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苗:困惑与期待: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国籍分布最新统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43 次 更新时间:2021-10-12 13:50

进入专题: 诺贝尔奖   科学  

沈登苗  


一、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分布最新统计


诺贝尔科学奖是按照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生前遗愿和捐款设立的奖项,是世界性的最重要的科学奖励系统,获奖的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在促进人类科学研究、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诺贝尔科学奖在中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诺贝尔科学奖是衡量一个较大的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最简单、最直观的指标。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的计量分析,基本可以看出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以及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态势。

迄今为止,共有六大洲30个国家631人次(其中有3人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以下“次”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具体分布详见表1。


表1.1901-2021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国籍统计


资料来源:1901-2010年的数据出自沈登苗:《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9期。2011-2021年的数据主要来自互联网。

说明:

1、统计以获奖时的国籍为准。如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们持的是民国护照,故纳入中国。按:由于各学者对获奖者的国籍取舍的标准不同,导致各人发布的数据略有出入。

2、其中有3人两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不含荣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美籍化学家莱纳斯·鲍林),每宗按2个计。

3、18人有双重国籍,各按1/2计。


二、近十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分布基本特征浅析


本人在《双重断裂的代价:新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之回答》(《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6-9期)一文中,对1901-2010年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分布的特征与趋势做了初步概括,现以该文的原始数据为基础,制成“表2诺奖大国(附犹太人)十年段得主统计”,又借助互联网,制成“表3 2011-202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国籍统计”,主要对最近10年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分布基本特征做一浅析。


(一)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几乎都产生在发达国家的情况没有变


由表1、表3推知,1901-2010年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分布中,除了苏联/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巴基斯坦、埃及等6个非发达国家产生了18.5个得主,仅占总数545个的3.4%外,其他526.5个,即占总数96.6%的得主均产生在发达国家。2011-2020年这十年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除了中国的1个和土耳其的0.5个,其余77.5个都产生在发达国家,占总数79个的98.1%。这说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几乎都产生在发达国家的基本情况没有变。


表2.诺奖大国(附犹太人)十年段得主统计

资料来源:国籍数据同表1。犹太人数据:主要来自何艳娜:《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互联网


表3.2011-202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国籍统计

资料来源:互联网。


(二)几个国家垄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情况没有变


由表2可知,自诺贝尔科学奖产生以来,每十年段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最多的三个国家的占比(除1951-1960年段第3名是苏联外,其它时段的前3名均在表2内,含并列第3名),在54.5%-80.6%之间,1901-2010年的平均(美、英、德)占比70.6%。2011-2020年这十年段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美、英、日三国产生了57.5个,占总数79个的72.8%。可见,前三个国家垄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情况没有变,其中,美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没有变。

自1930年代,美国拥有9个得主(占总数25.7%),与德国平分秋色以来,美籍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一直占总数的四成以上,20世纪最后三十年达到高峰,占比接近60%,虽然21世纪初开始回落,但到20年代,美籍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仍然超过总数的一半。根据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提出的,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量占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25%,就可以称之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划分标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的计量分析,基本可以看出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以及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态势的认同,故笔者认为,怀疑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地位并不是十分稳固的”[1]的论断是可以商榷的。根据表2的分布规律,我们认为,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地位,今天还未出现转移的迹象,拿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来说,如果不发生意外,美国作为第一摘冠大户的地位,在本世纪上叶动摇的可能性不大,在本世纪末跌出前三名的可能性也不大。


(三)犹太人在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不可思议的占比没有变


犹太人在世界名人中的占比之高,笔者早有所闻。但当我逐一统计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时,还是被犹太精英的厉害所惊讶。

截止2020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有犹太人61个,占总数216个的28.2%;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有犹太人38个,占总数186个的20.4%;在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中,有犹太人67个,占总数222个的30.2%。三项合计166人,犹太人得主占总数624个的26.6%。

犹太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分布在美国(101.5个)、英国(14.5个)、德国(14个)等14个国家。由于美国是犹太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大头,故犹太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百年分布,也与美国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分布基本相似。如20世纪最后三个年代达到高峰,占比超过三分之一,21世纪初开始回落,但到20年代,犹太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仍占总数的四分之一(24.1%)。这说明,犹太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占比,仍在世界各族裔中一骑绝尘。

目前犹太人口只有0.14亿,仅占全世界总人口76.0亿的0.18%,却摘取了四分之一强的诺贝尔科学奖桂冠,真是不可思议。


(四)两个变化突出的国家


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尽管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分布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但细致分析,还是出现了若干变化。比较突出的是日本继续保持“井喷”的势头和德国再次猛跌。


1、诺贝尔科学奖国籍分布中的一匹“黑马”——日本

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是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此后五十年,日本又获得了5个诺贝尔科学奖,正好是每十年1个。也就是说,直至20世纪末,日本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的收获也不这么样。

也许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运行三十年,以及“技术立国”战略确立二十年的发力,进入21世纪,日本在诺贝尔科学奖榜上的表现出人意料,在第一个十年中,日本就收获了8项诺贝尔科学奖桂冠,一举超越了该国此前百年的总和。也使诺贝尔科学奖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欧美以外的国家进入十年段的“一甲”,成了诺贝尔科学奖国籍分布中的一匹黑马。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日本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又占据8个诺贝尔科学奖席位。此外,在这二十年中,还有2个日裔美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2021年又有一个)。若按此趋势,日本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新收获的诺贝尔科学奖会超过英国,而居世界亚军之地位。顺便指出,日本的扎实之处还在于科学家的获奖成果基本上在日本本土完成的。


2、德国再次猛跌

20世纪初世界科学的中心在德国和欧洲,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主产地也在德国和欧洲。但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及其同情者的迫害,造成了以犹太人为主的、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德国、匈牙利、波兰等国顶尖科学家向美国的逃亡和汇聚,德国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直线下降,接连被美、英超越。但尽管如此,从二战后的1946年到2010年的65年中,德国仍收获了30个桂冠,平均2.2年产生1个。我们再以每十年论,除了20世纪70年代仅产生2个,其余五个十年段,每十年产生3-9个。可2011-2020年的10年中,只产生了1个。也可以说是再次猛跌。不过,2021年,德国又收获2枚诺贝尔科学奖,不知是否会触底反弹?

