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钰民: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战略研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59 次 更新时间:2020-03-15 20:39

顾钰民 (进入专栏)  

摘要: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执政党治理国家管理政务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能力的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研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传、贯彻和落实其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广大教师当前紧迫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治国理政;新战略;“四个全面”


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习近平作为总书记开始成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领导核心至关重要,领导核心居于党的领导地位,掌握着领导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党的领导核心是党的象征、形象,在全党具有崇高威望和号召力,也是全党团结的内核、主心骨。 

治国理政是执政党领导国家管理事务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能力的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显示了治国理政清晰的新理念新思想的发展脉络,充分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新战略。“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战略布局内容的具体化,治国理政新战略是“四个全面”在战略高度的进一步提升。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治国理政新战略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现代化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执著追求,发展是硬道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革是发展动力,治国理政要做的所有事情都要以发展为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发展的动力源。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

简称《决定》),主题词是:全面深化改革,以《决定》为标志,拉开了治国理政新战略的帷幕。中国的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两大重要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二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问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两大问题上《决

定》实现了对原有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提出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争论未决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否是市场经济的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判断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后,基本上已经有结论了,但在理论界讨论并没有因此结束,问题在于计划经济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继续讨论,但对中央精神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没有社会制度上的区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决定》在这一问题上的结论和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以此为基础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不再以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核心问题,明确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核心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解决了改革中的基本重大原则问题。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基于《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明确界定。

第二,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决定》回答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本的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从理论上解决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所有制问题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斜路,“老路”和“斜路”都没有出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决定》的这一论述不仅明确了基本经济制度在宏观领域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性质,而且在微观领域也要体现这一制度特征,微观领域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公有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控股或支配地位。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资本由各种性质的资本共同构成,这时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关系,更主要的是公有资本占控股或支配地位,这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和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而且要深化对微观层面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构成治国理政新战略最基础的内容,上层建筑的改革、理念的更新、党的领导加强都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发展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和有效保

障,使经济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二、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治国理政新战略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法治国、依法理政。

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目前我们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法治中国要达到的目标是把市场和政府这两大主体行为的法治化:市场依法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依法更好发挥作用,关键是切实把法治落实于市场和政府的每一个行为。政府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以行政权力拥有者的身份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以社会利益代表的身份来向企业发号施令,而是应该以法律为依据,对企业和市场活动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当务之急是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完备的法治规范。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法治规范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在依法的前提下,才是好的作用。这是判断市场行为和作用的基本原则和最终标准,在依法条件下获得利益的行为应当提倡和鼓励,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具有效率的体现,在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固有缺陷。效率和缺陷是发展市场经济客观存在的现象,发挥优势,克服缺陷必须依靠法治。

在法治规范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没有这一条件,政府作用就会演变为“权力万能论”和“行政高明论”。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这是对政府作用明确的法治规范。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是:“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1] 

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现实中出现的各种政绩工程和宏大规划等现象,以及把法律置于一边,行使社会治理的权力,都是在发挥政府作用旗号下没有法律依据的行为,也是有损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只有是法内设定的权力,才是合法的权力。特别是有些地方的基层政府把自己的行为就视为法律,把自己的权力视为高于法律。从这一点来说,依法治国对政府行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只有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依法治国才有实际意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依法行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政府的决策必须纳入法治体系,并切实做到信息公开。信息是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政府行为做出判断的基本依据,信息公开就要求行政透明,做到阳光行政。法治政府一定是信息透明的政府、行政阳光的政府。政府的行政行为阳光,实际上是政府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自信的表现。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自身,只有政府自身不断增强法治观念、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才是建设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的治本之策。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的延伸和提升,也是向世界确立法治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推进,进一步显示我们依法治国、依法理政新战略的法治内涵。

三、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治国理政新战略发挥理念引领和问题导向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领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系发展全局的理念变革,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先导和集中体现。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发展进程的倒推,问题导向是解决现实问题和难题进程的顺推。目标导向倒计时和问题解决顺计时的交会点,就是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日。问题导向体现了我们不仅看到成绩和有利条件,更看到问题和短板;反映了对问题把握的务实性。

