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诺贝尔科学奖在中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国家一再破格赐于诺奖得主屠呦呦的两项殊荣来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16 次 更新时间:2020-10-20 17:45

进入专题: 诺贝尔科学奖   屠呦呦  

沈登苗  


2020年10月9日,本年度的诺贝尔科学家奖揭晓后,也许是8个得主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包揽(这本是常态,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的缘故吧,北京交通大学王元丰教授在《环球时报》发文:《诺贝尔奖越来越“过时”了?》,大意是:走过近120年的历史,诺奖显得有些老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此文甫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反科学的公然喧嚣 。”[1]


尽管王教授的许多论证不值一驳。如他为论证“诺奖的评审规则和结果也跟不上时代”,提供了诺奖得主中女性比例过低的一组数据:截止2019年,在所有597次科学奖颁发中,只有54次授予女性,即女性获奖的比例为9%。那么,这个比例低吗?


最新的研究表明,代表当代中国科学、工程技术两方面最高学术称号的2411位两院院士中,女性院士只有123名,仅占总数的5%。[2]再如,迄今为止的33个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中,除了屠呦呦,没有1个是女性科学家,即女性获奖的比例3%。如果说,诺奖得主中女性获奖的比例9%,是“诺奖的评审规则和结果也跟不上时代”、是“性别歧视”的一个证据,那么,两院院士和国家最高科学奖的评审规则,岂不成了“黄历”和典型的“性别歧视”?


其实,女性科学家获某科学大奖或崇高荣誉,能占到9%的比例是不低的,至少在中国来讲,王教授举的是“反例”。而在科学论证中,作者自己举隅“反例”是大忌。则王教授此文撰写的严肃性可想而知!


但本文仍不想从诺贝尔奖是否客观、公正、科学、权威的角度进行讨论,因为有人可能会说,以西方的价值观来讨论西方的规则不能信服,本人仅从中国朝野,尤其是国家一再破格赐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两项殊荣来说明吧。


中国虽然是获取诺贝尔科学奖较迟、较少的大国,但对诺奖的兴趣,恐怕一点也不逊于诺奖大国,相关文章或报道汗牛充栋,在民间,早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诺贝尔科学奖情结”(金俊岐语)。庙堂也同样格外重视。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举国欢庆!由于此奖对新中国而言,具有“中国的”、“新中国培养的”、“国内做出的”三个重大意义!也可谓在相关制约上的一举突破!故国家层面给予屠呦呦无上荣光。屠呦呦获诺奖后,不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2016年度(当年2015年度可能在程序上来不及)国家最高科学奖,而且在2019年又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两项殊荣同时拥有者,全国至今只有5人!


早在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奖时,人们发现,此举的特殊意义“在于打破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惯例”(熊丙奇语),而这个意义同样适合于“共和国勋章”中的科学家获得者(袁隆平、钟南山都是工程院院士)。本人还要指出的是,在33个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中,除了2011年得主吴良镛可能因专业(建筑与城市规划)特殊,在获国家最高科学奖前,仅获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民间大奖外,其余31个在获国家最高科学奖前,都既获得过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至少2010年前的人均获得数量超过了三次[3]),又获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求是科学奖,以及具有国际性的邵逸夫奖等民间大奖。唯独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奖前,既从未以个人名义获得过各类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也从未获得过各种民间科学大奖。换句话说,33位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奖前,仅屠呦呦1人从未获得过国内的任何类型的科学大奖,可谓再次破格。加之是唯一的女性,实属三次突破。


一奖胜百奖!屠呦呦以一个诺奖,囊括了当代中国两项最荣耀的桂冠,谁、又有哪个奖可以与之争锋?这不是足以说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在中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科学奖励的层面,任何一项奖励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吗?甚至可以说,有哪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能得到屠呦呦那样的国家最高礼遇呢?我想,这不仅是国家对诺奖得主屠呦呦女士的尊重,这何尝不是中国政府对诺贝尔科学奖和科学的尊重,以及宽广的人文胸怀呢?


此外,从包括唯一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在内的、9个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分析,共和国勋章的底色是人民英雄和国防卫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志的高度体现。


故诺贝尔科学奖过时的论调是否“反科学”,我们姑且不论,但这至少是偏离当今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的,我们是否该摒弃呢?


2020-10-19


注  释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609641667658289&wfr=spider&for=pc 2020-10-19访问。

[2] 武虹等:《院士群体与特征分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技资源导刊》第52 卷第1 期,2020 年1 月 。

[3]见赵明:《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论文集)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以此破解了“钱学森之问”。


    进入专题: 诺贝尔科学奖   屠呦呦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320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