德国的问题,从两个方面揭示了百年树人的规律。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高峰一旦进入下坡,难以阻挡其下滑。另一方面,即使衰退了,由于社会运行的惯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保持着较大的优势。就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而言,这个相对优势保持了65年。此情此景,与我国明清时期若干科举发达地区从高峰跌落的周期何其相似!


三、困惑与期待


(一)一个困惑


相对于当今世界197国家,中国以3个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与挪威并列第17名来说,这个成绩并不差。但相对于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大国来说,这个数据实在难以启齿。然而,令笔者感到困惑的并不在此,也不是3个得主中的2个(杨振宁、李政道)与新中国无关。因为这有众所周知的原因。

令笔者感到困惑的是,迄今为止新中国摘取的唯一的诺贝尔科学奖,其成果——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文革”时期做出的。此外,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世界级的原创成果,都是建政后的前二十几年做出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科学技术也今非昔比。平心而论,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政治气候,当今是现代科学在中国诞生以来做科学研究条件最好的时期。

可令人遗憾的是,这期间似乎尚未出现公认的、原创的、世界级的科研成果,我们认为,学术氛围不浓厚难辞其咎。

在这篇短文中,笔者不想就此进行比较广泛的讨论。只因前面的内容涉及犹太人,故仅就犹太人与中国人的某个特征做一个小小的比较。

犹太人与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优点:都重视教育。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受教育后个人首选的追求目标是仕途,社会普遍尊重的是官员。那些脍炙人口的重视人才的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说的都是军政人才,也即官。在中国历史上,似乎除了民国时期有过一流人才搞学术的传说外,学术人才是不大被重视的。无庸讳言,今天,“官本位”在中国仍大有市场,最近,步“官本位”后尘的是“钱本位”,学者的社会地位仍不这么样。

相反,学者在犹太人眼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犹太经典《塔里德》中甚至有这样的话:“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2]这里说的虽然是犹太人的婚配选择,但反映的却是一种价值观,即学者在犹太民族中的崇高地位。

所以,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尊教重师的优良传统,也要树立以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为荣的价值观。中华民族要立林于世界科学之林,“官本位”、“钱本位”之坎是必须跨越的。


(二)殷切地期待


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其被世人承认有个过程。诺贝尔奖得主的成果,一般需要十至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检验。如屠哟哟从发现青蒿素到获诺贝尔科学奖,大概经历了四十年。所以,根据这个时间差推知,21世纪初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基本上是上世纪末做出的。

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历了四十多年,但从经济优势开始转化成教育优势,一般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而把教育优势开始转化成科研成果,一般也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且科研成果要被世公认又需要较长的等待。换句话说,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惊人成就,转化成举世公认的原创的科学成果的周期还没有真正到来。事实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基础研发,大都是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也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做出的。

我们以基本能反映学术论文水平的论文被引数的世界排名的变化来说明。中国国际论文被引数的世界排名,1994-2004年是第18位;2008年挤入前10位;[3]2017年飚升至第2位。代表学术带头人是否具有较强的世界竞争力的高被引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三位。[4]

再以中国高校相关指标的国际地位来论证。“近年来,我国进入自然指数学术机构排行榜的高校逐年增多,在排行榜整体位次大幅前移,进入世界排名前列的高校数量显著增加”。“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4所高校均进入全球前十名”。同年,高被引文数量,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清华大学均进入全球前十名。[5]

此外,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入选年度人物的中国科学家也不时显露。如仅颜宁一人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先后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入选《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引用。按《中国科学报》(2013-01-03第6版动态)的说法,这“显示了清华大学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居于世界前列”。

这些比较客观的科技竞争力的上升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容易,而其中众多的“表现不俗论文”,被世人的广泛而集中的承认,是在未来的二十年内。

因此,我们不必过于焦虑。改革开放后的科研成果在诺贝尔科学奖中还榜上无名,并不注定四十年的科研成果在诺贝尔科学奖榜上“颗粒无收”。

我们殷切地期待着。


2021-10-08晩

【作者简介】沈登苗,1957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独立学者,主要从事教育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著有《文化的薪火》(杨玉圣主编:《学术共同体文库》)一书,提出“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原创理论,以此破解“钱学森之问”。

注释:

[1] 陈仕伟、徐飞:《世界科学技术活动中心转移规律再分析——以1901-2016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国籍分布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18期。

[2] 引自44何艳娜:《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第1期。

[4]刘诗瑶:《中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数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位》,《陕西教育(高教)》2017年第11期。

[5] 原帅、贺飞:《中国高校高水平基础科研发展现状分析——基于自然指数的国内外20所高校比较研究》,《中国高校科技》2021年第3期。


    进入专题: 诺贝尔奖   科学  

本文责编:lim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99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