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炜:英国人不知道鸦片战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33 次 更新时间:2024-12-01 22:51

进入专题: 鸦片战争  

阮炜 (进入专栏)  

1

英国人不知道鸦片战争

傍晚问约翰:是否知道鸦片战争?

不出所料,他说不知道,但随即又改口说“听说过"。问他听说了什么?他说,在相当长时间内,鸦片是一种“合法”吸品。十八、十九世纪首先在英国上层阶级中盛行吸鸦片,后来扩散到其他阶层。他说,那时上层阶级中人会去到某个装修豪华的楼房.躺在雕饰华丽的烟床上,斜卧着点燃一根长长“烟枪",吞云吐雾,尽情享受鸦片带来的恍兮惚兮感。这在当时曾被视为时髦。只是后来,鸦片才被视为毒品。

我问他究竟知不知道”鸦片战争”。他又说,似乎只是听某人提到过。再问,知不知道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之间?他说不知道。我只好说:发生在英国和中国之间。他说在小学、中学大学读书时,课本上并没有这一内容;事实上,英国教科书不大讲世界史,当然也就不讲鸦片战争了;只是在大学毕业后,他才逐渐了解了一些世界史知识。

他问:鸦片战争结果如何?我说,中国被英国打败了,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约时,其他西方国家也趁机介人,即所谓“利益均沾"。约翰很好奇,问中国和英国为什么打这场战争?我告诉他,长期以来英国商人在中国贩卖鸦片,牟取暴利,使中国沿海乃至内地大量人口吸毒上瘾。至1830年代后期,一些中国官员意识到鸦片对中国人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大量人口吸烟不仅已影响了清政府的税收,也影响到兵源,对政权造成了严重威胁。清政府派林则徐去广东禁烟。于是发生了1839年中国人在广州虎门烧毁巨量英国鸦片烟土的事件。从英国方面看来,中国人焚毁的是英国人的财产。英国国会就是否派舰队对中国开战一事进行了辩论,最后主战派占了上峰。派来报复中国的英国舰队按当时标准来看很小,但已足以打败无海军可言的中国。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还被迫实行“五口通商“,而此前英国人只能在广州一地与中国人做点生意。

这一切对约翰来说乃闻所未闻。他急于知道,当时英国的鸦片商人知不知道鸦片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我说不可能不知道。这就好像现在许多个人、公司和政府(包括英国政府在内)都知道每天开车上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但并没什么人主动放弃开车,也并没有哪个机构出面采取有力的因应措施。

最后我对约翰说,鸦片战争对英国人来说不是什么大事,以至教科书上不著一字,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是天大的事。约翰又感到好奇,问为什么?我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自视甚高,陶醉在“天朝上邦”的虚荣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认识到“天朝上邦“仅徒有其表,实际情况却是经济凋敝,军事羸弱,根本不是船坚炮利的西方的对手。只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才逐渐走上自强的道路。184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分水岭。

2007年 7月26日星期四

2

鸦片战争以外的"鸦片邪恶”

剑桥大学的大学图书馆最近正进行有关"鸦片邪恶"的书展,展出了一系列英国人自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中叶所写关于英国在亚洲的鸦片种植、贸易的著作(配有大量历史照片)。从中可以了解到,遭受鸦片之灾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印度作为十九世纪英国在亚洲最大的鸦片生产地(事实上,当时输往中国的鸦片主要产自印度),人民遭受的鸦片毒害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除印度外,英属马来亚(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是一个重要的鸦片生产和销售地。只是现在英国有识之士很少,英国的教科书不可能作自我批判,所以一般人知道不知道英国曾进行了罪恶的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是很大的疑问。

BBC第四台今天一个访谈节目讲的是已故美国经济学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加尔布雷特(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 2006)。说他作为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作为左派经济学家,在1960年代对美国军火工业既得利益集团的做法洞若观火,认为美国根本没有必要卷入越南战争,认为鼓吹战争者的幕后黑手是大军火商,因为他们要卖军火赚钱,其根本利益是跟战争绑在一起的。节目中一位嘉宾说,加尔布雷特利用他与约翰·肯尼迪的朋友关系,说服肯尼迪将卷入越南南北内战的美国军队撤出,肯尼迪甚至已下定了决心撤军。殊不知不久之后肯尼迪被刺,接任的约翰逊不仅没有撤军,反而将战争扩大到越南北部,开始对北越军事及民用目标实施大规模轰炸,最终造成美国立国以来最大的国际挫折。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3

