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工艺学思想为科学认识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历史效应,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和战略性技术,深刻影响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三重社会历史关系,并逐步演化为“技术手段”“基础设施”“文明标识”的统一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内生性力量嵌入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基础、基本矛盾和实践形态。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遵循工艺学变革规律,摆脱技术工具悖论与技术宰制之虞的内在要求和理性选择。这种融合深层蕴含着“技术—思政”的共生关系和互动逻辑,集中表现为“人工智能思政化”与“思政人工智能化”两个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过程和机制。
[摘要]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域,务必回答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怎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等基本论题。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亦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积极应答,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度考量,也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拓新理论与方法,同时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更有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建构理路 策略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便广泛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教育引导人们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并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文明行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伟大实践中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作用,取得了成就斐然的实践硕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成为一门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P19)“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构成和鲜亮名片,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主动作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从而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加快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完成这一使命任务,务必回答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怎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等基本论题。
一、厘析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相关概念及其科学蕴含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其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厘析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等相关概念及其科学蕴含是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知识体系与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理解。知识体系相适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明形态。知识发源于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成果和结晶。知识所指向的认识对象之间以及认识对象与外界事物之间动态关联、彼此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渐进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知识体系是知识总和的概括性表达,囊括了概念、范畴、命题、假设、方法、基本结论等若干要素,内蕴分析、综合、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逻辑活动,是人们思想形成传播的重要基础和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直接载体。基于人们认识的鲜明社会性、突出历史性,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知识体系往往伴随着人们所处时代、所居地域社会文明形态的运动变化而累积丰富、变革发展,系统反映着这一时代、这一地域经济基础的生产发展和上层建筑的价值取向。比如,以“六艺”为早期形态的中国古代知识体系,以“三艺”“四科”为框架雏形的西方古代知识体系,以“五明”为典型标识的印度古代知识体系,分别反映着古代不同地域的社会文明形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彰显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自15世纪始,西方社会历经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三次技术革命的思想洗礼与实践奠基,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近现代西方知识体系迅猛发展,并在长时期内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对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痼疾和知识桎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P1516)揭开了建构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大幕。历史雄辩地证明,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上的知识体系势必相适于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社会文明形态,这些知识体系的价值取向、具体形态、变革发展等深受社会文明形态本身及其发展的限定和影响。如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必要建构相应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贯通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里的自主知识体系,指知识生产主体发挥能动主导性建构而成的知识结构和组织方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高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是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窗口,也是衡量人类个体和不同民族生存意义的重要工具,标志着文明传承、文化创新的动态与方向。古往今来,一个国家能不能建构起体现主体性、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体系,直接影响着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能不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之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就如同自主知识产权之于自然科学的重大意义,是决定根本、影响整体、事关全局的“元部件”“根目录”。自然科学能否应对、防范、规避“卡脖子”“受制于人”的风险,关键要看能否掌握住自主知识产权;同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否克服、走出、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关键是看能否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从要素构成来看,内蕴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它们分别指向不同科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相互关联、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理论的呈现及其话语表达。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化把握、学理化阐释、学术化提炼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愈益彰显、中国风格愈益浓烈、中国气派愈益壮丽。然而,必须看到知识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掣肘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亟须建构起系统化、自主化的知识体系来“破局”,这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着力点。就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关系而言,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三大体系”的核心要义与逻辑主线,而“三大体系”则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与多维呈现,它们辩证统一地存在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动态发展之中。概言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贯通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前者可谓之为“体”,后者能视之为“用”,体立则用明,彼此相辅相成,组成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引擎”。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及其本质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承载于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演进历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从事精神生产、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普遍地存在于阶级社会全部的历史演进之中。我们党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改革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开展实践活动、推进理论研究、加强专业设置、完善学科建设等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意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参与者,以中国实际、时代发展为观照,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主题建构而成的知识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既来源于育人实践又作用于育人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充分汲取古今中外德育智慧、深刻总结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经验、高度关切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任务新要求的基础之上,依凭能动主导性建构而成的知识体系,体现出结合新实践、拓展新视野、打造新表述等显著特征,承载于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演进历程。具体来说,一是承载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是认识的根源,一切知识都植根于现实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新命题”的提出源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对这一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着重观察的若干现象的语义界定和判断陈述。二是承载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推进。问题是时代的先声,回答并解决问题是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所在。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元问题”的解答积淀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推进,是立足最根本、最基础的论域对若干起始性、本源性的问题作出的系统解释和科学作答。三是承载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肇启。作为一种组织形态的专业,是通过传授特定学科知识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真善美”的传播倚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通过培养从事专门行业职业所需人才的方式实现专业知识的全面传授和广泛传播。四是承载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完善。作为一种学术分类的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中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核心任务是推进专门知识体系的传承丰富与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谱系图”的打磨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勘定研究边界、描摹研究状貌、梳理研究线路、理顺研究思维的知识谱系和学术版图。