵,似姑苏秀女唱江南竹枝,实在就是“胡马秋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意境的外化。北方皇家园林,华彩富瞻;江南私家园林,雅素清丽,实在也是皇家富贵与文士风流的渗出。它们都是镶嵌在广阔的自然背景和深远的人文背景上的颗颗明珠。

A: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一点与建筑艺术的空间——时间架构听起来好像是一样的。

我:其实环境艺术的所有特点与建筑艺术都是相通的。

所有自然的与人工的构成因素,被融合成一体化的空间形象以后,就已经不止是自己了,已不仅是二维的画面和三维的体量、景观或静止的虚空,更为本质的是这些二维的、三维的空间已被纳入于随时间的流程而依次出现的空间——时间序列中去了。在序列中,它们交替地成为环境中某一局部的感受中心,发出不同的形象信息,激发出不同的感情火花,被环境艺术家匠心独运地缀合成一条长链,闪动着,跳跃着,于是就整条序列而言,就有了引导、铺垫、激发、高潮、收束和尾声的依次出现,跌宕起伏若行云流水,显现着交响诗般的韵律与和谐。

所以,环境艺术虽然并不排斥对于各构成要素的静态的可望,更加着重的却是对于全序列的动态的可游。总之,环境艺术不是单纯的空间艺术,也不是单纯的时间艺术,而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

北京紫禁城是规整的空间——时间序列的典型例子。从前至后,序列全长达2500米,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最长,占到全长的一半,由丁字形的天安门、瑞门和午门三座广场组成,是为前导;第二段是前朝三大殿、后寝三大宫及御花园,长950米,是为高潮;第三段由神武门至景山,长300米,是全体的收束。前两大段又可再分为较小的段落,有些小段还可以再细为更小的小段,居于各种位置的构成体都有合乎自己地位的合宜设计。

紫禁城包括其前导和收束,又全都是北京城整体的一部分。位在全北京的中心,太庙、社稷坛分峙于前,更前还有正阳、永定二门;景山屏立于后,更后还有鼓楼和钟楼。

紫禁城外包围皇城,更外又有内城,内城之外四面分建天、地、日、月四坛,与紫禁城遥相呼应,全局整饬严谨,格律精严。

除明清北京外,著名的例子还有唐长安和元大都,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帝都。

对于非规整的环境而言,这种韵律还可以是交错的、互补的、众多的构成要素互相嵌插在一起,交相辉映。中国的古典园林则都是不规整的空间——时间序列,虽自由多变,仍广有法度。序列的构成穿插隐显,呈交错的韵律,其处理的难度,可能比规整的序列更有过之。

A:听您这么一说,我以后欣赏环境艺术或建筑,好像更好把握了。表现与再现的结合也是与建筑艺术相通的吧?

我:当然。环境艺术既然是由多种艺术形式组合成的综合体,必然也就是表现性艺术和再现性艺术的结合,前者如建筑、某些工艺美术、书法及抽象绘画和抽象雕塑,后者有写实性绘画和写实性雕塑,以及富于绘画性和雕塑性的工艺美术。它们对于整体应该起到有益的指向作用,相当于交响诗中的分段标题,目的在于帮助点化主题,引导联想方向。它仍然属于整体,虽然可以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主题,却仍应与整体环境渲染的氛围融为一体,不能完全游离出去,至于它的造型手法和风格,当然也都应考虑到环境一体化的要求,这是它与一般的独立艺术的很大区别。所以从总体而言,从本质而言,环境艺术与建筑艺术一样,都是以表现为其根本的。

环境艺术的表现的特性又决定了它的另外两个性质:即一方面它超出了低层次的环境美化,可以表现出某种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或称之为思想主题,创作时以情入景,体味时触景生情,上升到真正艺术的层次;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虽然有某种预定指向的目的性,但它主要是通过环境序列中的氛围,意境或情趣所引发的感情及感情记忆、感情积累烘托出来的,它的旨趣也就必然是朦胧的、模糊的、抽象的,不可能具有像小说、论文甚至口号的指向性那样的确定不移和具体。它予人以教益的方式,重在陶冶和潜移默化。

