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钰民:遵循“三大规律”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46 次 更新时间:2019-11-14 22:55

进入专题: 思想政治教育  

顾钰民 (进入专栏)  


[摘  要]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必须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高校必须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认识。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各种教学形式改革只能强化、优化、精化、细化主渠道,主渠道有质量、有效果,教学改革才谈得上有实效,必须把握教学改革的实践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内容改革是核心,实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三大规律;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和发展强调了两点:一是要遵循“三大规律”,二是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这是思政课教师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教学的基本方向。


一、“三大规律”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高校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显著特征,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更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特殊规律寓于一般规律之中,一般规律通过特殊规律来体现。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教育、做人的工作。对人的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大的领域看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这些教育分别承担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任务。任何教育都要体现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教育目标,其中智育、体育、美育等具有共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其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一般性,需要共同遵循。唯有德育的标准是由教育者的思想体系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决定的,和教育者的“三观”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从这一点说,教育从根本上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不是由智育、体育、美育决定的,而是由德育决定的。


习近平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1]总书记这段话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是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总书记这里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人才的特殊性,我们培养的是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四为”培养目标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德育的特色。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强化我国德育的特殊规律,把德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这是高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


中国高校德育的特殊规律决定着教育的性质、质量、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就是看到培养人的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工作必须具有持续性,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条件下,思想意识成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德育是软实力的重要支柱,重视德育是加强软实力建设的具体体现。自然、机器、物质资料体现的是硬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硬实力就没有可能性,但是,光有硬实力没有软实力也没有可能性,就像一台计算机硬件是基础,但它的运行靠软件,光有硬件,没有软件,计算机也不能运行和发挥作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又要有强大的软实力。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就是理想信念、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核心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根本。


遵循德育“三大规律”就是要按照德育的特点,把握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特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做细致、深入的工作,要言传身教、充满爱心,把学生当朋友、当亲人,是德育做人的工作的基本前提。做人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具有的这些特点出发,德育才会有效,简单地用科技手段结果只能是与人的对象和特点不相符合。把握德育规律的真谛是真正把学生作为亲人来对待,给予父母般的关爱。


习近平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总书记阐述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对人才培养内在关系的辩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观念上的引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一流大学的标志是培养出一流人才,一流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德树人,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了准确定位,智育体育美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离开了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习近平遵循社会主义一流人才的培养规律,强调人才离开了德,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产生负能量、甚至有损于社会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才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去学好各种知识;能否用好各种知识,最终也是由德决定的。在顺应时代,有利于国家、社会、人类的问题上德育始终放在第一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作为高校、培养机构和教育者必须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警示。


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遵循


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显著特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思政课,离开了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大规律就只能流于空泛,难以实际发挥作用。课堂教学不仅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所有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从古到今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遵循这一共同规律,都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没有这一条,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是其他类型的学校教育,如函授学校、电视大学等这类学校教育。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的共性,也是优势所在,教育教学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和渠道来进行,但是,课堂教学主渠道没有了,学校教育的优势也难以存在。


坚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只是形式,而是关系教育教学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教学改革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教学形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信息传播渠道的更新等都会极大影响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改革要充分关注到这一点,这也是教学改革现代化、时代化的反映。近几年出现的“慕课”是教学形式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当然,这只是从教学形式来分析问题,如果从政治观点角度看,发源于西方的“慕课”不可避免渗透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会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对思政课性质、内容形成直接的冲击和挑战,有学者已经在实践中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2]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改革也要避免“西方化”,中国的传统不能不加分析就用形式上的“现代化”来取代。特别思政课教学改革更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三大规律,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精要,离开课堂教学主渠道,或者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来替代课堂教学,这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形式来替代另一种形式的同等替代关系,而是对教育方式和原有教学优势的颠覆。


教育教学是做人的工作,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会思考的当代青年大学生,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两条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不能替代,否则就是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


首先,课堂教育是人与人直接接触的最好形式。做人的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当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但最重要、不能替代的必须通过人和人的直接接触、直接沟通才能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离开了这样的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谈心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扩大了规模的谈心活动。总之,离开了课堂教学这一人和人直接接触的主渠道,就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建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交流、沟通的有效渠道和形式,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这一历史传承下来、至今仍然是有效的教学传统应该成为今天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而不是放弃。