显见,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承载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理论研究、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四维一体”的守正创新演进历程,势必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知识支撑、注入强大的自主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显著的“四大”本质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致力于对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与教育引导规律、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揭示。从这一知识体系的生产环节、版块构成、层级分布、传播效能等不同维度来看,呈现出所具有的鲜明实践性、严整系统性、梯次进阶性、普适联动性等本质特性。一是从知识生产的环节链条来看,呈现以弘德育人为导向的鲜明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源自一定阶级、政党或集团为了将自身所倡导的意识形态转化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意识形态而自觉开展的教育实践。建构这一知识体系需历经的系列知识生产环节链条都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以弘德育人为导向,旨在阐释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论题,服务于顺应和满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实践活动的现实需求。二是从知识版块的组合构成来看,呈现以意识形态为纽结的严整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包括了基于对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梳理而形成的指导思想体系、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概括以及对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归整而形成的理论分析体系、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素的研判及其之间关系的辨析而形成的方法论体系、基于对古今中外德育实践系统梳理和反复比较而形成的史论体系等,体现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纽结,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的知识体系。三是从知识层级的排列分布来看,呈现以信仰铸就为主轴的梯次进阶性。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前提性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等。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前提性知识,指人们在习得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之前所必备的各种基础性理性认知和前提性价值共识。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性知识,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中通经致用、识时知务的知识集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知识,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中反映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技能的知识大全。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知识,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过程中起器具性作用的知识凝结。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若干知识层级以铸就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轴,螺旋式排列、交互式分布,整体上呈现梯次进阶的本质特性。四是从知识传播的学科职能来看,呈现以应用践履为旨归的普适联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立身之本,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学术分类。基于学科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主要致力于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教育人、培养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二级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广泛传播,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学科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传授致力于充分调配其他二级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教育实践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获得广泛普及和指导运用,进而呈现出以应用践履为旨归的普适联动性。
二、解析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理路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既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这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实践需要、强化自身建设的应然举措。毛泽东曾指出:“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4](P286)因此,探析领悟“为什么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基本问题,应从以下几个维度予以把握。
第一,丰富发展的题中之义。知识作为人们在正确认识世界、积极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理性认知和累积的历史经验的宝贵结晶,本身具有崇尚真理性、普遍适用性、开放发展性等鲜明特质。这就意味着知识生产主体既能够通过“自我主张”的方式,也能够以沉浸“学徒状态”的角色来完成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一般来说,从知识体系自构想、创设,到累积、传承,再到更新、引领的整个建构过程来看,知识生产主体往往需要历经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的转换与蜕变。但这一过程绝不是可以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将别人的思想和方法奉为圭臬和法则,不假思索、不顾实际地将别人的理论和方案视作标准和模式,盲目性地充当摇旗呐喊的“背书人”、习惯性地扮演亦步亦趋的“跟跑者”。事实上,“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1](P22)真正建构起兼具科学真理性、独立自主性、广泛影响性、开放包容性的知识体系是需要知识生产主体在建构的实践过程中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体主导的能动作用,锚定建成具有自身特色、彰显自身风格、展现自身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固然已有悠久的历史、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资源,然而作为一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号角所催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滋育的,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新兴学科。知识体系乃学科安身立命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能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站稳脚跟、挺起脊梁,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底色、做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色、增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亮色。显然,何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交流、知识互鉴、知识创新、知识转化等自主化,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智慧等知识化,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知识域等体系化,进而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积极作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的深化,必然会演化生成出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时代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5](P20)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洞察、准确把握且有效解答由时代发展、人民群众提出的新问题、真问题,才能促进思想理论的全面进步、引领实践发展的行稳致远。习近平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6](P30)整体来看,“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分别侧重指向本土化要求、全球化视野、人民性地位、发展性目标,归根结底汇通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自觉回答这“四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宝贵契机。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就是研究阐释、宣传传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将“批判的武器”转化成为物质的力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充分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勇于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积极作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使命担当,即在研究解决事关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育人育才工作、事关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工作等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基础性战略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效果。
第三,深度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通过培育品德、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方式培养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是国家建设、民族繁荣、社会进步、文明传承的重要基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的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中心的德政工程,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视为中心任务,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置于工作目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坚强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全面领导教育事业,以思想政治工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事实充分证明,加强了做好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事业就能够方向正确、硕果累累;反之,放松了丢弃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事业就势必迷失方向、行无依归。迈上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方位,逐步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深度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得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认知,源源不断地培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源于经济领域,本是形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8](P78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5](P28)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9]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意指,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新发展理念、延展“再生产”链条,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效、提升中国式品牌效应的实践总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迈上新征程、适应新形势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谋求新作为、取得新成就的迫切需要和有效举措,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客观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历经长时期的实践淬炼和壮阔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建成了规模壮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产生众多有分量有价值研究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门科学。