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国子监里的琉球留学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38 次 更新时间:2024-11-21 11:03

进入专题: 琉球   国子监  

朱小平  

 

琉球国仰慕中华文化,与明朝的主要文化交往之一就是请求派遣官费生到中国留学。经明朝同意,琉球国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首次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至万历七年(1579年)总计派遣官费生二十三批八十余名;同时,洪武年间还派遣“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洪武二十五年,“中山王遣子侄入国学”。“太学”“国学”即国子监,那时应该是指南京的国子监。春秋战国时期,为了表示结盟,两国会互相派出国君之子到对方国家做人质。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势均力敌的两国,如果一方实力较弱,为表示忠诚,会单方面派出质子。琉球派王子来华就学,仿效了这一传统。

北京国子监曾建有琉球官费生在此学习的琉球学馆,在彝伦堂后面,是个单独的小院。彝伦堂是国子监最高官员祭酒办公处,国子祭酒大概能听到琉球国学生们的琅琅读书声吧?

我曾去国子监探访,学馆早已不存,只剩遗址,且已划入彝伦堂后的办公区,游人不可擅进,听工作人员说只立了一块说明牌。据记载,院内有厅房十余间,分别是管理官员和教师办公处、讲堂及学生宿舍。对待琉球学生的待遇是非常高级了,高丽等国也都有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但都没有独立的学馆。

元朝大都国子监里就有高丽留学生,如后来成为高丽国名臣的李穑,元末时在国子监学习两年,后考元朝科举,获二甲第二名,入翰林院供职。但他在国子监学习时,也只能在监外的崇德寺租住。元朝重用高丽人,入仕者达七十余人,三品以上官员四十人,远超汉人(《高丽人入仕元朝考论》)。在元大都的高丽人最多时有数千,但对高丽留学生也并无单独设学馆的待遇。专为琉球学生单设学馆,体现出朝廷对琉球学生的重视。

彝伦堂西侧是博士厅,博士是国子监掌管教学的官员。博士厅是国子监下设负责管理教务的部门,也是博士们办公的场所。在这里当过博士的名人不少,如明代的文学家袁中道,还有孔子六十四世孙、《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等。东西侧是绳愆厅,是训导和惩戒触犯监规师生的部门。琉球学生应该受这两个机构管理。但是这些地方现在都没有对外开放,不能参观。

北京与琉球官费生有关的遗迹还有馆驿胡同,位于通州张家湾城南。万历四年(1576年)驿所移至此,以供外藩贡使、留学生等暂住、休息。琉球官费生一般随贡使来华,经万里波涛,先至福州,再转杭州,沿运河乘官船至通州张家湾上岸,入住驿馆,进而入学。张家湾还有琉球人的墓地,埋葬有来中国后亡故的琉球贡使、留学生。南京、福州、杭州、泉州也有不少明代琉球人墓地,埋葬的也是在中国亡故的贡使、留学生,还有琉球商人。

明朝对待藩国甚厚,藩国进了贡品,朝廷从来都是回赠更加丰厚,琉球官费生的生活费用应该是由明朝政府全部负担的。我没有查到明朝琉球官费生在北京国子监的生活待遇,只见到鲁宝元先生对清朝琉球官费生生活标准的调查,不妨引用——

每日食用待遇:

每人白米两升、鸡一只、肉两斤、豆腐一斤、香油四钱、酱油四两、酱四两、盐一两、米酒一瓶、菜一斤。

冬季可领衣物:

每人细羊皮袄一件、丝绵中衣一件、貂皮帽一顶、鹿皮鞋一双。

春秋两季可领衣物:

每人缎面棉袍两件、中衣两件、缎靴一双、马皮靴一双。

夏季可领衣物:

每人硬纱袍一件、单布袍一件、棉布中衣一件、凉帽一顶、皮靴一双。

笔墨银(零花钱):

每人每月可领一两五钱。

鲁宝元先生说:“按照当时中国和琉球国物价水平,这样的待遇是上等人才能过的生活。”岂止上等人,清朝官员的官衣袍褂、吃饭喝茶等都是自费的。这些贡使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来北京,正是乾隆盛世的好年景,国库极其充盈,加上乾隆帝好大喜功,爱炫耀、好面子,对藩邦留学生给予优厚待遇是很正常的。

有一次,一名琉球留学生染病,乾隆皇帝亲自过问,先派太医院名医诊治,后病者不治而亡,朝廷厚恤,赏银三百两,一百两用于营葬通州张家湾琉球国墓地,二百两给家属。清朝七品官员年俸四十五两,给琉球生的三百两抚恤金相当于七个七品官员的年俸。可见朝廷对琉球学子的厚爱。凡学业完成回国者,乾隆皇帝也会大加赏赐,而且同样出手阔绰。

通过明清两朝对琉球留学生的超规格待遇,可看出琉球国对派遣留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费用,各项费用完全是由中国提供,琉球官费生的“官费”主要用于琉球学生的交通——乘贡使船往返。

琉球留学生在华学习,因此皆通汉语,与中国文士可以无障碍交流。明嘉靖年间福建诗人黄克晦曾写下《送琉球生还国》诗,很有史料价值:“圣教无天外,华风自海中。三臣辞卉服,五载入槐宫。返国君恩重,谈经汉语通。片帆看渐小,万里去无穷。托宿凭鲛客,传书倚水童。重来应有日,临别此心同。”

从黄克晦诗中我们可以窥见,琉球官费生在华学习达“五载”,学制不短,留学生们不仅是“汉语通”,还可以“谈经”,能与中国士子谈论儒家经典,可见文化水平不低。从诗句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琉球生与中国诗人的友情。

自明洪武时期开始,中国对琉球的藩属关系持续了五个世纪。在此期间,中琉一直友好交往,琉球王室派遣了多批数量众多的留学生来华读书习礼,学习各种专业技能。这些留学生历经航程艰险,远渡中国刻苦学习,学成回国后,不仅在国家治理层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文化教育、农业生产、手工技术、医药卫生等方面推动了琉球社会的进步。

而作为中琉两国宗藩关系的产物,琉球的留学生派遣制度在其存续期间,不但增进了中琉两国间的人文交往,同时也保障了中琉关系的稳固发展,成为强化中琉宗藩关系的有力纽带,并在琉球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外交往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日报)

    进入专题: 琉球   国子监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琉球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76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