制度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建设。科学的理念明确了问题导向的目标,问题最终要靠制度建设来解决。把要做的事情落实于制度建设是《建议》的一大特点。把理念引导、目标导向、制度保障作为一个整体设计体现了“十三五”规划的可操作性。靠制度规范来解决问题是最公平、最透明、最规范、最具有可持续性的,制度能够形成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工作规范操作和常态化约束,不因为机构、领导人变动使实际工作受到影响。

绿色理念引领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P129)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5 年 9 月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文件,是实施治国理政新战略的重点内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导向,着眼于在今后五年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把解决生态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大事来抓是新战略的突出特点,显示了国内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同步性、引领性、示范性。《方案》填补了制度建设方面的多项空白。(1)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经济学产权理论第一次在生态领域的运用。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归谁有”、“归谁管”和“归谁用”。不能无代价使用自然资源。(2)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这是体现资源利用方式、生态保护程度和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生态环境因素作为重要的制约条件,必须把生态环境因素作为重要的制约条件。(3)建立资源节约利用制度。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保障,没有完善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方式、资源利用就会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必须树立强烈的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把“节源”和实

现“减污”作为同一个价值链,资源使用量减少了,就从源头减少了污染。(4)建立环境治理市场化制度。我国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在市场化制度方面更是明显的短板。通过市场化手段,改变目前排污成本低、浪费成本低等突出问题,重点建立政府管理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制度。(5)建立地方党委政府生态文明责任制度。 纠正单纯追求 GDP 增长目标,为“金山银山”而 破坏“绿水青山”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政绩的落后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3]树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是民生的新观念。

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短板,但也是能够显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成熟,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跨出的关键性一步。

开放理念引领下开放型经济制度建设。《建议》指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建设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制度,是实施治国理政新战略总体内容中的新亮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经济领域集中发力进行制度 创新,围绕国际经济领域的三大战略,着力推进制度建设。

第一,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第二,围绕“亚投行”的建设和运行,从制度上保证了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话语权的提升。“亚投行”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是对现有国际金融制度主要由发达国家来主导的一种挑战,它是以中国为主要发起国的国际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

第三,围绕实施自由贸易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以上述三大战略为重点的治国理政是形成国内、国际全方位布局新战略的主要体现。

共享理念引领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共享发展的实质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增进人民福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平正义问题。加快公平正义的制度化安排和建设。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制度。要在建立和完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阶层利益表达机制、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以崭新面貌树立了中国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从改革探索、创新发展、经验总结、规律把握走向制度建设比较成熟的阶段。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正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满怀信心迈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四、十八届六中全会为治国理政新战略提供全面从严治党根本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是我们的强国梦,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我国的执政党,也是领导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的政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国理政新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强大的党。

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斗争中必须要有自己的领导核心。不能形成自己领导核心的党不是一个成熟的党。而没有核心的领导也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不断打开新局面的坚强的党。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党的历史上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思想建党是从严治党的思想政治基础。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是思想建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和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失去了共产党人的最根本的内在支撑,没有了这一支撑,所有的行为和做法都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依附体,对是非没有判断标准和依据,行动上没有底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理想信念看起来比较抽象,不好把握,实际上在具体问题上是得到充分体现的,在宏观上谁都认可理想信念是重要的,但在微观上又认为不好体现,理想信念必须以小见大,以微观见宏观,以具体衡量抽象,这是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做实、做细的关键。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治国理政的领导者,有了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具体行为就能够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治国理政是靠党领导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制度治党是党的建设的制度基础。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贯彻落实准则和条例,必须抓好“关键少数”,以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带动全党执行《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于“治”,党的领导干部必须 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抓好“关键少数”,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以《准则》为思想建党的基本要求,以《条例》为制度治党的基本依据,是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遵循,也是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保证。

本文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0-24 (1).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树立“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6-12-03(1).

进入 顾钰民 的专栏

本文责编:xiaor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理论法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044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