同时,也必须看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尚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和新出现的矛盾问题以及专业发展、学科建设进程中的短板弱项。为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怎样教育引导人们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何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何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等问题上发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建构起自主知识体系,推进继承性创新、聚合原创性成果,建成体现真理性与科学性、反映规律性与现实性、兼具特色性与普适性的知识理论体系,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核支撑,以教育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三、探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策略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需要能动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主体的主导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植根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育人实践,构筑起解疑释惑育人难题、饱含时代气息、紧扣中国实际、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体系。抓好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必须探析清楚“怎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基本论题,明确可以采取的推进策略。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P8)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自诞生至今的170余年间,它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给探寻救亡图存之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此,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哲学社会科学是指引国家文明进步道路的重要工具,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起点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务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身之本和谋事之魂。具体来说,就是要自觉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建构全过程,站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民立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P664)而不是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陷入机械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境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绝非一朝之事、一役之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思想武器和认识工具,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具体实际、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中国实践中久久为功地探索育人育才的道理学理哲理。这就要求在从悠久的实践中梳理总结、归纳演绎的同时,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创新理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结构排布的科学性、功能发挥的健全性,深化这一知识体系的自主化、学术化表达,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闪耀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列、屹立于世界科学学术之林。
第二,坚持以拓新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是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前者确立了解释范式,后者规定了逻辑理路。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而言,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思各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围绕事关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存续、文化传承等全局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建构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的理论解释范式和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的方法逻辑理路,进而将探究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和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成果贯通应用至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观察与分析、深入落实到对有效解决方案的提出与优化,形成立场坚定、主题鲜明、体系健全、优势凸显的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系统性的思想理论成果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专业性的具体方法谱系。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1](P18)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在于坚持拓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论与方法。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的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遵循特定的逻辑主线,基于系列相关的概念、范畴、原理、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等组合排布、加工创造而成的周延严密的知识体系。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泛指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解答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联系理论与实践、贯通历史与现实、衔接价值与义理所设计、选择、运用的思路、程序、手段、方式、技巧、艺术等。整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犹如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一体”之“两翼”,前者确立了主旨内容和研究范式,后者规定了工具要素和研究理路,两者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在于持续拓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务必注重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相关学科研究这三种资源以拓展知识来源,务必观照培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人才支撑的鲜活现实以充沛知识内容,务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中心议题、积极借鉴吸收包括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有益理论和可鉴方法以强化知识镜鉴,务必积极服务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战略发展任务以强化知识应用。概言之,需要扭住拓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两个基点”,让基本原理、根本方法变成生动道理、管用办法,多维发力、多措并举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三,坚持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重点。新媒体多指相较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依托新的技术支撑体系革新发展而来的媒体形态,比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借助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通过电脑、数字电视机、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天然地具有信息容量大、辐射对象广、传播速度快、移动性能强、互动效果好、个性差异大、即时发声优等特质,健全完善了传统媒体的功能,深刻导引了信息传播格局的巨变。新技术泛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信息传播、交流、共享等活动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比如数字视听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有力推动着传播手段、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等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诸如短视频、微动漫、网络直播、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形态已经成为当前大受欢迎、广受青睐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内容体验形式。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催生、新技术的迭代已经广泛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2]这就要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务必要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视为重点,针对教育对象信息接收新特点和对话交流新样态,结合新媒体的变革进程和新技术的应用动态,以专题式的知识链条和模块化的知识集合,讲解如何创新思想理论传播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传授怎样打造价值观念培育的载体、渠道、平台等,提供满足人们新需求、适应传播新生态、符合育人新规律的集智能化研判、差异化调配、数字化呈现、精准化推送等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生产、分配、交换系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实现思想优势与传播优势相叠加并融合转化成为教育效能与治理效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思想武装、凝聚价值共识、服务治国理政、鼓舞团结奋进的重要作用。
第四,坚持以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为驱动。人类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13](P2)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对于维系良好的文明关系、保持长久的文明对话、打造和谐的文明秩序、建设共生的文明生态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质言之,文明交流互鉴通常指不同文明之间在彼此鉴别、相互对照、反复比较的基础之上以对话沟通、借鉴学习、交流融合的方式实现互促共进和长远共存。这是推动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让世界更美丽、各国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习近平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2]这就要求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为驱动,充分吸收借鉴其他文明和国外相关学科研究的有益启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的深厚基础上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阔实践中提出反映中国立场的育人理念、凝聚中国经验的育人主张、体现中国智慧的育人方案,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或集团将自己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早已普遍、广泛地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的全部历史发展之中。尽管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此有着不尽相同的称谓和表达,但在本质上都是围绕教育培养符合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要求的人这一主题,作为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文明存续的重要方式而存在的。显而易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有着天然的“全球市场”和显著的“中国优势”,要集百家之所长、合文明之大成,从中国的育人实践中提炼出易于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和科学性表述,将中国的育人经验上升为被世界所公认的一般性理论和可鉴性参照,用内蕴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表达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以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知识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有力解决“卡嗓子”的问题,不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学科贡献。
(黄蓉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