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中国的”、“新中国培养的”、“国内做出的”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三大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20 次 更新时间:2019-08-25 22:51

进入专题: 诺贝尔奖   科学家   屠呦呦  

沈登苗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获诺贝尔科学奖获。屠呦呦的获奖,对新中国而言,具有“中国的”、“新中国培养的”、“国内做出的”的三个重大意义。也可谓在相关制约上的一举突破!


在屠呦呦获奖前,虽然在“中国人”中已出现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现当代科学家,他们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琨等8人,此外,还有几个具有诺贝尔科学奖级声誉的科学家,他们是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陈省身、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也是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陶哲轩、以及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和工程控制论研究工作的先驱者钱学森,合计13人。


可是,这13个科学家有三个特点:第一,除了钱学森,皆为华裔,非中国籍;第二,包括钱学森,他们的代表性科学成就,都是在国外做出的;第三,鲜为人知的,这13个世界一流的华人科学家,他们中的多数人,虽然接受的教育主要是中华教育。然而,令人难以启齿的是,他们所受的不是民国教育,就是此后的港、台教育,没有1个人在1949年后的大陆上过一天学!也没有1个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门直接走向世界的!


所以,本人在《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之一)》,(《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期)中坦言,摆在我们面前非常残酷的现实是:大陆企盼的不仅仅是诺贝尔科学奖在本土“零”的突破,渴望的也不仅仅是菲尔兹奖等其他一流科研成果花落华夏,而首先期待的是世界一流的华人科学家曾在大陆接受过教育,哪怕是上过一天学——也是一种突破!为此,我接着提出,今后新中国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级的科学家有三种可能及评价:


第一,只要在中国大陆出生的中国人,不论在中国是否接受教育,不管他(她)的今后国籍如何,只要能获奖,都有中国的贡献。第二,只要在中国大陆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中国人(含台、港、澳),不管他(她)今后的国籍如何,也不论何地工作而诺奖,都属新中国培养的,是新中国的教育成就!第三,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在大陆本土做出诺奖级的成果,那就可一举超越了。


众所周知,屠呦呦获奖的特征是:第一,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今宁波鄞州区),且从未改变过中国国籍,即她是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奖的;第二,她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1-1955年在北京医学院完成大学本科(也是最后学历)学业,也即屠呦呦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第三,屠呦呦是因“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获奖的,而为此做的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入了“523”项目、第一个提取出了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将青蒿素运用到临床并证实它有效等研究工作,都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大陆完成的,即她创制的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都是在“国内做出的”,也即在“本土”独立完成的。


那么,屠呦呦及其成果获奖的意义,可概括为一句话:是“中国的”、“新中国培养的”、“国内做出的”。换言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对新中国而言,是在上述三个方面的一举突破!


还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满足“该国的、该国自己培养的、该国国内独立完成的”这三个条件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在同一时期(1949-2015年)的发展中国家也仅此一例。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论文集)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


(本文原载共识网2015-10-07)


    进入专题: 诺贝尔奖   科学家   屠呦呦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88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