其次,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今天仍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的不可替代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他形式割断了人和人之间的直接联系,虽然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人和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如语音、文字、视频,但这种人和人的联系和沟通是通过机器这一物质中介来实现的。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直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但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上,还要看到另一面。因为,这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树起了一道现代化的天然屏障,教师上课不再面对学生,而是面对镜头;学生听课不再面对教师,而是观看屏幕,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和沟通没有了,互动和交流只能通过现代化手段为媒介来间接实现,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接触、沟通变成了人机对话,教师是离开了学生的教师,学生是离开了教师的学生,至少不是面对面地出现在同一场合。以机器和视频为媒介来代替教师和学生的直接接触才是思政课教学和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致命的大忌。现代化手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这一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和特征彻底消解了。


再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一点不能否认,但它具有的缺陷和不足也必须看到。现代化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人文精神方面和人的情感方面,现代化工具和设备的功能一定是双面的。例如,智能手机已经是人们最主要的现代化工具,其优越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但也应充分看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整天沉湎于手机,一切都要借助和通过手机来完成,在带来方便和效率的时候一定会影响到正常工作,也有因为看手机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和悲剧时有发生。当然,这与正面的优势相比也许微不足道,这里要说的只是要看到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如果说到做人的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工具体现的局限性就会更突出,千万不能简单地把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对物的控制等同起来。人和物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种对象,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强调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不能只是从形式上来理解这一问题,而要从教育教学规律,从思政课的性质、特点、对象出发来认识这一问题,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独特的优势。放弃了这个主渠道,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负责任。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有课堂教学意识,牢牢把握好这个主渠道,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主渠道上,不放弃主渠道、不放松主渠道,不以各种形式化的东西来冲击主渠道,教学形式改革只能是强化、优化、精化、细化主渠道,提高主渠道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始终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这是衡量教学改革效果的实践标准。


三、内容改革是思政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核心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发展。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改革,核心一定是内容改革,其他的改革都要服务于内容。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是社会主义高校性质和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为”服务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发展作为教学的主旋律,高质量讲好主旋律,认真践行思政课的使命、职责。


思政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要把教学内容改革放在核心位置,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把结合学生实际、联系国家目标、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研究、探讨,真正做到教学内容 “入耳、入脑、入心”。


把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实质是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3](P7)“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3](P9)这主要从时代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源泉。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就是要求把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作为教学内容改革与时俱进发展的根本依据。


因事而化,就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的事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离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不能解释今天中国的实际,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与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指导今天发展的实践。


因时而进,就是按照时代进步而不断创新,与时代共命运,离开了时代变化,我们的思想进步就会失去汲取养分的母体。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时代特征并没有因此改变,合作、协调、共赢的大趋势仍然占居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是世界呈现的新特点。时代变化最重要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但是,我们并不能高枕无忧,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面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难前所未有,我们更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因势而新,就是随时间变化理论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思想和理论总是随着时间发展而发展,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能停留在上个世纪,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00多年前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断,不能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思考当今面临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4](P14)要按照总书记说的不能用“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不能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观念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才能和时代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观念相吻合。思政课要把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核心与时俱进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全国高校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以实际行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把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核心,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教师需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向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研究,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对现实感到困惑的问题、在理论上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攻关,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客观现实、贴近时代特征。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发挥教师的用武之地极其广阔,我们存在的价值、发挥的作用、具有的能量将得到充分体现。


把教学内容改革放在核心位置,要把教学和科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要把教学和科研都作为自己的职责,教学是天职、科研是本份是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的强烈意识,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科研水平,切实改变思政课教师科研水平上不去的负面形象。科研水平上台阶,关键要自己去寻找课题,在教学中、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寻找科研题目。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在科研上没有方向,根本的问题是自己没有花功夫去寻找问题。科研需要有积累,今天的研究成果就是历史的积累,积累越多就越容易出成果,成果越多科研的积累就越丰厚,从而形成科研发展的“马太效应”。现在党和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思政课,我们应通过自身的努力,树立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党和人民心目中政治素质一流、业务水平过硬、能够胜任教学使命和职责的优秀形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郗厚军,康秀云.西方MOOC与意识形态:向度聚焦、文化挑战及实践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6,(11).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进入 顾钰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901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