环境艺术要考虑到如此多的方面,如此多的层次,人们或许已经想到,它的创作大概是颇不自由的。事实也正是这样,对于已经习惯了单项艺术品创作的艺术家包括建筑师来说,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并随之有相应的观念转化。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艺术综合体,必须特别强调环境艺术全局的设计工作。它的组装任务,视环境的大小不同一般由城市规划师、风景区规划师、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完成,这几种工作者,又都可统称之为建筑师。实际上,一个够格的建筑师本来也就应该是环境艺术规划师。他的任务好比电影的导演,经过他的安排和剪裁,把雕塑家、画家、工艺美术家和书法家以及园艺家各自的创造性劳动融成一个整体,同时还要协调解决一系列工程技术问题。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环境艺术遗产,外国也是这样。古埃及莽莽沙漠上沉重的金字塔和卡纳克阿蒙神庙,在雅典明媚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辉的帕提侬神庙,拜占庭圣索菲亚教堂里似乎深邃无尽的空间,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耸入云天的如林尖塔,罗马圣彼得教堂的雄伟刚健,巴黎凡尔赛宫充满理性精神的巨大花园,威尼斯生动多趣的圣马可广场,还有印度阿格拉泰姬陵的明丽和沉思,全都是融各类造型艺术于一炉的环境艺术精品。

到了西方现代,起初,作为环境艺术主体的建筑忙于解决新的生活和新的工程技术带给它的难题,对于艺术问题已难于顾及,甚至还提出过一些矫枉过正的口号,使得以后出现了很多光秃秃冷冰冰的玻璃方盒子建筑。摩天楼群造成了许多人工峡谷,阳光被它们遮挡,大风在其间呼啸,巨大的物的尺度压抑人心,历史好像被折断了。六七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崛起,对于这种潮流提出了抗议,重新呼唤出人情和人性的口号,激起了对历史和乡土的怀念。旅游业的兴起更推波助澜,促使着环境艺术的再生。

A:您能不能举几个中国的较近的环境艺术创作例证。

我:南京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最优秀的建筑与环境艺术的作品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环境艺术创作更加得以重视了,似乎是从建筑界开始的,佳作很多,现在只能举出几个例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是我十分欣赏的环境艺术作品。纪念馆建于1985年,建在大屠杀13处尸骨场之一的南京江东门。设计摆脱了纪念建筑轴线对称的传统布局方式,以环境氛围的经营为重点。从南入口进入,广场北端有以“金陵劫难”为主题的大型雕塑──头颅、挣扎的手、屠刀和残破的城墙,浓缩再现了血泪历史。西行至主馆北,是基地最高处,转向南面拾级而上,以中、英、日文镌刻的“遇难者300 000”大字赫然在目,触目惊心。从屋顶平台俯瞰全场,大片卵石隔绝了一切生机,惨然呈现凄凉悲愤的景象。枯树、母亲雕像和浮雕墙上同胞的受难场景,进一步烘托了悲愤之情。卵石场周边的青青春草则点示了生与死的斗争。半地下的遗骨室内掩藏累累尸骨。悼念者绕场一周后,从西边进入主馆,甬道两边的倾斜石墙恍如墓道。建筑低矮,采横向构图,尽量消隐,以突出环境。用石料贴砌内外墙面,青石砌筑围墙,色调庄重统一。

黄帝陵在陕西黄陵县桥山,其轩辕殿建于2004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被称为“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的祭殿。轩辕殿既富有中国传统的意匠,又极具现代建筑注重简洁造型的雕塑之美,无论外观与殿内圣地氛围的塑造——表现在屋顶下的叠涩与从透空的圆顶中引入天光,以及从武梁祠引来的轩辕氏古朴的造像浮雕等,都可以看到既立足于中国精神,又广纳古今中外优秀成果的气度,重在意境的创造,开阔大度,气势不凡。

A:我想起了您以前说过的一句话。您好像说的是,“文化”是“艺术”的内涵,“艺术”是“文化”的外现,没有一定深度的文化内涵,建筑顶多也只可能达到美观,不能上升到真正艺术的高度。您刚才说到的这两个环境艺术也可以说建筑艺术作品,的确具有深蕴的文化内涵,应该说已经上升到“真正的艺术”的高度了。

我:建筑文化问题,应该是我们充分关注的焦点,我们下次再谈吧。

(原载《建筑意》第三辑,2004年)

进入 萧默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建筑   环境   艺术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16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