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徐勇教授在南京大学“第一届东亚地中海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张生院长、海懿老师、立峰先生,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
能够参加这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十分感谢!
收到会议邀请书,看到标题的关键词“东亚地中海”,很有感想。我在大学本科时代,曾细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在书中描写地中海和欧洲历史的关系,指出地中海的波涛并非阻绝因素,反而是提供了舟楫之利,直接影响到海洋区域的战争与和平交流,产生了环地中海的希腊、罗马、埃及、迦太基等等等璀璨的文明史。受此启发,自己作了详细笔记并整理成文,在大学学报发表后再收入人大资料丛刊《外国哲学史》。
基于这样的学习过程,现在从欧洲回看东亚,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的往返,无论南北路线都需要横渡海域。还有唐鉴真大和尚赴日,前五渡失败,第六次途径琉球群岛获得成功,最终圆寂在奈良的招提寺。显然,由大陆岸线、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所构成的东亚海洋的环状交通关系,古已有之,且不拘于人与物流动,还有朝贡册封体系的成立,是完整意义的政治文化链接,可以视作东亚“地中海”的上千年的实际存在。
那么,如何认识在南京大学、南京地区研究“东亚地中海”,并重点研究其中的琉球国问题呢。穿越一下历史,约6个半世纪前的1372年、即洪武5年明王朝遣使杨载出访琉球,会见中山国国王察度,同年底察度弟泰期同船晋谒南京,其后明与琉球国的山北王、山南王也建立外交关系,展开了琉球官生培训等文化交流活动,成就了琉球国统一后的15、16世纪黄金时代。
南京时期的明琉官式外交,确定了“琉球”为该群岛国家正式国名,结束了中琉之间没有官方外交的历史,进而稳定了中、朝、日、琉四国在东亚区域的政治外交关系。其后是明成祖迁都于北京,继续发展明王朝在东亚以及印太的海洋大业。17世纪初明清鼎革之后,东亚的朝贡册封四国体系继续存在,中琉关系也有持续发展,直至1879年琉球国被日本吞并,东亚朝贡册封体系开始瓦解。
所以,我认为南大的学术团队提出的东亚地中海概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别具深意的学术概念。基本理由,就在于通过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认识完整涵盖中、朝、日、琉东亚四国的朝贡册封体系,完成于明太祖的南京时期。洪武通琉球如同汉武通西域,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
古琉球国的统一、发展与灭国,是直接改写东亚历史的结构性篇章。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不足,现有“东亚共同体”,“西太平洋”诸多视角的考察与表述,主要是立足于东亚地区的政治现状。于是,对于从南京开始的、明琉官式交往、以及东亚朝贡册封体系重建等学术课题,正在等待有志者给予新的研究与评价。
再是,希望本次会议在厘清东亚区域与琉球史实之外,还可以发挥更多的思维启发与理论建设作用。中国自身兼具陆海两大方向的地缘优势,但由于特殊原因,历来思想家战略家多是重陆轻海。一个典型实例是晚清的陆防与塞防论战,作为洋务派政治家李鸿章,强调海防重于塞防实际创建现代化海军,自然是功不可没,但李鸿章抱持中国“陆多于水”的认识与理论,导致其战略指导上的潜在阙漏,是为甲午战败的深层因素之一。
李鸿章的北洋海军失败与左宗棠经略新疆成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海洋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的中国“陆多于水”是客观史实,但是面对国家与社会朝向海洋的全新发展趋势,不仅为政者需要看向辽阔的海洋,进行全新的海洋和岛屿经略,学术人也必须登山望海,进行应有的海洋和岛屿研究。
本次会议标题为第一届东亚地中海研究会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会议在南大召开绝非偶然,南大新生代学者在十多年前,即在传统的太平天国、民国史、抗战史等强项研究基础上,放眼于大陆之外,圈定了东亚海域,并推出钓鱼岛列屿、琉球群岛以及中日、中英等研究新成果。所以,本次以东亚地中海为关键词的第一届研讨会,是一个富于创新的会议,也是南京学界对于东亚海洋历史研究的水到渠成的结果。
扬子江终归要汇入海洋,学界同仁的通力合作,对于环东亚海域及环东位置上的琉球群岛研究,必然能够发生有深度的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感想,期待和与会学者们的讨论与交流。特向会议主办方致意!预祝会议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