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系之七:政府、企业与居民分配关系
上一讲我们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关系视角,分析推进社会再生产正常循环、提振国内有效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分配环节。结论是:在攻克了绝对贫困之后,下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应当是攻克相对贫困这一世界难题。本讲从国民收入分配即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视角,探索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应当将提高“两个比重”、从而化解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作为主攻方向。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两个提高”是针对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举措。国民收入分配的三大主体是政府、企业、居民;分配的方式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市场主导下对生产要素的分配,侧重效率;再分配是政府主导下的收入转移,侧重公平;第三次分配是社会分配,侧重社会责任与道德。
- 国民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
资料显示:2018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初次分配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61.19%、26.03%和12.79%;再分配后,三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别的比重为59.43%、21.84%和18.73%。 从1992年至2018年的数据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基本呈现“微笑”曲线,从1996年的65.47%高点降至2008年的低点56.99%,再回升至2018年的59.43%。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目前居民收入占比偏低。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2020年,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约为83%、印度为77%、英国66.5%、德国为61%,甚至就连俄罗斯和泰国也比我们高,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仅仅只有44%的比例。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的扭曲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的基础性分配,分配的主要依据是生产要素即劳动报酬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收入、资本收入等组成(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也应当参与初次分配),其中劳动报酬收入是居民收入主要来源,2018年劳动报酬净额占国民收入比重38.4%。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产者(无资本、无资产)和有产者(有资产、有资本、有高科技)在分配中处的地位是不同从而分配的数量也不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前者主要依靠劳动报酬收入;后者则可通过经营、资产、资本、科技等多种渠道获得更多收入。当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来推动时,国民收入分配也会自动地向投资者倾斜,资本所得份额上升,劳动所得份额下降。政府为保持经济增长特别在经济下行时,政府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比如税收优惠、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等方式返还给企业。政府分配向企业倾斜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使经济增长的成果通过企业越来越多地被集中在有产者手中(比如,恒大分红734亿,许家印夫妇拿走503亿),其结果是居民分配占比下降,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从而导致消费率下降,反之也会导致投资率下降从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大循环。
三、处理政府、企业与居民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取向
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财委会议时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央一直强调的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
(一)中等收入的国际通行标准
2022年发改委就业司在“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文中认为,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收入达到中等水平、生活较为宽裕的群体,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每天人均消费10至100美元(2005PPP价格)作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日收入的下限和上限。本文认为,如取低位数每天消费10美元、按7汇率则每天消费70元人民币、月收入至少应当2100元;如取中位数每天消费50美元、则为每天消费350元,月收入应当在10500元;如按月收入5000元计则为每天消费24美元。
(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国际比较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估算,2002年至2019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735.8万人发展壮大为2019年的34600.2万人,增长超过46倍。其中,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由372.7万人上升到20486.4万人,增长近54倍;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由363.1万人上升到14113.8万人,增长近38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极低收入层即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亿人;低收入层即月收入在1000-2000之间,有3.1亿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合计8.7亿人。
显然,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是按国际通常标准的低位数即日消费10美元、月收入2100元来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4.8亿)。愚认为,按低位数界定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太过乐观,低标准不利激发国人追逐幸福生活目标,至少日前可将将月收入5000元作为中等收入门槛即日消费24美元,2030年应达到中位数门槛即日消费50美元月收入至少10500元以上;2050年应达到上位数门槛即日消费100美元、即月收入至少21000元以上。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仍明显偏低。2019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22.9%,而西欧的英德法、北欧的挪威、北美的加拿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都在70%左右。虽然美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略低为55.9%,但高收入群体占到30.5%。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对象与趋势
2021年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提出“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顺序应当是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进城农民工、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这实际上涵盖了60%以上的人口,203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应当由22.9%提升到40%以上,2035年应达到60%以上。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主要路径
如前所述,解决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优化分配结构的第一步就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主要路径一是提高门槛;二是加强初次、再次、三次分配的政策力度。而当前最主要的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力度。
限于篇幅,具体路径不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