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和接受常常不容易准确地预测,因为存在着文化差异。在各种各样的交流中,“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可能是最成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儿童剧相对比较浅显,语言障碍比较少;更因为跟成人相比,少年儿童之间的共性更多,孩子们对“戏”的感觉更接近。在中西文字中,“戏”字(英文是play)的涵义非常相象,既可指舞台上演出的正规“戏剧”,又可指操场上、弄堂里或者客厅里玩的“游戏”——儿童剧恰恰是二者的结合。
戏剧和游戏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天性,尤其是后者。人为什么要花力气去玩种种基本上不创造经济效益的游戏呢?特别是在那些生产力还很低下,连肚子都还不容易填饱的时代和地方?古往今来许多哲人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摹仿性的游戏会给人带来快感,小孩子“扮家家”和大人演戏都是这样;有人则认为游戏是因为人需要发泄多余的精力;也有人认为游戏是小孩子在为日后成人要做的活动进行准备和排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可以说是综合了上述各派学说,为游戏的重要意义做了最好的解释,事实上也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游戏。中国这些年来总体的社会发展已经证实了马克思这一英明的预见,我们的成年人确实在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各种游戏;但是,我们的学龄儿童却是例外。功课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孩子们平时就没有多少游戏的时间,更缺乏演戏的活动。因此,每年推出国际儿童戏剧展演这类儿童剧盛宴的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原始的游戏在历史的进化中发展成了两大主流,一是体育竞技——奥运会就是人类最大的集体“游戏”:Olympic Games;二就是戏剧——也包含了舞蹈、音乐和美术在内。与体育相同的是,戏剧也是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的极好手段;而相对于以运用体力为主的体育,戏剧更多地将体力和脑力的发展全面地结合起来。现在我们所有的学校都有必修的体育课,但很少有戏剧课,这是教育领域一个很大的缺憾。
对此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举办的国际儿童剧展演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偿,同时也拓展了儿艺平时全用专业成人演员来演孩子的单一模式。事实上儿童剧既有让孩子们隔着一定距离观赏的审美功能,还可以让孩子们亲身参与,更为直接地感受其自娱、锻炼和教育的功能。欧美的大多数儿童戏剧是以儿童演员为主的,重在孩子们的直接参与。我们中国的成人演员能把孩子演得这么像,每每让欧美的同行们叹为观止;但全国基本上只有成年人为主的专业儿童剧团,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绝大多数儿童剧不是参与式的,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看到。今年的国际儿童剧展演中既有成人专业演员演儿童,也有儿童演员演自己。希望这样的展演能够成为儿艺的常规演出模式和学校的儿童演剧之间的桥梁,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参加戏剧活动——不仅仅是观看欣赏,还要参与表演。
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一直是上海文化风景的一个骄傲,但在上海这样一个超级大都市里,仅有一个儿童剧院是远远不够的,不管她的专业成就多么高。我们还需要大量的不那么专业的儿童剧团——以少年宫等少年课外活动场所为基地,甚至以学校为基地的剧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像“徐家汇公园亲子广场剧场”那样的广场剧场。
从理论上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这对上海的文化景观来说也极其必要。其实近年来上海广义的公园戏剧文化一直很活跃,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原生状态,只有戏曲清唱和各色各样的集体肢体动作。这是繁荣的休闲游戏活动,还没有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戏剧——尽管戏剧也完全可以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事实上这些游戏和戏剧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为什么很难跨过去呢?关键要有政府的文化部门和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参与,帮一把。现在,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中国福利会、徐汇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徐汇区文化局、绿化局、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和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联合起来,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如果我们全市的文化部门和专业剧院都像儿艺一样参与进来,上海的一百多个公园都能成为戏剧展演的场所,那将会是2010年世博会时上海的一个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能满足我们老百姓自身的文化需要,又是向世界展示活生生的中华文化的极好窗口。
愿我们有更多的广场式剧场。
《文汇报·文汇时评》20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