约翰的帝国情结

今晚约翰自豪地对我说,不仅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很强大(他终于对鸦片战争有了点认识,但同大多数英国人一样,他对英国人所应负的道义责任却没有感觉),即便现在。英国仍拥有一只强大的舰队。他又问我,你知道从前整个英国覆盖着茂密森林吗?我说当然知道。他又说,这么多木材哪里去了?不等我回答,他便得意洋洋地宣布:全造成军舰了!这意味着英国海军不仅强大,而且这强大有历史和地理原因,是必然的。

既然约翰的国际政治知识近乎零,也就不好跟他细细理论了.但我仍告诉他,历史上英国海军并非任何时候都十分强大。问他知不知道”郑和"?他说不知道。我说,1405至1433年,中国郑和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比西方“地理大发现“早八九十年。郑和舰队的规模和军力在当时世界上无出其右,但这是一只和平、友谊的舰队,跟后来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远洋航行有天壤之别。所到之处,中国人既不杀戮也不征服,甚至不刻意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而是礼遇当地人民。郑和舰队远航至东南亚各地、印度南部、波斯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现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家,其规模之大,航行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在船只和人员规模方面,葡萄牙人的船队也根本无法同中国舰队相比。最大的一支郑和舰队有船只三百余艘,士卒二万八千人。最小的一支舰队也有五十来艘船。不仅舰只众多,就舰只大小来看,当时乃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也根本无法相比。如果哥伦布船队的船只与郑和舰队巨大的“宝船”相遇,就像一只小猫撞上了一头大象。

今天干了很多活,太累,没有心绪跟约翰讲国际政治大势(即便有心绪讲,他也未必听得进去),即,尽管当今英国海军仍然强大,也没太大意义;在经济领域乃至国际政治舞台上,英国早已是一个二流国家;就是在军事上,它也并非真能跟中国、俄罗斯相比(尽管单个国家相比并非合适)。当然,英国人并非甘当二流国家。近二十年来,它傍上了美国这个超级大款。与美国结成跨大西洋战略联盟,是它近年来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布朗刚刚上台,新任外交部长便再次强调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但这也带来了明显的问题。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英国与美国走得太近,没有自己的选择,势必使有识之士乃至一般民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挫折感。如果英国独立一些,本来能做到不卷入伊拉克战争,可它却紧跟美国,稀里糊涂卷了进去。这对英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这在英国有识之士乃至民众当中,大体上已是共识。已发生的多次反战游行便是证明。

从约翰的言论来看,至少在某一部分英国人身上,帝国情结至今阴魂不散。看来,需要更多地了解英国人的心态。应该同剑桥大学教师多聊一聊,看看英国知识分子里有多少人知道鸦片战争以及对该战争的看法。可惜没有机会。偶尔在聚会上见到,如果采访式地问他们知不知道鸦片战争,对此有何看法,是不合适的,除非恰恰有相关或相近的话头。

几周以来,蒂娜每天一早在厨房里见到人类,便死乞白赖讨吃的,我因而觉得她不是一个猎手,而是一只懒猫。今天早上.我发现她有点反常,对人类一点兴趣也没有,独自一人在屋外一台破冰箱上的破篮子里睡懒觉。吃完早点到园子里走走,发现小道上有一只死耗子。顿时意识到,蒂娜到底还是猎手。猎手一开杀戒,便有严重的后果     耗子们遭大殃了,死伤惨重。我以为,在破篮子里睡懒觉的蒂娜肚子里,现在不止一只死耗子。园子里的那只应该是蒂娜吃饱后衔来的战利品,是向她的房友们炫耀其辉煌战绩的。

2007年7月27日星期五

(选自阮炜《剑桥日记》)

进入 阮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鸦片战争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域外传真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713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